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摘 要: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而且樂于動手,因而教師就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注重寓教于樂,重視動手操作,立足化繁為簡,采取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方法進行數學教學,厘清數學概念,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 低年級學生 數學能力 培養(yǎng)策略
低年級數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科學知識大廈只有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才能牢固,因而教師務必針對低年級學生特點把握好教學的方法,在數學入門階段就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十分重要。那么,在低年級數學中怎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呢?下面我就從教多年的經驗談談體會。
一、注重寓教于樂
低年級學生性好動,什么都覺得好奇,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教師應緊緊抓住孩子們的這些心理特點,想方設法地激發(fā)其興趣,以飽滿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使學生產生情緒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不懂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就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心理學稱好奇心為直接興趣,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學中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年齡特征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將數學問題融入我們司空見慣的游戲,以迎合學生的好奇心。如此,學生邊游戲邊學習,復雜的數學變得容易,學生也樂于接受。
例如,教學“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時,教師先引導學生看懂文中的圖意,要求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圖中的信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然后讓學生根據畫面提問題。這樣通過學生自主創(chuàng)設問題,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又如,教學“時、分、秒”一課,我先出示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的例子,接著出示“2001年7月13日晚10時08分”北京申奧成功,接著出示一個鐘面,接著出示一個鐘面,緊接著跳出問題:關于鐘面,你知道些什么?先讓學生各抒己見,再讓學生填一填:(1)鐘面上有( )個格,( )小格;(2)時針走一大格是( )時;(3)分針走一小格是( )分,走一大格是( )分;(4)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 )圈。學生經過一系列分析后,很容易得出結果,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游戲“我撥你說“和”我說你撥“,在互動的基礎上,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愉悅狀態(tài),積極思維獲得新知識。
為迎合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多種多樣的有趣的游戲,如“火車”、“奪紅旗”、“送信”、“傳球”等,讓學生在有趣的娛樂中解決數學問題,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二、重視動手操作
低年級學生的數學邏輯能力較弱,可以說完全不具備,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實踐動手操作如擺圖形、數筷子等教學方式,既簡單實效,又能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學應用題“有一隊小朋友排隊投籃,從左邊數起,麗麗站在第五個,從右邊數起,麗麗站在第6個,這一隊小朋友共有幾個人?”時,我分三個步驟進行教學。
1.讓學生數圖片的個數,出示7個O,請一位學生分別從左右兩邊開始數圖片的個數,得到的數都是7,讓學生明白:數數時,既可以從左邊數,又可以從右邊數。
2.讓學生明了“基數”和“序數”的概念。先讓學生從一堆圓邊中拿出4塊,放在一邊;再讓學生拿出剛才7個小圓片從左邊數起的第4塊,放在一邊;使學生懂得,前面拿的基數“4塊”,后面拿的是序數“第4塊”。
3.出示圓形:OOOOOOOOOO,從左邊數起是第幾個?從右邊數起是第幾個?讓學生看成己擺圖片,自己數后舉手回答。因為有實物圖形和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學生能很快得出答案。
全班學生經歷剛才三個步驟的教學后,對解決例題的方法有了清楚的認識,于是,我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依題目意思,擺圖片,學生很快就知首這一小隊一共有10位小朋友。接著,教師再追問:“為什么從左邊數起,麗麗站在第5個,從右邊數起,麗麗站在第6個,不是5+6=11呢?”再讓學生觀察剛才擺的圖形:原5+6還要再減去1。這樣,學生通過動手實際操作解決數學中的排序問題,也明白解題的思路與方法。
三、立足化繁為簡
低年級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從簡單到復雜,具體到抽象,從大量事物直觀而有序的數量增減,分解組合的演示,化繁為簡,讓小學生領悟出數學中的規(guī)律,從而達到訓練小學生數學能力的目的。
教學:“8的除法“時,有這樣一道練習題:24/3=( )/( )=( )/( )=( )/( )=( )/( )=( )/( )=( )/( ),根據我班學生具體情況,我確定從簡單到得雜的過程,將一長串的等式變成簡單的幾個等式,先讓學生觀察24/3得幾,然后讓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說出得數是8的等式,但學生給出的答案缺乏規(guī)律性,于是我有意識地調整數字從小到大的有序的幾個等式。如8/1,16/2.24/3……72/9,幫助學生掌握好思維分式的出發(fā)點,從簡單到復雜的練習中加強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
四、厘清概念
低年級學生思維較簡單,因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常常停留在表象,主要是學生對數學概念混淆不清,在理解存在偏差,致使解題思路進入誤區(qū)。如學生在課堂例題與課后作業(yè)中遇見“……比……多”題直接用加法;而是“……比……少”題直接用減法。為了防止這種類似的毛病在一年級學生中反復出現,教學中教師務必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數學概念與數學用語,而不是憑個別的數學用語而簡單的“加、減、乘、除”。
例如針對前文提到的“……比……多”與“……比……少”的問題,教學中我采取以下的步驟逐步引導學生理解、消化,進而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與技法。
先引導學生建立“多”與“少”,“大”與“小”的概念。我先出示兩道填空題:(1)媽媽年齡比小麗( );(2)小麗的年齡比媽媽( )。學生由于對這種日常生活接觸的事情,已有了直接的感性經驗,學生解答相對得心應手。為進一步鞏固這一概念,接著讓同桌一個說出“……比……多”的一句話,另一個把這句話換成“……比……少”的句型。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頭腦中建立了“……比……多”和”……比……少“是可謂以互相轉化的。
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所有的數學問題迎刃而解,解題思路豁然開朗,數學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孟杰.解決實際問題與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希望月報月刊,2007.
[2]丁華.小學生數學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學生之友,2010.
[3]陳鋼.淺談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江西教育,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