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柳亞
摘 要:在數(shù)學教學中,課堂導入是教學活動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良好的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背晒Φ恼n堂教學基于富于藝術的導入。巧妙的課堂導入可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的思想、思維集中到課堂上。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還存在許多不足。本文試圖分別以優(yōu)化初中數(shù)學新課導入設計,從而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訓練技能和開啟思維等方面為切入點,就如何提升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藝術;導入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學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其中問題情境放在首位,顯然就是要求教師用積極營造問題探究的情境,引領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以幫助學生基于自己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為學生發(fā)現(xiàn)新知識創(chuàng)造一個最佳的心理環(huán)境和認識知識的理想階梯。因此,在數(shù)學課堂引入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教師應遵循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思維過程,從而促進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
一、設計生活情境引入,建立現(xiàn)實模型
例如:《直角坐標系的建立》一課,可這樣進行引入:進入教室你們怎么找到座位的?學生答:找排數(shù)和一排上的座位數(shù)。然后,教師組織把班級的座位用圖形表示出來。請同學到黑板上圈點出自己的座位,在此基礎上補充坐標,進一步得到直角坐標系。
這樣引入,激活了學生頭腦中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上經歷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對直角坐標系新知識的建構。
再如《不等式的性質》一課對學生來說非常抽象,但是恰當?shù)卦O置情境,就能讓學生不再陌生。
問題1:腦筋急轉彎:有兩對父子,卻只有3個人,為什么呢?
學生答:爺爺、爸爸、兒子。
問題2:爺爺70歲了,爸爸40歲了。請用不等式表示他們的年齡大小。
學生答:爺爺年齡大,70>40。
問題3:那么5年后,爺爺和爸爸的年齡誰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學生答:爺爺年齡大,70+5>40+5。
問題4:30年前,爺爺和爸爸的年齡誰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學生答:爺爺年齡大,70-30>40-30。
問題5:x年前,爺爺和爸爸的年齡誰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學生答:爺爺年齡大,70-x>40-x。
通過以上一組問題情境的設置,學生容易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比較得出結論:當不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shù)(正數(shù)或負數(shù))時,不等號的方向不變。從而愉快地開始“不等式的性質”一節(jié)的學習。
這樣的引入充分利用學生對不管多少年前還是多少年后,爺爺?shù)哪挲g總是大于爸爸的年齡這樣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理解不等式性質的本質,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設計分步情境引入,優(yōu)化概念教學
《變量與函數(shù)》(第一課時)是函數(shù)入門課,首先學生必須準確認識變量與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到現(xiàn)實世界各種變量之間聯(lián)系的復雜性,在初中階段主要研究兩個變量之間的特殊關系。
情境一:探究變量與常量。
汽車以70千米/小時的速度勻速行駛,行駛路程為s千米,行駛時間為t小時。
①先填表,再試用含t的式子表示s。
②事件中有幾個數(shù)值發(fā)生改變的量?有幾個數(shù)值不變的量?
③變量與常量應如何定義?
④你還能列舉生活中關于變量與常量的例子嗎?
總價(變量)=單價(常量)數(shù)量(變量)
情境二:探究兩個變量互相依賴的關系。
右圖是某地一天內的天氣溫度隨時間而變化的情況圖,
①圖像中有變量嗎?是哪些?它們之間有關系嗎?
②你能寫出溫度T與時間t之間的關系表達式嗎?
目標:讓學生對函數(shù)從表達式角度的理解過渡到函數(shù)是兩個變量間的相互依賴關系的認識。
情境三:探究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
本市的出租車是這樣計費的:在不超過3公里的情況下,收取8元,超過3公里后,超過部分每公里按2元計費。
①在路程不超過3公里的情況下,路程改變,所花費的錢數(shù)改變嗎?
②這個例子與給出的函數(shù)概念矛盾嗎?
歸納函數(shù)定義:
在一個變化過程中,如果有兩個變量x和y,并且對于x的每一個確定的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其對應,則稱x為自變量,y為x的函數(shù)。
通過分步層層深入的設置情境,使學生對函數(shù)概念的構建逐漸清晰,使難以理解的概念分解成一系列形象的知識以便掌握。
三、設計類比情境引入,優(yōu)化知識結構
在引入《等腰梯形》一課時,運用復習類比引入:在研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通過對平行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和對稱性四個方面展開研究,得到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F(xiàn)在我們能否類比平行四邊形,也從邊、角、對角線和對稱性四個方面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質呢?
列表引導學生思考。
類比引入既梳理了已有知識,又為新知識的建構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對于內容較多、體系性強的知識尤其適用。
四、設計活動情境引入,提高探索能力
《三角形內角和》一課的引入時,通過剪紙活動可以直接、簡明地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讓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在一起就可以拼出一個平角,形象地證明了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為180度。
《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引入時,先組織學生復習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條不在同一直線上的線段首尾順次連接而成的平面圖形。然后教師將課前準備的一些長短不一的塑料棒發(fā)給學生,每位發(fā)三根塑料棒,讓學生將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顒娱_始后,同學們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學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卻無法拼成三角形。
這時教師設疑引導:
①任意三塑料棒能拼成一個三角形嗎?
②怎樣的三根塑料棒不能拼成三角形?
③能拼成三角形的三根塑料棒的長度之間有什么關系?
通過測量、比較,同學們很快能夠討論出相關結論:三角形的任何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在動手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總之,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的優(yōu)化設計值得探討和研究。因此,只要我們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每一次新課的導入都能精心地設計,并盡心組織好每一次新課的導入,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一定能被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能增強,數(shù)學課堂教學質量也一定能提高。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也一定能夠獲益非淺,更加喜歡數(shù)學,數(shù)學學習的能力和水平也定能提高。
(作者單位:貴州省習水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