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智賢
【摘 要】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有利于推動學生自主探究,滿足他們探求新知的心理需求,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認知策略,發(fā)展智力和數(shù)學能力。本文在認識運用問題教學法對提高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實效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策略。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 初中數(shù)學 課堂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7-0261-02
1.增強數(shù)學問題的趣味性,誘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绻麛?shù)學問題具有趣味性,就能強有力地吸引學生,讓學生興趣勃發(fā),使興趣成為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直接動力,從而激發(fā)出他們內在的探究求知欲望,形成他們積極的探究動機。因此,在問題教學時,要真正誘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教師就須重視增強數(shù)學問題的趣味性。一般,增強數(shù)學問題趣味性的策略有:(1)教師可從生活中找尋一些具有趣味特點的數(shù)學問題來充實教學內容,以增強數(shù)學問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效誘發(fā)學生追求問題答案的內在動機。比如,為了加強“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原理的理解,我舉了“A、B、C三個村都想把自來水廠設在離自己村近一點而引發(fā)爭吵風波”的生活實例。鎮(zhèn)政府為平息風波,決定把自來水廠設在離A、B、C三個村距離都相等的地方。問怎樣才能找到這個自來水廠的準確位置呢?問題一呈現(xiàn)出來,立刻就誘發(fā)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很快開始討論、猜測。由于正在學習圓,有的學生就提出:此水廠應修在過A、B、C三點的圓的圓心處。這時我趁機提出:該圓圓心的位置如何確定呢?這樣追問揭示問題的本質,不僅導出了課題,而且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探究認知動機。(2)借助一些歷史上的數(shù)學故事或典故引出富有趣味性的數(shù)學問題,誘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比如在教學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時,我就先向學生介紹了數(shù)學家歐拉發(fā)明坐標系的過程:有一次,歐拉躺在床上靜靜的思考如何確定事物的位置,忽然發(fā)現(xiàn)一只蒼蠅粘在了蜘蛛網上,蜘蛛迅速的爬過去把它捉住。歐拉恍然大悟:“??!可以像蜘蛛一樣用網格來確定事物的位置啊?!闭攲W生對故事的興趣入迷時,我恰到好處地引入正題:“怎樣用網格來表示位置?”在經典故事背景下提出這一數(shù)學問題,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誘發(fā)了學生積極探究問題的動機。
2.掌握問題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探究數(shù)學問題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問題探究的方法技能越熟練,其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就越流暢,也越利于其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要順利解決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就須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好問題探究的方法技能。具體上要求:一是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著重訓練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數(shù)學概念、原理和法則等基礎知識,能為學生探求新知做好充實的知識準備,并在運用相關數(shù)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時,可使他們自如地從記憶中提取,幫助他們更好地運用知識去探究數(shù)學問題。二是引導學生在探究中逐步領悟進行問題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領。在教學中,教師應力求讓學生探究數(shù)學問題的學習活動符合科學、有序的要求,才能保證他們探究學習的質量,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實效性。根據(jù)成功經驗,最佳的辦法就是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在探究中逐步領悟以下進行問題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領:(1)接觸感知。在面對數(shù)學問題的接觸感知中,要求學生能夠認真閱讀、詳細觀察,完成對問題的審視,能正確理解題意。(2)找出疑惑或難點。要求學生在感知基礎上把自己有疑惑或認知難點找出來,確定為他們解決問題的關鍵。(3)勤于思考。要求學生學會沿著數(shù)學問題的線索,勤于開動腦筋,對疑惑或難點展開積極的思考,并能依據(jù)問題提供的條件主動進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和綜合等思維活動,初步明晰解決問題的思路。(4)熟練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要求學生循著解決問題的思路,能夠掌握知識遷移的規(guī)律,運用相關知識去解決解決問題。一旦學生能熟練運用以上問題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領,不僅有利于他們在數(shù)學問題的探究活動中如魚得水,高效解決好數(shù)學問題,而且能鍛煉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教學探究“全等三角形例3:已知,如圖,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證:AD=AE”時,我首先要求學生仔細閱讀、用心觀察圖形,開展自主探究。學生經過接觸感知,準確理解了題意,找到了“要證明兩條線段相等,兩條線段分別位于兩個不同的三角形中則考慮證明兩三角形全等”的難點和關鍵,即“△ACD≌△ABE,可得出AD=AE”。接著他們積極揣摩、分析問題的解題的思路和過程,運用“角邊角”定理證明了三角形全等的過程,順利解決了問題:“證明:在△ACD與△ABE中,∵∠A=∠A(公共角)、AC=AB、∠C=∠B,∴△ACD≌△ABE(ASA),∴AD=AE。”經過多次類似形式的訓練,學生運用一般方法和要領去解答問題的技能愈加嫻熟,掌握了該類型問題探究的技巧,也使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活動中得到了有效鍛煉和培養(yǎng)。
3.引導自我評價與反思,提高學生的問題探究效益
自我評價與反思是提高學生數(shù)學問題探究效益的重要途徑。教師引導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有利于學生建立自我監(jiān)控機制,自覺對自己認知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特點進行思考,明白自己的優(yōu)缺點,增強他們在問題探究活動中的信心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不斷提升其問題探究效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與反思須注意:(1)提供正確的問題探究方案或答案,使學生個體在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時有一個參照標準,增強他們自我評價與反思的針對性。(2)鼓勵相互交流自我評價與反思的心得體會。由于各個學生自身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等存在差異性,他們對不同問題的看法和動機是不同的,因而他們探究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為此,教師可組織學生小組相互交流、討論他們自我評價與反思的心得體會,然后讓各小組的代表綜合闡述本組探究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方案及存在問題。最后,可由教師對各級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點評,使學生能深刻認識自己的缺陷,及時彌補不足,形成他們對問題探究正確而全面認知。(3)以正面激勵為主,使學生養(yǎng)成探究良好習慣。對于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思,教師須以正面激勵為主,及時給予贊揚、欣賞和鼓勵等肯定性的評價,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期望,既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能激勵他們主動修正認知方向,掌握正確的探究認知方法,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習慣,不斷提高他們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成功率,從而增強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苗志艷.淺談數(shù)學教學中的“問題教學法”[J].科教文匯,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