摘 ?要:《故事新編》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可分為神、英雄和智者三大類,他們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都占有較為崇高的地位;但在《故事新編》中,并沒將他們奉為神圣,相反,諷刺多于崇拜,嘲諷中又透著對當時社會情形的揭露,他寄希望于傳統(tǒng)文化但又無奈苦不可尋,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加以“油滑”的寫弄,使得小說妙趣橫生。
關(guān)鍵詞:《故事新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戲謔嘲諷;絕望之于希望
作者簡介:居婷婷,女,江蘇省揚州市人,1991年生,蘇州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現(xiàn)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0-02
一、 “神”話不再
《故事新編》收錄的小說歷時跨度13年,魯迅在創(chuàng)作《不周山》之時“不記得怎么一來,突然停了筆”,以致“《不周山》的后半部是很草率的,決不能成為佳作”①?!恫恢苌健泛髞砀念}為《補天》,且放在了《故事新編》的之首,可見它在魯迅心中的地位并不像所說的那樣低,也不是一篇“誤人”之作。
《補天》始于女媧造人,終于女媧逝世。在《補天》中,女媧被描寫成一個與時代脫節(jié)形象,她在人類戰(zhàn)爭中被武器刺的不知所以,而刺痛她恰恰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文明,她在現(xiàn)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本篇中魯迅對女媧持一定的肯定態(tài)度,女媧造福于人類社會,但人們不懂得惜福。女媧的死是凄涼的,她被人類不斷進步的文明所拋棄,與此同時,魯迅對民眾的無知更是不惜筆墨,“嫡系”之爭,但竟不識自己口中的神。他們只是從表面上承襲了傳統(tǒng),而未得其精髓;雖秉承著傳統(tǒng),卻又活生生地拋棄了它。魯迅運用“故事新編體”②,“并不直接針砭社會,而是用“曲筆”的形式表露自己的是非觀念”③。在歷史故事上加以現(xiàn)代改編,虛實結(jié)合,起到了很好的諷刺批判效果。
二、英雄末路
《奔月》中的羿,《理水》里的禹,《鑄劍》的黑衣人,筆者都將他們納入英雄形象系列,但在《故事新編》中,他們并沒有神話中的英勇神武。
《理水》里相較于其他官員,大禹踏踏實實孜孜不倦的為民辦實事,在故事中其他官員的諂媚與禹的正直不阿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官場形態(tài)現(xiàn)今也是普遍存在。當舜要求百姓都學禹的行為時,嚇煞了一批官員,但最后禹還是接地氣兒,沒讓大家難堪,反而天下太平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境地,對此結(jié)局,嘲諷之意盡顯其中。
《奔月》中塑造了一個與我們所接受的傳統(tǒng)文化中大相徑庭的羿。在這里,羿是懦弱的,他怕老婆,甚至一個普通大媽都可以呵斥他。在嫦娥心中,他早已是一末路英雄。如今荒蕪的田地已承載不了他的本領(lǐng),即使利器在手也無濟于事,與以往富庶的生活相比嫦娥無法適應(yīng)現(xiàn)今的平淡。時勢造英雄,時事亦覆英雄。羿一直都以英勇的形象被后人謹記,在這里,卻儼然失色,時過境遷。這篇小說暗含了魯迅先生對當時中國很多能人異士的惋惜,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但由于處在動蕩的年代,不得不為形勢所逼,身懷絕技卻無處施展。
《鑄劍》中的眉間尺貪玩、弱懦、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而黑衣人果敢、決絕、膽大心細、目的性強。兩人在性格、處事方法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黑衣人的復(fù)仇是成功的,但又帶有戲謔的色彩,故事在滑稽幽默中結(jié)束。前半部分緊張、恐怖,后面略顯惡心,而結(jié)局又是喜劇的。不得不說魯迅有超強的語言駕馭能力,這也不失他對“油滑”的表現(xiàn)?!惰T劍》的結(jié)局和開場一樣悲涼蒼勁,黑衣人不僅是為了眉間尺復(fù)仇也是一場文化復(fù)仇,他賦予了復(fù)仇更深層的含義,文化復(fù)仇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要付出血的代價才能完成。
這三篇以英雄人物為主題的小說,所刻畫的英雄形象一反常態(tài),并不像我們在傳統(tǒng)文化中所接受的那樣,光芒萬丈,被視為崇高的神,他們性格的弱點與社會現(xiàn)實的寫照,都映照著灰色的底調(diào)。魯迅對傳統(tǒng)的反向分解,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融會貫通,極具嘲諷戲謔色彩,英雄在魯迅筆下也到了末路。
三、智者遁形
《采薇》、《出關(guān)》、《非攻》、《起死》四篇都寫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智者,他們一直是中國精神文化的支柱。但在《故事新編》中,他們的精神能量并非長存于世。
《采薇》中的伯夷、叔齊逃離自己的國家,來到深山里,靠采薇過活,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刺激斷了他們維持生命的最后一點希望。他們一直活在歷來被視為傳統(tǒng)的倫理綱常之中,這是他們?nèi)f萬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這使得他們的性格在小說中難免顯得固執(zhí),他們一直堅持的信仰將他們逼上了死亡的道路。魯迅對此類文人的教條做了適時的諷刺,將他們執(zhí)拗的形象刻畫的鮮明生動,他們的死亡,也是對當時儒者道路的終結(jié)。
《出關(guān)》里的孔子、老子均為古圣人,雖然他們主張不同,但都具有時代意義。孔子的 “入世”,老子的“出世”,這與傳統(tǒng)相符,但魯迅在老子身上頗下工夫。故事中老子較為弱懦,他一直逃避,在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保障時,還是堅定自己的計劃。這是對自己人生態(tài)度的執(zhí)拗,逃避只會將自己的處境變得更糟。老子在關(guān)口被請過去做講座、寫書,但他的講座和書又有幾個人能搞明白呢?故事最后,關(guān)尹喜還盤算起了請老子的成本,覺得老子的思想根本就不值錢。故事伊始,魯迅在無形中將老子的“出世觀”變的無處遁形,這也是他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部分思想提出的質(zhì)疑。
《非攻》主角是墨子,墨子成功勸住了楚攻宋,并向公輸般灌輸了“義”的思想,這一思想?yún)s不為楚王所接納,因為他是君王,要的是既得利益,是天下。在墨子看來,得天下者非“義”不可。在這里,魯迅順便諷刺了一下儒家,“你們?nèi)逭撸f話稱著堯舜,做事卻要學豬狗,可憐,可憐!”,儒家在他心目中的似乎已失去了作為傳統(tǒng)文化根基的地位。
《起死》是《故事新編》的最后一篇,寫莊子與鬼魂相遇的巧合。中間有他們對于“死”“活”的辯論、莊周夢蝶和骷髏還魂后的對話。這里莊子并不是一派威嚴,作者在幽默、滑稽中穿插了無厘頭的情節(jié),讓人哭笑不得,莊子與鬼魂的對話就像人與野獸,不可理喻。
莊子一直忙于公務(wù),分身乏術(shù),這與傳統(tǒng)文化中莊子的形象恰恰相反,莊子主張自由,逍遙,又怎會輕易受到官場的束縛!他與老子不同,老子是順從的,而莊子似乎摻雜了不羈的性格,雖說都是無為,相較于老子,莊子更加主動地參與政治,他更加適合官場那一套。在無形中形成了對比,在上一篇諷刺老子懦弱,這一篇則又譏諷莊子的那一套,對道家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如此調(diào)戲,不正是他對道家的抨擊嗎?
四、絕望之于希望
《故事新編》從宏觀的角度可以說是對中國古代魂靈復(fù)雜品性的闡釋。他們被奉為崇高的存在,然而在當時社會,他們的作用被削弱了,從而產(chǎn)生矛盾性。這些歷史人物在中國傳統(tǒng)中都是光輝的,他們對中國后代的影響一直根深蒂固,他們都是中華文明大廈的建構(gòu)者,但在這里,魯迅卻大反其道,透過這些文化先鋒,將中華傳統(tǒng)加以戲謔的思考,這也就是為何國民無法擺脫其自身桎梏的原因,因為傳統(tǒng)中偉大的先人已如此不堪了,更何況是承繼傳統(tǒng)的后人。人性的愚懦、固執(zhí)也是承襲的,想要改變?nèi)绱似D難的現(xiàn)狀,不可一蹴而就。
筆者認為,魯迅并不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全盤否定,他也曾試著從傳統(tǒng)中尋求救贖人性的出路。從《故事新編》來看,他抨擊儒、道,目前找到的是墨家,但墨子的“兼愛、非攻”,在人們苦苦追尋既得利益的動亂世界里,行不通。他寄希望于傳統(tǒng),有望從五千年的文明中尋覓精神放存處,但是絕望大于希望,絕望的背后又是對傳統(tǒng)文化堅定不移的信仰。他對先人的嘲諷,也是自嘲,他對傳統(tǒng)文化嘲諷的越深,也就對自己所接受的傳統(tǒng)質(zhì)疑得越厲害。但就是這根深蒂固的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曾讓中華民族大放光彩,但又讓中華民族深陷其中,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在《故事新編》中他對此極盡諷刺的手筆。
注釋:
[1]魯迅《故事新編·序言》,《魯迅全集》第2 卷,303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2]“故事新編體”小說是政治小說、科幻小說和中國傳統(tǒng)的小說模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小說文體。參見湯哲聲《<故事新編>與“故事新編體”小說》,《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6年5月第3期
[3]湯哲聲《<故事新編>與“故事新編體”小說》,《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6年5月第3期
參考文獻:
[1]魯迅《故事新編》[M],《魯迅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2]汪衛(wèi)東《文學的五四、文學的世紀與“魯迅文學”》[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8期
[3] 湯哲聲《<故事新編>與“故事新編體”小說》,[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6年5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