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慶
摘 要: 目前,大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不同程度的“德育滲透”甚至“德育化”的傾向,技工院校尤其突出。本文從語文的學科特性出發(fā),分析“德育化”傾向的弊端,即沖淡語言的工具性和文學的藝術(shù)性,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從理念變更到教材編寫兩方面著手的思路,使德育淡出語文課堂,使語文重新回到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的學科本位上。
關(guān)鍵詞: 技校語文教學 德育化 工具性 藝術(shù)性
一、從“德育滲透”到“德育化”
近十數(shù)年來,語文教學理論界出現(xiàn)一股影響很大的思潮——“德育滲透論”。它的影響有兩個特點:一是影響范圍廣,二是有一個巨大的理論框架,甚至自民體系。
德育從我國的小學語文開始,一直滲透到中學、職高、技校、大學,可謂一以貫之,同時又滲透到歷史、地理、社會、美術(shù)、體育,甚至數(shù)學等各科教學中。如此聲勢浩大、無孔不入的教學理念自然成為人們競相研究的對象。對它的研究不僅論文迭出,而且有不少專著,如梁其貴老師的《語文德育論》等。語文與德育,二學科珠聯(lián)璧合,赫然成論。白金生老師的《語文德育滲透藝術(shù)》更高超,使德育與語文的結(jié)合成為一門考究的藝術(shù),這固然不錯。
然而現(xiàn)在的問題是:技校院校語文教學不是“德育滲透”,而是“德育化”?!暗掠奔窗颜Z文課當成德育課上,完全模糊語文和德育的概念,以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語文》為例。作為全國中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通用教材用書,其理念和內(nèi)容設(shè)置“德育化”的程度非常高。該書前言第一段明確宣言:“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人文精神、提高學生職業(yè)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任務(wù),對學生職業(yè)素質(zhì)養(yǎng)成和職業(yè)生涯發(fā)展有著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從這一宣言不難看出,語文課程應(yīng)該緊緊圍繞“職業(yè)能力”這個中心開展教學。它具體的課程設(shè)置確實是這樣的,它七個單元的命題分別是這樣的:零點起飛、品讀職業(yè)、直面社會、走近經(jīng)濟、守望自然、探視物象、感悟古風。這樣的單元設(shè)置,除“感悟古風”之外,其他六個單元,從字面看完全是德育教材的內(nèi)容安排。該書所選課文大多與語文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更極端的是一篇名為《員工守則》的課文,節(jié)選自中石化公司的員工守則。面對這樣的課文,我不知道應(yīng)該怎樣上一堂語文課呢?那么如此嚴重的“德育化”傾向,是否合適呢?它對語文教學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呢?
二、“德育化”沖淡了語言的工具性和文學的藝術(shù)性
對語文課程“德育化”影響的討論,必須建立在對“什么是語文”這一根本性問題的理解上。
關(guān)于什么是語文,歷來有很多種看法,爭議很多。比較著名的如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即對口語和書面語的學習。其他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語文即“語言文字”或“語言文學”。而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p>
若語文以忠孝仁義為價值標尺,以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為理論導向,這是可以的。如對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文章不予選錄,有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文字摒除在外,這都是必要的。但若把德育活動、做人道理作為語文課的最終旨歸,則會越俎代庖,完全模糊與德育課的界限。若以德育為旨歸,則勢必影響甚至忽略學生對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的學習和掌握,亦會影響他們對文學藝術(shù)的欣賞與品讀。也就是說,把別人的事情搶著做了,自己的事情卻沒做好。所以,“德育化”沖淡了語文課程中語言的工具性。
那么“德育化”對語文課程“文學的藝術(shù)性”有何影響呢?
若究根源,“德育論”或可直指“文以載道”和“文學是人學”。前者出自宋理學家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他是對韓愈“文以貫道”的發(fā)展和總結(jié)。韓愈之所以提出這一觀點,則是專門針對當時柔靡浮夸的文風的,是有所指。后者在中國則首先由錢谷融先生于1957年提出。《論“文學是人學”》一文是錢先生針對當時文藝界出現(xiàn)的壓抑人性的思潮而撰寫的,亦有所指。且前者是“文學可以用來表達自己的‘道的”,并非“文學是要用來講做人道理的”;后者指“文學是關(guān)于人的學問”,而并非“文學是關(guān)于如何做人的學問”。
由此可知,即使拋開以上兩種理論創(chuàng)立的背景,語文課“德育化”也遠非韓愈、錢老的本意,而是對二論的一種誤解。若以此進行語文教學,文學的藝術(shù)性,則必然會被淹沒在道德的海洋中,而失去本來面目。
三、德育淡出,語文回歸
既然如此,技校語文就應(yīng)回歸語言文字、語言文學,回歸到字、詞、句、篇上,回歸到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上,回歸到對文學的藝術(shù)欣賞上。而把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的任務(wù),歸還給德育課,這樣語文和德育方可各司其職,各顯其用。
那么如何避免技校語文教學的“德育化”呢?
首先應(yīng)當從理念上入手。從職業(yè)院校教研工作者到一線教師,都應(yīng)樹立一個理念——語文教學應(yīng)以讓學生掌握好漢語這門語言工具,通過對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學習,掌握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的技巧為最終目的。以此為旨歸進行教研并開展教學活動,劃清與其他學科的界限,防止德育等其他學科的滲透或沖淡,這才是保持語文學科特性的有效做法。
當然,有的論者可能會說這是一種畫地為牢的語文教研觀念。但我想說的是,一門學科之所以成為一門學科,就是因為它有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作用,它有其他學科沒有的特點。中國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它可以包含文史哲的知識,可以包含做的人道理,但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時刻以語言和文學為著眼點,為旨歸處。這樣語文教學就會在開放中前進,而非在開放中迷失。
其次從教材入手。無論是職教司等官方機構(gòu),抑或各職業(yè)院校等地方性機構(gòu),在編寫教材時,都應(yīng)當把語文放在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的本位上,而不應(yīng)當讓德育滲透其中甚至取而代之。
有論者可能覺得這種理念可能有悖圣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祖訓。事實并非如此。若能真的做到語文老師把語文教好,學生把語文學好,不僅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能夠提高,就連他們的審美能力、身心健康水平也能提高。因為精神營養(yǎng)的汲取并非鯨吞海吸式的,而是潛移默化的。好的語文課本、好的語文教學、好的語文學習過程,能讓一個人的真善美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壯大,做到“文不言道,道在其中矣”,這才是真正的教化。
一線語文教師深知語言的魅力是何等誘人,藝術(shù)對心靈有多么大的影響。面對青春期的學生,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相對于文學經(jīng)典,語言多么蒼白。因此,我更愿意呼喚一本“純美”的漢語言文學經(jīng)典選讀本作為教材,引領(lǐng)師生在融融春雨中一起浸潤,一同成長。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99-205.
[2]白金聲.語文德育滲透藝術(shù)[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0:1-15.
[3]梁其貴.語文德育論[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224-239.
[4]程紅兵.語文教學的常識性回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1.
[5]錢谷融.文學是人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44.
[6]游芳.關(guān)于中職語文滲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北京:中國校外教育,2014,(A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