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平
摘要:語文教學所提倡的“文道統(tǒng)一”,是指語文教學要兼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語文知識教學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但是,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卻片面強調(diào)德育,忽視了語文的工具性,違背了語文教學原則。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yīng)返璞歸真,回歸語文教學本位。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工具性;人文性;返璞歸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5-0070
中國古代文學歷來強調(diào)“文以載道”,唐宋古文運動更是進一步提出“文道”合一的思想,這些都說明了中國歷史上語文教學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一線的教師們更是抓住學科的特點,對教學步驟和訓練內(nèi)容進行精心設(shè)計,對學生做到寓德于教,可謂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我們也應(yīng)冷靜地思考,在進行德育滲透的同時,是否出現(xiàn)了一些偏離語文本質(zhì)教學的現(xiàn)象呢?下面是筆者在參閱許多版本的教學設(shè)計之后,給學生教授《斑羚飛渡》的片斷,這個看似流暢的設(shè)計,在實施的過程中卻讓筆者思忖許久。教師通過講述《生命的跪拜》激情導(dǎo)入。
師:說說文章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一群斑羚被狩獵隊所追殺,被逼到了戛洛山的傷心崖上。當斑羚們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時,一片驚慌,胡亂躥跳。但后來,斑羚群憑借嫻熟的跳躍技巧,以犧牲老斑羚的生命為代價,成功地完成了山澗上的飛渡,贏得了種群的生存機會。
師:在面對種群滅絕的情況下,它們采用什么形式來自救呢?
生:以犧牲一半來挽救另一半的辦法。
師:這種方法無疑是成功的。那么是誰組織了這場飛渡?
生:鐮刀頭羊。
師:很多群居動物,都有自己的首領(lǐng)。這些首領(lǐng)往往具有健壯的體魄、聰明的頭腦和威嚴的氣勢,它能夠帶領(lǐng)群體維持良好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存環(huán)境,它能夠在任何時候都勇于挺身而出,保護整個群體的利益,課文中的“鐮刀頭羊”就是這樣一位首領(lǐng)。請分析課文,鐮刀頭羊在群體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時,它采取了哪些行動?
生: “鐮刀頭羊神態(tài)莊重地沿著懸崖巡視了一圈,抬頭仰望雨后湛藍的蒼穹,悲哀地咩了數(shù)聲,表示自己也無能為力?!?/p>
生:當群體陷入絕境時,所有的眼光集中在它身上,似乎在等待這只公斑羚想出種群免遭滅絕的好辦法,它深知自己身上的重任,像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指揮員“神態(tài)莊重地沿著懸崖巡視了一圈”,但前有寬谷,后有追兵的絕境使它“無能為力”。
生:當一頭灰黑色的母斑羚就要一腳踩進深淵去的時候,突然,鐮刀頭羊“咩,咩”發(fā)出吼叫,它在提醒那頭母斑羚不要做無謂的犧牲。
生:它指揮整個斑羚群迅速分成老幼兩撥,決定讓老斑羚以自己的身體為跳板協(xié)助小斑羚順利飛渡山澗。
生:當它看見兩撥隊伍中,老斑羚的數(shù)量比小斑羚少十來只時,“它眼光在兩撥斑羚間轉(zhuǎn)了幾個來回,悲愴地輕咩了一聲,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到老斑羚那一撥去了”,在它的以身作則帶領(lǐng)下,幾只中年公斑羚跟隨著鐮刀頭羊,也自動地從年輕斑羚那撥里走出來,進入老年斑羚的隊伍。
師:是的,這是一位優(yōu)秀的指揮員,它能以身作則,又勇于犧牲,由于它的帶頭作用,才保證了種群的生存。
師:顯然,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那么,這故事中什么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感動?
生1:飛渡場面最令人感動。因為老斑羚以犧牲自我換取年輕斑羚性命,贏得種群生存,這種精神最感人。
生2:鐮刀頭羊的行為方式最令人感動。做為頭羊它完全有權(quán)利走到年輕斑羚那一撥去,從而獲得新生,但它卻放棄了。
生4:斑羚群的那種團隊精神令人感動。
生5:面對種群的滅絕,這群進退維谷的斑羚,為了種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生6:我們應(yīng)學習鐮刀頭羊在關(guān)鍵時刻的沉著冷靜。
生7:我們要學習羚羊視死如歸的精神。
生8:灰黑色母斑羚以犧牲自我來告誡同伴,那彩虹是虛幻的橋,它的犧牲精神是最美的……
師:是??!多么可貴的團隊精神,多么震撼人心的自我犧牲精神!它們的智慧、才能、膽識,特別是面對困難的從容鎮(zhèn)定,舍已為人的情操,可貴的群體精神,為自己、也為人類唱響了一曲悲壯的生命贊歌,放射出燦爛無比的人生光彩。
此時此刻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學生情緒激昂,氣氛達到了高潮。然而意料之外的事情發(fā)生了,一個學生緩緩站起:“老師,我覺得這僅僅是動物的求生本能罷了,動物和人一樣,在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求生的欲望逼迫它們這樣做罷了。為什么非要想得那么復(fù)雜呢?……”
案例反思:這是一節(jié)普通的語文課,這節(jié)課的結(jié)果,并沒有達到筆者的預(yù)期目的,課后筆者作了深刻的反思,究其原因,顯然是過于注重德育。其實,在教學的設(shè)計與推進中,筆者力圖避免陷入說教的人文教育誤區(qū),因為筆者明白文章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只有在同閱讀者的精神意識產(chǎn)生碰撞、對話時才是真實的。僅管在課堂上,筆者小心翼翼地避免進行道德的拷問,但卻又無法避免將道德與意義的標簽,貼在相關(guān)文本上的偽人文教育。也就是說筆者在這一節(jié)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度”把握得不是很好。這或許也是目前語文課的通病吧:有時重“文”不重道,只傳授知識,不重視育人;或者人為地把文和道割裂開來,將語文課的教授變成了“思想品德課”的學習。這些做法其實都有悖于“文道統(tǒng)一”這一教學原則。
那么,應(yīng)怎樣去應(yīng)對語文教學呢?筆者認為:要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回歸本位。
語文教學是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礪青中學 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