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享
(江蘇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03)
?
網絡自我表露心理探析
——以微信朋友圈為例
何享
(江蘇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鎮(zhèn)江212003)
摘要:網絡自我表露是現實自我表露在網絡空間的延伸,微信朋友圈是當前網絡自我表露的主要傳播平臺。國內學者主要從傳播學的角度對微信展開研究,分析微信朋友圈的傳播機制、微信對社會生活及傳統媒體的影響等。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重新審視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現象,剖析個體在朋友圈中自我表露的心理動機,以期獲得對朋友圈自我表露行為的批判性認識。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自我表露;社交網絡;微信朋友圈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指個體將自己的相關信息告知目標人的過程,包括個體的身份、性格、個人經歷、未來打算、興趣愛好、生活方式等信息[1]。國內外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自我表露進行研究和界定,并對自我表露的類型進行了劃分,主要包括:人格特質類型的自我表露和基于關系情境的社會交往行為自我表露,描述型自我表露和評價型自我表露,正向自我表露和負向自我表露,現實自我表露和網絡世界虛擬自我表露等。當前,微信作為手機即時移動通訊軟件十分火爆,在微信空間進行網絡自我表露,向朋友圈友人展示、分享個人信息和生活狀態(tài),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網絡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微信朋友圈迅猛發(fā)展,已超越普通網絡現象范疇,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引起了國內學界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國內學者針對社交網絡空間中自我表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1) 關于自我表露主題、傾向性、程度等的描述。如張軍芳[2]發(fā)現,大學生在社交網絡的不同欄目中自我表露的程度和傾向性存在差異。2) 考察社交網絡自我表露的影響因素,包括性別、使用動機等。如巢乃鵬、宋慶慶[3]研究了性別因素對網絡自我表露的影響,結果顯示,相較于男性,女性在社交網絡空間表露的個人信息內容更多,表露的頻率更高。國內有關微信的研究更多地關注微信的媒介特征和技術特點,主要從媒體層面探討微信的特征、功能、應用,以及微信傳播帶來的社會影響。如朱月榮[4]從傳播學角度分析了微信的“點贊”功能對網絡社交人際傳播的新型構建。在對微信使用主體的行為研究方面,對使用主體心理和情感因素討論不足,從社會學、心理學角度剖析朋友圈自我表露動機的研究更少。本文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從社會學、心理學角度分析朋友圈自我表露現象及其心理動機。從微觀層面探究個體通過朋友圈進行自我表露以實現身份認同的過程,分析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對個體產生的各種心理效應。
1朋友圈自我表露的心理動機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萊恩(Deci Edward L. & Ryan Richard M.)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解釋人類決定自我行為動機過程的自我決定理論,即“自我決定是一種關于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的自由選擇”[5]。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體身上存在一系列基本的心理發(fā)展需要。相關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能讓個體產生切實的歸屬感、完整感和理性、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感[6]。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由低到高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5類。這5類基本心理需求呈金字塔式排列,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在低層次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后,就會產生較高層次的心理需求[7]269。個體在朋友圈的自我表露也是一種自我決定的行為,其根本動機是滿足基本心理需要,主要包括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1.1安全需求
現實中每個人都有安全需求。先進的媒介技術賦予微信及時、便捷、互動等特點。個體通過頻繁瀏覽朋友圈信息、不斷更新自我狀態(tài),接受、感知外部的信息和意見,滿足其對安全的物質環(huán)境和情感環(huán)境的渴望,尤其在遭遇緊急事件尋求社會支持和幫助時,微信不失為一個好的平臺。如遇到突發(fā)性事件,個體可用手機拍照、錄音、錄像等及時采集信息,第一時間發(fā)布在微信空間,而這樣的危急信號可以在極短時間內觸動朋友圈中的大量熱心友人轉發(fā),引起微信管理平臺的重視,相關部門可針對具體情況及時采取預警、干預措施,從而保障社會公共安全。如遇到病情診斷、尋人等危急情況時,個體通過微信空間發(fā)出緊急求助信息,經過萬能朋友圈好友的轉發(fā),就有可能在最佳處理期內獲得應對方法。
1.2愛和歸屬感需求
人具有社會性,希望能在所屬群體中尋找到合適的位置,渴望得到群體、周圍環(huán)境乃至整個社會的接納與認可。個體以語言、圖片、視頻等方式在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實際上是在朋友間分享喜怒哀樂,傳遞對生活的理解、感悟的一種方式,而朋友圈友人的“點贊”以一種積極的反饋形式表達了對朋友的關注,傳遞了朋友間的關懷。個體通過朋友圈的自我表露、與友人“你來我往”的互動溝通,滿足自身及他人對歸屬和愛的情感需求,維系并延伸現實人際關系中的朋友情誼。
1.3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安全、愛與歸屬感的需求基本滿足之后,個體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便開始上升。社交網絡中,高層次的自我存在感主要通過個體的自我表露、自我管理、自我思考等方式實現,低層次的自我存在感則通過個體與網絡好友的微觀互動產生,如好友之間對社交網絡發(fā)布內容的回復、分享等。如圖1所示,微信平臺賦予個體更多的傳播權利,一方面,個體將個人的思想和經歷等瑣事表露在朋友圈,可以滿足情感傾述、自我塑造等基本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個體可以看到他人的贊美或認可,可以及時了解友人的最新狀態(tài)和對自己的關注狀況,這樣的互動可以帶來一種面對面的、跨越地理位置的交流體驗,可以幫助個體實現強大的友誼歸屬感及存在感。
圖1 社交網絡存在感產生機制
2朋友圈自我表露的特點
社會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與人面對面傾訴的機會越來越少。網絡特有的匿名性、即時性、互動性等,使人們在“確定某種距離的基礎上,既可以帶著面具表露自己,又可以毫不掩飾地展示自己”[8],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社交網絡作為自我表露的場所和交流的渠道,這是自我選擇、自我決定的行為。自我行為決定理論認為,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個體內在動機,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環(huán)境可引發(fā)個體更多的內在動機,“信息性事件交流能夠促進個體內在的因果知覺與勝任感,提高個體內在的動機水平”[9]。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現實社交友人的實名制交流和視覺線索缺失的網絡交流平臺,能給個體帶來安全感和集體歸屬感,其平等、融洽、自由的交流氛圍大大提高了個體自我表露的動機。
朋友圈自我表露是一種情感表露和傾訴的互動溝通行為,個體會根據關系的遠近及對所處環(huán)境的態(tài)度靈活選擇表露內容、表露方式。網絡媒體的即時性、延時性賦予微信自我表露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特點[10]。個體利用語音、視頻等即時聊天工具與他人溝通,實現動態(tài)的自我表露;靜態(tài)的自我表露主要通過在朋友圈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呈現個人信息實現,包括微信頭像、微信簽名、朋友圈主頁背景、微信人際交往、朋友圈的信息等。
微信朋友圈作為網絡社交圈,其成員既有基于真實身份建立的“強關系”深度社交友人,又有通過定位查找功能建立的“弱關系”廣泛社交友人。因而,個體會靈活地選擇自我表露的內容、方式、可見對象。自我表露內容,從私密程度看,可分為“高敏感性信息”和“低敏感性信息”兩類[11];從深度和廣度上看,包括“人生階段的信息”“一般生活事件的信息”“生活細節(jié)事件的信息”3類(Attrill & Jalil,2011)[12];從語言風格和特征上看,可分為描述和評價性表露、事實和情感表露。描述表露或事實表露主要指個人的基本信息介紹,而評價性或情感表露主要指帶有個體態(tài)度、情感的評價性內容。此外,自我表露還可分為真實的自我表露和偽裝隱瞞的自我表露,或抽象、模糊的自我表露與具體、清晰的自我表露等[13]。自我表露的類型主要有積極主動型、自我保護型、中庸普通型。積極主動型的個體多展現優(yōu)秀、陽光的自我形象,自我保護型的個體一般處于“潛水”狀態(tài),很少公開展現自己的相關信息,對他人的表露內容也不發(fā)表任何傾向性反饋,中庸普通型的個體不僅會展現努力、向上的積極自我形象,偶爾也會表露諸如抱怨、牢騷等負面內容。
總之,個體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選擇的自我決定行為。同一個體有時會在不同的朋友圈使用不同的自我表露策略和方式,呈現不同的表露內容、自我形象和狀態(tài),這是由個體滿足自身心理需要的動機所決定的。
3朋友圈自我表露的影響
朋友圈自我表露和其他形式的自我表露一樣,既給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和娛樂,又對現代人的工作和學習產生了消極影響。
3.1積極影響
1) 促進個體健康人格的發(fā)展。網絡自我表露通過滿足個體對于歸屬與愛、社會尊重、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發(fā)展。研究表明,積極、健康、適應社會的人具有相對較高的自我表露能力,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更強,更容易發(fā)展親密關系,增強自我幸福感。
2) 促進個體間的溝通與了解。自我表露中,內容不重要,無論什么內容都能使個體與他人的關系變得更加豐富、深入和復雜[14]374。網絡自我表露既是一種信息傳遞行為,又是一個人際交互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自我認同的實現。網絡表露的方式能幫助個體克服現實表露因道德、倫理規(guī)范所造成的溝通障礙,使個體有更多的機會自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和呈現真實的自我[15]。
3) 促進人類各種親密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社交網絡自我表露是一種互動性溝通行為,可以促進了解,增加信任,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將和諧的網絡人際關系轉移到現實社會,以促進現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親密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
3.2消極影響
1) 讓個體更加“自戀”。對自我存在和自我實現需求的過度追求會讓個體產生朋友圈“自戀”情結,具體表現為自信心不足,非常在乎別人的看法,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肯定,需要通過別人的支持與贊許肯定自我存在。越來越多的個體過度迷戀自己的網絡形象,過于看重網絡好友對自己的評價,因產生認同危機而患上“社交網絡自戀癥”。
2) 讓個體更加焦慮。阿蘭·德波頓指出:“身份焦慮指的是人們對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擔憂?!盵16]1這種擔憂是一種對自己在他人眼中價值和重要性的憂慮,源于個體對自身角色和地位的不確定?,F代人會不由自主地或是強迫性地隨時查看微信,關注朋友圈的動態(tài),“刷屏”“轉發(fā)”“評論”“點贊”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常態(tài)。個體對朋友圈動態(tài)的過度依賴和關心會產生類似藥物、煙酒成癮的癥狀,產生莫名的空虛與焦慮[17],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
3) 讓個體更加孤獨。朋友圈隔絕了自我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有時會對現實的人際交往產生負面影響。個體依賴通過朋友圈自我表露尋求支持、認同和社會歸屬感,會大大降低其現實社交能力,以至在現實中與他人的社會關系越來越疏遠。對自我表露的過度心理依賴會讓個體陷入無助、失落和孤獨。
4) 讓個體隱私面臨危險。微信朋友圈是一個表露自我、交換信息的平臺,為了獲取友誼或展現個性,很多人愿意表露自我、分享隱私。網絡時代,放任個人信息流動在社交網絡空間十分危險。
4避免朋友圈自我表露負面作用的對策
發(fā)揮微信即時交流的優(yōu)勢,抵擋其消極影響,引導個體理性自我表露,需要多方攜手,共同應對。
4.1微觀層面
首先,個體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清醒認識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積極投身真實世界的人際交往,實現自我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及人格和諧發(fā)展。其次,個體要有自控意識,客觀、理性地自我表露。雖然朋友圈自我表露能滿足自我認同的心理需求,但它只是現實自我表露的一種延伸,不可以替代生活中真實的交流。再次,個體要增強隱私管理意識,構建隱私界限。網絡時代,人們在享受互聯網便利的同時,也無償貢獻了自己的“行蹤”,使自己成為無處隱身的“透明人”。因而,個體在表露個人信息時,需要權衡,以保障自身安全。
4.2宏觀層面
政府要立足保護公民,加強監(jiān)督與管理。首先,政府要充分發(fā)揮網絡、新聞媒體的宣傳警示作用,使個體明白網絡隱私權的重要意義,自覺采取防范措施。其次,政府要制定相關隱私保護政策,加緊網絡隱私權方面的立法。再次,政府要建立各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及時推送相關信息,倡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交友觀,幫助個體建立正確的社交認知,合理地自我表露,防范不必要的危險。
參考文獻:
[1] CHEN R, SHARMA S K. Self-disclosure at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 exploration through relational capitals [J].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2013,15(2):269-278.
[2] 張軍芳.BBS使用目的對大學生“自我表露”的影響:以“日月光華”為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3):22-26.
[3] 巢乃鵬,宋慶慶.戴著鐐銬的舞蹈:明星博客中的自我表露[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36-40.
[4] 朱月榮.微信對人際傳播的新型構建:以“點贊”功能為例[J].東南傳播,2014(11):101-103.
[5] 劉海燕,閆榮雙,郭德俊.認知動機理論的新進展:自我決定論[J].心理科學,2003(6):1115-1116.
[6] RYAN R M, FREDERICK C. On energy,personality and health: subjective vitality as a dynamic reflection of well-being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7(65): 529-565.
[7] 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69-270.
[8] LIVINGSTONE S. Taking risky opportunities in youthful content creation: Teenagers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for intimacy, privacy and self-expression”[J]. New Media & Society, 2008,10(3): 393-411.
[9] 張劍,郭德俊.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5):545-550.
[10] 謝笑春,孫曉軍,周宗奎.網絡自我表露的類型、功能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3(2):272-281.
[11] KAYS K, GATHERCOAL K, BUTHROW W. Does survey format influence self-disclosure on sensitive question items?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2, 28(1): 251-256.
[12] ATTRILL A, JALIL R. Revealing only the superficial me: exploring categorical self-disclosure online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1,27(5):1634-1642.
[13] MARCUS A, KRISHNAMURTHI N.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in Japan, Korea and the USA[M]//AYKIN 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sign and Global Development.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2009:59-68.
[14] YALOM I D,LESZCZ 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5:374.
[15] BEN-ZE’EV A. Privacy, emotional closeness, and openness in cyberspace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3,19(4): 451-467.
[16] 德波頓.身份的焦慮[M].陳廣興,南治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1.
[17] 陳堂發(fā).互聯網與大數據環(huán)境下隱私保護困境與規(guī)則探討[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0):126-130.
〔責任編輯: 盧蕊〕
收稿日期:2016-03-25
作者簡介:何享(1980—),女,江蘇鎮(zhèn)江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心理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8-8148(2016)03-0113-04
Analysis on the online self-disclosure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iends Circle of Wechat
HE X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As the extension of self-disclosure offline in cyber space, online self-disclosure has enjoyed an increasing reputation and become a fashionable lifestyle for many people. The friends circle of Wechat has become the principal platform for online self-disclosure.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esearches about Wechat are mainly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and can be briefly classified as the following aspects, namely the propagation mechanisms of friends circle of Wechat, the impacts of Wechat popularity on social life and traditional media, and etc..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this paper tries to re-examine the self-disclosure in Wechat from the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analyze the individuals’ motivation for their self-disclosure so as to win the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self disclosure of Friends Circle of Wechat
Key words: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elf-disclosure; social network; Friends circle of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