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華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p>
注釋
①子貢: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字子貢,孔子的得意門生。
大意
子貢說:“日子雖然過得窮苦,卻沒有諂媚之態(tài);生活富裕,卻沒有驕慢之意。人能做到這樣怎么樣呢?”孔子說:“還行吧。不過比不上那些在窮苦日子中能體會到精神追求的快樂,過富裕的生活還能崇尚禮儀的人?!?/p>
子貢說:“《詩經(jīng)》中說:‘像切制骨頭,像銼平象牙,像雕琢玉器,像磨光石頭。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形吧?”孔子說:“賜呀,可以跟你談論《詩經(jīng)》了呀。你能從我給你說過的話中,領悟到我沒有說到的意思?!?/p>
闡發(fā)
子貢問老師對“貧而無諂”與“富而無驕”的看法,從“何如”的語氣來看,子貢認為:過著貧苦日子還能不對富貴者有諂媚之態(tài)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一個富人能擁有不驕慢的姿態(tài),也很難得。然而孔子卻只用“可也”來評價子貢提到的這兩種人。跟“何如”隱含的贊賞語氣相比,這兩字的語氣何其平淡:“還可以吧。”
后面的話并不多,卻很耐琢磨:“比不上在貧窮的日子里能體會到精神追求的樂趣,生活富裕還能崇尚禮儀的人啊?!辈皇菃??對人不諂媚,不驕慢,還只是停留在對外在態(tài)度的關注上,并沒有達到修煉并提升內(nèi)在心靈境界的高度啊!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吃得簡單,喝得普通,住得不好,別人不能忍受這樣的愁苦,而孔子的高徒顏回卻以之為樂。這不就是“貧而樂”的境界嗎?而一個人生活富裕,卻能夠以禮來約束自己,不是更值得人敬重嗎?
多么簡明而深邃的引導!
對話到此并未結(jié)束,反而引出了更為精妙的對話,因為子貢竟由此聯(lián)想到了《詩經(jīng)》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不斷打磨的動作,讓子貢認識到了從“無諂”到“樂”,從“無驕”到“好禮”的不斷進益。
多么深刻而獨到的領悟!
而接下來孔子的回答,則又一次將這番對話推向了思想的高峰??鬃诱J為子貢可以跟自己談論《詩經(jīng)》了,表明子貢的學識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能從聽到的話語中領悟出老師沒有說出來的道理。這不就是創(chuàng)作詩歌與欣賞詩歌所應具有的聯(lián)想能力嗎?這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對子貢的啟發(fā):學習要具備這樣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能力。
學而悟道,由道悟?qū)W。
只不過是幾句對話而已,卻包含了如此深刻的做人之道與學習之道:子貢的進益在此,孔子的魅力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