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摘 要】在總的教學體系中,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任務要求選擇不同的課堂教學類型,采用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堂教學類型和結構的選擇,既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又是遵守教學規(guī)律,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形式。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類型 結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2.029
教學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進行的。在傳統(tǒng)社會里,我國和外國都盛行不同的教學形式。在16、17世紀的歐洲,由于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文化教育越來越成為社會的、公眾的、普遍的行為和活動。個別教學形式遠不能滿足需要。因而歐洲出現了班級授課的新形式。17世紀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對班級授課的形式進行了科學而的闡釋和概括,把它基本確立下來,以后這種授課制度為歐洲各國所采納,并日益發(fā)展完備。19世紀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等人提出教學過程的形式階段的理論,給夸美紐斯理論以重要的補充。20世紀蘇聯凱洛夫主編《教育學》時明確提出了課堂教學的類型和結構的概念,由此班級授課的組織形式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國在戊戌變法后逐漸采用這種課堂教學形式。
中學歷史的教學形式很多,這里主要探討課堂教學這一形式。歷史教學的課堂類型劃分,簡而言之是由其教學任務的多少來決定的。教學任務在兩個及兩個以上者為綜合課,在兩個以下者為單一課。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解決歷史基本知識傳授的問題。為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準備時,針對教材內容的具體特點,結合學生情況和教師自身特點,應選擇恰當的課堂教學類型和結構。一般說來,課堂教學是根據課程標準要求來組織、處理教材內容的,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的興趣特點,規(guī)定每節(jié)課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在總的教學體系中,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任務要求選擇不同的課堂教學類型,采用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因此,課堂教學類型和結構的選擇,既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又是遵守教學規(guī)律,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形式。
一、綜合課型的內涵與結構
綜合課是歷史課堂教學中比較常用的課型,它的特點是在一節(jié)課之內要完成兩個及其以上的教學任務。綜合課的任務大致有復習舊知識,講授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和課堂提問、討論及練習等幾項。一般說來,綜合課比較適用于頭緒不多,分量適中,在一節(jié)課內可以完成兩種以上教學任務的教材內容。只不過在每個環(huán)節(jié)所用的時間和精力不同,一般比較傾向于把講授新知識作為主要任務。
綜合課比較適用于初中低年級學生的教學。第一,因為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興奮點容易轉移,興奮中心容易疲倦,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需要適當的變換方式予以刺激、鞏固和加強。第二,低年級學生接受能力弱,教學時間比較充裕,一節(jié)課不宜講授過多的新知識。第三,比較容易由淺到深,由簡到繁,由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來處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綜合課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組織課堂教學。所謂組織教學,就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處理,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安排,注意隨時隨機的相應變化、調整。
第二,復習鞏固及提問。這要求一方面檢查、鞏固舊知識,另一方面溫故而知新,尋找講授新課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提問的內容應該盡量與新課內容銜接,以便作為新課導入的材料。
第三,講授新知識。講授新知識既要注意歷史知識的完整性,又要注意與下節(jié)課內容保持一定的連續(xù)性,這是由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性特點決定的。在新課講授的過程中,可以穿插提問,也可以組織小組進行討論。新課講授結束時要做到言簡意賅、重點突出、畫龍點睛、有啟發(fā)性的小結。
第四,鞏固新學知識。鞏固新知識就是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解決疑難問題,幫助學生鞏固。消化所學習的新知識,為課外閱讀、課后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做好充分準備。
第五,布置課后作業(yè)。一般地說來課后作業(yè)要多以閱讀、思考為主,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接受能力?,F在很多的一些學校在布置歷史作業(yè)時,都會為學生訂購一些歷史習題冊之類的教輔書籍,讓學生按章完成每一課的歷史習題,這些習題都是一些課本上的死的內容,不僅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抵觸心理。因此,教師平時布置歷史作業(yè)時要盡量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后學習的氛圍,不要因為繁重的課后作業(yè)和學習任務而打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單一課型的內涵與結構
單一課型不同于綜合課型,相對于綜合課型來說,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就是在一節(jié)課中只需要完成一個教學任務,這個任務可以是講授新課,可以是復習舊知識,也可以是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等等。當然,這種單一課型在教師們的教學活動中并不常用到,因為一般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在一節(jié)課中往往要承擔多個教學任務,即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要先導入新課,講授完新課后還要進行小結,并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習的新知識等等。因此單一課型一般只有在以下情形下才會采用。
第一,一學期的課程剛開始,教師需要就該學科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等談談具體的教學要求,讓學生明白該學科具體要學習一些什么內容以及怎樣學習這門學科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緒論課”。 上好緒論課很重要,既可以幫助學生從一開始就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又可以讓教師用淺而易懂的語言,靈活多樣的手段、科學的教育機制來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開端,以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來吸引學生,有利于以后教學任務的完成。
第二,一學期的課程已經完全結束,只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復習所學習的知識,將整本教材的知識點進行串講,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習的歷史知識組合成一個邏輯嚴密的知識體系。這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復習課”。復習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幫助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性的知識體系,以便學生更好的把握歷史發(fā)生的軌跡。由于歷史知識的過去性、具體性、系統(tǒng)性等諸多特點,使得歷史知識既不易理解又不容易記憶,因此需要不斷地、定期的回顧、復習以便深入理解、鞏固提高。復習課的一般結構大致有組織教學;提出復習范圍、做法和要求;復習練習;綜合練習和布置思考題五個環(huán)節(jié),其中以練習為主。
總之,水有向下之定勢,卻無向下之常形。歷史課堂教學也一樣,也沒有一成不變、永遠固定的模式和結構,歷史教師可以按照教學雙邊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更新、更好的教學組織形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