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步山
摘 要: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為戰(zhàn)國中期儒家的大師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所著,對后世中國人的思想與人格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孟子》一書集中體現了儒家大師孟軻的治國理念、教育理念及人格理念,孟子的人格理念中的精華部分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值得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在政治上主張實施仁政、王道,他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對后世統(tǒng)治者的治國理念產生重要影響。孟子在人格教育方面的理論貢獻尤為突出,他的性善說、養(yǎng)氣說、舍生取義說、大丈夫說等觀點,對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啟迪價值,對于當代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孟子的人性說與當代大學生向善人格的養(yǎng)成
先秦諸子對于人性的本質有不同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即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人性本善是孟子人格思想的重要理論根基。在《孟子·告子上》篇中,針對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的人性觀點,孟子提出:“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泵献诱J為,人性有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正是仁義禮智的根源、是人性中固有的、與生俱來的。人性本善,如果一個人后來成為壞人,則并不是人性的問題,而是后天演變的結果。
我們姑且不論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論是否具有科學依據,但孟子的人性說客觀上起到了引導人們積極向善,為善人,做善事,促進人們向善人格養(yǎng)成的作用。孟子還提出了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觀點,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賢人、好人,只要他朝著向善的方向努力,因為人性本善。孟子的人性說對于當代大學生樂于助人、積極向善的人格養(yǎng)成具有現實意義。在當前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各種思潮影響著大學生,其中不乏宣揚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當的錯誤思想,如果任由這些思想泛濫,那么青年一代勢必會走入歧途,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利于當代雷鋒精神的弘揚。從這個意義上說,孟子以性善論為內涵的人性說,對于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觀,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yè),培養(yǎng)樂于助人、勇于助人的道德品質,提升整個社會的公民道德素養(yǎng),營造互幫互助的和諧社會氛圍,從而形成向善人格,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
二、孟子的養(yǎng)氣說對當代大學生正義人格培養(yǎng)的意義
在先秦諸子中,孟子是最強調義的,提出了舍生取義的著名觀點。孟子的為人也是充滿正義感,充滿一腔正氣。他在與齊宣王等統(tǒng)治者對話時,總是非常自信,毫無畏懼感。這種自信,一方面是因為他對自己的治國理念的正義感充滿信心,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對自己的人格充滿信心,這種信心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身上的一腔正氣。孟子還提出了“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觀點,指導世人如何培養(yǎng)自身的浩然之氣。在《孟子》一書中記載了孟子與其弟子公孫丑的一段對話,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薄案覇柡沃^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p>
孟子在對話中向他的弟子公孫丑闡述了浩然之氣的內在含義及如何培養(yǎng)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最宏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yǎng)它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浩然之氣,還需要與仁義和道德相配合輔助,不這樣做,浩然之氣就會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樣疲軟衰竭。浩然之氣是由正義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不是通過偶然的正義行為獲取的。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則浩然之氣就會衰竭。
孟子的養(yǎng)氣說對于當代大學生正義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一個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培養(yǎng)自己內在的浩然正氣,并在道德和行為上持久地加以踐行,那么這個人一定會是一個有正義人格的大寫的人,一個能夠直面社會和人生的勇敢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和影響周圍人的有號召力的人,一個對社會充滿正能量的人,因此,學習和借鑒孟子的養(yǎng)氣說,將會有力促進當代大學生正義人格的形成。
三、孟子的舍生取義說對于當代大學生奉獻人格的啟迪
與孔子強調仁相對應,孟子更強調義。孟子提出了“舍生取義”的著名觀點,對后世中國歷代仁人志士影響極其深遠。所謂舍生取義,就是要求人們?yōu)榱苏x事業(yè)有不怕犧牲的勇氣,在《孟子·告子上》篇中,孟子闡述了舍生取義的內涵:“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在這里,孟子用魚和熊掌比喻生和義的關系,孟子指出,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兼得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如果我所喜愛的東西還有勝過生命的,我寧可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如果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超過死亡的,有的災禍我寧可不躲避。孟子舍生取義的思想對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人為了祖國和人民的正義事業(yè)勇于奉獻、敢于犧牲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為了祖國和人民的事業(yè)這一大義,年輕人應該具有如孟子提出的勇于奉獻的精神,要勇于擔當,敢于取舍,要具有一種英雄情懷,為了民族大義可以拋棄自己的一切,時刻聽從祖國和人民的召喚。從這個意義上講,孟子的舍生取義說對于當代大學生奉獻人格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啟迪價值。
四、孟子的大丈夫說對于當代大學生剛毅人格的塑造
孟子為人正直剛毅,充滿自信,面對權貴,他敢于直言,絲毫不畏統(tǒng)治者的淫威,面對功名利祿的誘惑,他也不為所動,內心的信念無比堅定。孟子的為人及他的大丈夫的人格理念不僅給儒家思想增添了一股剛毅之氣,而且激勵和引導了無數國人不畏邪惡實力,保持了自身人格的獨立。孟子慨然以天下自任,具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的標準:“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泵献有哪恐械拇笳煞驊撌切姓?,為民謀福利的仁人志士,同時必須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和剛毅之氣。
當代大學生由于生活條件比較優(yōu)越,獨生子女身份,以及受價值觀多元化的影響,往往缺乏一種剛毅之氣,面對困難和挫折,面對邪惡勢力,可能會出現意志軟弱、容易動搖等現象。因此,如果對當代大學生在進行人格教育時,以孟子的大丈夫的理念教育和引導他們,則會在潛移默化當中培養(yǎng)他們人格之中的剛毅之氣,增強他們克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使他們具有更多的擔當精神。
總之,《孟子》作為影響深遠的儒家經典著作,書中所蘊含的孟子關于人性和人格的種種積極思想和理念,值得當代大學生在人格教育工作中學習和借鑒。它對于培育當代大學生爭取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學習孟子思想中的精華,有利于當代大學生更好地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他們成為綜合素質高、對社會充滿正能量輻射的優(yōu)秀青年。
參考文獻:
[1]朱義祿.儒家理想人格與中國文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2]苗潤田.儒學的現代性與東亞文化[J].東疆學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