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四川解元群體的構成特點及其成因探析

2016-07-14 07:02劉明鑫
關鍵詞:明代四川

劉明鑫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

明代四川解元群體的構成特點及其成因探析

劉明鑫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明代四川應有解元88名,目前可確認姓名和戶籍屬地者共有68名。其地域分布極不平衡反映了各府、州、縣科舉實力的不均衡,是各地在人口、經濟、交通、教育、文化、政治、家族等方面所存差異綜合作用的結果。明代四川解元中式者幾乎皆為地方學校生員,無社會上的儒士等成員,反映出其官方教育的發(fā)達和民間教育的落后。明代富順、南充解元之多名列全省冠、亞,其本經分別以《詩》和《易》為主,反映了兩縣各自在《詩經》學和《易》學上的深厚底蘊。明前期四川解元進士出自上3代皆屬平民家庭者占同期總數的70%,后期則下降至35.71%,這是主要由明中葉后出自官宦之家的解元進士和進士親屬中僅有功名、虛銜者不斷增多等原因造成。

【關鍵詞】明代; 四川;解元;中式身份;本經;社會流動

鄉(xiāng)試是由各直省舉行的科舉考試,在明代科舉考試體系中是競爭最激烈、淘汰率最高的一級考試。各直省每科鄉(xiāng)試取中的第一名稱作解元。自洪武三年至崇禎十六年,明代共產生了1280名解元,①迄今有文獻可考者至少應為1217名。②解元不僅是各直省舉人群體中的翹楚,而且還與會元、狀元一起合稱為“三元”,在明代各類科舉群體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對當時的地方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探討這一群體,不僅對促進明代科舉乃至明史研究具有積極意義,亦可為現實提供有益借鑒。近年來,學術界雖圍繞解元群體發(fā)表了不少成果,③但迄今尚未見專門研究明代四川解元群體者。為此,筆者特撰此文,以期為促進該領域研究的深入盡綿薄之力,并就教于學界前輩與同仁。

一、明代四川解元的總數

本文所說“明代四川解元”,是指明代四川每科鄉(xiāng)試取中的第一名,不包含四川人在省外考中解元者。明代四川自洪武五年至崇禎十五年共舉行了88科鄉(xiāng)試,相應共有88名解元。但他們各自姓甚名誰?又分別來自何府、州、縣?目前并無專門系統的考證,而這又是研究明代四川解元群體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以現存明代四川10科《鄉(xiāng)試錄》和《皇明貢舉考》、《皇明三元考》為基礎,④輔以四川府州縣方志等文獻,對明代四川鄉(xiāng)試各科解元作逐一的考證和確認,并把考證結果臚列如下:

表1明代四川解元考證表

序號科年姓名戶籍地⑤序號科年姓名戶籍地1洪武五年壬子待考待考45正德八年癸酉毛翥瀘州2洪武十七年甲子待考待考46正德十一年丙子陳講遂寧縣3洪武二十年丁卯待考待考47正德十四年已卯楊順明南充縣4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待考待考48嘉靖元年壬午魏廷璽成都府5洪武二十六年癸酉李祥瀘州49嘉靖四年乙酉焦維章灌縣6洪武二十九年丙子待考⑥待考50嘉靖七年戊子楊名遂寧縣7建文元年己卯待考待考51嘉靖十年辛卯萬邦憲富順縣8建文四年壬午田魁富順縣52嘉靖十三年甲午胡汝霖綿州9永樂三年乙酉尹性中瀘州53嘉靖十六年丁酉何一舉成都縣10永樂六年戊子張駿瀘州54嘉靖十九年庚子范希正南充縣11永樂九年辛卯梁承宗宜賓縣55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傅太保寧府12永樂十二年甲午胡信榮縣⑦56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王纘宗南充縣13永樂十五丁酉待考待考57嘉靖二十八年己酉王楠南充縣14永樂十八年庚子待考待考58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丁勝宜賓縣15永樂二十一癸卯待考待考59嘉靖三十四年乙卯陰武卿內江縣16宣德元年丙午待考待考60嘉靖三十七年戊午楊沂南充縣17宣德四年己酉冷遂南銅梁縣61嘉靖四十年辛酉顧紹履成都府18宣德七年壬子張濬瀘州62嘉靖四十三年甲子陳惟直洪雅縣19宣德十年乙卯待考待考63隆慶元年丁卯朱紱彭山縣20正統三年戊午黃仕儁富順縣64隆慶四年庚午易以巽安縣21正統六年辛酉張云翰德陽縣65萬歷元年癸酉胥從化巴縣22正統九年甲子周洪謨長寧縣66萬歷四年丙子黃輝南充縣23正統十二年丁卯待考⑧待考67萬歷七年已卯何杰崇慶州24景泰元年庚午費廣合州68萬歷十年壬午劉三才鄰水縣25景泰四年癸酉王秉彝內江縣69萬歷十三年乙酉劉啟周西充縣26景泰七年丙子黎復登長壽縣70萬歷十六年戊子馬鳴轂內江縣27天順三年己卯待考待考71萬歷十九年辛卯劉紀邛州28天順六年壬午曹奎富順縣72萬歷二十二年甲午羅天錦富順縣29成化元年乙酉汪藻內江縣73萬歷二十五年丁酉程嘉賓富順縣30成化四年戊子馬良玉成都縣74萬歷二十八年庚子丁紹春富順縣31成化七年辛卯待考待考75萬歷三十一年癸卯潘紹伊成都縣32成化十年甲午陳綬瀘州76萬歷三十四年丙午簡文瑞榮縣33成化十三年丁酉蕭容瀘州77萬歷三十七年己酉劉綡巴縣34成化十六年庚子王嘉慶洪雅縣78萬歷四十年壬子鄭源長成都縣35成化十九年癸卯劉春巴縣79萬歷四十三年乙卯曹秉忠井研縣36成化二十二年丙午鄒智合州80萬歷四十六年戊午詹胤昌筠連縣37弘治二年己酉宋賢雙流縣81天啟元年辛酉待考待考38弘治五年壬子劉臺巴縣82天啟四年甲子待考⑨待考39弘治八年乙卯王孝忠南充縣83天啟七年丁卯盧元卿富順縣

由上表可知,除洪武五年壬子等20科解元,由于目前文獻闕載,其姓名和戶籍地待考外,目前可確認姓名和戶籍地的明代四川解元共68名,占明代四川解元總數的77.27%。以其為考察對象,庶可大致反映明代四川解元群體的基本特點。

二、明代四川解元的地域構成及其成因

表1雖顯示了68名解元的戶籍地,但還不能直接反映其地域構成及其特點。為此,筆者通過對該表所示信息作進一步的歸類和整理,得出明代四川解元的以下地域分布狀況:

表2明代四川解元地域分布統計

府(直隸州)縣(屬州)解元數總計府(直隸州)縣(屬州)解元數總計成都府成都縣5內江縣4德陽縣1雙流縣1灌縣1綿州1安縣1崇慶州1井研縣118敘州府富順縣8宜賓縣2長寧縣1筠連縣1隆昌縣113重慶府合州3銅梁縣1長壽縣1江津縣110順慶府南充縣7西充縣1鄰水縣19瀘州88嘉定州洪雅縣2榮縣24潼川州遂寧縣22保寧府11眉州彭山縣11邛州11重慶府巴縣4雅州名山縣11

由表2可知,四川解元地域分布的總特點是極不平衡,這主要可從以下幾點體現出來:

其一,府與府、州與州、縣與縣以及各府內部之間,解元分布都很不平衡。表現為二:首先,沒有考出解元的地區(qū)遠遠多于考出解元者。如在《明一統志》記載的12府(軍民府)、6直隸州、14屬州、106縣中,[1]夔州等8府(軍民府)、簡州等11屬州、金堂等82縣皆無解元考出,分別占總數的66.67%、78.57%、77.36%。其次,從擁有解元的府、州、縣看,各地解元分布也極不平衡。如成都府考出解元數量是保寧府的18倍;瀘州考出解元數量是雅州的8倍;成都縣考出解元數量是彭山縣的5倍。又如敘州府內的富順縣考出解元8名,占了該府解元總數13名的61.54%,比該府其他八縣考出解元的總和還多出3名。

其二,平原和盆地分布多,高原和山地分布少。如地處成都平原的成都府考出解元18人,地處盆地的敘州、順慶、瀘州、潼川州以及大部分位于盆地內的重慶等府州,考出的解元分別為13、9、8、2、10人,二者合為60人,占統計解元總數68人的88.24%。而地處丘陵和低山的保寧府、眉州、雅州等地考出解元3人,僅占統計解元總數的4.41%。地處高原和山區(qū)的馬湖、烏蒙、東川、龍安等府以及四川行都司、松潘衛(wèi)等地,則無一例外皆無解元考出。

造成以上解元分布不平衡的最直接原因應是各府、州、縣科舉實力的不均衡,這是由以下因素綜合作用而造成:

第一,人口規(guī)模不同。各府州縣人口基數和規(guī)模的大小是各地科舉競爭實力的前提條件。由于史籍中沒有提供明代四川各府州縣系統完整的人口數,故筆者在此使用《明一統志》提供的各府、州、縣的“編戶里數”予以替代,[2]對其進行統計并列表顯示如下:

表3明代四川五府六州編戶里數及其排名統計

府、州名重慶府成都府敘州府順慶府潼川州保寧府嘉定州瀘州眉州邛州雅州編戶里數3942182071166759412714128排名1234567891011

注:本表僅統計有解元考出的五府六州,其他無解元考出的府州則未予統計。

綜合表3和表2可以看出,明代四川五府六州中編戶里數位列前3名的重慶、成都、敘州3府,其解元數亦位列前3名;順慶府編戶里數排名與其解元數排名完全一致,皆名列全省第4;編戶里數排在最后3位的眉、邛、雅3州,其解元數亦排在最后3名。這都不同程度地說明,不同地區(qū)的科舉實力確實與其人口規(guī)模存在一定聯系。但從表3 還可知,二者排名又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錯位,如重慶府編戶里數最多,但其解元數卻名列全省第三;潼川州編戶里數名列全省第五;但其解元數卻名列全省第七;瀘州編戶里數名列全省第八,但其解元數卻位居全省第五。這又說明解元數和人口規(guī)模之間并非呈完全對應關系??芍坏乜婆e實力的高低除與人口規(guī)模有關外,也與其他因素存在內在聯系。

第二,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交通便利度不同。明代四川的經濟重心和交通發(fā)達地區(qū)無疑是在成都平原和川江沿岸。如成都府“屹然四塞,無所不通,帶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險,金纒奧壤,玉壘名區(qū),地大且要,水陸巨沖”。同時,該府還位于成都平原內,地形平坦,河網縱橫、土壤肥沃、物產豐富,自古就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譽。[3]與成都府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地處西南部的雅州,其“山崇嶺峻,絕少平疇,鵠面鳩行”,實為“西南荒僻一隅”。[4]二府的上述差距,顯然對其科舉實力的強弱進而導致其考出解元的多少產生重要影響。另外,長江橫貫全省,并與中江(今稱沱江)、汶江(今稱岷江)、嘉陵江等支流水系溝通,在境內形成一個發(fā)達的水路交通運輸網。上文提到,位于川江沿岸的18縣,雖僅占全省州縣總數的14.29%,卻總計考出了47名解元,占統計解元總數的69.12%。而既非省會又非府治的富順縣居然考出8名解元,與瀘州并列全省州縣榜首。所有這些,顯然得益于長江及其支流交通對當地經濟、文化發(fā)展所起的促進作用。

表4明代四川五府六州儒學和書院數量及其排名統計

府、州名成都府重慶府敘州府順慶府嘉定州保寧府潼川州瀘州眉州雅州邛州儒學數3021111171184443書院數108101010353212總計402921211714137655總數排名12334567899

注:本表僅統計有解元考出的五府六州,其他無解元考出的府州則未予統計。

由上表可知,成都、重慶、敘州3府擁有儒學和書院總數分別為40所、29所、21所,居于全省前3名。與此相應,其考出解元數亦位居全省前3名。成都府擁有儒學和書院總數排名與其解元數排名完全一致,皆為全省第一名;眉、雅、邛3州所擁有的儒學和書院總數分別為6所、5所、5所,位于全省最后3名,其考出解元各僅為1名,亦排在全省最末3名。以上例子都直接顯示了一地教育資源對其科舉實力的影響。

第四,擁有的政治資源不同。政治優(yōu)勢及其帶來的官方教育和文化資源,對其科舉競爭力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如成都府考出解元數名列全省第一,占全省統計解元總數的26.47%,就應與該府作為四川政治中心,從而成為全省領有州縣和儒學最多的府有直接關系。此外,成都縣、巴縣、南充縣考出解元分別為5名、4名和7名,分別名列成都、重慶和順慶3府所轄州縣解元數的第一,也與其作為各府府治所在,進而成為一府教育和文化資源最為集中之地有直接關系。

三、明代四川解元的中式身份、本經構成及其成因

由于文獻闕載,要想全面了解明代四川解元的中式身份情況似無可能。所幸的是明代大部分的《鄉(xiāng)試錄》及《貢舉考》、《三元考》等科舉文獻,仍然傳世并對大部分解元的中式身份都有記載。為此,筆者便依據上述科舉文獻和相關方志,對四川68名解元的中式身份進行了逐一的比對和分析,最終確認了28名解元的中式身份,現把考證結果列表顯示如下:

表5明代四川解元確知中式身份者統計

中式身份監(jiān)生廩生增生附生儒士合計解元數12322028

如果說解元中式身份的類型和差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區(qū)儒學教育的建設成效,那么解元習經情況的地區(qū)差異,則能大體顯示出不同地區(qū)士人的習經愛好和文化風氣的差異。為此,筆者根據《鄉(xiāng)試錄》、《貢舉考》、《三元考》等文獻,對明代四川解元所習經書進行分類統計,制成表6,顯示如下:

表6明代四川解元的本經統計

本經詩經易經書經春秋禮記總計確知解元本經數2015142253

四、明代四川解元進士的出身構成及其成因

研究明代解元進士的出身構成,對于理解明代四川解元進士的社會流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筆者把《登科錄》中24名解元進士的上3代直系親屬出身類別分為無任何功名、官號和虛銜;僅有舉人功名;僅有虛銜;有任實職官者;有任從九品及以下實職官者;有任從七品至從五品實職官者;有兩代以上任從七品至從五品實職官者;有任從五品以上實職官者等8種情況進行統計。得出的結論是:上三代直系親屬中無任何功名、官號和虛銜者為12人,占50%;僅有舉人功名(貢士)者1人,占4.17%;僅有虛銜(壽官)者1人,占4.17%;而真正有實職官者僅10人,占41.67%。也就是說,明代58.33%的四川解元出身于上三代無實職官的家庭。而從縱向考察,在宣德五年至成化十七年間的10名解元進士中,上三代無任何功名、官號和虛銜者為7人,也就是說同期出自上三代都是純平民家庭的解元進士占到了統計解元進士總數的70%。這說明,該期四川解元進士保持了很高的社會流動率。而在成化二十三年至萬歷十一年間的14名解元進士中,上三代直系親屬無任何功名、官號和虛銜者則僅有5人,只占同期統計解元進士總數的35.71%,比上期大幅降低了34.29個百分點。這說明成化末年以后,四川解元進士的社會流動速度明顯放緩。之所以出現上述變化,原因應大致有如下兩種:

一是解元進士出自官宦之家的數量在成化末年后明顯增多。如在本文統計的上三代直系親屬有實職官的10名解元進士中,屬于成化十七年以前者僅有3名,另外7名都是成化二十三年以后的,后者為前者的2.33倍。這自然大大降低了成化末年以后出身于上三代直系親屬俱為平民之家的解元進士的比例。

二是由于日益發(fā)展與完善的學校教育、科舉考試,與有限的官缺之間的矛盾,以及明中葉后進士上三代直系親屬中僅有功名、虛銜而無實職官者不斷出現和增多。如據郭培貴教授的統計,明代出身于“上三代直系親屬僅有功名而無實職官”家庭的進士所占比例,“正統十年為0,成化八年為2.4%,嘉靖二十三年為8.33%,萬歷三十二年為15.91%,崇禎十年為54.49%”;出身于“上三代直系親屬中僅有官號、捐銜但無實職官”家庭的進士所占比例,“正統十年為0.67%,成化八年為2.8%,嘉靖二十三年為13.14%,萬歷三十二年為14.94%”,二者皆呈不斷上升的趨勢。[11]而本文統計四川解元進士出自上三代“僅有虛銜”和“僅有舉人功名”家庭者各1名,前者為嘉靖八年己丑科解元進士楊名,后者為隆慶二年戊辰科解元進士楊沂,均出自嘉靖以后。這也降低了出自上三代直系親屬俱為平民家庭的解元進士的比例。

這里還需強調的是,雖然解元進士出自官宦之家的數量在成化末年后明顯加強,其對子孫科舉中式的影響也明顯增強,但在10名上三代直系親屬有任實職官的解元進士中,擔任過從九品及以下實職官者有4名,擔任過從七品至從五品之間實職官者有6名,沒有擔任過從五品以上實職官者。這說明這10名解元進士全都出自中下級官員家庭。若以代數論,在6名出自上三代有從七品至從五品官家庭的解元進士中,僅有1名有兩代以上擔任過該品級段官職,其余皆為上三代中只有一代擔任過該品級段官職者。況且,大多數上三代有實職官的解元進士在其考中進士時,其任過官的曾祖或祖父或父親就已致仕或身故。所有這些,都說明官宦之家所掌握的政治權力對其子孫科舉中式不起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的還是其自身的努力和家庭有利的經濟、教育條件以及文化氛圍。

五、結論

通過以上對明代四川解元群體的構成特點及其成因的研究,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3點值得特別注意:

1. 明代四川解元地域分布極不平衡的特點,是各府、州、縣科舉實力的體現,而這又是各地經濟、交通、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水平,人口規(guī)模的大小,政治資源的掌握與否,家族制度的發(fā)達程度,科舉氛圍的濃淡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人口規(guī)模是前提,經濟因素是基礎,政治、教育、文化、家族等資源則是最直接的推動力。

2. 明代四川解元中式者幾乎皆為府、州、縣學生員,反映出明代四川的官辦學校教育很好地貫徹了中央的教育政策,實現了其與科舉制度的緊密結合。

3. 明代四川解元進士的社會流動速度由高到底的原因,主要是由解元進士出自官宦之家的數量在成化末年后明顯增多造成,但官宦之家所掌握的政治權力對其子孫科舉中式不起主要作用,主要作用是其自身的努力和家庭有利的經濟、教育條件以及文化氛圍。正因如此,“科舉制度仍被時人認為是 “至公之典”,也即最為公正的制度”。[11]

注釋

①明代兩直十三布政司共舉行1280科鄉(xiāng)試(詳見郭培貴:《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44-145頁),相應共產生1280名解元。

②詳見劉明鑫:《明代福建解元體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③相關成果有若谷《清代廣西解元雜談》(《廣西地方志》1994年第5期),吳根洲《清代福建解元研究》(《福建論壇》2009年第12期),郭培貴《明代解元考中進士的比例、年齡與空間分布》(《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明代山東解元的空間分布與社會流動》(《東岳論叢》2015年第3期),王學深《清代云南解元群體研究》(《昆明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張森《清代直隸省解元研究》(《教育與考試》2013年第1期),楊銀權《清朝陜西解元時間分布研究》(《延安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略論清代陜西籍解元地理分布》(《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等文。

④《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鄉(xiāng)試錄》收入了成化元年,正德八年,嘉靖十六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隆慶四年,萬歷元年、十年共9科《鄉(xiāng)試錄》(寧波:寧波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明代登科錄匯編》收入了嘉靖四十三年1科《鄉(xiāng)試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影印本)。《皇明貢舉考》卷二至卷九(《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1-530頁)、《皇明三元考》卷二至卷一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7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70-212頁)。

⑤戶籍屬四川軍衛(wèi)者一般歸入衛(wèi)所在州縣。此類情況有2名,分別是成化四年戊子科解元馬良玉和弘治十七年甲子科解元許濂,前者為成都中衛(wèi)軍籍,后者為成都衛(wèi)人,皆歸入成都府治成都縣。

⑥《皇明貢舉考》卷二載該科四川鄉(xiāng)試解元是“黎德□”(《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3頁),屬孤證,故待考。

⑦嘉靖《四川總志》卷一三(《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42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251頁下)、《皇明三元考》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7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75頁)皆載此科解元為胡信,但前者載信為“榮縣人”,后者載其為“巴縣人”;查(清)王爾鑒:《巴縣志》卷七《選舉·舉人》(乾隆二十六年刊本,第10-11頁)無胡信,故此取“榮縣”。

⑧《皇明三元考》卷四(第95頁)載此科解元是萬安,但《正統十三年進士登科錄》(《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第一函,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第8頁)載萬安鄉(xiāng)試第九名,不是解元。

⑨乾隆《富順縣志》卷一○《科甲》載該科鄉(xiāng)試解元是周麟(《故宮珍本叢刊》第209冊,??冢汉D铣霭嫔?,2001年影印本,第122頁下),屬孤證,故待考。

⑩乾隆《隆昌縣志》卷八《選舉》載該科鄉(xiāng)試解元是“劉泌”(第378頁上);乾隆《富順縣志》卷一○《科甲》也載該科解元為“劉泌,由隆昌籍中”(第122頁下);康熙《四川總志》卷一四《科第下》(近衛(wèi)本,第169頁)。

參考文獻

[1](明)申時行,等.明會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9:102-103.

[2](明)李賢.明一統志[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3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411-534.

[3]四川通志[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59冊:141.

[4]雅州府志[M]//中國方志叢書·西部地方第2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63,89.

[5](明)張弘道,張凝道.皇明三元考[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7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125.

[6](清)盛子鄴.類姓登科考[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26冊:554.

[7]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fā)展史[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107.

[8](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7371.

[9]文廷海.論明代蜀學家任瀚的學術教育思想[J].中華文化論壇,2002(2).

[10] (明)黃輝.黃太史怡春堂逸稿[M]//明代論著叢刊,第二輯.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191-192.

[11] 郭培貴.明代山東解元的空間分布與社會流動[J].東岳論叢,2015(3).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Group of Jieyuan in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Ming Dynasty

LIU Ming-xin

(College of Social Histor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Fujiang, China)

Abstract:Sichuan province should have 88 Jie-yuan in the Ming Dynasty, among of them, there are 68 who can confirm the name and native place. Their regional distribution are unbalanced, reflecting the imbalance of the imperial exams strength in every fu,zhou and xian,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opulation, economy, transportation, education, culture, politics, family and so on. Sichuan Jieyuan are almost the official students in local schools, no member of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Ming Dynasty,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fficial education and the backwardness of the folk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Jie-yuan in Fushun and Nanchon are among the best in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classics that they study everyday are mainly on “Shi”and“Yi”,reflecting the two counties’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Shijing” and “Yi”. JieYuan Jinshi of Sichuan who were born from the families that their three generations all belonged to the civilian in early Ming accounted for 70 per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same period and decreased to 35.71 percent at later period.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number of Jieyuan Jinshi who came from the official families and the people who only had fame, honor title in jinshis’ relatives kept increasing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Key words:The Ming dynasty; Sichuan province; The group of Jie-yuan; Identity; Ben-jing; Social mobility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簡介:劉明鑫(1986-),男,四川瀘縣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明史。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860(2016)04-0027-08

猜你喜歡
明代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Pingtan in Suzhou
四川移動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
明代延綏鎮(zhèn)列女研究初探
災后兩年新四川
五台县| 长宁县| 朔州市| 永泰县| 霞浦县| 阿巴嘎旗| 绍兴县| 清河县| 应城市| 玉门市| 铜陵市| 晋州市| 林州市| 黄平县| 锦州市| 潍坊市| 龙山县| 错那县| 乐山市| 滦平县| 托克逊县| 康平县| 逊克县| 彭水| 迭部县| 黑水县| 德安县| 西吉县| 徐闻县| 无极县| 开阳县| 定远县| 松桃| 沁水县| 舒城县| 封开县| 师宗县| 务川| 桐梓县| 万安县| 达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