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輝
摘 要 新課程改革以來,有效教學成為基礎教育階段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根據(jù)相關的有效教學理論研究進展,并結合高中化學教學的實踐經驗,從優(yōu)化選擇化學授課教學內容,教學展開必須課堂結構清晰,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學習以及師生交往互動及時歸納總結等四個方面探討,提升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策略,為相關的實踐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高中化學 新課程 教學策略 課堂討論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借鑒相關國內外有效教學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施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活動下以來,有效教學成為中學教育的熱點話題,課改專家們?yōu)檎n堂教學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然而,從教學實踐來看,這種美好的藍圖似乎還只是一種愿景,并未真正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教學中低效、無效的現(xiàn)象還普遍存在,正所謂理想很美好,現(xiàn)實很殘酷。為什么有效教學的研究并沒有有效地促進教學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廣大一線教師缺少對課堂有效教學的整體把握,以及缺少必要的技術層面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領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也許告訴教師什么是有效教學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引導他們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去主動探索和踐行有效教學。因此,有必要對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路徑或方法提出明確的要求,把這些要求作為一種教學常規(guī),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基本法,也是課堂有效教學評價的參考依據(jù)。下面本文就以化學學科為例加以闡述。
1優(yōu)化選擇授課教學內容
高中化學教學內容如何優(yōu)化選擇,直接影響到學生獲取知識和發(fā)展能力的主要載體,是教學目標引領下學生的學習素材——化學教材雖然有不同版本,但都按模塊提供了全面、豐富、系統(tǒng)的化學知識,呈現(xiàn)出清晰的知識主線,體現(xiàn)了編者對化學課程標準的理解和一定的編寫意圖,是面向全國范圍內的面上的教學規(guī)定。新課程強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賦予了教師的教材開發(fā)職能。同時,化學學科的周課時數(shù)較少,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班級客觀上也存在著彈性的教學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有效地對面上的教學規(guī)定和線上的知識布局作必要的調整,合理安排好課堂教學點上的教學內容,即要精選教學內容,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怎樣的選擇才算得上是精選?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本文認為要體現(xiàn)三個度,把握四個點。三個度具體說來,(1)合理的寬度,體現(xiàn)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加強化學與社會、科學、技術和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使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邊界;(2)適宜的跨度,加強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體現(xiàn)化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結構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3)必要的難度,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置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實踐證明,必要的難度對于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四個點是指教學的起點、重點、難點和疑點。起點要略低,要面向全班大多數(shù)學生設計起點,以喚醒學生的記憶,激活學生思維,幫助他們起好步。重點要突出,應抓住重點重錘敲,集中時間和精力解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問題。難點要化解,設計好教學的鋪墊,彌補學生知識上的缺陷或能力上的不足,讓學生力所能及,使難點難不倒學生。疑點要消除,糾正學生認識上的片面、理解上的膚淺以及知識上的障礙,打通關隘,消除疑惑,讓學生有原來如此般的恍然大悟。
2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學習
教學實踐充分表明有效教學離不開學生的有效參與,有效參與的核心是思維的參與,問題是思維的先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創(chuàng)設能使學生積極探究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激起學生積極探究知識的強烈欲望。利用問題導學:(1)注意問題的價值性,為什么要設計這樣的問題,通過問題解決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2)注意知識的關聯(lián)性,問題要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lián)系,與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相契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3)注意認知的主體性,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fā)展的過程,教師要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學會獲得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教學中讓學生圍繞問題,動手實驗,并結合實驗現(xiàn)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直至最終得出結論。這樣,以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學習,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認識發(fā)展。
3師生交往互動及時歸納總結
根據(jù)相關的理論研究,本文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實現(xiàn)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交往的主體是師生,交往的表征是互動,交往的結果是互惠。交往互動不在于表面的熱鬧,也不在于座位排列方式的變化,關鍵在于師生、生生間的思維碰撞和情感交流?,F(xiàn)在有些教師還習慣于一講到底,總以為只有講了才放心,講得越多學習效果就越好。殊不知,有時恰恰相反。課堂上給學生一點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及時將所學的知識消化整理,讓他們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和機會,此時的放與慢,正是教學實與活的靈動體現(xiàn)。通過交往互動,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混亂時予以點撥引導,思維受挫時及時鋪墊,思維膚淺時幫助深化,思維僵化時啟發(fā)變通。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也才能更好地把握和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
參考文獻
[1] 王冰,尹濤,呂廷杰.論基于建構主義的探究性學習與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
[2] 夏宏宇,祝貽林.銀鏡反應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化學教學,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