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群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經濟管理系 福建漳州 363000)
?
基于“互聯網+”高職商務翻譯教學模式的構建
王雪群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經濟管理系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以建構主義、社會互動論和教育信息化論為理論框架,研究互聯網下的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構建。傳統(tǒng)高職商務翻譯教學的弊端與“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盛行為改革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契機,從四個方面探索“互聯網+”高職商務翻譯教學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商務翻譯; 教學模式
0引言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人民幣進入SDR(特別提款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已經上升為國家政策,我國積極與眾多國家開展經濟合作,國際貿易、跨境電商、海外投資、人員交流、出境旅游,這些活動都離不開翻譯,社會對翻譯人才的剛性需求在增長。國內高校開設的翻譯專業(yè)或翻譯課程遍地開花,高職院校也不例外,高職商務英語翻譯課程在培養(yǎng)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崗位職業(yè)能力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職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應用型英語人才,學生畢業(yè)后從事的外貿業(yè)務員、單證員、跨境電商專員等崗位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需要用到翻譯技能的地方,因而商務翻譯技能是高職英語專業(yè)的必備技能之一,正如季羨林老先生所說:“翻譯之為大矣!”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語言服務與教學也迎來了新的契機與挑戰(zhàn)。當下,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概念在不斷升級,如何把“互聯網+”概念引入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以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商務翻譯教學為研究載體,結合時下流行的“互聯網+”模式,以及本校實際,綜合同行見解,構想出基于“互聯網+”的高職商務翻譯課程教學模式。
1傳統(tǒng)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翻譯技能對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十分重要,各高職院校外語教師也傾其所能想要把翻譯課上好,但在現實中,高職商務翻譯課教學卻遭遇了令人尷尬的現狀,困在瓶頸之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缺乏學習興趣
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缺乏學習興趣。筆者針對本校2014級、2015級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入學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fā)現兩個年級共100人中,高考英語成績80分以下的占了近三分之二,80~90分的也占了近三分之一,90分以上的不到10人。除此之外,過半學生表示對英語興趣不濃;也有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濃厚,但由于英語基礎太差,學習方法不科學,導致學生翻譯學習耗時多、收效低、效果差。
1.2傳統(tǒng)翻譯教學模式落后,跟不上時代
在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下,教師課堂上先講授翻譯技巧,而后安排學生運用相應翻譯技巧操練,教師用“標準譯文”進行對比、講評,再適時安排到實訓室實訓,翻譯素材也不乏來自真實的材料。不可否認,這樣的翻譯教學模式已經大有改觀,慢慢與學生崗位實際工作相接軌,卻仍然擺脫不了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的結果,在傳統(tǒng)翻譯教學模式下,教師仍然是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對翻譯敬而遠之,失去學習熱情,教學效果差強人意,人才培養(yǎng)質量堪憂。
1.3翻譯實踐操作重視不夠
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職教育更加重視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更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因而有人也稱高職教育為就業(yè)教育[1]。因此,盡快縮短學生進入工作角色的周期就成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高職商務翻譯課程是實踐性十分強的課程,如果缺乏大量的實際操練和訓練,就容易偏于理論而失去其應有的實踐性意義。相反,只有通過大量的筆譯實操,在訓練的過程中發(fā)現并幫助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才能讓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更快地掌握翻譯技巧和方法,提高翻譯能力,從而增強其就業(yè)競爭力。然而現實情況是由于受到總學時的限制,課內能安排實踐課的課時有限,部分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課后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少之又少。教師課后即使布置了大量翻譯實踐練習,但面對枯燥無味的練習,能按要求去完成的學生屈指可數,因而,學生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仍然是紙上談兵。
1.4教學資源、學習資源匱乏落后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翻譯教學使得教師教學資源十分有限。由于信息不夠暢通、資源不足、空間限制等因素[2],只能靠教師自己積累,建立私人題庫供教學與學生練習使用。要使題庫來源豐富,教師必須長時間積累,因而題庫資源遠遠落后于實際需要,無法與時俱進,終將使教學脫離實際。
高職商務翻譯課程的種種尷尬現狀迫使教師必須尋求改革出路,幫助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突破商務翻譯學習的瓶頸,培養(yǎng)出順應社會潮流、有別于本科院校的翻譯人才的應用型外語人才。
2“互聯網+”高職商務翻譯教學的可行性
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信息技術與語言服務與教學的結合日益密切,當下,“互聯網+”行動計劃已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語言服務與教學為此又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2.1移動互聯網的成熟發(fā)展為“互聯網+”高職商務翻譯教學模式構建打下堅實基礎
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移動無線通信技術的普及讓今天的互聯網走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并體現出其社會化、移動化和智能化的特點。這些都為高職商務翻譯教學網絡化打下堅實基礎。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行動計劃強調充分發(fā)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yōu)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chuàng)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chuàng)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fā)展新形態(tài)[3]。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任何產業(yè)都離不開互聯網,語言服務與教學一樣可以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捷與創(chuàng)新?;ヂ摼W的蓬勃發(fā)展使大量教學材料變得鮮活生動,學生的知識獲取方式也由傳統(tǒng)的“教師供給制”變?yōu)椤皩W生自助餐式”。“互聯網+”為師生課堂上與課堂下互動提供了廣闊天地,也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平臺。
2.2云翻譯的興起為高職商務翻譯教學指引未來發(fā)展方向
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技術發(fā)展,出現了基于互聯網的輔助翻譯平臺,標志著傳統(tǒng)翻譯教學軟件時代必將終結,而云翻譯是互聯網時代所有軟件發(fā)展的最終方向。云翻譯平臺是構建在互聯網上,體現智能化、開放化、社區(qū)化的翻譯系統(tǒng)。其通過互聯網匯聚大眾翻譯資源,遠程在線協作,提高翻譯效率,是“互聯網+”時代語言服務與教學的新模式[2]。高職商務翻譯教學完全可以利用云翻譯技術,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翻譯技術之一,是未來發(fā)展方向。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基礎較差,需要借助工具書和翻譯軟件才能完成翻譯任務,云翻譯平臺的出現為未來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從事翻譯工作提供了最有利的助手,也為教師的翻譯教學指引了方向。傳統(tǒng)的人工翻譯服務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迅猛增長的翻譯需求,即使在外貿公司內部,由于客戶量的增長,需要翻譯的材料日益增多,就業(yè)后的學生勢必無法應付,云翻譯技術能多快好省地解決問題。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前瞻性,教會學生使用云翻譯技術,把云翻譯技術運用于日常翻譯教學中。
3“互聯網+”高職商務翻譯教學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由于建構主義學習活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素材是真實的,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能夠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夠更易于提供個體的學習風格[4]。另外,社會互動理論和教育信息化理論對高職翻譯教學也起著很大的指導作用。社會互動理論認為,學習與發(fā)展發(fā)生在學習者與他人的交往與互動之中,身邊對其有重要意義的人都是重要的互動對象。交互雙方的知識和技能處于不同水平的學生通過與知識技能強于其的教師或者伙伴交往是提高其能力的最好辦法。同時,教育信息化理論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應當全面充分地運用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和電子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5]。開放共享是互聯網時代的特征,語言服務與教學也是開放的、互動的。
通過“互聯網+”高職商務翻譯教學的教學模式,可以將上述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建構主義理論和社會互動等理論主要都強調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強調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相互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強調翻譯學習過程是互動的,學生要積極參與其中。知識不是單一的傳輸過程,而是動態(tài)、開放的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是學習者在與環(huán)境互動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這是學生中心教學結構的主要理論基礎。
“互聯網+”高職商務翻譯教學的原則是主動、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建構(建構學生翻譯技能框架)以及開放的語言資源共享。國家開始倡導和建設資源共享課,鼓勵教學資源免費共享,通過互聯網匯聚資源并服務于互聯網。
4“互聯網+”高職商務翻譯教學模式的構建
在實踐中,“互聯網+”高職商務翻譯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互聯網+”高職商務翻譯教學模式
具體操作如下:
4.1躍上云端,利用互聯網進行自主預習
利用互聯網的高職翻譯教學讓學生端直接連接互聯網,不再是單純的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地授課。翻譯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只要通過身邊任何可以接入網絡的設備就可以享受到網絡學習環(huán)境。在每個翻譯專題教學任務開始之前,教師把翻譯專題和原語料發(fā)到網絡平臺上,學生躍上云端,利用互聯網提供的共享資源搜索相關主題背景知識,增加對主題的認識。同時,對比該專題翻譯的中英文語言風格差異。比如:在學習名片翻譯時,教師讓學生收集中英名片樣本,研究中英名片上的信息差異以及語言風格差異,同時安排學生了解遞名片的禮儀知識。在這樣的準備過程中,學生腦海里對名片有了大概認識,為進入名片翻譯學習打下基礎。
4.2通過網絡協作,小組高效完成翻譯任務
在課堂上,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不厭其煩地講解專題翻譯技巧,接著再讓學生利用這些技巧進行翻譯練習,之后教師用標準譯文對比學生的翻譯結果,進行講評。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作為個體被動聆聽學習。而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高職商務翻譯課教學是以“翻譯工作坊”的形式組織開展的?!胺g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模式是指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人機合作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翻譯學習。在該模式下,學生自愿2~3人組成小組,共同完成翻譯任務。教師布置專題翻譯任務;學生借助翻譯工具(包括紙質字典、電子詞典、網絡、翻譯軟件等)試著譯成相應語言;學生組內通過討論等方式得出最佳譯文;之后請某些組派一名代表呈現他們的譯文;教師和其他同學提問。這樣,通過共享的電腦屏幕,全班所有學生都可以分享各個小組的譯文翻譯結果。當各組意見不一致時,會引發(fā)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和小組討論。之后教師進行點評和講解,并順勢導入講解各專題翻譯的技巧與策略,直到所有學生都理解了所學內容,達到對知識的協同建構。將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升級為團隊間的互動,學生通過翻譯實踐加上教師的適當解釋,在“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下,自然掌握了翻譯技巧。這樣的模式能夠增強學生的翻譯成就感和就業(yè)的信心,構建學生的翻譯能力。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積極的參與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生成,而且能增進同伴或小組學習,并提供及時的反饋。通過該系統(tǒng)的部署,使整個課堂教學系統(tǒng)化,使師生互動即時化,使教學效果檢驗實時化[5]。
4.3利用網絡平臺,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互動學習,鞏固翻譯技能
翻譯技能的掌握并非簡單依靠課堂教學就能實現,更多是有賴于課堂外學生多操練。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比欢?,如前所述,高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先天不足,只能靠后天培養(yǎng)。這種培養(yǎng)也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如果只是單純地布置書面翻譯作業(yè),即使翻譯素材來自真實的企業(yè)材料,“90后”的學生也不一定會完成,勢必達不到訓練效果?!?0后”的高職學生,玩轉網絡的能力十分強,因此,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與高職翻譯教學緊密結合。
如需利用互聯網為教學服務必須有一個網絡課外溝通交流互動平臺。可以通過BBS、博客、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即時通訊工具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生還可以利用專門的課程網站(時下各出版社都推出了網絡課程,如:外研社的unipus、文華Umooc課程的某些功能等),實現實時的交互。與他人進行在線翻譯、交流、討論翻譯方法、合作修改的效果比自己埋頭修改的效果明顯得多。有了這些網絡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上網進入平臺完成相應練習,并與其他同學或者教師互動討論。
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完成了某一專題翻譯學習之后,教師課后根據教學任務,把專題翻譯練習上傳到交流平臺,要求學生在指定時間完成,或者傳上現成譯文,讓學生糾錯,甚至提供更好的譯文。對于完成得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送上一朵虛擬的玫瑰,或一個贊,獲贊的學生參與翻譯的興致自然更高了,也激勵其他學生參與進來。學生之間也可以互動交流,當學生對同學的翻譯譯文有異議或有疑問時,可以在網上與對方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修改活動完全是交互進行的和自主式的,學生甚至可以通過閱讀同學的譯文來糾正自己的問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在爭論過程中,學生對相應的翻譯現象印象深刻。同時,每個學生的譯文都在網上發(fā)布,“翻譯者就像在透明的玻璃畫板上作畫一樣,背面的觀眾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樣,就構建了一種譯者——讀者的虛擬現實。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就不能無視其他同學——讀者的存在,就會考慮讀者的興趣、愛好、語言習慣以及審美方式等,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譯者[6]。
4.4互聯網時代,開放共享的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學生要熟練掌握翻譯技能,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除了上述三個層面的漸進式翻譯知識技能學習與構建之外,還要有可供學生隨意涉獵的教學資源庫,讓學生想自學時有可供他們自學的平臺與資源,也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接觸更多跨學科知識,使他們的翻譯知識框架構建得更完善。眾所周知,開放共享是互聯網時代的特征,教學資源是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本源。傳統(tǒng)的紙媒體已經不能夠滿足信息時代的瞬息萬變,開放共享的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體現在教學資源的電子化、網絡化、共享化。這大大地拓寬了傳統(tǒng)教學資源的容量,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翻譯學科的海量信息,還可以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成為一個雜家,這與翻譯的跨學科綜合性特征是不謀而合的。
強大的互聯網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按不同的信息分類建立互聯網教學資源庫[6]。比如:網絡教學資源庫可由課程簡介模塊,翻譯教學內容模塊(含翻譯職場知識),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模塊(含翻譯學習策略),翻譯資源庫(包括教學課件、課堂教學錄像、電子教案、試題庫、各類翻譯素材、對照讀物、佳譯賞析、職業(yè)場景模擬、跨學科文章賞析等)和翻譯學習互動平臺(論壇、在線答疑、譯作展示討論區(qū)等)模塊,教學管理模塊(包括學習記錄、電子譯作上傳、作業(yè)提交系統(tǒng)等),翻譯學習評價(在線測試系統(tǒng))模塊等組成,供師生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針對一些翻譯問題,只要輕輕一點鼠標,就可以顯示相應的答案或解釋。
開放共享型的互聯網翻譯教學資源庫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所學的內容,對翻譯教學素材的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的選擇和取舍,而且能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營造栩栩如生的外語環(huán)境,增加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習得成分[7]。同時也可供其他院校的師生共享,可以進入其他院校相同或相似的課程網絡平臺分享他們的教學資源,真正實現“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開放共享。
互聯網作為高職翻譯教學中除教師和學生外的第三方因素,不僅是師生間有效的交流工具,也在學習者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這種交互有助于學生通過相互的作用來激勵和推動他們的學習。通過教學改革實踐,發(fā)現基于互聯網的高職翻譯教學模式使高職學生學習翻譯的熱情空前高漲,學生主動學習翻譯知識,共同合作,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翻譯技能得以夯實,教學效果明顯提高,用人單位也贊不絕口。
5結束語
在新技術層出不窮,大數據推動一切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高職翻譯教學和研究也必然要面向信息化。由于“互聯網+”是翻譯教學學習理念的一種提升,這種提升會使學生的認知方式發(fā)生改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強化,翻譯教學成了一種即時交流。高職商務翻譯教師應該用互聯網思維來對待日新月異的教學活動,將高職商務翻譯翻譯教學推向新高度。
參考文獻:
[1]馮克江.高職商務英語翻譯實訓課程改革探索[J].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35.
[2]唐智芳,于洋.“互聯網+”時代的語言服務變革[J].中國翻譯,2015(4): 73-74.
[3]李克強.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報告[N].中國日報,2015-03-05(1).
[4]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J].外國教育資料,1998(1): 34-36.
[5]王曉鳳,阮績智,周昕.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元互動混合式”翻譯教學探析[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430-432.
[6]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質——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J].電化教育研究,2002(1): 24-26.
[7]顧曰國. 多媒體、多模態(tài)學習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 2007(4): 3-12.
收稿日期:2016-03-23
基金項目:教育部職業(yè)院校外語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第四期立項課題(GZGZ5414-60);福建省2015年高等學校精品資源共享課
作者簡介:王雪群(1976-),女,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H 31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434(2016)03-0048-05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Internet +"
WANGXueq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Zhang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n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Internet +"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carried out with constructivism,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s well as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 model make it possible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 of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four aspects.
Key words:"Internet+"; business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