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慈
【摘要】目前高中生寫議論文往往在所寫內容和分析說理上缺乏“我”的體現(xiàn),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讓學生寫出議論文的“有我”之境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議論文;“有我”之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當下高中生寫議論文,習慣于以素材貼觀點的模式。所寫內容、分析說理往往缺乏“我”的體現(xiàn)。這樣的文章往往坐而論道,大多平庸乏味,浮華空洞,缺乏個人色彩,最后走向千文一腔,即使再有文采,仍讓人感覺距離遙遠。近幾年高考閱卷專家也提出:作文評審重點在于“千萬次追問‘我在哪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讓學生寫出議論文的“有我”之境成為當務之急。
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立場與觀點、態(tài)度和主張的一種文體。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贊成或否定某種主張。然而,在寫作實踐中,不少師生總結出了這樣的議論文寫作“最佳模式”:觀點+事例論證+總結。從寫議論文的目的看,著眼于論證觀點似乎很合理,但是為何學生寫的文章總顯得干癟乏味呢?有人說要佐以文采,于是便堆砌華美辭藻,疊加上下五千年各類名人典故,但是為何還是顯得呆板而難以讓人親近呢?其實,這正是因為缺少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因而顯得缺乏靈氣與個性。須知,議論文除了擺明態(tài)度,論證觀點之外,還強調這是“我”的觀點,所寫文章應該是“有我”之境。因此,高中生寫議論文,應基于個體的獨特體驗來“觀照自我、關注成長、關注社會”,以高中生的視角審視世間萬象、物理人情,表達“我”心中的獨特感受,反映“我”的精神世界和思維水平。
所以,面對一道議論文題目,學生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我有什么素材可以用,而應該認真思考:我的想法是什么?關于這個話題,我有哪些見解和建議?我所知道或經(jīng)歷的人事中與此話題的關聯(lián)何在?——總之,處處都應該體現(xiàn)出一個“我”字?,F(xiàn)結合具體教學案例,略述方法如次。
一、寫“我”的經(jīng)歷
議論文要反映學生對生活的真感悟,不僅要有對社會時事的關注,也要有對自我生活的審視,不能只引用歷史文化事例,熱衷于去故紙堆里尋素材,對身邊的生活卻視而不見。
議論文的開頭,不妨以自己具體的、獨特的經(jīng)歷來作為“引子”,引出論點或證明論點。如此行文真實生動,特別能夠感染人。
例如,在一篇反思城鄉(xiāng)建設的議論文中,學生開頭這樣寫道:
一個周末,我回鄉(xiāng)下看外婆,正趕上拆遷現(xiàn)場,只見那幢古舊的房子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沒多久就坍塌倒下,塵土飛揚,化為烏有,矗立在一旁的廣告牌上則寫著“城鄉(xiāng)一體化”幾個鮮紅的大字。我的雙眼被刺痛了:城鄉(xiāng)本有別,可是人們?yōu)槭裁纯偸菬嶂杂谝惑w和同化呢?
這樣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引入話題顯得既真實又從容,所得出的思考與感悟也很“接地氣”。當然,引述經(jīng)歷時,行文要有取舍,懂得剪輯與概括,不能拖沓冗長地記敘“我”的經(jīng)歷而不展開議論。要知道引述自己的經(jīng)歷是為了更好的切入觀點,并由此展開議論。
二、寫“我”的想象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痹谝盟夭牡臅r候,就應該體現(xiàn)“我”的色彩,而不再是空泛地概括論述。所以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與想象,體現(xiàn)作者的推理能力,這樣往往更能突出素材重點,也具有了獨一無二的個性色彩,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例: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在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的同時,中國的古建筑、古城鎮(zhèn)卻遭受到毀滅性的拆除,據(jù)統(tǒng)計,30年來,全國消失了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4萬多處,我的眼前似乎出現(xiàn)了滿地的瓦礫,每一塊古磚舊瓦都曾穿越了時光中的風風雨雨,而今天卻在這里走向了消亡……假設古人在云端相望,他們還認識自己曾經(jīng)的家嗎?
這個片段先列舉了客觀素材,最后兩句通過感性的想象,傳達出對古建筑遭損毀現(xiàn)象的痛感,既合乎邏輯,又更能打動人心。
三、寫“我”的感受
要改變行文“平”的現(xiàn)象,就要在深刻認識到事件內在本質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以此去論證觀點。當然感悟應發(fā)自內心,體現(xiàn)真情實感。
例: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在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的同時,中國的古建筑、古城鎮(zhèn)卻遭受到毀滅性的拆除,據(jù)統(tǒng)計,30年來,全國消失了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面對這樣的數(shù)據(jù),我感到一陣陣心痛。我不知道他們在拆除、推倒的時候可曾有過一絲猶豫,我不知道是什么讓他們在面對歷經(jīng)了千百年時光的古建筑時可以如此冷漠無情。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那一片片的廢墟之下,有著前人的哭泣和后人的惋惜……
抒寫“我”的體悟就是要圍繞文章的中心觀點,設身處地地從素材出發(fā)抒寫出源于內心的真實感受,使得客觀素材具有主觀色彩。
四、寫“我”的思辨
議論文如果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上,那么無論多么感人肺腑、形象生動、文采飛揚,都不是一篇優(yōu)秀的議論文。議論文是要有理性光輝的。事實素材必須跟進理性的思辨,有自己的思考,認識,主張,觀點。只是,分析說理拒絕空話、套話,必須緊扣“自我”,體現(xiàn)出獨具個性的思辨色彩。
例: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在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的同時,中國的古建筑、古城鎮(zhèn)卻遭受到毀滅性的拆除,據(jù)統(tǒng)計,30年來,全國消失了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我想,一座城市如果沒有了祖宗留下來的老房子、老街道,那么,這座城市的傳統(tǒng)文化將何以依托?這座城市的個性特質將何以傳承?沒有了古建筑的城市,就像一個沒有歷史的民族,又像一個喪失了記憶的人,其現(xiàn)狀和未來顯然是令人悲哀的。因此,我們的城市化進程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都不應該以破壞毀壞古建筑為代價;否則,必將帶來不可挽回的文化荒蕪!
總之,高中生寫議論文,應該強調從“我”出發(fā),以自己的眼睛審視世間萬象,以獨立的聯(lián)想與思考展現(xiàn)具有個性的體悟和認識,從而寫出議論文的“有我”之境。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