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聞報道范式的內涵與特征研究

2016-05-30 11:00文緒
藝術科技 2016年2期
關鍵詞: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

摘 要:新媒體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不僅意味著公眾的注意力和傳播渠道在宏觀層面上的某種轉移(從報紙、網絡論壇、博客轉移到手機短信、社會化自媒體、微博和微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tǒng)媒體既有的新聞報道范式也產生了嚴重沖擊。因此,本文提出傳統(tǒng)媒體應該重新探討、審視其原有的新聞報道范式,明確概念和內涵的基本共識。從理論上理清模糊認識,找到應對新媒體挑戰(zhàn)的突破口,從而更有效地維護其在公信力、品牌效應、信息深度挖掘與解讀等方面存在的優(yōu)勢。

關鍵詞:新聞報道范式;新媒體;傳統(tǒng)媒體

1 關于“范式”的概念

范式的概念和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他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c Revolutions,1962)中提出來的。一般意義上,是指常規(guī)科學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guī)范,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循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庫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paradigm)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pattern)……我采用這個術語是想說明,在科學實際活動中某些被公認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儀器設備統(tǒng)統(tǒng)在內的范例——為某種科學研究傳統(tǒng)的出現(xiàn)提供了模型”。[1]庫恩認為,范式是一種對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承諾,是科學家集團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說、理論、準則和方法的總和,它們在心理和思想意識上形成了科學家共同秉持的某種信念。范式的基本特點是:第一,范式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公認性。第二,范式是一個由基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相關的儀器設備等構成的一個整體,它的存在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綱領。第三,范式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先例。簡而言之,庫恩所說的范式的實質就是一種宏觀上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框架。[1]

關于范式轉換,庫恩認為,每一個范式,只要它能解釋大部分觀察到的現(xiàn)象,解決大多數人希望解決的問題,它就能處于支配地位。但當新的現(xiàn)象與這種假設產生沖突的時候,固有的范式就會受到質疑,無法解釋最新出現(xiàn)的趨勢和變化,并最終需要進行調整和改變才能適應最新的情況,以維系原有的框架。庫恩指出,“在別的場合,為常規(guī)研究而設計制造的儀器未能按預期方式運行,由此而揭示出一種反常,雖經一再努力,仍不能與共同體預期一致,這就意味著常規(guī)科學誤入了迷津。此時,科學共同體就會不可避免地進行反思,就開始了非常規(guī)的研究,最終會導致科學共同體做出一系列新的承諾,建立一個科學實踐的新的基礎。[1]庫恩認為,這種共同體專業(yè)承諾的轉移的含義就是科學的革命。

安德森認為,“范式是指科學家或研究人員審視他們領域的方式及其在本領域內進行的操作活動”。[2]瑪斯特曼在《范式的本質》一文中指出,有三種不同性質的范式,即形而上學范式、社會學范式和構造范式:形而上學范式是指信念、察看方式等;社會學范式指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共同體共同遵守的慣例和成規(guī);構造范式是指更為具體一些的可資運用的工具、儀器設備、教科書或者經典著作等。[3]

2 新聞傳播學視野下的“范式”

目前,有關新聞傳播學“范式”問題的研究,尚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和共識。學者吳飛指出,就現(xiàn)代傳播學而言,經驗主義、文化研究、傳播批判理論、符號學、傳播人類學、解釋學、傳播政治經濟學等都各領風騷,多少會讓人覺得無所適從。[4]在國內,對新聞傳播學“范式”問題的研究,由于學者們來自不同的領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學術傳統(tǒng)和不同定義并存的格局。由于在核心理論上很難形成共識,使得傳播學科背景下各個具體樣式雖然多樣,但非常分散、缺乏核心理論的構建。所以,對于傳統(tǒng)媒體新聞報道范式的研究也必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筆者認為,只有對作為新聞傳播學領域最基礎的部分,對新聞報道領域的過去和現(xiàn)狀進行充分了解與把握,才能夠更有效地梳理和總結出傳統(tǒng)媒體新聞報道范式的理論內涵和運作機制。

2.1 新聞傳播學科的“范式”

任何學科、行業(yè)或社會領域的“范式”,都是由群體內大多數成員所共同遵循和認可的概念或術語、規(guī)則程序、慣習偏好等方面,構成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模式。但是,它不是持久永恒的,當出現(xiàn)“危機”和“反?!钡臅r候,往往意味著需要對其進行修正或轉換,在新聞傳播學領域也不例外。只是對于“范式”概念的認識尚沒有一個統(tǒng)一完整的定義。從宏觀層面上來說,有的以在社會學視野下將“范式”劃分為“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兩類范式,[5]或者劃分為“社會科學研究、詮釋研究、批判研究”這三種類型的范式。[6]還有學者以所屬學派為取向標準,將“范式”劃分為“經驗-實證學派、法蘭克福學派、英國文化研究學派、政治經濟學派、技術學派”等若干范式派別。[7]還有學者嘗試著以“價值觀”理念作為判斷標準,把“范式”劃分為“與權力合謀、與權力同構主張改良、與權力異構主張顛覆”三種范式[8]。從范式的微觀層面的研究來說,一些學者從新聞傳播學學科發(fā)展和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角度進行了探索,有學者認為傳播學仍處于諸侯混戰(zhàn)的“前范式”時代[9],有的認為學科內正形成范式融合的態(tài)勢,[10]還有的學者提出學科內即將發(fā)生空前規(guī)模的范式革命等。[11]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董天策認為,“中外新聞傳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范式,如源自西方新聞界的客觀報道、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深度報道、新新聞主義,與我國新聞界開創(chuàng)的典型報道、正面報道、民生新聞就是不同的新聞傳播范式。[12]

學術界對于新聞傳播范式的論述,在更多情況下適用于傳統(tǒng)的單向度傳播,是以大眾傳播為基礎的傳統(tǒng)媒體事件作為背景。而基于新技術的新媒體無論是在傳播機制、傳播結構、傳播理念,還是傳播效果和影響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媒體在原有的范式格局下的理論越來越難以跟得上新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和問題。因此,需要對新聞傳播范式的內涵和特征進行擴展,才能得到更為準確的描述和完整的解釋。

2.2 新聞媒體的“范式”

香港城市大學媒介與傳播系副教授何舟,從宏觀層面對新聞媒體的范式進行了探索。他認為,在新媒體背景下,存在著兩個明顯對立但有交錯的雙重話語空間:一個是官方的話語空間,主要以官方大眾傳播媒體、文件和會議為載體;一個是非官方即民間話語空間,主要以互聯(lián)網、手機短信和各種人際傳播渠道為載體。因此,在新聞媒體范式上也相應地存在兩種不同的范式,即“黨的新聞事業(yè)范式”和“專業(yè)主義新聞范式”。[13]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艷紅也認為,在這種雙重范式的作用和影響下,新聞實踐活動也體現(xiàn)出明顯的雙重特征,具體可以分為“政府報道”和“民間報道”兩種類型。[14]

2009年10月20日,《華盛頓郵報》副總裁、前執(zhí)行主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倫納德·唐尼與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研究生院教授邁克爾·舒德森,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上聯(lián)合發(fā)表了一份報告《重構美國新聞業(yè)》,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和反響。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的兩位學者雷躍捷、劉自雄據此提出,也要重新審視我國傳媒原有的性質和功能在內涵上出現(xiàn)的新變化,他們說,“我們應當關注的是既有的、合理的新聞價值觀是否得以秉承的問題……對公共事務和地方新聞的報道不能因這場變革而削弱,而是應當加強,仍舊需要有像傳統(tǒng)媒體那樣組織嚴密、專業(yè)精湛、經費充足的新聞報道組織機構來支撐?!盵15]從現(xiàn)有的一些新聞傳播學著作來看,“應然”或者“實然”性的分析比較多,這對梳理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和活動具有很高的意義和價值。但是,新聞的理論與實踐從來都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過程,而是一種隨時變化著的人的因素占據主導地位的有意識的社會實踐行為。因此,維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新聞傳播系學者吳飛,提出了應該把客觀性觀念、自由與責任觀念、服務公眾意識,以及自律與他律原則作為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同時也是新聞實踐的核心話語——新聞專業(yè)主義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媒介的新聞報道范式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16]

還有些學者提出傳統(tǒng)媒體盡快實施全媒體戰(zhàn)略,釋放新聞生產力,[17]是實現(xiàn)新聞媒體在內部建制層面完成新聞報道范式轉型的主要因素。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教授認為,為了完成報道任務,記者選擇某些新聞故事而舍棄某些新聞故事,將新聞安排在特定的敘事格式之中,強調某些細節(jié)而忽略另一些細節(jié),把事實的細節(jié)填充進一個預先設定的框架里,不自覺地游走在框架之中,使得本來具有個性特點充滿偶然性的事件,轉化為可以常規(guī)加工和傳播的原料,使得本來在時間上無序的新聞事件,有了一個可行的生產調度圖。[18]

復旦大學新聞源副教授周葆華,通過研究“微博事件”后提出,“在新聞生產程序與工作機制上,范式訂定基本完成并趨于穩(wěn)定,但在報道框架和新聞價值上,則遠未結束”。[19]

通過對國內外學界和業(yè)界有關媒體范式問題的研究可以看到,國內外的學者對“媒介范式”問題的研究無論是整體框架的建構,還是實證性的具體研究文獻并不多。有些分析要么僅僅是字面上的套用,作為一種模糊的背景情況比較籠統(tǒng)和寬泛地進行交代,要么是從個別案例或某個具體理論出發(fā),推導出某一個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而對有關傳統(tǒng)媒體應對新媒體事件沖擊下,新聞報道范式的基本概念和內涵的綜述性分析還比較少。筆者之所以強調這個問題就在于,當一個或者一系列新媒體事件發(fā)生前后,無論是對受眾(用戶)的關注和影響還是傳統(tǒng)媒體自身的持續(xù)性發(fā)展和進步而言,對這個事件的影響會有多重因素在共同產生作用。但是,首先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新聞報道本身,它是傳統(tǒng)媒體能夠影響該事件的第一建構性因素,這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

3 新聞報道范式內涵和特征分析

目前,中國傳媒在整體結構上逐步進行的改制轉型和新聞報道題材與內容上不斷地進行邊緣性試探,除非是涉及特別重大敏感的議題內容,比如關乎國家核心利益、重大關切、國家安全和政治經濟某些核心秘密外,在其他條件下,面對新媒體事件,傳統(tǒng)媒體已經逐漸地習以為常,并開始變被動為主動地進行調整已,經成為一個客觀事實。因此,可以說,新媒體事件確實已經越來越被傳統(tǒng)媒體迅速介入,并正在改變著新聞報道原有的各種傳統(tǒng)做法。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也嘗試著對新聞報道范式修正做一個粗淺的概述:傳統(tǒng)媒體形成了固有的新聞報道的框架、慣習、程序流程和媒體報道風格。在一般情況下,對事件和問題都能夠有合理的解釋和說明,通過提供全面、真實的信息和觀點能夠有效地引導社會輿論,對普通民眾的生活、生產和娛樂具有積極作用,這個時候它就處于把握主旋律的主導性地位。但是,在新媒體語境下出現(xiàn)的各種新媒體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和沖擊已經無法維系原有的話語體系時候,固有的媒體報道范式會受到嚴重的質疑,公信力和關注度出現(xiàn)嚴重下降,這個時候就需要對以報道機制和輿論引導為主的新聞報道范式進行修正,形成新的新聞報道范式。具體說,新聞報道范式應該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3.1 行業(yè)準入的公認性

這個公認,是指具有權威性和正規(guī)資質的新聞媒體記者、編輯和其他從業(yè)人員從遵從和維護的一套新聞報道的模式,包括新聞報道的一般框架、語言風格、措辭修飾。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特征等都得到了自上而下的認可。

3.2 報道模式系統(tǒng)性

新聞報道的范式,是經過現(xiàn)實的一系列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各種經驗和意識逐漸形成的,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從中梳理和總結出的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新聞報道一系列的方式和方法,反過來對后續(xù)的新聞報道又具有一般性的指導意義,能夠很快地抓住其中報道的核心要點,并挖掘出新聞價值所在。

3.3 采編流程專業(yè)性

經過了大量的現(xiàn)實新聞報道的積累和足夠的信息流的分析,所形成的報道的特色和流程,借助于各種現(xiàn)代化的新聞采編和信息傳播平臺,形成了專業(yè)化的新聞報道,明顯有別于互聯(lián)網上那些真假難辨的非理性報道內容。在各種繁雜信息交互的環(huán)境中,專業(yè)新聞媒體背景下出品的具有權威性的深度報道永遠都不會過時。這種新聞的深度挖掘意識和能力,也是一般人難以直接模仿和復制的。

4 結論

對新聞報道范式的內涵和特征的分析與探討,不僅僅是一種對形而上的純理論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在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和新媒體事件不斷沖擊、挑戰(zhàn)傳統(tǒng)媒體與信息傳播平臺背景下,對具體的新聞實踐活動重要的調整和修正。它在客觀上承認了實效性和傳播速度領域的局限與不足。但是,同時也強調了新的范式將繼承原有信息價值的拓展和整合能力所固有的先天優(yōu)勢,更符合實際情況,兼顧兩方面的平衡:一方面符合中國政治體制對于媒體定位的要求,維護和鞏固了傳統(tǒng)媒體具有的權威地位,保留自身原有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考慮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由“受眾”向“用戶”轉變的過程中,在自主性、獨立性的增強讓單向傳播效果不斷地被弱化、邊緣化的情況下,重構民眾共識上的“最大公約數”。

參考文獻:

[1] 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9-21,11,5.

[2] Lorin Anderson . Intemation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D]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olumbia USA,1995.

[3] 羅自文.人類傳播3.0:范式理論視角下的聚眾傳播[J].現(xiàn)代傳播,2011(6).

[4] 吳飛,王學成.傳媒·文化·社會[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2.

[5] 梅瓊林.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方法論的比較分析[J].當代傳播,2008(5).

[6] 蔡騏.傳播研究范式與中國傳播學的發(fā)展[J].國際新聞界,2005(4).

[7] 何道寬.異軍突起的第三學派——媒介環(huán)境學評論之一[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

[8] 胡翼青.論傳播研究范式的表層結構域深層結構——兼論中國傳播學30年來的得失[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4).

[9] 張卓.傳播學學術身份與研究范式的論戰(zhàn)與反思[J].中國傳媒報告,2007(3).

[10] 李舒.傳播學方法論(緒言部分)[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11] 胡翼青.傳播學:學科危機與范式革命(緒言2頁)[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2] 董天策.民生新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6):89.

[13] Z.D.Chan J.M,Pan.,Lee FLF.Professional Aspirations and JobSatisfaction:Chinese Journalists at a Time of Change in theMedia[J] .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4

[14] 李艷紅.傳媒市場化與弱勢社群的利益表達——當代中國大陸城市報紙對“農民工”收容遣送議題的報道研究[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7(1):111.

[15] 雷躍捷,嚴俊.審視傳媒轉型中的中國新聞業(yè)——讀《重建美國新聞業(yè)》的啟示[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2).

[16] 吳飛.新聞專業(yè)主義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9.

[17] 鞏勇.人民日報的全媒體發(fā)展之路[J].新聞與寫作,2011 (2).

[18] 楊娟,嚴三九.全媒體運作下融合式的新聞生產探析[J].新聞與寫作,2011(2).

[19] 周葆華.作為“動態(tài)范式訂定事件”的“微博事件”——以2010年三大突發(fā)公共事件為例[J].當代傳播,2011(2).

作者簡介:文緒(1982—),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新聞傳播學碩士,北京郵電大學校黨委宣傳部教師,主要研究領域:新聞傳播學。

猜你喜歡
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
關于傳統(tǒng)媒體能否打造“名公號”的思考
傳統(tǒng)媒體為什么要包裝自己的“網紅”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jié)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傳統(tǒng)媒體版權保護面臨八大難關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新招數化解新難題:新媒體環(huán)境下防止報道差錯路徑探析
傳統(tǒng)媒體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xiàn)突圍
五問傳統(tǒng)媒體:你以為熬過寒冬就是春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