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菡
摘 要: “MS-EEPO有效教育”在全國各地推廣并取得顯著成果,促發(fā)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審視課堂,著眼于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閱讀品位,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運用語言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第一學段 有效教學
有效學習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是我們要著重發(fā)展的學生的學習活動。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生好奇多問,活潑好動,思維非常具體、形象,善于機械記憶,一線語文教師如何在第一學段的語文課堂實現(xiàn)高效?有效學習理論讓我在教學實踐中不停反思,而新課標的頒布更讓我明確課改的方向。
一、遵循科學規(guī)律,及時鞏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薄白R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對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要貫徹多認少寫的識字教學原則,講究教學方法,以減輕學生負擔。”怎樣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怎樣讓孩子既學到知識又學得輕松,一直是教師思考和關注的問題。傳統(tǒng)觀念認為,復習的遍數(shù)越多,記憶就會越牢固,其實并非如此。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反復抄寫十遍八遍的字,默寫時依然錯誤率很高。原因何在?是學生在機械抄寫時以應付老師作業(yè)為主要目的,根本沒主動識記。如果在識字過程中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就會擺脫惰性、盲從與拖沓,用心去學,只抄一遍,最多三遍便可以牢牢掌握。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斷嘗試和探索。除了課堂設計多種直觀形象的識字游戲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外,采用適當方法,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原動力,變“讓我學”為“我要學”是根本。有效教學的特征之一是“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任務,促使學生在更復雜的水平上理解”,從低年級學拼音、識字開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教師緊緊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讓每一個的孩子大腦高速運轉(zhuǎn),盡可能多地獲取知識。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復習在“精”不在“多”。關鍵是在記憶結(jié)束后20分鐘至1小時內(nèi)及時進行搶救性復習,否則在遺忘已經(jīng)大面積發(fā)生后再來補救,浪費時間又收效甚微,學習效果當然大打折扣。為了實現(xiàn)有效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教師經(jīng)常學完新知后,當堂就默寫,默完就批改及時反饋給孩子,及時訂正。時間長了,孩子在課上養(yǎng)成積極開動腦筋、聚精會神聽講的習慣。課后,教師不再布置大量機械抄寫的作業(yè),要求學生達到會讀會寫會默就行,不規(guī)定固定寫幾遍,接受慢的孩子抄兩三遍,接受快的孩子抄一遍甚至不寫都可以。這種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的做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機械抄寫的作業(yè)幾乎沒有,在歷次檢測中,識字效果最好。
二、巧設方法,降低難度,積累一定語文知識,提高正確運用語言的水平。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標在閱讀教學部分提出建議:“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如詞類、短語結(jié)構、句子成分、常見修辭格)?!?/p>
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是低、中年級學生開始接觸并能熟練運用的,其中運用擬人手法寫句子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學生往往把擬人句造成比喻句,如:“小蜜蜂圍著花叢飛舞,好像在同花兒打招呼?!痹鯓邮箤W生駕輕就熟地運用擬人手法呢?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難以把握的是如何“使非人的事物直接具備人的思想、感情、行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摸索出一種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加稱呼法”,即直接在非人的事物后加上人的稱呼如“柳樹姐姐”、“月亮姑姑”、“青蛙弟弟”等,然后直接把它當成人來寫,賦予它們?nèi)说膭幼?、表情,如“柳樹姐姐在河邊梳理著自己長長的發(fā)辮。”“蝴蝶姑娘圍著花叢翩翩起舞。”這樣孩子寫起擬人句來就輕松多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漸豐,以后自然就明白了擬人與比喻手法的不同。
三、適當拓展文本,感受名家名篇魅力,提升閱讀品位。
葉圣陶先生認為:“講讀負擔三重任務。講讀一方面訓練了解的能力,一方面?zhèn)鞑ス逃械暮同F(xiàn)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寫作的范本?!遍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芭囵B(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夕陽真美》一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23課,課文按“太陽西斜—下沉—落山”的順序描寫了夕陽西下的壯麗景色,語言優(yōu)美,感染力強。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太陽的臉漲紅了,把身邊的云染成了黃色、紅色、紫色……”時,教師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天空的云除了顏色的多而美,形狀也會千變?nèi)f化,被染成五顏六色的云朵有的像?搖?搖?搖 ?搖,有的像?搖?搖 ?搖?搖,有的像?搖 ?搖?搖?搖……學生填的五花八門,想象豐富。此時,我讓學生拿出課前發(fā)的蕭紅的名篇《火燒云》中描寫天空中云朵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片段: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會兒,天空出現(xiàn)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著的,像等人騎上它的背,它才站起來似的。過了兩三秒鐘,那匹馬大起來了,腿伸開了,脖子也長了,尾巴可不見了??吹娜苏趯ふ荫R尾巴,那馬變模糊了。忽然又來了一條大狗。那狗十分兇猛,在向前跑,后邊似乎還跟著好幾條小狗。跑著跑著,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見了。接著又來了一頭大獅子,跟廟門前的石頭獅子一模一樣,也那么大,也那樣蹲著,很威武很鎮(zhèn)靜地蹲著。可是一轉(zhuǎn)眼就變了,再也找不著了。
教師適時地配樂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圈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學生果然陶醉于蕭紅描述的精彩畫面中,然后交流。生1:我最喜歡“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師:為什么?生1:因為我們平時都是一個詞寫一種顏色,有的東西不止一種顏色,而作者就用一個詞表示兩種顏色,我覺得很美。又一個學生說,我喜歡寫馬的那幾句,生動地寫出像“馬”的那朵云形狀的變化過程,我好像親眼看見了一樣……不要小看二年級的孩子,他們鑒賞語言的能力一點不比高年級學生弱。
四、馳騁想象,神游物外,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和運用語言能力。
新課標的課程總目標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這些能力的教學實踐是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發(fā)展水平循序漸進的。
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冰花》一課時,我先引讀第2自然段“冰花的形狀可真多,像?搖?搖?搖 ?搖?搖,像?搖?搖 ?搖?搖?搖,像?搖?搖?搖?搖 ?搖,真是?搖?搖 ?搖?搖?搖”(板書:千姿百態(tài))接著我提問:“其實冰花的形狀遠不止這些。你還見過什么樣的冰花?或者說出心中想象的冰花形狀也可以?!痹趯W生充分想象后,出示課前搜集到的冰花圖案:“我們看看這些冰花像什么?”在每一幅圖下都有句式:“它像?搖?搖 ?搖?搖”讓學生用恰當?shù)谋扔魈羁铡W詈?,將句式連起來出示:“它像?搖?搖 ?搖?搖,像?搖 ?搖?搖?搖,像?搖?搖 ?搖?搖?!狈抡照n文來說說冰花是什么樣的。這種有層次有梯度的訓練,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又鍛煉了學生語言能力。
又如教學蘇教版第3冊《草原的早晨》第3自然段:
1.師范讀第三自然段,生邊聽邊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我看到了一群群羊兒像朵朵白云在飄動。
2.多媒體出示草原的畫面,看看圖,讀讀句子,為什么說羊兒像白云在飄動?
3.(出示圖片)師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你們看,藍天下,在茫茫的草原盡頭,一群群羊兒正在悠閑地吃草。它們慢慢移動,看上去就像——朵朵白云在飄動!
4.開動你的小腦筋,請你說說:一群群羊兒還像什么?
(填空:一群群羊兒像?搖 ?搖?搖?搖。)
先引領學生找到文本中本體和喻體事物的特點,再發(fā)揮想象,恰當比喻。
到了第一學段末期,在教學《夕陽真美》一課時,我設計了“神游海邊、曠野‘看日落”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錘煉語言。課文讀完,教師趁學生意猶未盡,娓娓說道:“站在西山前看到的夕陽很美,其實站在江邊、站在曠野看到的夕陽也很美,請輕輕閉上眼睛,‘神游號飛船即將起飛,同學們準備好了嗎?……我們先來到碧藍碧藍的大海邊,畫一幅海邊日落,你會先畫什么、再畫什么?”學生有的說先畫碧藍的海水,有的說要畫彩霞滿天,還有的說要畫海鷗、漁船、港灣……接著我引導孩子想象來到一馬平川的草原上看日落,問“小畫家們”準備畫些什么,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有的說畫暮歸的放牧人,有的說畫悠閑吃草的牛羊,有的說畫炊煙裊裊的蒙古包……學生馳騁想象描繪畫面的同時,其實也是在錘煉組織語言。語文,最根本的任務不就是讓學生吸收、發(fā)展并運用語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