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五經(jīng)”與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之七“禮”:制禮義以倡人道(上)

2016-07-20 16:01:14山西劉毓慶
名作欣賞 2016年28期
關(guān)鍵詞:儀禮五經(jīng)禮記

山西 劉毓慶

“五經(jīng)”與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之七“禮”:制禮義以倡人道(上)

山西 劉毓慶

“禮”講的是“人道”。“人道”即為人之道。當(dāng)今時代,深入中國“禮”的文化淵源及本質(zhì)內(nèi)涵,重溫中華民族“禮”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不僅有利于我們對問題的認識,也有利于中國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擬從禮的基本含義與功能、“三禮”的基本內(nèi)容、“六禮”及其意義、“禮”與西方價值觀比較等四個方面展開。

禮 人道 “三禮” “六禮” 傳統(tǒng)價值觀 西方價值觀

如果說《周易》是講“天道”的,《尚書》是講“王道”的,那么“禮”則是講“人道”的。所謂“人道”,就是為人之道,即社會行為規(guī)范。它不像天道那樣玄遠,而是切近生活;不像“王道”那樣宏大,而是巨細皆容。人的言行舉止、情緒反應(yīng)、態(tài)度表現(xiàn)、分寸把握等,都包括在了禮的范疇之中。有人說,禮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核心,這個說法一點兒也不過分,因為傳統(tǒng)中國人,無論是行為表現(xiàn)還是心靈尺度,都是以禮為準則的。

然而當(dāng)下我們國人的表現(xiàn)及國際形象,與“禮義之邦”這四個字可謂相距甚遠。但我們也必須承認,這是我們曾經(jīng)有過的榮耀,這榮耀是在東西方文明初次接觸、友善交往的時代,即資本主義尚未興起、西方列強尚未視中國為肥肉的時代,西方友人給予的。因為當(dāng)時輝煌的中國千古文明與中國人民彬彬有禮的行為表現(xiàn),在初次來華的西方人士心中引起了震撼,因此他們將中國文化批量傳向歐洲。德國的萊布尼茨(1646—1716)說:“人類最大的惡源是人類自身。如果人類對這種惡還有救藥的話,那就在中國。”德國的康德(1720—1804)說:“在中國,聽不到罵人或者詛咒。到某人處造訪需要事先稟報,應(yīng)該注意些什么,主人應(yīng)該怎樣招待客人等等,這一切的言談舉止,都寫在禮儀書上,不得有半點偏差。人人懂得,在什么時候應(yīng)當(dāng)如何有禮貌地拒絕,在什么時候應(yīng)當(dāng)順從遷就?!保ā驳隆诚娜鸫壕帲骸兜聡枷爰艺撝袊?,陳愛政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美國傳教士史密斯《中國人的性格》一書說:“即便中國有難得一見的不懂禮貌的人,他們也要比最有考卷的外國人強得多;與他們相比,外國人只是懷中的嬰兒?!痹谶@些西方學(xué)者的論述中,中國“禮義之邦”的形象是多么明顯!更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是“禮義之邦”文明對歐洲產(chǎn)生的強大影響。當(dāng)時歐洲掀起了中國化熱潮,從生活方式到日用器物、建筑、藝術(shù)等,都滲透著中國文化的精魂。有趣的是,竟然有人冒孔子之名寫了一部叫《自然法》的書,這無疑是中國化熱潮的又一種反映。從這里可以看出“禮義之邦”文明的強大影響力。今天我們應(yīng)該反思: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做到的,今天卻做不到了呢?問題出在哪里?因此,當(dāng)下我們對中國“禮”的文化淵源及本質(zhì)內(nèi)涵做些了解,重溫中華民族“禮”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不僅有利于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有利于中國文明新形象的重塑。

本文擬從禮的基本含義與功能、“三禮”的基本內(nèi)容、“六禮”及其意義、“禮”與西方價值觀比較等四個方面來談。

“禮”的基本含義與功用

什么是“禮”?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禮者,履也?!本褪钦f“禮”是人要履行的行為規(guī)范?!抖Y記·樂記》說:“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的規(guī)范里蘊含著重要的道理,而且這個道理是不可隨意更易的。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說:“禮,體也,得其事體也。”遵守規(guī)則,行為就能得體,每一件事就都辦得恰到好處,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就會達到和諧的境界。

(一)禮的起源與本質(zhì)

其實,“禮”最早是對“神”而言的?!墩f文解字》在“禮者,履也”之后接著說:“所以事神致福也?!薄岸Y”是用來祭神求福的事。金文中“禮”寫作“”,字從玨從壴,壴是鼓的象形。在所有的樂器中,鼓是最具有震撼力與神秘性的,《五經(jīng)要義》云:“鼓所以檢樂,為群音之長也?!保ā侗碧脮n》卷一百八)宋之陳旸《樂書》也說:“鼓為五聲之君?!保ā稑窌肪硪话偈耍┕视霉拇順??!矮k”是兩串玉。中國人自古有崇拜玉的習(xí)俗,裝飾用玉,護身用玉,制器用玉,比德用玉,玉成了神品般的東西。故《說文》說:“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惫始漓胍糜瘛<漓胗霉臉穪順飞?,用玉帛來獻神,故而用“”來代表禮神。后來為了更明確地表示祭祀神靈的意義,又加了偏旁“示”。也就是說,“禮”本是指祭神活動中的行為準則,行“禮”必有“樂”相從,而且必存敬畏之心、虔誠之意。故孔子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意思是禮的本質(zhì)在恭敬,樂的本質(zhì)在和樂,并非只是玉帛鐘鼓物質(zhì)的表現(xiàn)。周公制禮,將“禮”由宗教神壇推向人倫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將祭壇上的行為規(guī)則推衍于社會生活之中。其最本質(zhì)的內(nèi)容有兩點,一是建立一切行為的規(guī)則與秩序,由此保證人群的有序性;二是對人與事皆心存敬意,保證人群的和諧性。

在儒家的理論體系中,“禮”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錢穆先生說:“孔子要使人了解他常愛用的‘仁’字,便另外提出一個‘禮’字來和‘仁’字拼命起來?!本唧w來講,“仁是內(nèi)邊的,禮是外邊的;仁是‘心’,禮是‘行’”,而“仁”“禮”對說,“其總綱便是個‘仁’字”(錢穆:《講堂遺錄》(一),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頁)。錢穆的意思很明白,也就是說“禮”就是“仁”的外化,“仁”存乎內(nèi)心而外化為“禮”??鬃釉f:“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一個人如果缺乏了內(nèi)心的“仁”,又怎么會理解“禮”“樂”的真正內(nèi)涵?

簡而言之,“禮”是以道德為基礎(chǔ)的,道德的核心是“人本”?!抖Y記·曲禮》說:“禮緣人情而作?!薄抖Y記·坊記》說:“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薄岸Y”最終的原則是不違背人情,必須符合人情,順人自然之性,這自然之性是“天道”所規(guī)定的。故《禮記·禮運》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币簿褪钦f,禮是先王遵循天道來順理人情的?!胺菑奶旖狄?,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矣?!保ā抖Y記·問喪》)所以,“禮” 從表面上看是一些顯得套路化甚至僵化的規(guī)則,實際上它是依賴于情感與人性來實現(xiàn)社會秩序的,它是人性與道德的統(tǒng)一。就“禮”的核心精神而言,就是一個字:敬?!缎⒔?jīng)》中說:“禮者,敬而已矣?!币簿褪悄欠N由內(nèi)心的“仁”所生發(fā)的對天地萬物、長者師者、親人朋友的敬意。相互尊重就是敬。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就是內(nèi)心的“敬”與外在的“禮”的協(xié)調(diào)一致。

也正是因為“禮”承乎天道、合于人情,因此在周代,人們把“禮”看作了做人的根本和治理國家的大綱。如《孝經(jīng)》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薄蹲髠鳌る[公十一傳》說:“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禮記·祭義》還把“禮”的作用歸納為五點,如說:“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義也,致讓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紀也。致義,則上下不悖逆矣。致讓,以去爭也。合此五者以致天下之禮也,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庇纱丝梢钥闯觥岸Y”在古人心目中的重量,以及對其重要意義的認識。

(二)“禮”的基本功能

“禮”具體有哪些功能?它在我國古代為什么會如此受重視?擇要而言,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別于禽獸。《禮記·曲禮》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鸚鵡和猩猩就算會說話,也終歸是飛鳥和走獸,這一本質(zhì)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它們不懂“禮”。既然如此,人如果沒有“禮”,即便會說話,也不過與鸚鵡和猩猩一樣,因為其禽獸之心沒有變?!扒莴F”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倫理道德的混亂,“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所以圣人編訂禮法規(guī)范以教人,“使人知有禮,以自別于禽獸也”。人有了“禮”,和動物就有了絕對的區(qū)分。可以說,使人“別于禽獸”,是“禮”最基本的功能?!岸Y”就是人獸之別的分界線。人一旦失去了“禮”,就是自淪于禽獸了。所以《詩經(jīng)·相鼠》篇罵那些不知禮儀的人說:“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古音讀與“體”相同,至今湖北一些地方仍“禮”“體”讀音不分。)等于是說連相鼠都有禮,人如果無禮,還不如干脆死掉。這種極端的語言,反映出的是古人對 “禮”的重視,和對無禮之人的痛恨。

第二,正名分,決是非,定親疏。“禮”是人行為的標準,“名”與“實”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要靠“禮”來確定。比如說“君”這個名,當(dāng)“名”確定之后,其“實”也必相隨,“禮”就確定了為君的責(zé)任、義務(wù),也就是如何才夠格稱君這個問題。如果名實不相稱,那便是“名不正”,就必須靠“禮“來正。是非問題要靠“禮”來判斷,合于禮便是“是”,不合于禮便是“非”。《左傳》一書每言“禮也”“非禮也”,就是對事物是非的判定。親疏關(guān)系,也是要靠“禮”對人倫關(guān)系的規(guī)定來確定的,這關(guān)系也就決定著在這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中每個人的責(zé)任、義務(wù)。這樣,“禮”便成為維系整個社會秩序的大綱,方方面面離了“禮”都無法保證其有序性。故《禮記·曲禮》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庇终f:“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xùn)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聦W(xué)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币簿褪钦f,人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禮”的規(guī)范,沒有了“禮”,一切都會亂套,從而無法運作。

第三,“綴淫”?!抖Y記·樂記》說:“禮者,所以綴(止)淫也?!?這里的“淫”,指的是一些過度的行為?!抖Y記·坊記》說:“夫禮,坊民所淫?!薄抖Y記·仲尼燕居》說:“夫禮所以制中也?!?“禮”可以提醒人們把握事物的“度”,把握“無過無不及”之“中”。關(guān)于“禮”的“綴淫”功能,主要應(yīng)該把握兩個方面。首先是遏制無限度的物質(zhì)追求,“人心不足蛇吞象”,這是一種常態(tài),沒有人不想富貴,也沒有人不想追求奢華生活。即崔實在《政論》中所說:“夫人之情,莫不樂富貴榮華,美服麗飾,鏗鏘眩耀,芬芳嘉味者也。晝則思之,夜則夢焉。唯斯之務(wù),無須臾不存于心,猶急水之歸下,下川之赴上壑。不厚為之制度,則皆侯服王食,僭至尊,逾天制矣。”但人人都如此沒有節(jié)制地追求下去,其必然的結(jié)果就是資源枯竭。荀子曾有一篇文章叫《禮論》,開篇談“禮”的起源,便直指對人欲膨脹的制約。他說: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

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

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這是說,“禮”的起源便是與人欲的節(jié)制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都有欲望,有欲望便會去追求,追求沒有限度,就會因資源不足而發(fā)生沖突,這樣必然會引發(fā)戰(zhàn)亂。

其次是對情感與行為放縱的遏制?!抖Y記·曲禮》中的“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驕傲的情緒不可以讓它滋長,內(nèi)心的欲望不可以讓它放縱,求善的志向、向上的心志不可以讓它滿足,享樂的行為不可以使它達到極點。過度就會走向反面,樂極就要生悲。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禮”在人們的行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能夠最大限度地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不致因過度而走向反面。恭敬過度就會徒勞無功,謹慎過度就會畏縮拘謹,勇猛過度就會魯莽惹禍,直率過度就會尖酸刻薄。只有靠“禮”的指導(dǎo),才會讓人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能夠保持在一個適當(dāng)?shù)某叨壬希布捶现杏怪?。其實,“禮”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更多在于引導(dǎo)人們向善和自律??鬃诱f:“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禮制”和“法制”的重要區(qū)別,就在于讓普通民眾能夠有羞恥之心和歸服之心,能夠達到“自制”甚至“自治”。因此,“坊民所淫”的本意,就是要通過禮教,使社會規(guī)則內(nèi)化為人的內(nèi)心尺度。

第四,以和為貴??鬃拥牡茏佑腥粽f:“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ā墩撜Z·學(xué)而》)這段話是對“禮”的功能及把握的經(jīng)典表述, 非常重要?!岸Y”是行為需遵循的規(guī)則,“和”是應(yīng)該達到的客觀效果。對“禮”來說,“和”是功用,也是在“禮”的操作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先王治理國家,所以能有條不紊、井然有序而實現(xiàn)“和”的目的,就是因為有禮?!岸Y”是體,“和”是用,二者是本與末的關(guān)系。如果“禮”行不通,為了達成和諧而將就行事,違背“禮”的原則,這也不行。因為那樣便失去了是非,也失去了“禮”所要堅守的道義原則??鬃颖梢曕l(xiāng)愿,稱鄉(xiāng)愿為“德之賊”,就是因為鄉(xiāng)愿(好好先生,和事佬)沒有是非原則,沒有正義感,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一味地裝好人,不敢得罪人,是“知和而和”的人。

(三)“禮”的表現(xiàn)方式

禮的表現(xiàn)方式有兩方面,一是容止,二是言辭。

“容止”指儀容舉止,如衣著打扮、行為舉止、容貌儀態(tài)等,都包括在內(nèi)。《禮記·玉藻》中有關(guān)于“君子之容”的表述,要求君子儀態(tài)舉止要閑雅自然,表現(xiàn)出堂堂正正的樣子來。這種儀態(tài),既是對自己形象的注重,也是對他人的尊敬。尊重自己就是尊重別人?!墩撜Z·子罕》描寫孔子:“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這正是君子之容的具體體現(xiàn)。有報道說在天安門廣場升旗現(xiàn)場,有人光著上身、穿著大褲衩,還隨意談笑,一副在看馬戲團表演的神情,這就顯得非常不得體。這在古代來說,就是“非禮”之舉。關(guān)于行為舉止,《禮記·曲禮》中有很多詳盡的規(guī)定,比如“離坐離立,毋往參焉;離立者,不出中間”“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zhí)玉不趨”?!安⒆粰M肱”“共飯不澤手”“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入戶奉扃,視瞻毋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后入者,闔而勿遂”。“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以箕自鄉(xiāng)(向)而扱之”。再如“坐如尸,立如齊(齋)”“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斂發(fā)毋髢,冠毋免,勞毋袒,暑毋褰裳”“毋放飯,毋流啜,毋咤食,毋反魚肉,毋固獲,毋揚飯”。與師長相處,“毋側(cè)聽,毋叫應(yīng),毋淫視,毋怠荒”。還比如,“尊客之前不叱狗。讓食不唾”;遞東西的時候,“執(zhí)劍者左處,進戈者前其鐏,后其刃”,等等。所謂“曲禮三千”,指的就是這些對行為舉止的具體規(guī)定。其實在生活中,遠不止這些,有好多是沒有規(guī)定的,全靠悟性把握,這把握的原則就是一個“敬”字。怎么能表現(xiàn)出自己對人的敬意來就怎么做。比如國際性的學(xué)術(shù)會議或一些重要的集會活動,常會有德高望重的學(xué)者或位高權(quán)重受人尊敬的領(lǐng)導(dǎo)參加,這時,也總會有人出于仰慕之心邀請與對方合影。合影時如何站立才合適?這就沒有具體規(guī)定。有的人與尊者合影,出于內(nèi)心的敬畏,會自然而然地向后退半步,或自己的身體向尊者略傾。這顯得就很得體,很自然。而有的人則顯出了得意揚揚的樣子,自己肚皮挺得比尊者還高,像這種情況,就是“非禮”。他邀對方合影的目的不是出于尊敬,而是想借合影以炫耀自己。儀態(tài)舉止,在很多情況下是要靠自己對“禮”的精神領(lǐng)會來把握的。

其次是“言辭”,這對“禮”來說也很重要,因為這是人際交流的主要途徑?!盾髯印s辱》篇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边@充分說明了言辭的重要性。就“禮”而言,言辭表現(xiàn)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自卑而尊人”的原則下,創(chuàng)造出的謙辭與敬稱。如延續(xù)至今的“貴姓”“府上”“大駕”“令尊”“令堂”“在下”“鄙人”“寒舍”等,無論是稱人還是自稱,其目的都是為了表達一個“敬”字。這樣便顯得文雅得體,不失禮數(shù)。

“言辭”另一方面的運用是對說話分寸的把握。《禮記》要求人們說話時要謙遜慎言、把握分寸,不妄說胡扯。如與長者說話,“長者不及,毋儳言。正爾容,聽必恭。毋剿說,毋雷同”(《禮記·曲禮》)。長輩未提及時,不能插話打斷;聽話要端正表情,洗耳恭聽;不抄襲別人,不隨聲附和。此外,言談交際要注意場合,內(nèi)外有別,外邊的話不可帶進家門內(nèi),家里的話也不可帶出家門外,所謂“外言不入于閫,內(nèi)言不出于閫”(《禮記·曲禮》)。說話還要講究交談技巧,即“情欲信,辭欲巧”(《禮記·表記》)。要善用婉言托詞,如國君命士與某位大夫結(jié)對比射,士如果不能射,要委婉地對以“我有負薪之憂”(《禮記·曲禮》)之類的托詞。還要注意避對方父、祖之名諱等。周代的女性教育中,有一項是“婦言”,就是讓女性懂得如何說話合于“禮”的要求。

總之,容止和言辭,是“禮”最表層的展現(xiàn),也是最基本的方面。

“三禮”的基本內(nèi)容

“十三經(jīng)”中的“禮”包括“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三部書,這是記載周代禮樂文明制度的三部古籍。孔子編入“六經(jīng)”中的“禮”應(yīng)該是《儀禮》,而今被列入“五經(jīng)”的是《禮記》。這三部書,最條理的是《周禮》,最古奧的是《儀禮》,最雜亂的是《禮記》。

(一)《周禮》

《周禮》又稱《周官》,是一部關(guān)于周代政治制度的書。這部書成于何時,學(xué)界一直存在著分歧,或以為是周初周公制禮作樂的產(chǎn)物,或以西周,或以戰(zhàn)國,甚至有人以為是漢代人的作品。但大多學(xué)者承認它是一部先秦古籍,是唯一的一部系統(tǒng)記述周代政治、經(jīng)濟制度的典籍。雖有些地方與其他典籍記載有些出入,但大多為西周舊制還是可以肯定的。這從周金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官職與《周禮》記載的應(yīng)合上,也可以得到證明。

《周禮》全書分六個部分,分別由六官區(qū)分。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這個劃分顯然是在天人一體的觀念下產(chǎn)生的。除冬官外,每一官的開首都冠以“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jīng)野,設(shè)官分職,以為民極”數(shù)語,明確表示了這部書的性質(zhì)。從六部分司來看,似乎直接影響到了隋唐以降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官設(shè)制。天官主管朝廷及宮中事務(wù),有點像六部之長的吏部,但權(quán)力要大,如同宰相或總理,其下屬官有六十二種;地官主管土地和人口,相當(dāng)于戶部,屬官七十八種;春官主管祭祀和禮儀,相當(dāng)于禮部,屬官六十九種;夏官主管軍政,相當(dāng)于兵部,屬官六十九種;秋官主管刑法,相當(dāng)于刑部,屬官六十六種;冬官主管百工及土木建筑,相當(dāng)于工部,因已亡佚,詳情難知?,F(xiàn)在的《冬官》部分,是拿內(nèi)容相近的另一篇古籍《考工記》代替的。這個統(tǒng)治系統(tǒng)十分完備,每一項職守任務(wù)都很具體明確。現(xiàn)代人讀這部書,似乎覺得有些煩瑣,因為其中的制度離我們今天有些遙遠了,我們不好理解。有些官職,如專毀壞惡鳴之鳥巢穴的硩蔟氏、專管禁止重大活動中“囂呼嘆嗚”“歌哭”于道的銜枚氏、專管射夭鳥(不祥之鳥)的庭氏、專管清除青蛙蛤蟆之類物的蟈氏、專管執(zhí)鞭開道的狼條氏等,在今天看來很不必要,可是在《周禮》中卻細分其職,不厭其煩。但在這不厭其煩的敘述中,卻披露了古代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如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反映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前就已發(fā)明用鏡取火的技術(shù);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反映了以香草除蠹蟲的技術(shù);服不氏“掌養(yǎng)猛獸而擾之”,則反映了馴獸技術(shù)等。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周禮》在官職職責(zé)的記述中,體現(xiàn)出了對民生的極大關(guān)心。如《秋官》中,萍氏專管水禁和檢查飲酒情況,因為怕飲酒過多而出問題,如怕人掉到河里;禁暴氏是管理治安,對付地痞無賴欺壓百姓的?!兜毓佟分校绞鲜菍9苋f民婚配的。在仲春之月,把沒有配偶的男男女女集會在一起,讓他們自由尋找對象。司市專門管理市場,要求物品根據(jù)類別分區(qū)陳列,以便平定物價;禁止奢侈精巧之物的出售,以穩(wěn)定一般物品的行情;招致商賈,保證貨物流通;防止偽劣產(chǎn)品與欺詐行為,去除盜賊。草人掌管改良土壤,根據(jù)地質(zhì)種植相宜的作物。赤色而堅硬的土用牛的骨汁或灰改良,赤色不很堅硬的用羊的骨汁或灰,涸的澤地用鹿的骨汁或灰改良,鹽堿地用貆子的灰,沙地用狐貍的灰……這些分工,幾乎都是為民生考慮的。這與《尚書》反映的思想與文化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體現(xiàn)了中國原始政治文化的性質(zhì)。

在對民生的關(guān)注中,我們特別留意到了《周禮》中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如《地官》中,有山虞、澤虞、跡人之類的職事。山虞掌管山林政令,澤虞掌管水澤政令,其中都提到了“以時入之”的問題,“以時”就是按季節(jié)。為什么進山林水澤還要考慮季節(jié)呢?就是怕亂取材物,破壞了生態(tài),導(dǎo)致自然再生能力的下降。跡人是田獵政令的,其中明確提出了“禁麛卵者,與其毒矢射者”,禁止捕殺幼鹿和擷取鳥卵,這也是為了保護自然的再生能力。而不許用毒箭射禽獸,則是從心術(shù)上考慮的,因其“賊物之心”,而且這樣做殺傷太大。像《天官》中的獸人、漁人、鱉人,都是負責(zé)水產(chǎn)與獵物的,都提到了“以時”的問題。這中間體現(xiàn)了我們祖先的智慧,對今天來說,應(yīng)該是有啟發(fā)意義的。

(二)《儀禮》

《儀禮》與《周禮》不同,它不是講行政制度,而是講生活禮儀。從實際意義上講,《儀禮》更符合“禮”的本義?!夺屆氛f:“儀,宜也,得其事宜也?!边@是說“儀”是指具體行事中非常得當(dāng)?shù)男袨楸憩F(xiàn)。這種“得當(dāng)?shù)男袨椤狈浅V匾驗閷τ诰S護社會秩序及尊卑貴賤長幼之別意義重大,因此每個王朝建立,都制定一套禮儀。《儀禮》所記錄的就是周代的禮儀。先秦時就叫作《禮》,漢代稱作《禮經(jīng)》或《士禮》?,F(xiàn)存十七篇,內(nèi)容涉及以下七個方面:

一、關(guān)于成年禮,如《士冠禮》。古代貴族子弟到二十歲要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成為本族的正式成員。后來把二十歲左右叫“弱冠”,就是指初加冠,體猶壯。

二、關(guān)于婚禮,如《士昏禮》,是從納采到婚后廟見的一系列禮儀。

三、關(guān)于交往之禮,如《士相見禮》《聘禮》《覲禮》?!妒肯嘁姸Y》是士君子第一次相見的禮節(jié)儀式,《聘禮》是國際交往中的種種禮節(jié)儀式,《覲禮》是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jié)。

四、關(guān)于宴飲之禮,如《鄉(xiāng)飲酒禮》《燕禮》《公食大夫禮》?!多l(xiāng)飲酒禮》是基層行政組織舉辦的以敬老為中心的宴會儀式,《燕禮》是君臣宴會的禮節(jié)儀式,《公食大夫禮》是國君舉行的招待外國使臣的禮節(jié)儀式。

五、關(guān)于射禮,如《鄉(xiāng)射禮》《大射禮》。前者是基層舉辦的射箭比賽大會的禮節(jié)儀式,后者是國君主持下的大射比賽禮儀。

六、關(guān)于喪禮,如《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秵史肥顷P(guān)于喪禮服飾的?!妒繂识Y》與《既夕禮》本當(dāng)為一篇,因篇幅長分成了兩篇,述士為父母辦喪事的全過程?!妒坑荻Y》是父母埋葬后的安魂禮。

七、關(guān)于祭祀之禮,如《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短厣伿扯Y》記述士在家廟中舉行祭祀的禮儀?!渡倮勿伿扯Y》與《有司徹》本為一篇,記述大夫在家廟中舉行祭祀的禮儀。

《儀禮》記述的每一項儀式都很煩瑣,如《士相見禮》記士之間第一次見面,記到了不同季節(jié)要拿的不同禮物。如初次上門,客人要如何說,主人要如何答,客人要再如何謙虛,主人要再如何謙讓,反復(fù)五個回合,然后才是“出迎于門外,再拜。賓答再拜。主人揖,入門右。賓奉摯,入門左。主人再拜受,賓再拜送摯,出”。這實際操作起來,確實有些麻煩,卻反映了其間的慎重與嚴肅。

《儀禮》所記載的煩鎖禮節(jié)雖然在生活中都早已無存,但這些禮的基本內(nèi)容,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卻部分地得到了延續(xù)和發(fā)展。如婚禮,《儀禮·士昏禮》提到了婚姻過程中的六種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一禮俗一直流傳于后世,《唐律》《明律》中即有類似的規(guī)定。明沈周有詩說:“紅車綠幰及春明,六禮周時汝好行。銅鏡試妝花髻拙,布衣隨嫁竹箱輕。”(《送巽女歸徐氏》)現(xiàn)在一些農(nóng)村仍有“六禮”之俗。再如士君子初次相見要有見面禮,在現(xiàn)在的習(xí)俗中也還普遍存在。像《喪服》中的五服制度,一直在延續(xù),出了五服則不算親屬。鄉(xiāng)飲酒禮作為基層的一種敬老活動,也一直延續(xù)到清代后期。

《儀禮》對重建現(xiàn)代禮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士昏禮》說:“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祖廟未毀,教于公宮三月。若祖廟已毀,則教于宗室?!编嵭⒄f:“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宗室,大宗之家。” 這是說古代貴族女子在出嫁前,要接受三個月的專門教育。教育的內(nèi)容包括道德行為、語言辭令、舉止儀容、績織女功等。這對于女性素質(zhì)的提高是很有意義的。女性的素質(zhì)關(guān)系到下一代的教育以及整個民族的素質(zhì),因此周代的這種制度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再如《鄉(xiāng)射禮》中,記述比賽運動,它除了有嚴格的比賽規(guī)則外,評價射手不但看能否射中,還要看其容體是否合乎禮樂。比賽的目的不是求勝與否,而是觀道德?!抖Y記·射義》解釋射禮說:“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nèi)志正,外骸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又說:“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边@樣的比賽,恐怕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難找到,而它的意義卻是任何比賽都不能比擬的。

(三)《禮記》

“三禮”中最為龐雜的是《禮記》?!墩f文》:“記,疏也。”段玉裁注說:“謂分疏而識之也?!薄抖Y記》的取名雖說有對古禮“分疏而識”的意思,其實雜匯了先秦到漢的有關(guān)“禮”的文字。在西漢,流傳的關(guān)于說“禮”的文字據(jù)說有二百多篇,內(nèi)容十分龐雜。戴德、戴圣叔侄倆,都是研究禮學(xué)的專家,他們選編了不同的《禮記》本子,人稱戴德編的叫《大戴禮記》,戴圣編的叫《小戴禮記》。東漢末大儒鄭玄為《小戴禮記》做了注,一下子抬高了《小戴禮記》的地位?,F(xiàn)在所說的《禮記》是小戴的,共四十九篇。

《禮記》的內(nèi)容,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解釋《儀禮》或與《儀禮》有關(guān)的文字,如《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等。有些雖非直接解釋《儀禮》的意義,但是圍繞《儀禮》記述的,有點類似“外傳”的性質(zhì),如《檀弓》《曾子問》《喪服小記》等,都是關(guān)于喪服喪事的。此類文章就占到了十二篇,這可能與儒家重視喪禮有關(guān)。

二、記述各種禮制與禮節(jié)的文字,如《王制》《禮器》《祭法》《曲禮》《內(nèi)則》《少儀》《月令》等?!锻踔啤废褚黄暾氖┱V領(lǐng),《月令》像是古代政令與農(nóng)事活動記錄。再如《內(nèi)則》言家庭禮節(jié),《少儀》記相見、適喪、飲酒、薦羞的種種禮節(jié)??梢匝a《儀禮》之不足。

三、雜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文字,如《坊記》《表記》《緇衣》《孔子閑居》等。這些可能是根據(jù)當(dāng)時傳聞記述的,也不排除假托的可能。

四、專題論文,如《禮運》《學(xué)記》《經(jīng)解》《樂記》《大學(xué)》《中庸》等。這些是一組理論性很強的文章,有些論述相當(dāng)精彩,可以反映戰(zhàn)國儒家的理想與理論水平。

在這四組文章中,應(yīng)該注意的是第一組,它是《禮記》的主體部分。其中有的部分是從理論闡釋“禮”的,這對于我們認識“禮”的意義很有幫助?!岸Y”的內(nèi)在精神,在歷史中不斷流失,只有形式部分殘存。即春秋時人所說:“此儀也,非禮也?!毙迯?fù)“禮”的道德精神,使“儀”的外在形式與“禮”的內(nèi)在精神統(tǒng)一起來,這正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

作 者: 劉毓慶,山西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山西大學(xué)國學(xué)研究院院長。著有《古樸的文學(xué)》《朦朧的文學(xué)》《雅頌新考》《詩經(jīng)圖注》《從經(jīng)學(xué)到文學(xué)》等專著二十余部。

編輯:張勇耀mzxszyy@126.com

猜你喜歡
儀禮五經(jīng)禮記
SOUNDS OF THE VILLAGE
漢語世界(2022年5期)2022-10-15 12:32:58
《禮記·祭統(tǒng)》孝道觀的神圣意蘊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8
“四書五經(jīng)”包括哪幾部書
楊復(fù)《儀禮圖》明清版本考——兼論《儀禮圖》的版本源流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2
半途而廢
勤向窗前讀五經(jīng)
文明
朱熹的《四書》與“五經(jīng)”
朱鼎煦與顧?!秲x禮注疏》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五老”唱“五經(jīng)”勝過指路燈
中國火炬(2012年6期)2012-07-25 09:42:00
元江| 延川县| 夏津县| 邹平县| 惠安县| 怀化市| 池州市| 怀安县| 额敏县| 渭源县| 瑞丽市| 新干县| 香格里拉县| 广元市| 绍兴市| 遂昌县| 东阿县| 梧州市| 临湘市| 蒲城县| 襄垣县| 呼玛县| 临桂县| 富顺县| 开阳县| 保山市| 海南省| 信丰县| 武强县| 班玛县| 祁东县| 榆社县| 普宁市| 太谷县| 鹤峰县| 若羌县| 昌乐县| 什邡市| 南华县| 加查县| 商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