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老子》第三十九章新研

2016-10-28 13:56曹峰
江漢論壇 2016年8期
關(guān)鍵詞:本體論老子

曹峰

摘要:《老子》第39、40、42章是一個整體,有必要將第39章放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中去考慮。第39章上段是關(guān)于“一”的本體論思想,中段和上段沒有直接對應關(guān)系,“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以及“侯王自謂孤、寡、不谷”作為一種謙下補正的工夫論,很可能是與第40章“弱者道之用”相應的。第39章下段“故致數(shù)輿無輿”的“輿”應該作“車”解,把“輿”讀為“譽”,把下段朝和中段同樣的方向去解釋,都是后起的事。整個下段,應該是大小、本末之論,強調(diào)的是要把握“道”的整體,而不要被狹隘、瑣碎的物所牽累、所蒙蔽。這部分內(nèi)容和上段“一”的本體論思想是呼應的。

關(guān)鍵詞:《老子》;本體論;工夫論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6)08-0049-06

引言

《老子》第39章,是《老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尤其這一章的上半部分,論述的是“道”作為本體的絕對地位與作用,這個本體沒有使用“道”之名稱,而是用“一”來表示,這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但是,本文想要討論的是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對第39章的文章結(jié)構(gòu)和思想結(jié)構(gòu)如何加以把握,以及對“致數(shù)輿無輿”和最后一段話如何加以詮釋。第39章王弼本如下所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shù)輿無輿。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這一章,如上所示,可以分作上中下三段。郭店楚簡本此章無,除一些文字差異外,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北大漢簡本、河上公本、嚴遵本、傅奕本等重要版本均大致相同。這說明,第39章的結(jié)構(gòu)基本上是穩(wěn)定的。但是,上段“昔之得一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部分作為一種本體論,似乎很難導出后面關(guān)于謙卑不爭的工夫論或者說實踐論。換言之,39章前后的內(nèi)容,在思想邏輯上并不具有一貫性。那么,應該如何給予合理解釋呢?這里首先提出結(jié)論。第一,我們要把39、40、42章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將39章放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來分析。第二,中段“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以及“侯王自謂孤、寡、不谷”作為一種工夫論,很可能是與40章“弱者道之用”相應的,第42章的“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也是如此。第三,下段“故致數(shù)輿無輿”的“輿”應該作“車”解,39章下段不應該視為謙卑不爭的工夫論,這部分內(nèi)容和上段“一”的本體論思想是呼應的。

一、39章、40章、42章是一個整體

第39章是否存在錯簡,自古就有人提出疑問。姚鼐認為,42章“道生一”到“沖氣以為和”25字應該在本章“昔之得一者”之上?!肮寿F以賤為本”的“故”是衍文,從“貴以賤為本”到“非乎”29字,應在42章“人之所惡”上。馬敘倫繼承姚鼐觀點,進而提出,40章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和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都應該并到39章來。再把“貴以賤為本”到“珞珞如石”的這部分并到42章去。馬敘倫沒有說明,具體段落應該如何布置,依筆者的想象,或許是這樣一個格局吧。

第39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第42章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shù)輿無輿。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也就是說,馬敘倫設計的39章完全成了“道”的生成論和本體論。42章完全成了謙卑不爭的工夫論和實踐論。然而,馬王堆帛書以及北大漢簡本的出土證明,至少在西漢初,《老子》已經(jīng)是現(xiàn)在的格局,因此,姚鼐、馬敘倫等人的調(diào)整,只是想象的結(jié)果,事實未必如此。

但是,姚鼐、馬敘倫等人的研究仍然給我們很大的啟發(fā),第39章和第42章存在非常類似的結(jié)構(gòu),即本體論(如39章)和本根論、本源論、生成論(如42章)之后,都出現(xiàn)了“侯王”、“王公”自稱“孤、寡、不谷”的話題,都強調(diào)自我貶損、謙下不爭的重要性。因此,這兩章存在親緣關(guān)系,放在一起討論是應該的。不僅這兩章,39章、40章、42章可以視為一個整體。第40章的“反者道之動”說的是事物一定會向著相反方向發(fā)展運動,這就是“道之動”,依據(jù)這樣一種必然性,老子進一步推出“道”的作用方式或者說人對“道”作用方式的領(lǐng)悟和運用,所以下一句就是“弱者道之用”,就是說在構(gòu)成事物的相反相成的兩個側(cè)面中,老子更強調(diào)居于弱勢的一面。當事物的運行軌跡即將到達發(fā)展的頂點時,老子告訴你需要努力延緩發(fā)展的速度,設法改變發(fā)展的方向,以避免極限的降臨;當事物的運行軌跡已經(jīng)到達發(fā)展的頂點時,老子告訴你甚至需要不惜犧牲利益或尊嚴,以避免衰退的開始?;蛘邚囊婚_始就留出讓步的空間,保持伸展的余地,這就是刻意求“弱”的“道之用”。王弼對于“反者道之動”一句,正是用39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來解釋的,“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

如果將39章、40章、42章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那么,或許在歷史上,這三章有可能是合在一起的。這樣的話,如果將39章、42章的部分內(nèi)容,看作是與40章相對應的,也沒有什么不合適。

二、39章上段和中段是否對應?

從現(xiàn)在39章和42章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來看,其邏輯展開都顯得比較生硬。39章上段論述萬物因為“一”而得以生成、存在和運動。天地、神靈、河流、萬物、侯王,對人類而言,幾乎都是最為重要的存在。甚至有時天地神靈被直接看作是人的生成者、主宰者,而老子卻認為,即便貴為天、地、神靈也不過是萬物之一,只不過是較為特殊的存在而已,“道”則超越這些存在,成為萬物的生成者、主宰者、發(fā)動者和引領(lǐng)者,而且,得“道”則昌,失“道”則亡。我們暫且不論這里為何一定要用“一”而不用“道”,如果把“一”直接等同于“道”,把“天地”等存在視為萬物,那么可以說這段話體現(xiàn)的就是“道”“物”二分的本體論。在道家文獻中,為了論證“道”(或“一”、“無為”)相對于“萬物”所具有的不可思議的作用,類似“得……以……”的語言表達方式被大量使用,例如,《莊子·大宗師》中有:

夫道,……稀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昆侖;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云天;顓項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

《莊子·至樂》中有:

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

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凡物流形》中有:

是故有一,天下無不有;無一,天下亦無一有。無[目]而知名,無耳而聞聲。草木得之以生,禽獸得之以鳴,遠之步(薄)天,邇之矢(施)人。

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jīng)·道原》中有: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B得而蜚(飛),魚得而流(游),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刑(形)。

《韓非子·解老》中有:

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斓弥愿撸氐弥圆?,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時得之以御其變氣,軒轅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與天地統(tǒng),圣人得之以成文章。……萬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萬事得之以敗,得之以成。

《淮南子·原道》中有:

夫道者……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歷以之行,麟以之游,鳳以之翔。

如果不限于“得…以…”、“以之”,那么,類似的話還可以找出許多,道家以這類特殊的、夸張的語氣竭力渲染“道”無上的地位、作用與功能。然而,可以證明的是,這些與《老子》第39章相類似的文章,話題都僅僅集中于描述或強調(diào)“道”的本體論,沒有一處像《老子》第39章這樣,把“道”的本體論和“以賤為本”的處事原則或者說工夫論、實踐論結(jié)合在一起討論。從“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來看,因為有“故”字,顯然在作者看來,上下之間應該是因果關(guān)系,然而從“道”的本體論突然轉(zhuǎn)向謙下不爭的工夫論,其邏輯展開怎么解釋都是很奇怪的?!独献印分?,本體論和工夫論、實踐論往往是對應的,例如第7章,如果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一種本體論,那么,“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則是工夫論、實踐論;第37章,如果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本體論,那么“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則是工夫論、實踐論;第32章,如果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是一種本體論,那么“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則是工夫論、實踐論。不過,7章、37章、32章的邏輯展開顯得自然、合理,不像39章,前后轉(zhuǎn)換令人費解。

無獨有偶,第42章也出現(xiàn)了這樣奇怪的邏輯,前面是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表達的宇宙生成論和陰陽氣化論,突出的是“道”作為本根本源的地位與作用。下面的文字卻話風一轉(zhuǎn),和39章一樣,開始討論王公為何要用“人之所惡”的“孤、寡、不谷”來作為自己的稱呼。其結(jié)論“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似乎說的是事物輪轉(zhuǎn)的必然性,對于構(gòu)成事物發(fā)展方向的兩個側(cè)面予以了平等的看待。但從“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看,這里強調(diào)的還是“益之而損”的重要性,因此這也是一種強調(diào)謙卑不爭的工夫論、實踐論。但是遍查先秦秦漢文獻,對“道生一……沖氣以為和”一段的引用和對“人之所惡……吾將以為教父”一段的引用,都是各自獨立的,從來沒有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討論過。

回過頭來看中段:“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段話說的是,在構(gòu)成萬物的正反相對的因素中,老子更重視反的、柔弱、卑下的一面,認為只有使自己一直居于不為人所看重的、甚至輕視的、鄙視的那一面,才能使自己永遠居于不敗之地。因此這是一種工夫論或者實踐論。從老子整體思想而言,大致也可以說這樣的工夫論、實踐論與“道”“物”二分的本體論有關(guān),然而,在一個章節(jié)中,用“故”字,把這樣的本體論和工夫論、實踐論直接串聯(lián)起來,仍不免讓人感到突兀和生硬,以至于懷疑其存在的合理性?,F(xiàn)在,我們來看看古人是如何引用中段的。

這段話完整地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策·齊策四》,是作為《老子》之言來引用的:

是故《易傳》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據(jù)慢驕奢,則兇從之。”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虛愿不至”,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也。是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于天下者,無有。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是故成其道德,而揚功名于后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故曰:“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狈蛏弦娖湓?,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學。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谷,是其賤之本與。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

這段話先引《易傳》的話,以明名不副實、驕奢淫逸必然自遺其咎的道理,和《老子》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稅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頗為類似,后面則引《老子》39章中段的話,進一步證明高明的統(tǒng)治者自謙自損,以換得臣下輔助擁戴的重要性,這類話的性質(zhì)也和《老子》“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22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7章)“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34章)屬于同類?!盁o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一段話看上去類似《老子》39章上段的“得一”論,但只是說君主雖居“形之君”、“事之本”的“無形”、“無端”之位,如果還能夠禮賢下士、不恥下問,那“何不吉之有”。這和《老子》39章強調(diào)“一”作為本體的絕對地位與作用,不是同一回事。

《淮南子·原道》是一篇對“道”的本體論與工夫論作全面論述的文章,如上所引,《原道》前面部分多是“夫道者……山以之高”之類的話,以強調(diào)“道”的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到了后面,開始描述學“道”、得“道”者的面貌。得道者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此時出現(xiàn)了以下這段話:

所謂志弱而事強者,柔毳安靜,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無慮,動不失時,與萬物回周旋轉(zhuǎn),不為先唱,感而應之。是故“貴者必以賤為號,而高者必以下為基”。

這樣的論述過程或者說思想展開邏輯也是非常順暢,完全不像第39章那樣牽強、生硬。

《文子·道原》也引到《老子》39章:

夫道,有無相生也,難易相成也。是以圣人執(zhí)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復歸于道。功名長久,終身無咎。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故曰“圣人自謂孤寡”,歸其根本。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為利,無名以為用。

這一段可以說是在闡發(fā)老子第2章的原理,如“有無相生也,難易相成也”所示,萬物是由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側(cè)面構(gòu)成的,因而是有待的,有名有形的,而超越萬物的“道”則是無待的、無名無形的,因此,作為執(zhí)道者的圣人,其行為方式就必然虛靜微妙,“功成而不有”,用老子第2章的話來講就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此處引“圣人自謂孤寡”,是為了證明圣人沒有功名,亦即無名無形,似乎和“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以賤為本”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

最后來看《淮南子·道應》的引用: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對曰:“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處之。”孫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吾祿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故老子曰:“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文子·符言》略同)

這段話對《老子》中段的引用是完全合理的,和《戰(zhàn)國策·齊策四》一樣,這是為了證明越是做大事者,越能夠忍辱負重、禮賢下士,因而永遠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39章下段我們暫且不論,可以發(fā)現(xiàn),先秦秦漢古文獻中幾乎沒有對39章上段的引用,對中段的引用最多,但都不能夠有效說明上段和中段究竟是何關(guān)系,亦即上段論述“一”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之本體論為何能導出強調(diào)忍辱負重、謙下不爭的工夫論。所以我們認為,與其將中段視為上段的必然延伸,不如說中段是對40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回應或印證更合適些。此外,42章“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一段。也可以這樣理解。

三、對“故致數(shù)輿無輿”一段的重新詮釋

如果說39章中段和42章下段是對40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回應和解釋,那么,39章下段又如何呢?

我們發(fā)現(xiàn),今人的解釋,幾乎毫無例外地認為,39章下段持續(xù)了中段的話題,也是在論述“以賤為本”的重要性。例如,任繼愈的解釋:“所以,追求過多的榮譽就沒有榮譽,不想做什么高貴的美玉,或下賤的堅石?!标惞膽慕忉專骸八宰罡叩姆Q譽是無須夸譽的。因此,不愿像玉的華麗,寧可如石塊般的堅實?!薄坝械赖娜司龖绱髲B的基石。要有駱駝般的精神,要能‘珞珞如石,樸實堅忍?!背靥镏玫慕忉專骸耙虼?,如果貪圖接受太多的榮譽,反而得不到榮譽。所以,不希望成為閃閃發(fā)光的美玉,而愿意成為樸實無華的堅石。”

可以說,目前出版的《老子》注釋,關(guān)于第39章下段,幾乎都延續(xù)著類似的解釋方向。當然,也有一些不同,具體而言,第一,如何解釋“致數(shù)輿無輿”,一些學者依據(jù)《莊子·至樂》的“至譽無譽、至樂無樂”,認為“數(shù)”是衍文,“輿”當通假為“譽”,“至譽無譽”的意思就是“最高的榮譽仿佛沒有榮譽”,陳鼓應的釋文就是其中代表。另一些學者接受高誘對于《淮南子·說山》“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的注釋:“心自求美名則不得美名也,而自損則有美名也,故老子曰:‘致數(shù)輿無輿也”,把“致”理解為追求,把“數(shù)”理解為“多”,或者當動詞“屢屢”看待,任繼愈和池田知久的釋文就是代表。如下所述,恐怕這兩種解釋都是有問題的。第二,關(guān)于“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部分學者將“碌碌如玉,珞珞如石”均視為“不欲”的對象,任繼愈和池田知久的釋文就是代表。部分學者認為老子重視的是“珞珞如石”而非“碌碌如玉”,這樣的話,就要在兩者之間加上“寧可”之類表示轉(zhuǎn)折的詞。陳鼓應的釋文就是其中代表。筆者認為這改變了原文的結(jié)構(gòu),恐怕是不可取的。

不管怎樣,相當多的學者尤其是今人認為下段延續(xù)著謙下不爭的話題,筆者認為這個立場是有問題的。我們來看早期文獻是如何理解闡釋39章下段的。首先可以舉出的是《淮南子·道應》里的一段話:

薄疑說衛(wèi)嗣君以王術(shù),嗣君應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北∫蓪υ唬骸盀醌@舉千鈞,又況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昭文君謂杜赫曰:“愿學所以安周?!倍藕諏υ唬骸俺贾哉卟豢?,則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則周自安矣?!贝怂^以弗安而安者也。故老子曰:“大制無割”,“故致數(shù)輿無輿也。”

這段話在薄疑和杜赫的兩段說辭之后,引用《老子》“故致數(shù)輿無輿也”作為印證,但對“輿”究竟何意以及此句句意并無解釋。不過,這段話同時引用了《老子》28章的“大制不割”(此處作“大制無割”),即最完善的政治不是割裂的政治,“大制”指的是與“道”相應的完美的、整全的管理與體制,再結(jié)合薄疑和杜赫的兩段說辭,可以明確地看出,“故致數(shù)輿無輿也”的文意也一定與“大”和“整體”相關(guān),《淮南子·道應》這段話意欲說明的是把握“大”的重要性,如“烏獲舉千鈞,又況一斤?”“臣之所言者可,則周自安矣”所示,把握了“大”就能把握一切“小”,因此,最高明的政治是以“大”攝“小”的政治。與之形成對稱,《淮南子·道應》下面一篇通過孔子善于以小見大的故事,專門講了對于“小”之把握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確認的是,在《淮南子·道應》這里,“致數(shù)輿無輿”決不是什么“至譽無譽”或“致數(shù)譽無譽”,也和謙下不爭、忍辱負重毫無關(guān)系。這里,雖然沒有引用“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但可以想象,在《淮南子·道應》作者心目中“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也應該和對于大、對于整體的把握有關(guān)。

《老子》各種傳本中,確實有直接作“致數(shù)譽無譽”的,但都比較后起,如傅弈本、范應元本、李榮本、神沙本、次解本、道藏王本。王弼本的“輿”字,馬王堆帛書甲本作“輿”、乙本作“輿”,北大漢簡本作“輿”,河上公本作“車”。可見較早的本子都沒有作“譽”的,之所以作“譽”。很可能受了《莊子·至樂》“至譽無譽”以及把39章中段和下段都解釋為謙下不爭的工夫論有關(guān)。

河上公本將下段解釋為“致,就也。言人就車數(shù)之,為輻、為輪、為轂、為衡、為輿,無有名為車者,故成為車,以喻侯王不以尊號自名,故能成其貴”“碌碌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見貴,石多故見賤。言不欲如玉為人所貴,如石為人所賤,當處其中”。除了“以喻侯王不以尊號自名,故能成其貴”有企圖在文意上打通中段和上段之努力外,其余都是從把握整體的角度在解釋,所謂“無有名為車者,故成為車”,說的是只有從大局從全體把握“車”的人,才不至于拘泥于瑣碎的個體和局部?!爱斕幤渲小币惨粯?,只有跳出“貴賤”之分的人,才有可能把握“貴賤”之上的“中”,這樣的解釋,和《淮南子·道應》故事所欲說明的思想是完全相通的。

嚴遵對于39章,有長篇大論,就下段而言,他指出:

夫工之造輿也,為圓為方,為短為長,為曲為直,為縱為橫,終身換換,卒不為輿,故能成輿,而令可行也。夫玉之為物也,微以寡;而石之為物也,巨以眾。眾故賤,寡故貴。玉之與石,俱生一類,寡之與眾,或求或棄。故貴賤在于多少,成敗在于為否。故不欲碌碌如玉,亦不欲落落如石。是以圣人為之以反,守之以和,與時俯仰,因物變化。不為石,不為玉,常在玉石之間;不多不少,不貴不賤,一為綱紀,道為楨干。故能專制天下而威不可勝,全活萬物而德不可量。

和河上公本一樣,這里也是以造車和玉石為喻,說工匠從不同的角度制造了車的各個零件,但一輩子努力的東西都不是車,只有跳出來,那個不是任何零件的整體才是車。對于普通人而言,玉石或貴或賤,或求或棄,被狹隘的價值觀所牽累,唯有圣人“不為石,不為玉,常在玉石之間。不多不少,不貴不賤”,這就是所謂的“為之以反,守之以和,與時俯仰,因物變化”,也就是河上公本所說的“當處其中”。正因為能夠跳出萬物,所以能夠“專制天下而威不可勝。全活萬物而德不可量”,因此這也是一種大小之說。

王弼對于“故致數(shù)輿無輿”沒有解釋,對于“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則說“玉石碌碌、珞珞,體盡其形,故不欲也”。所謂“體盡其形”說的是,不管“碌碌”還是“珞珞”,是美還是丑,但都只是物之形狀而已。言外之意都是“末”,而不是“本”。因此,王弼在此沒有像河上公本那樣用大小來加以說明。而是使用了他所擅長的本末母子論。

基于以上論證,我們可以說,把“輿”讀為“譽”,把下段朝和中段同樣的方向去解釋,都是后起的事。整個下段,應該是大小、本末之論,強調(diào)的是要把握“道”的整體,而不要被狹隘、瑣碎的物所牽累、所蒙蔽。從這樣一個角度看,這完全不是謙下不爭、忍辱負重的工夫論,而是從某個側(cè)面論證了本體(或者說整體)的重要性,因此,說這段以“故……”的形式出現(xiàn)的文字是對39章上段的回應或印證,是可以成立的。

結(jié)語

我們或許可以說。39章中段和上段一樣,也是一種本體論,上段強調(diào)的是“道”相對于“無物”的本體地位,中段則強調(diào)的是“賤”相對于“貴的本體地位,是“道之用”意義上、工夫論意義上、價值論意義上的本體論,或許也可以成立。但這樣的解釋依然無法運用到第42章的結(jié)構(gòu)上,而且,中段和下段有兩個“故”,顯然說明這是對某一句重要的話的引申和發(fā)揮,所以我覺得將中段(包括42章類似的話)視為40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回應和解釋,要更合理些。

筆者認為。39章的解釋,在漢以后逐漸顯現(xiàn)出兩大變動。第一,把上段作為本體的“一”解釋為“無形”,如《文子·道原》云“無形者,一之謂也”,再把“無形”解釋為“虛”,然后再把“虛”朝“下”、“賤”的方向理解,這樣上段和下段就打通了,嚴遵本就是如此。但王弼本和河上公本都還不明顯。第二,把中段和下段朝同一方向,即朝著謙下不爭、忍辱負重的工夫論方向去解釋,這在作“譽”的文本系統(tǒng)中。以及今人的解釋系統(tǒng)中尤為多見,但是,如前面所論證的那樣,這種解釋是難以成立的。

總之,《老子》39章為我們提供了文本復雜性和解釋復雜性的代表性范例,我們不能把目前所見的章節(jié)當作獨立的單元來理解,而應該照顧到其前后章節(jié),在前后章節(jié)的整體環(huán)境中揣摩《老子》本來的面目。

猜你喜歡
本體論老子
漫畫
漫畫
本體論視域下大學本體要素及資源分類探析
“法律解釋”與“法律詮釋”之術(shù)語辨析
淺議古代哲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
物質(zhì)本體論視角下對“信息”本體論的研究
智者老子
莊子美學思想對王羲之書法藝術(shù)的審美關(guān)照
尋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财经| 尖扎县| 滁州市| 大足县| 贵港市| 怀来县| 灌阳县| 太谷县| 张掖市| 枝江市| 策勒县| 连城县| 临洮县| 朝阳县| 沅江市| 永仁县| 巴林右旗| 吉安县| 利辛县| 庆云县| 修武县| 大足县| 安阳县| 云梦县| 景德镇市| 蚌埠市| 巴彦淖尔市| 茌平县| 侯马市| 黔西县| 天台县| 柞水县| 柘荣县| 瑞丽市| 尚义县| 石门县| 巴林左旗| 金乡县| 荥经县| 江油市|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