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沈玉芬老師執(zhí)教《晏子勸齊王》,感到沈老師的教學既簡單又豐滿。教學板塊簡單明了,教學內容卻豐滿充實;教學沒有亂眼的“繁花”,學生的身心卻時刻“在場”,充分經(jīng)歷著學的過程。沈老師的課堂高明又高效,她引示我再回首,去審視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
一、指向“生本”:咬定青山不放松
羅曼·羅蘭說:“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語文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事,語文教學“以生為本”成為執(zhí)著而不懈的追求。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教學就成功了大半。當下的小語課堂“生本”缺位現(xiàn)象仍舊嚴重,披著偽生本外衣驚艷出場的課堂也屢見不鮮。我以為語文教學中真正的生本至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去窺見:身心俱動與思維在場。顧名思義,身心俱動就是學生在學習中身體與心理同期、協(xié)同參與,最顯著的表征就是情感愉悅。讓學生快樂地參與學習的路徑很多,但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是學生能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收獲,促生學習的成就動機,而這恰恰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游戲表演、語言激勵等方式就容易得多。其實,情感愉悅與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否在場密切相關,換言之,學生一直有思維深度參與到學習中來,就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獲,如此學習自然是愉悅的。所以語文教學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成為“在場”的人,讓學生的思維高速運轉起來。
沈老師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朗讀短語,發(fā)現(xiàn)短語之間的關聯(lián),運用短語練習說話,還是讀懂勸說的理由,特別是找出第三次勸說隱藏著的理由,抑或讓學生角色置換來練習勸說……都需要學生全部身心的積極投入,需要思維的即時參與,學習由此而變得美妙起來。以生為本,課堂教學從“教過”向“教會”自然滑行。
二、 指向“文本”:千淘萬漉見真金
語文教學從“教課文”走向“教閱讀”“教語文”已成為全民共識,一旦認識到,真正做到也就近在咫尺了,或者,即使沒有認識到,也可能已經(jīng)自覺不自覺地做到了。以此觀照當下小語課堂,我們卻遺憾地發(fā)現(xiàn)這里沒有“常規(guī)”,圍繞著課文內容進行的教學隨處可見。究其原因,除了教學評價的指向不正確導致以外,最主要的可能,便是老師們對文本的解讀不充分,抑或根本就缺少文本解讀的能力。畢竟,教課文內容是最簡單的。王曉春老師說:“面對一篇課文,只問‘作者告訴了我們什么,那是絕對不夠的,因為作者不是語文老師,他寫文章是不會替我們考慮‘課程內容的。課文內容不等于課程內容,課程內容需要我們自己來開發(fā)。語文老師必須確立自己的主體性,以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體系統(tǒng)率語文教學,以課文為例子,讓文本為語文教學服務。”教學的高屋建瓴,最直接的體現(xiàn)便是教者對文本的深度開掘和靈活運用。
沈老師的教學一開始便抓住晏子之所以勸齊王的原因及故事的最終結果,直接把課文的開頭、結尾先提取出來,從中提煉出三個短語,讓學生用短語說句子,再用上關聯(lián)詞“因為……所以……”幫助學生在說話中發(fā)現(xiàn)短語之間的聯(lián)系。晏子的“勸說”過程是課文的表達重點,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晏子勸說的高妙?沈老師引領學生先抓住句式“……有什么用呢?”感受其否定的表達效果,再精準定位“好比”句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晏子勸說語言的魅力。特別是讓學生置換角色與老師互動的一番勸說,不僅讓學生積累了書本語言,更讓學生嘗試著運用書本語言,賦予其生命的活力……這些都是基于教師對文本的深度開掘與靈活運用,課堂才變得智慧卓然而又意蘊幽遠。
三、 指向“語用”:一枝紅杏春滿園
圍繞語言運用實施教學,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大量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這才是在耕種語文教學的自留地。但語言的習得在一篇篇課文,乃至一冊冊語文書中都沒有明顯的體系表征,“教什么”便見仁見智。什么才是最應該教,最值得教的呢?一篇課文最獨有——只屬于它,又最普適——在語文能力的應然范圍之內的教學內容是什么呢?這就要求即使是指向“語用”的教學,也應該明晰核心教學價值,讓“語用”的訓練落到實處。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薄白觥笔侵陵P重要的,否則,語用教學仍然可能事倍功半。
《晏子勸齊王》,題眼應該是“勸”,再讀課文,果然如是。沈老師敏銳地抓住“勸”進行教學,第一步,圍繞勸的過程,找到三次勸。第二步,抓住晏子勸的語言,先通過設疑引導學生感知“勸說,必須以理服人,要說清原因”,即“說原因”,再從生活問題出發(fā),引導學生關注晏子勸說語言的巧妙,即勸說也要能“說巧妙”。第三步,通過老師的示范勸說,讓學生明白,勸說也要運用輕重音等表達技巧把最關鍵信息準確地傳遞給勸說對象,勸說才能成功。第四步,學生扮齊王來勸說“百姓”,勸說過程中還創(chuàng)設“求花神”的情境,促進語言的內化、轉化與積累。
語文教學無論是大旗獵獵地沖鋒陷陣,還是寂靜無聲地幽幽孕育,都需要“把根留住”。如從語文學習的應然出發(fā)點起步,在到達語文學習自由之境的道路上步步為營,則語文教學幸甚。
(李吉銀,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qū)校, 225002)
責任編輯:顏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