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飛
摘要:當前學校面對的環(huán)境與以往相比已經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現(xiàn)代社會使學校德育工作處在一個完全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的“空洞說教”的育人方式無法適應當今的形勢要求。這些狀況的出現(xiàn)使得學校的德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如何真正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就成為當前新形勢下學校德育的一項十分緊迫的新課題。本文簡要闡述了德育微課題的發(fā)起和前提,從課題組群化、成果實踐化、教育課程化、課題生態(tài)化等幾個方面論述了提高初中德育實效性的一種框架構建,交流了德育實踐路徑中的方法措施及經驗心得,表明了德育問題課題化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課題化;初中德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5-008-2
學校作為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應立足平時的教育教學,給德育找好支點,我校通過實踐探索找到了“‘微課題框架結構群體性德育研究”這一有效支點?!拔⒄n題”框架結構群體性德育研究就是以占據著實踐舞臺的德育管理者特別是班主任老師為主體,利用課題化的特點,采取“微課題”群的途徑對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的智慧經驗加以總結推廣,遵循“實踐——理論——實踐”的路線圖研究德育現(xiàn)狀、定位德育目標、探討德育問題、商榷德育策略、拓展德育途徑、細化德育內容、優(yōu)化德育模式,以達到提高學校的德育實效性,促進德育人員素養(yǎng)提升的效果或目標?;诖?,我校在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框架構建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在實踐路徑上也在不斷思考,現(xiàn)就此話題做一管見之談。
一、舊湯換新藥,德育問題課題化
(一)德育微課題的發(fā)起
在德育實踐中,眾多班主任老師所面臨的重大德育課題就是在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時間后,德育實效性往往不盡如人意,甚至沒有什么效果。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困惑不解。分析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種:其一,德育本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是其實施相對困難、短期不易奏效的主要原因。其二,學校德育與社會環(huán)境的嚴重脫節(jié),降低了學生對學校德育的信任度,這是德育工作難、實效性差的另一個原因。其三,抵消學校德育的社會、家庭反作用力增強。其四,特殊學生群體的擴大,也給學校德育增加了難度。新時期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給學校帶來了諸如獨生、優(yōu)越、單親、離異等一個個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心靈受創(chuàng),行為孤僻,對他人缺乏信任,有的甚至玩世不恭。上述學生群體,有著獨特的成長背景和性格、氣質特征,他們中的一部分甚至有著明顯的心理缺陷,對這些學生的心理矯治,已成為學校德育攻關的難題。
面對諸多的困境和難題,水來土掩、見招拆招、臨時抱佛腳等常規(guī)應急性德育方式已呈現(xiàn)疲態(tài),閉門造車、單打獨斗亦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一個個新問題出現(xiàn)在“老德育”的面前,困惑問題化,問題課題化應運而生,把實踐中的常規(guī)問題課程化,把工作中的突發(fā)問題課題化,通過課程研究、課題研討尋求德育工作的新路徑就成為我們當下的必然選擇。
(二)德育問題課題化的前提
在學校德育過程中,學生主體的能動作用(內因)固然重要,因為它是根據。但是學生品德的形成還要有學校德育和教育者的指導作用(外因),因為它是條件,所以研究德育問題,提升德育實效,首先要完備外部因素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施教者的德育素質。
1.轉變教育觀念,更新德育理念。
首先,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能動的權力主體。教師應尊重每一名學生,善待每一名學生,讓每一名學生都抬起頭走路。其次,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接受德育的主體。在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學生思想品德的根本轉變決非是在教師意志的強制下實現(xiàn)的,再次,教師應樹立教育服務觀。在德育過程中,教師的主體作用體現(xiàn)在教育服務上,教師應以自身的素質力量去選擇最適合學生發(fā)展現(xiàn)實需要的內容,采取最合理的方式手段,創(chuàng)造學生最樂于接受的教育信息,從而提高自身對學生的吸引力,使每一個學生能健康快樂地發(fā)展。
2.調整教育心態(tài),掌握換位共情。
教師教育心態(tài)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學校中青年教師的比例越來越大,他們自身是獨生子女的也越來越多,大多在順境中成長,有強烈的自尊心,但缺乏艱苦磨礪,他們充滿信心但又急于求成,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還需要培養(yǎng)和鍛煉。我認為要取得德育實效,教師教育心態(tài)調整最關鍵的是心理換位,即教師能從心理上與學生進行角色換位,但是這種換位絕不是與學生一般見識,而是將心比心,做到理解學生——為學生著想,滿足學生的合理愿望;尊重學生——尊重學生人格,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寬容學生——以寬待人對學生有包容之心;平等待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平等相外。這種移情換位的心理調整,是取得德育實效的重要條件。
3.提高德育能力,增強方法實效。
德育能力是實現(xiàn)德育目標的現(xiàn)實基礎。包括了解學生、把握德育內容、靈活運用德育方法、組織語言表達、心理診斷與輔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創(chuàng)設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個別談話、轉變后進生、教科研等11項能力。這些能力對教師提出了高素質的要求,我認為了解學生和靈活運用德育方法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只有研究學生,對學生了如指掌,對靈活多樣的德育方法能融會貫通,運用得心應手,德育才能有針對性、有實效。
4.增強教師魅力,煥發(fā)德育青春。
教育者不僅要時刻自警,還要時刻想著怎樣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學生,以自己的真情實感打動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如果教師都能象明星一樣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學生能象追星一樣崇拜教師,德育實效就不是一句空話了。
二、涓流入海,德育課題組群化
為了讓德育問題課題化能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并收到預期效果,我們把微課題按照年級、班級和德育問題的側重點組建成了若干個課題群,每個群又設立一個群主,我們要求在德育微型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每位微課題主持人須有5篇以上讀書筆記,每月要有階段總結,同時還要撰寫能反映研究過程的若干篇實踐報告,最后,每人要進行總結陳述,以文字實例和圖像資料呈現(xiàn)自己的研究成果。每個微課題在組群內須按以下五個程序運作:
1.建立課題小組,論證確立課題。
2.制訂課題實驗方案,撰寫課題計劃,舉行開題報告會。實行課題組長負責的分工協(xié)作制。
3.課題實施研究。在此研究過程中,狠抓“五個環(huán)節(jié)”,即“尋”:從報刊、雜志、圖書、電視、采訪、網絡以及各種媒體中尋找課題研究需要的信息,并收集起來;“歸”:對收集起來的各種信息進行分類、篩選、歸納整理;“思”:對初選出來的各種信息加以深入地分析、思考和邏輯推理;“驗”:對有價值的信息在推理判斷的基礎上進行驗證;“創(chuàng)”:利用已驗證的信息進行大膽想象,提出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見解。
4.結題交流。每個課題小組將經過實施課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總結提煉,形成結題報告或結題論文。
5.成果展示。成果內容包括:理解和掌握黨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有關內容的自我總結;在“研究”中對相關德育問題的認識,情感體驗的心得;對“三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的心得體會;觀察、調查、訪談、實驗的內容和詳細的過程資料;結題報告或論文。展示方法分為:演講答辯展示、圖文展板展示;實驗操作展示;德育課堂模式展示。
三、落葉歸根,課題研究成果實踐化
“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我們的研究不能脫離我們的實際工作,而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也要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所以在這里,我們姑且把“研究成果”改動一個字為“研究效果”,也就是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做了什么,我們的老師收獲了什么,我們的孩子得到了什么。
學校以德育處為管理和組織機構,引導班主任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員選擇合適的切入口,進行微型課題理論研究,這種“草根式”平民化的德育科研注重的當然是研究的過程。德育“微課題”主題研討活動現(xiàn)場,在諸如“如何促成班級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班級管理中‘小組合作模式的探討”中班主任們個個獻計獻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討論積極,氣氛熱烈。同時我們還開展案例分享和主題論壇活動。我校這種“草根式”班主任實踐沙龍活動為班主任搭起了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的平臺。
微課題的研究內容貼合實際,因應德育問題的產生而生成。如“三結合”教育有效性方面的微課題,是在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重視家庭、社會與學校教育合力形成的需求中提出的,為此,我們的課題群在研討的基礎上開展了多次實踐嘗試,家訪的形式、社區(qū)的作用的一次次回顧、反思中得到了改善和提高。2014年6月,我們組織了一次集老師、家長、社工志愿者力量的成長心連心教育活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德育“微課題”的研究更多是貫徹到德育實踐的各個細微環(huán)節(jié),對于“日漸凋零”的清明節(jié)遠足,我們進行了課題探討,甚至是爭論,最終我們決定了這有利于孩子們成長的活動;課間操的形式還應該是松垮的廣播操嗎?經過論證我們改為了跑操和柔和輕松的球操;運動會開幕式還是例行的走場嗎?經過論證,成就了我校的體育節(jié);展示自我的社團節(jié)、百家講壇的師生互動、表彰會、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我們探討如何做好每件事情,我們思考如何面對德育微現(xiàn)象,我們尋覓如何解決德育微問題,我們收獲教育小成功和大喜悅。
四、追求實效,德育課程化
“常規(guī)教育主陣地是課堂”,作為德育常規(guī)管理的主力軍,保證日常規(guī)范教育的有序開展,建立以教研組——備課組——任課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滲透德育主線”,把德育滲透到學科教學活動之中是我們在提高德育實效性構架構建中重要一環(huán)。德育工作不僅僅是德育處和班主任的事情,同時也是全體教師的工作內容。所以,在我校的德育框架中,形成了班主任為班級課題組組長,任課老師為成員的德育微課題研究模式。
在學科教學中,也要求教師遵循學科自身的教學規(guī)律、德育的規(guī)律和青少年成長的規(guī)律,準確把握學科教學和德育內容的結合點。合理把握教育內容,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蘊含的德育資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身心特點,找準德育的滲透點,并把握好德育滲透的角度和層次,做到德育內容和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在組織好學科教學內容的同時,組織好德育內容。做好滲透點的引入,使其自然、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學生交流;做好滲透活動的小結,進行正確的引導,鞏固和強化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生成。
德育滲透的形式、途徑多種多樣,作為一名教師,應當立足于教育教學,積極探索,積極參與教改,充分發(fā)揮學科的優(yōu)勢,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認真、積極地進行德育滲透,通過學科內容學習滲透、結合學習方法滲透、利用課堂操練滲透、在課外輔導中進行德育滲透,使之成為青少年學生學習、涉過的動力,將更多的學生培養(yǎng)成品學兼優(yōu)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會小公民。
五、以生為本,德育課題生態(tài)化
無論何種形式的德育,最終的對象都是學生。德育問題課題化的起因是學生問題,過程也是在學生的參與下開展。因此,德育課題的研究最終應平民化、生活化、生態(tài)化。慢德育觀點認為:德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德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guī)范?!奥掠毕鄬τ凇翱斓掠倍裕菀妆恢黧w所接受,更加有力、更加有效、更加成功。
我們陸續(xù)提出了“自主活力課堂”和“活力德育”的概念,從教師座談到“微課題”,從教師一言堂到“三三六”小組構建,從盲目摸索到“市語文課程基地”,從活力德育到活力課堂,我們努力構建一個有效的德育生態(tài)體系。
總而言之,期待收獲、服務學生永遠是我們德育人的動力。今后,我們將沿著先行者們的這些道路繼續(xù)往前走,在德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進行實地觀察、具體分析,依據德育的特征、理念和實施要求,對如何有效開展“微課題”研討、研討成果實效化進行更加深入性的研究。當然,德育是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策略還有很多。只要教師用心去捕捉,靜心去引導,真心去實踐,學校德育一定能綻放出心靈交融的燦爛之花。
[參考文獻]
[1]杜時忠,楊炎軒,盧旭.社會變遷與德育實效[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06).
[2]檀傳寶.德育與班級管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4).
[3]肖其坤.教育改革家魏書生[Z].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4]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C].漓江出版社,1993.
[5]瞿葆圭.教育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