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摘 要: 構建及嘗試實施高效化課堂模式,已然成為中學各個學科獲取更好教學成果面臨的重要命題。要想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構建以個性化提問為主要方式的高效課堂模式,教師應積極且有效備課,基于學情差異,將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及發(fā)展學生思維作為模式運行出發(fā)點及落腳點,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及興趣,促使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充分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個性化提問 初中 歷史課堂
一、初中歷史課堂提問方式及所存問題
(一)提問方式死板。
歷史是對以往事件的真實反映,不可存有半點馬虎及扭曲,但在實際歷史教學當中,若對歷史的嚴肅性過于強調,則導致學生生出無聊之感。歷史課程當中,往往存在諸多需要學生掌握和記憶的知識,因此,課堂提問作用更加凸顯,然而教學當中,若提問過多且死板,則難以實現(xiàn)學生成績提升的現(xiàn)實目標,適得其反,還可能造成學生學習信心喪失,出現(xiàn)厭煩歷史學習的狀況。對于師生關系而言,則會造成師生關系僵化,易產生隔閡及矛盾。
(二)過多的反復提問。
由于歷史課堂需要硬性記憶的東西過多,一些教師則以反復提問方式加以強調。有些學生則可能因此種反復提問,達到加深此問題的記憶效果,而另一些學生則可能由此出現(xiàn)反感或排斥狀況。針對歷史課堂中一些基礎性問題,教師可提高提問的針對性,采用反復提問方式,不僅有時難以達到增強學生積極性和教學效果的目的,還會導致學生耐心大大降低,浪費課堂時間,造成課堂講課效率降低,影響高校課堂模式構建。
(三)過分追求標準答案。
歷史無論在人物還是地點及時間方面均不可扭曲,但在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及評價歷史人物等方面,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所以提問學生的過程中,對于那些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若對標準答案過分追求,則會造成學生喪失思考能力,導致課堂效率降低,喪失獨立思考的機會,造成歷史學習過于死板,基于長遠角度而言,對學生的持久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
二、個性化提問實現(xiàn)途徑
(一)積極且有效備課乃是個性化提問實現(xiàn)的前提。
歷史需要諸多知識的持續(xù)積累及對世界內鏡綜合分析的清晰思路,至此才能在授課思路方面更為明確,將歷史課本當中的知識,通過一定方式轉變成學生腦海當中具有生動特質的活畫面,采用各種思維方式,對多種歷史背景框架下的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情境給予創(chuàng)設,至此方可幫助及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入歷史學習之中,善于抓準教學重點,有的放矢。教師開展的教學引導工作往往直接關系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質的課程教學思路及情境導入,對學生獲取持續(xù)學習動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只有在此種學習心態(tài)的引導及影響下,教師方可更好地開展更為深入的個性化提問。如對臺灣問題進行講解時,教師就鄧小平的一國兩制等相關歷史事件,以及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回歸當中的成功運用等內容開展備課,充分考慮各種環(huán)境因素,為生動有趣的課堂環(huán)境構建奠定基礎。只有這樣,教師實施課堂提問時,才能在思考及解答問題時滿懷熱情,體驗問題解決后的成就,從中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提問不俗套、有特色。
傳統(tǒng)教學方式已在教學中應用多年,提問方式偏顯陳舊。通常情況下,教師提問的內容往往是上節(jié)課講的知識點及掌握情況,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歷史課程產生厭倦心理。最終結果便是課堂氛圍沉寂,若教師能轉變提問方式,在問題設置上融入特色成分,則學生定會對這些新穎題型充滿好奇,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如講解歷史課程虎門銷煙時,教師可設置如下問題:你眼中的虎門銷煙是怎樣一個情境?講解火燒圓明園時,可提問學生:“你們想象一下,英法聯(lián)軍燒掉圓明園的目的是什么?”課前提出此種具有個性化的問題,不僅對學生積極熱情地開展課文閱讀具有促進作用,而且對課堂深入研究活動也是如此。
(三)教師設置個性化問題時,要依據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實施分層次規(guī)劃。
學生在歷史知識積累程度及知識掌握水平方面存在不同,教師要對各個學習水平的學生給予充分了解,設計更適合學生上課需要的提問方式。
三、結語
初中歷史課堂當中實施個性化提問,不僅對學生聽課效率提升具有促進作用,還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性思維方式,改變學生對傳統(tǒng)歷史課堂的舊印象。教師輔助學生更好地開展探索及思維,深化歷史學科的認知度及理解力,采用個性化提問對此方面的實現(xiàn)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孟春容,李福.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10):98-99.
[2]汪劍明.讓課堂提問來得更生動些——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策略[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9(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