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嘯天
什么是才、學、識?唐代著名的史學家劉知幾在他的史學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種長處:一是史才,二是史學,三是史識。所謂史才,是指搜集、鑒別和組織史料,并駕馭這些史料用以敘述歷史事實和撰寫文章的能力。史學,是指掌握豐富史料、歷史知識和與歷史有關的各種知識。史識,既包括見解和觀點,又包括秉筆直書、忠于史實的高尚品質和勇敢精神等等。傳統(tǒng)史家的這些素養(yǎng)很重要,固然是我們應借鑒并應具備的。但是,作為新時代歷史教育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才、學、識又必須符合時代要求,有更新的內容和科學標準。
一、史才
它包括動口才能和動筆才能,即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歷史的過去性和時序性決定了歷史教學有很強的表述性特點,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語言素質能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實,獲得科學的歷史知識和真情實感,甚至可以說,教學之成敗,以語言為先。歷史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歷史知識吸收的程度和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關系到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個最主要的創(chuàng)造工具?!?/p>
書面表達能力,確切地說,應為教學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學規(guī)律、總結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論、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有利于教師深入研究大綱和教材,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總結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而我們的歷史教師真正從事一些專業(yè)寫作的人數(shù)極少。究其原因:一是工作負擔重,沒有精力去從事教學研究;二是作為檢驗歷史教師的標準是學生的高考成績,而不是發(fā)表多少文章;三是資料不足和信息不便。但這些都是客觀原因,只要我們自己做有心人,在搞好歷史教學的同時,留出一定的時間,對自己在歷史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是完全能做到的。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先生曾說:“在中學教書必須有扎實的準備,學生在他教的過程中前進了,他自己也在備課的過程中前進了,這就是教學相長。在這個基礎上,在教學之余從事一些專題的學術研究,也同樣會做出成績的?!?/p>
二、史學它是指系統(tǒng)的、淵博的、扎實的歷史知識。
它是指具備一定的政治理論、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和教學法理論等等。
在任何一所學校,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思想品質的塑造者,也就是說,其職責是既教書又育人。歷史教學的主要思想教育任務,正如《全日制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修訂本)所指出的那樣:“歷史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觀點和材料的統(tǒng)一”,同時還要求“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歷史教學要以正確的理論作指導,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學會初步運用這些觀點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應要求歷史教師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至少要熟悉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有關原理,掌握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現(xiàn)象和本質、量變和質變等各組矛盾的辯證關系,以及人民觀、英雄觀、發(fā)展觀、宗教觀、民族觀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并能夠以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講解、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寓思想教育于歷史教學中。
同樣,歷史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教學活動,離不開對學生心理活動的了解,知道學生的個性差異及其特點。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從而減少教學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學效果和工作效益。許多教師常常忽略這一點,課堂教學往往是言者滔滔,聽者瞠目,雖滿腹才華,但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接受能力,就像登山向導只顧自己健步如飛,不注意所帶領的隊伍,結果難以起到引路作用。
歷史教學法“是以歷史教學全過程為研究對象的教育科學,是以教學原理為指導,根據(jù)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研究中學歷史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許多歷史教師錯誤地認為熟悉教材就是一切,而忽視歷史教學方法的研究,因而在備課時只片面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難度,不辭檢索之勞,遍稽典籍,廣征博引。深入鉆研教材固然應當,但如果不講究對教學方式、途徑、技藝的研究,就猶如把買來的山珍海味讓一個不懂烹調技術的人去做,結果做出的東西只能是又腥又臭,很難下咽,成不了美味佳肴??梢?,再好的教學內容,若沒有合乎教學規(guī)律的科學教學方法,是不能變成學生的知識財富,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