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新
摘要:作為基礎性學科,小學語文在整個小學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教育水平和標準的不斷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容量也在不斷提升。本文立足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進而指導小學語文課改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教學 教學改革 教學問題
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模式固有的思路和方法,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語文教學的要求,更加具有互動性、多元性的課堂呼之欲出[1]。分析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效的有效路徑,通過轉變多樣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與路徑,可以保障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效果,提升小學生語文水平。
一、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學理念滯后于素質教育要求
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依然是眾多小學課堂采用的教育模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小學語文教學的方向也變得較為明確,但是,由于這種教育方式較為傳統(tǒng),難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陳舊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影響。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多數的小學教育只關注知識本身的填鴨式灌輸,卻不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語文學科同樣也不例外。學校和老師對于小學語文學科的教育目標認識不夠清晰,把語文教學作為提高升學率的工具,因而只關注學生的應試成績,考試成績也順理成章的成為衡量教學質量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完全忽視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從而導致小學生成為考試的工具,抑制了學生的天性,阻礙了學生日后的發(fā)展。
2.教學模式單一影響教學質量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實踐中,老師依然是課堂的掌控者和主導者,單調的講課方式也早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不利的,不僅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還可能會造成學生的思維僵化,打消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不利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2]。
3.缺乏科學有效的課程設計體系
當前的小學教育,老師只是按部就班的依照課本的內容進行講解,并不關注學生的基礎情況和個性特點,也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規(guī)劃,這對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升和心理成長是不利的,語文學科的教學也不例外。小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老師應該對學生的成長特點給予重點關注,并且有針對性的制定出合理的教育計劃,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講授不同的學科內容,這樣才能適應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
二、利用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契機提升教學實效的路徑
1.踐行“生本理念”,將學生作為教學中心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轉變的是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理念,最為突出的體現,就是教師要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角色的有效定位和轉化。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單純的講解知識,是課堂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在現代課堂上,教師的角色和定位發(fā)生了轉化,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講授知識,同時也需要進行課堂組織和推進,構建立體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代入感[3]。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實現自身角色和定位的轉化,進而實現課堂教學中心的轉化,從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模式,向學生情感和價值培養(yǎng)模式轉化。
2.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打造高效課堂
根據現代教學理論,高效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具有很多傳統(tǒng)課堂不具備的多元化特征。在高效課堂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要主動提問,與老師和同學進行積極主動的交流。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不是課堂的主體,而是要通過自有空間的營造,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個性化教育,引導學生深度參與課堂教學,實現課堂角色的有效轉化。舉例來說,在講解課文《司馬光》的時候,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教師一般都是平鋪直敘的直接進行講解。要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在正式講課開始之前,讓學生們先進行內容預習,然后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把司馬光的故事分享給大家[4]。同時,在課堂講解結束后,也會將課堂中的知識和智慧進行延展,向同學們提出問題:“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和小伙伴一起出去游玩,遇到類似的危險情況應該怎么辦???”通過這樣的設問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討論,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聯想和思考。
3.高效利用資源,學會內容取舍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的知識涌入我們的生活,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而言出現了知識和信息的幾何式增長。要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就要提升課堂內容的含量和廣度,這也對教師選取素材和知識甄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面對多樣的語文教學資源,教師要尋找對于課堂的有效信息。每天的海量信息經過我們的頭腦,很多都屬于無用信息,教師就要發(fā)揮自身責任,幫助學生篩選知識[5]。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扎實上課,不讓課堂教學流于形式,雖然教學模式轉變了,但是教書育人的課堂教學內核沒有改變,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提升學生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吸取語文精華,提升課堂參與活動性,最終實現知識點的融會貫通,真正踐行“大語文”觀念,實現教學模式和教學水平的提檔升級。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積極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尊重小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純.新課改下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才智,2015(12):212-212.
[2]伍琴.基于”囚徒困境”反思閱讀能力提高的教學改革問題[J].管理觀察,2010(2):124-125.
[3]張吉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好朗讀教學[J].讀書文摘,2016(13):147-147,148.
[4]劉志丹.小學語文課堂改革不“改味”--小學語文教學芻議[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3):288-288,289.
[5]方麗清.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相關問題及改革方向[J].學周刊C版,2014(12):1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