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金紅
【摘 ? ?要】語文的學習是提高一個人對于大千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能給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的更加靈活和暢通。中學語文,在告別了小學語文的基礎課程,回歸到認知語文體系學習之中。新課標實施多年以來,要求教師要全面的轉(zhuǎn)變教學模式,把課堂回歸到學生手中,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利用信息技術等新媒體的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氣氛,打造趣味課堂,讓學生們有滋有味的學習語文知識。本文筆者就當前中學語文的教學情況,談談如何有效的提高中學語文教與學的成效。
【關鍵詞】中學語文 ?有滋有味 ?教學
一、引言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增加人文味,滋潤學生心田
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讓這些精神同化學生,進而內(nèi)化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品德修養(yǎng)、氣質(zhì)個性和人際交往中獲得提升。中學語文在教學內(nèi)容上就具有極強的人文性特征,很多都是人類優(yōu)秀思想的成果,對中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氣質(zhì)修為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可以滋潤學生的心田。語文教學應該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突出人文精神的宣傳,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突出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給學生一定的精神洗禮。具體來說就是要教師在教學中認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且把這些所謂的人文教材通過適當?shù)慕虒W方式和教學模式,內(nèi)化到學生的心靈,讓學生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和感悟,體會到真善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健全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具備健康的身心。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認真的整合教材和學情之間的關系,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充滿人文精神,實現(xiàn)新課改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使學生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現(xiàn)“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樹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念,獲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感悟,確立“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愁苦而終窮”的高尚人格。
三、增加情感味,升華學生的情操
中學語文教學應該按照新課改和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實現(xiàn)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就目前的中學語文教材來說,其內(nèi)容更具有人本性和人情味。語文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之間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寫作意境的過程,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釋放文章中的情感味道,增加課堂教學的人情味,升華學生的情操,激活他們的情感,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成長和成才。課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師認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且能通過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能給學生宣傳某些思想情感,并且能讓學生做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內(nèi)化。中學語文教材中牽涉到很多的情愫,有愛國情懷、有濃厚的親情、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這些情愫的表達恰恰可以幫助教師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人情味。比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篇文章時,恰恰可以幫助學生能進一步的了解和感悟父親的形象,了解自己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和關愛,引導學生學會理解父母,孝敬父母,進而實現(xiàn)人情味的教育,實現(xiàn)情感的共鳴。
四、提升文學味,提高文學修養(yǎng)
語文課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知識的學習來增加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不難看出,在對文章的選擇上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局面,有詩歌、有古詩詞、有小說、有童話故事、有科技散文等等,這些都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qū)W生講授了不同文學載體的賞析、鑒別和創(chuàng)作的方法,如果學生能有效的掌握這些資料,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就會有一個質(zhì)的提升,那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自然也就提高了。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行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文學類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見,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實現(xiàn)“詩化”,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是多么重要。中學語文學習的目的就是能讓學生學習之用,通過學習的知識能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語文課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文學基本功夯實的過程,通過一點一滴的文學素養(yǎng)的積累,最后能讓學生創(chuàng)作出充滿文學色彩的文章,這就是說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中學語文課堂中給與知識的普及和寫作方法的指導。
五、連接新聞味,做好學習導航
對于教育教學來說,任何時候都要做到與時俱進,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社會的發(fā)展節(jié)奏迅速,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結合當先的先進理念,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更新教學內(nèi)容,那教出來的學生也是很難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對于中學語文的教學來說也是如此,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應該突出自身的工具性、引導性和輔助性的作用,要有效的嫁接新聞,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與時俱進,將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教學僅僅的捆綁在一起。語文課堂上,教師恰當?shù)貙刖哂袝r代特征的新聞類知識,可以創(chuàng)設新穎獨特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激情,陶冶他們的情操,激活他們的思維。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民生,鼓勵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讓課堂這一小天地,成為學生的人生導航標。
參考文獻
[1]鄭振峰,張寶明,溫欣榮.語文學科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實踐與思考[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05)
[2]李芬芳.管窺蘇軾“悼亡妻詩詞”中的“生死觀”的禪學淵源——以《江城子》《蝶戀花》《悼朝云》為分析載體[J].名作欣賞.2012(35)
[3]付金玉.追尋理趣,讓經(jīng)典駐足心中——談改變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之法[A].2016年6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6
[4]王曉初,李乾明,壽永明.作者:課文教學文化視點的隱蔽主體——以魯迅的小說《祝?!窞槔齕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