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偉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社會對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初中思想品德,在學生的成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社會生活常識、政治法律、日常行為規(guī)范或社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初中生現(xiàn)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fā)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
【關鍵詞】七年級 思想品德 心理教育功能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提出:以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實踐水平為基礎,避免空洞說教,創(chuàng)造性地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據。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材中,有趣味的故事比比皆是,而學生又天生愛聽故事。針對這個心理特點,可以在課堂上巧妙運用歷史、地理、人物等故事來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從而來活躍課堂氣氛,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思維,在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還可以選擇正確的激勵方法,掌握高超的激勵藝術,對學習好的學生鼓勵,對學習積極性差的勉勵,充分調動他們發(fā)展才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我們還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式,調動學生接收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和引導他們主動去實現(xiàn)這種轉化.
首先要注意啟發(fā)和增強學生接收教育的自覺性,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是渴望成才的,我們通過有效的方式,將他們的這種愿望聯(lián)系起來,使他們真正的懂得時代的需求,不僅僅是在專業(yè)知識上的,更需要在思想品德上也合格,使他們自覺的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證明,思想品德課,就是培養(yǎng)學生在行動中有良好的表現(xiàn),能體驗到作為集體成員一種尊嚴的感情,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心和集體主義榮譽感,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更要發(fā)揮好學生的積極能動性,更好的發(fā)散學生自己的個性思維,思想品德課程作為一個輔助學生成長,養(yǎng)成優(yōu)良品德和習慣的指導課程,在不阻礙學生個性思維的發(fā)展不走彎路中,起到了很好輔助作用。再教與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本身的個性思維和思想品德教育是育人德育成才的關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主動探究、積極思考去猜測、熱情討論,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我們的課堂才是有生機和意義的,才能真正的從“教”的過程轉向“學”的過程。而興趣的激發(fā)可以說處處有生機。我們可以用幽默的語言、形象新穎的比喻、形象的漫畫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教材中的幽默的小故事、漫畫等使學生產生新鮮好奇,而新鮮好奇正是誘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因素,許多笑話、歇后語、格言警句,都可以信手拈來,在教學中廣泛運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應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逐漸進入課堂,這一手段使學生可以把色彩、動畫、立體聲等有機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圖文并茂”,使學生身臨其境,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至于在教學過程中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資源,這就是思想品德中所呈現(xiàn)的心理教育功能。思想品德教師可以在備課中細心挖掘,用心鉆研知識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的心理,營造良好的課堂情感氛圍。課堂心理環(huán)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認知效率的師生心理互動環(huán)境。品德課教學伴隨的是一個情感互動的過程。教師要具有對教育事業(yè)和學生的愛,能把握學生的情感特征,與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溝通在一起。學生一旦感受到這種情感,就會產生心理呼應,有利于教學的展開。具體的情境可以喚起人們相應的情感,這些情感又能起到烘托情境的作用。在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錄音、錄像、圖片、幻燈、影視等教學手段,將不能直接觀察和親身經歷的情景再現(xiàn)出來,通過這種特定情境中的情感體驗,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啟動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
為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心理,教師宜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創(chuàng)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為學生所喜歡的形式,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與學生感同身受,教學相長。當然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它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的有識之士多方面、深層次的探索,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相互配合。只有這樣,青少年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社會才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