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圓
文件編號: 1003 - 7586(2016)06 - 0027 - 03
2015年浙江省生物高考考試說明對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的網(wǎng)絡結構;而在綜合運用能力方面則提出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些能力要求屬于澳大利亞教育心理學家比格斯的solo分類評價法中學生解決問題時所到達的思維水平的最后兩個層次(圖1)。
那么教師在高三生物復習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結果實現(xiàn)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從分類評價法五個層次分類中可以看到,前三個層次是基礎知識的積累,后兩個層次是理論思維的飛躍。要實現(xiàn)思維能力的突破,離不開基礎知識的積累。筆者嘗試用關鍵詞聯(lián)想復習法,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積累整合訓練從而實現(xiàn)能力的突破。一般來說,該復習法分為三步:
(1) 課前給出關鍵詞,學生自由聯(lián)想;
(2) 課上交流討論,教師引導補充完善;
(3) 課后繪制概念圖,針對性訓練。下面以膜蛋白的復習為例簡述如下:
(1) 教師給出關鍵詞膜蛋白,將學生分4組,提醒學生盡可能聯(lián)想出三本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識點,并由組長將其全部記錄下來。
(2) 課堂上,各組學生代表板書本組聯(lián)想到的知識點并解釋。在學生完成板書解釋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刪去重復部分,建立網(wǎng)絡圖(表1)。對學生有缺失的部分,教師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通過不同的方法(例如暗示、舉例、提問等),啟發(fā)學生補充完善。
建立好知識網(wǎng)絡圖后,教師要指出在該知識網(wǎng)絡圖中,膜蛋白是重點及難點,也是常考點,同時幫助學生把知識具體化。
比如教師引導學生比較運輸功能中載體蛋白和通道蛋白的異同:
載體蛋白和通道蛋白統(tǒng)稱為膜轉運蛋白,負責無機離子和水溶性小分子的跨膜運輸。載體蛋白,既可以參與被動運輸,也可以參與逆濃度梯度或者電化學梯度的主動運輸。而通道蛋白,只能參與順濃度梯度或化學梯度的被動運輸(易化擴散)。高中階段涉及到的通道蛋白主要是動作電位產(chǎn)生時參與鈉鉀離子進出的神經(jīng)細胞上的鈉、鉀離子通道,還有1988年美國科學家阿格雷成功分離出來的水通道。這兩種蛋白的共同點在于都是內在蛋白,都貫穿了脂雙層;都能控制特定物質跨膜運輸;都對被運輸?shù)奈镔|具有高度的特異性或選擇性。
不同點在于:① 通道蛋白參與的只是被動運輸(易化擴散),在運輸過程中并不與被運輸?shù)姆肿踊螂x子相結合,也不會移動,并且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運輸,所以運輸時不消耗能量。但在轉運過程中通道蛋白其結構和功能在細胞內外理化因子作用下,能在數(shù)毫秒至數(shù)十毫秒的時間內迅速激活開放,隨后迅速失活或關閉,即形狀會發(fā)生變化。載體蛋白參與的有主動轉運和易化擴散,在運輸過程中與相應的分子特異性結合(具有類似于酶和底物結合的飽和效應),自身的形狀會發(fā)生變化,并且會移動。在主動轉運過程中被運輸物質由低濃度側向高濃度側移動,需要消耗ATP;在易化擴散過程中,由高濃度側向低濃度側運動,不消耗ATP。② 通道蛋白轉運速率與物質濃度成比例,且比載體蛋白參與的轉運速度更快(1 000倍以上)。
蛋白質在作為細胞標志物的功能中無論是充當激素、遞質,還是抗原的受體,都具有特異性。即一種受體只能與相應的激素、遞質或抗原結合,而一個免疫細胞上也只有一種抗原的受體。
其次,對于教科書中涉及到的一些非主干知識也要提醒學生引起注意。比如輔助性T細胞表面還有艾滋病病毒的受體等。
在課堂教學時間有余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利用建立起的網(wǎng)絡結構,引導學生對具體生物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
【例1】 人、鼠細胞融合實驗是用帶有不同熒光染料的抗體標記兩種細胞的膜蛋白,一段時間后兩種膜蛋白能在雜種細胞膜上均勻分布形成嵌合體。圖2是相關實驗記錄,據(jù)此不能得到的結論是( )
A. 溫度增加到15℃以上,細胞膜流動性增強
B. 該實驗證明膜蛋白能夠運動
C. 溫度對膜蛋白的運動有影響
D. 圖中數(shù)據(jù)說明融合時間越長形成的嵌合體越多
該題目就需要學生的知識能力達到關聯(lián)結構才能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 課后繪制概念圖,針對性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不同的學生學習風格也不一樣。教師需要在課后設置不同的作業(yè)練習,以滿足不同的學生需求。但是知識網(wǎng)絡的構建是對所有學生的共同要求。
因此在分層作業(yè)的基礎上,也有學生共同完成的作業(yè),比如繪制概念圖等。
關鍵詞聯(lián)想法在復習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只應用在課堂教學,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靈敏度;也可以用于學生課后的知識整理和同化,促進學生找準關鍵詞,強化記憶,發(fā)散思維,提高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