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瓊
摘 要:主要通過實例分析了翻譯中遇到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問題,提供了合適的翻譯方法以及對要做好翻譯而需要在文化方面積累的方法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文化差異;網(wǎng)絡詞匯;翻譯方法
文化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而翻譯從古至今都充當了世界發(fā)展中的重要角色,隨著時代的進步,世界各國交流的發(fā)展,翻譯工作日益頻繁,越來越多地涉及政治、經(jīng)濟等各個領域,對翻譯的要求更精益求精,所以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的解決也成了翻譯的重點。
一、文化與翻譯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由于中西方所處地理位置、人文環(huán)境、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加之時代變遷,信息變幻,中西方民族之間有了明顯的文化差異。
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狈g要將中西文化結合起來,離開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達到兩種語言的真正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p>
從表面上看,翻譯只是語言層面的事,實際上它更是文化信息傳遞的過程。翻譯涉及兩種文化,不可避免會受文化差異的影響,因而成為翻譯過程中的難點。
二、影響翻譯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包括歷史、習俗、宗教、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
1.歷史文化
中西方文化中的歷史典故、歷史知識受文化差異的影響成為翻譯中的難點之一。
英文中許多習語都含有歷史意義,例如:“He has me this Waterloo.”原指法國拿破侖在滑鐵盧戰(zhàn)役被英國著名將領威靈頓普士陸帥呂歇爾徹底打敗,后成為習語用來指遭到慘敗。再比如“red herring”直譯為“熏青魚”,源自狩獵方法,獵人在打獵中常把茴香,后來又把熏青魚這類味道很濃的東西當作獵犬的誘惑物,實為轉(zhuǎn)移視線的方法,此處應轉(zhuǎn)譯為“障眼法”,同“聲東擊西”。
中文中“鐵帽子王”一詞,新聞發(fā)言人呂新華在記者會上講話中的原話是:“在反腐斗爭中,發(fā)現(xiàn)一起查處一起,發(fā)現(xiàn)多少查處多少,絕不封頂設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薄拌F帽子王”其實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隔代不降爵的特權。此處直譯顯然不能讓外國記者明白其中的含義,所以翻譯張蕾采取了意譯的方法譯為:No one has impunity.(沒有人可以免除處罰)。
2.風俗習慣
幾千年來,風俗習慣已經(jīng)成為各國風土人情的標簽,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習慣說吃了嗎,干什么呢,去哪兒呀等等,其實也不是真正要問這樣的問題,只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但如果直譯就會讓別人覺得有窺探隱私之嫌,造成雙方之間的不愉快,而英文習慣用Hello!Hi!Nice to meet you!或者以天氣為話題。這一點在日??谡Z的翻譯中要尤為注意作適當調(diào)整。
3.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影響著各個時代的人民的生活,而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異更是對翻譯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而東方人多信奉佛教。我們平時說的“天哪”,西方人會說:“Oh,my God!”在英語的宗教文化形成的習語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Man proposes,but God disposes.”對應的漢語應用替換法譯為自助者天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直譯為上帝顯然不能為中國人所接受。
4.思維方式
英語民族重直線思維,在表達思想時,直截了當,要點放在句首,而漢民族重曲線思維,習慣先闡述外圍環(huán)境,最后點出中心。
例如:Seelaus finally returned home last spring after being deplo- yed for 425 days.譯為:去年春天(指2004年春天)西羅斯服役425天后終于回到了祖國。此句譯者根據(jù)中西方民族語言特點作了調(diào)整,同時采用了增譯的方法為上下文環(huán)境做了說明。
另外,英文的逆向思維也經(jīng)常在常見語篇中體現(xiàn)。例如:I dont think I will be bored in Miss Shens class!請注意在本句中英漢在否定表示法上的區(qū)別。應譯為:我認為上沈老師的課我是不會感到厭倦的。
5.帶有神話或文學色彩的詞匯
自古以來,神話傳說無處不在,相傳甚多,有的甚至成為日常用語,帶有寓言寓意,平時不妨多查閱相關資料,慢慢積累,對于異國文化亦是一種積累,以利于更好地做好翻譯工作。
例如: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now.“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歐神話,傳說貓和狗都是暴風雨神奧丁的隨從,他們一出動,常引起狂風暴雨,貓和狗成了暴風雨的象征。我們可以根據(jù)它表達的意思譯為傾盆大雨。
而在做文學作品翻譯的時候,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尤為重要,要深刻理解其文化內(nèi)涵及寓意。比如“心有靈犀”一詞源自我國古代唐朝李商隱的《無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犀牛據(jù)說是一種靈獸,角中有白紋如線,貫通兩端,感應靈異,比喻戀愛雙方心心相印?,F(xiàn)常用來比喻彼此心意相通??捎靡庾g的方法譯為:Mind acts upon mind.
6.網(wǎng)絡用語
除了以上傳統(tǒng)的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異,最新興的網(wǎng)絡用語也是新時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部分。
本文所談到的網(wǎng)絡用語是隨計算機的發(fā)展和信息交流的網(wǎng)絡化而產(chǎn)生的新興詞匯。隨著近年網(wǎng)絡的高速發(fā)展,信息的流通已經(jīng)離不開網(wǎng)絡,成千上萬的人涌入網(wǎng)絡,非常見詞匯的出現(xiàn)成為一種流行,隨之而來的是對這些詞語的翻譯成為一個難點問題。
網(wǎng)絡詞匯的普及,已經(jīng)讓它們在漢語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連一些重要場合,也出現(xiàn)了網(wǎng)絡詞匯的身影。有些網(wǎng)絡詞匯都要根據(jù)語境來翻譯,例如“點贊”一詞在2015年的國家領導人新年賀詞里出現(xiàn),原話為“當然,沒有人民支持,這些工作是難以做好的,我要為我們偉大的人民點贊。”這里翻譯成“salute”有向人民致敬的意思。因為國家領導人講話一般比較正式,所以用“salute”這樣比較正式、莊嚴的詞匯。如果是平時夸贊一個人,用“give a thumps up”就可以了。
還有,比如任性一詞是最近最紅的一個網(wǎng)絡詞語,今年的“兩會”期間,新聞發(fā)言人呂新華也用到了這個詞,當時的同聲翻譯把它譯為了capricious,可謂相當精準、恰當。
中國網(wǎng)絡詞匯的創(chuàng)新速度之快讓人驚嘆,隨著中國網(wǎng)絡詞匯的發(fā)展,漢語的文化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可能會有更多的漢語直譯詞出現(xiàn)在英語中,例如最近網(wǎng)絡比較火的詞語:Dama(中老年婦女),Chengguan(城管),Maotai(茅臺),Tuhao(土豪)等就都是直接音譯漢語來表達,這些網(wǎng)絡熱詞甚至入選了美國俚語網(wǎng)站。
英文中的許多詞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被國人所熟知并使用,比如OK,Byebye,Hello等,人們對這些詞已經(jīng)耳熟能詳,成為我們?nèi)粘J褂玫脑~匯。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中英文結合使用的詞語,如—ing,4S店,X光,3D電影等也成為中西方語言發(fā)展的一個新時代產(chǎn)物。
以上我們介紹了翻譯中的直譯法、意譯法、替換法、增譯法等翻譯方法來解決由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難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翻譯中非常常見,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扎扎實實地學習好漢語;其次,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只有了解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學好該民族的語言;再次,我們應該從英語最基礎的詞匯入手,只要是相關文化方面的詞匯,我們都要加以重視,深刻了解這些詞匯背后的文化背景,通過不斷練習、比較、靈活運用,切實掌握這些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在翻譯中才能更得心應手;最后,文化的研究永無止境,歷史的、未來的都深不可測,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網(wǎng)絡幾乎成為電子圖書館,我們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的便利全方位地研究中西方文化給翻譯帶來的影響,更有效地為英漢翻譯作貢獻。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關孜慧.文化語境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