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蕾,宮彬彬,李敬蕊,劉天麗,高洪波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近年來,設施蔬菜產(chǎn)業(yè)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而無土栽培技術由于在蔬菜產(chǎn)量和品質、生產(chǎn)安全性和高效性上具有土壤栽培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已成為實現(xiàn)設施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途徑之一?;|栽培是無土栽培技術的主要應用類型,且設施建造及管理簡單、造價低,適用面廣,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1-2]。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相關科研人員在積累多年試驗示范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制定了蔬菜基質栽培設施建造技術規(guī)程,可為蔬菜種植者和生產(chǎn)企業(yè)進行蔬菜基質栽培設施的建造提供參考?,F(xiàn)將蔬菜基質栽培設施建造技術總結如下。
基質栽培各設施的部分尺寸、排布和間距應滿足作物生長需要,便于操作,同時最大限度縮短灌溉距離。
選擇造價低廉、結實耐用、保溫性好的建造材料。如用于觀光采摘,材料選擇還應考慮美觀、新穎。
需布置合理、運行可靠,設備齊全,灌溉均勻度大于95%,符合NY/T 2132-2012要求。
分為種植系統(tǒng)、貯液池(罐)、供液系統(tǒng)、排液系統(tǒng)4部分。
根據(jù)設施蔬菜的栽培種類和生產(chǎn)目的選擇適合的基質栽培設施類型(表1)。
表1 基質栽培設施的分類及適用范圍
3.1.1 材料及結構參數(shù) 分為大株型種植槽和小株型種植槽2種類型,可選擇黏土磚、泡沫板、木板等框架材料,也可下挖成槽。大株型種植槽深20~25 cm,內寬48~60 cm;小株型蔬菜種植槽深20~25 cm,內寬 60~72 cm。種植槽坡降為 1∶250~1∶300,間距60~80 cm,南北走向為宜。
3.1.2 建造過程 選用適宜的種植槽框架材料,按結構參數(shù)做好種植槽框架。在槽底鋪1~2層0.1 mm厚塑料薄膜,薄膜兩邊固定于槽邊沿。若灌水量不能精確控制,可在薄膜上鋪設5 cm厚的爐渣或碎石作為滲液層,再裝入栽培基質。大株型蔬菜種植槽每槽定植2行,小株型種植槽種植3~5行。
3.2.1 材料及結構參數(shù) 選用厚0.7~0.1 mm抗紫外線聚乙烯膜制成的黑白雙色塑料栽培袋。栽培袋寬30~35 cm、長80~90 cm,沿南北向排布,每行栽培袋之間距離50 cm。
3.2.2 建造過程 地面提前整平壓實,鋪磚或鋪一層白色塑料薄膜,將每個栽培袋填充20~30 L基質,封好袋口。按行距排列好栽培袋后,用刀片在每袋上面切出2個直徑10 cm的圓孔作為定植孔,每孔定植1株作物。
3.3.1 材料及結構參數(shù) 選用抗老化的硬質聚乙烯塑料盆,盆外壁黑色或灰色,底部留有透氣孔,深度≥20 cm,上口直徑≥35 cm,或長≥50 cm,寬≥20 cm。也可用塑料泡沫箱深≥20 cm,長1.0 m,寬0.5 m的長方形塑料盆、泡沫箱,底部留有透氣孔。盆(箱)沿南北向排布,行距離50 cm。
3.3.2 建造過程 地面提前整平壓實,鋪磚或鋪一層白色塑料薄膜,將盆(箱)排列好,裝入基質,基質上表面距盆頂端3~5 cm。每盆(箱)種植1~2株大株型蔬菜,也可種植2~3行小株型蔬菜。
3.4.1 材料及結構參數(shù) 種植系統(tǒng)由栽培缽、固定柱組成。栽培缽材料可選擇ABS塑料盆缽,為中空的4瓣、5瓣或6瓣形槽體。固定柱材料用直徑為30~40 mm薄壁鐵管或硬塑料管,底端澆筑規(guī)格為15 cm×15 cm水泥墩。固定柱高2 m。栽培缽深度15~20 cm,直徑 40 cm,瓣間距≥10 cm,中央有一個直徑為4~5 cm圓孔,用于插入固定柱。缽底為網(wǎng)狀或有小孔。最底層栽培缽下為圓盤狀的塑料集液盒,集液盒一側底部留4 cm直徑圓孔。
3.4.2 建造過程 建造場地內地面,鎮(zhèn)壓后鋪磚或覆1層0.08~0.10 mm厚塑料薄膜。將固定柱按南北向成行排布,行內間距80 cm,行間距100 cm。埋好水泥墩,保持固定柱地上部分南北坡降為1∶250~300。栽培缽中裝入栽培基質,作物定植于缽體瓣形處,每瓣定植1株作物。依次將集液盒、8~12個栽培缽套在固定柱上,栽培缽錯開各瓣位置疊放,形成柱形。每柱可種植32~60株作物。每排立柱上部由鋼絲繩連接固定。
營養(yǎng)液貯存在貯液池(罐)中。如用文丘里施肥器或自動配比施肥機則無需單獨建貯液池(罐)。
貯液池建造材料選擇黏土磚、高標號耐腐蝕水泥。貯液罐可用密閉不透光、抗老化的聚氯乙烯桶。各類型栽培設施的貯液池(罐)容積的計算方法見表2。
表2 貯液池(罐)容積的計算方法
場地中部或一側建造或放置貯液池(罐)。如建設貯液池,四周及地基要夯實,池底、池壁用磚和M5或M10水泥砂漿砌筑。池內壁做好防水保持池內黑暗環(huán)境[3]。池頂部預留供液管口和回流管口,池內做好水位標記,池底部稍傾斜,在最低處下挖一個用于放置水泵小水槽。如使用貯液罐,則需做好水位標記并連接水源。
采用滴灌或微噴灌方式進行供液,具體操作方法可參照NY/T 2533-2013。若供液主管道壓力不足或不穩(wěn)定需增設加壓泵或壓力表。
5.1.1 槽式、袋式、盆(箱)式栽培設施供液系統(tǒng)如用貯液池,需配備潛水泵1臺,667 m2功率≥1.0 kW,1 h流量≥3.0 m3,揚程≥5 m。直徑為 40~50 mm的黑色PP或硬質PVC管。直徑10~15 mm的PE滴灌管或微噴帶,1 h毛管每孔供水量為400~600 mL。此外,還需閥門、過濾器、滴頭管等設備。如有條件還可將水泵與定時器相連,進行自動定時灌溉。如用貯液罐,則將其放置在距地面1~1.5 m高處,如供水壓力不足可配備加壓泵。
5.1.2 立柱式栽培設施供液系統(tǒng) 每個貯液池配備潛水泵1臺,667 m2功率≥1.5 kW,1 h流量≥5.0 m3,揚程≥5 m。供液主管、供液支管均為直徑40~50 mm硬質PVC管。供液毛管為16 mm無孔硬質PVC滴灌管。滴液盒為抗老化硬質PVC材料,形狀類似花灑,兩端有兩截空心短柄,用于連接供液毛管,底部中心有直徑40~50 mm凹槽。如用貯液罐,則需配備加壓泵。
5.2.1 槽式、袋式、盆(箱)式系統(tǒng) 將水泵放入貯液池中,出水口連接配套直徑的硬質PVC管,作為供液主管道。依次連接閥門、過濾器、供液支管。按種植槽(袋、盆)位置在支管上打孔。若采用滴灌方式供液,槽式、盆(箱)式栽培設施可在基質上面鋪設2~3條滴灌毛管,按每隔20~30 cm在毛管上打一個0.5~0.7 mm孔徑滴孔;袋式栽培設施的供液毛管連接滴頭管進行供液,滴頭正對定植孔。若采用微噴灌方式供液,則在基質上面鋪設1條直徑32 mm的軟質微噴帶,每隔20 cm設1組向上的微噴孔。上述毛管或滴管帶的一端連接支管,另一端用鐵絲捆死,拉直后,放在作物附近即可。
5.2.2 立柱式系統(tǒng) 先將滴液盒依栽培缽花瓣位置打出滴液孔,將水泵、閥門、過濾器、供液主管、供液支管、供液毛管、滴液盒依次連接好。每個滴液盒的底部凹槽固定在對應的固定柱頂端。將每行固定柱上的供液系統(tǒng)連接好后,最后一個滴液盒的一端連接毛管、另一端堵死。
由于槽底部有薄膜、且槽有坡降,多余營養(yǎng)液會集中流到槽較低的一側。在該側底部薄膜預留滲水孔作為排液口,連接一根直徑20~25 mm的PVC管,集中收集以免污染環(huán)境。
袋、盆(箱)底部預留排水口,多余營養(yǎng)液可由較高一側地面向較低一側地面流動,可設排液管或排液溝引流,集中收集以免污染環(huán)境。
將集液盒底部小孔覆蓋10目的過濾網(wǎng),連接直徑35~40 mm的塑料管,作為排液管。將每排立柱的排液管用一根直徑60 mm的硬質塑料管相連,使廢液流出,集中進行處理。廢液也可經(jīng)過濾后流回貯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