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數(shù)學核心經(jīng)驗促進教師領域教學知識提升”課題組
一、日?;顒?/p>
例1 跨大步(大班)
上海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
李 蓓/設計
活動過程:
幼兒三人一組站在一條直線上進行游戲。一幼兒站在中心位置,另兩名幼兒從中心位置分別向兩邊跨三大步,跨步后站在原地不動。站在中心位置的幼兒利用走小步的方法(腳跟貼腳尖依次向前走,邊走邊記錄步數(shù))分別測量另兩名幼兒跨步的距離,以遠者為勝。三人輪流進行游戲。
例2 我的影子(大班)
上海奉賢區(qū)綠葉幼兒園 沈 英/設計
活動過程:
在幼兒已有首尾相接的測量經(jīng)驗的基礎上,教師在操場上將一個幼兒的影子畫下來,然后和幼兒一起用腳或手來量一量這個影子有多長,并讓幼兒說說為什么大家量出來的結(jié)果會不一樣。教師可在戶外活動時見機開展此活動。
例3 和我的手臂一樣長(大班)
上海長寧實驗幼兒園 陳 青/設計
活動準備:
繩子、絲帶、紙條等材料,剪刀。
活動過程:
幼兒任意選擇一種材料,并找到一個好朋友。兩人先互相用自己選擇的材料量一量對方的臂長,并按照臂長將材料剪下來(如圖1)。接著,請幼兒拿著與自己手臂一樣長的材料在活動室內(nèi)尋找各種物體進行測量,看看有什么物體和自己的手臂一樣長(如圖2)。在幼兒測量的過程中,教師可提示幼兒注意自己是否將材料的一頭與被測量物體的一端對齊,建議幼兒選擇長長的物體來測量,如長積木、拖把柄等,或選擇物體長長的一部分(一邊)來測量,如桌子腳、桌子邊、鋼琴腳、門框、床邊等。
二、區(qū)角活動
例1 魚兒找媽媽(小班)
上海靜安區(qū)安慶幼兒園 張 雯/設計
活動準備:
藍色操作底板一塊,紅、黃、綠色“魚媽媽”各一條,紅、黃、綠色“小魚”若干,白底的直線和曲線形“小河”若干,數(shù)字骰子一個(六面分別是1、1、1、2、2、3)。
活動過程:
1.幼兒一人游戲時,將相應顏色的“小魚”一條接著一條擺放在“小河”里,找到“魚媽媽”后,數(shù)一數(shù)哪條“小魚”游的路線離“魚媽媽”最近,能最快游到“魚媽媽”那里。該游戲除了能讓幼兒通過測量感知直線和曲線形“小河”與路程遠近的關系以外,還能培養(yǎng)幼兒手口一致點數(shù)的能力。
2.幼兒三人游戲時,輪流擲骰子,擲到幾就在“小河”里放幾條“小魚”,比比誰最快找到“魚媽媽”,數(shù)數(shù)“小魚”找到“魚媽媽”游了多少距離(如圖3)。在游戲中加入骰子,可以培養(yǎng)幼兒按數(shù)取物的能力。
活動建議:
“小魚”的長度和寬度相近,可減少幼兒因“小魚”排放方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測量誤差。為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達到感知測量方法的目的,同時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在“小河”上和“小魚”身上裝磁鐵,通過“小魚游”或“釣魚”等游戲情景,把“小魚”一條一條首尾相接、整齊地排列在“小河”中,使“小魚”不能輕易移動。
例2 彩色竹片(中班)
上海靜安區(qū)南陽實驗幼兒園
陳瑋珺/設計
活動準備:
6種長度、顏色的竹片各6片,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如圖4),如,2片原色竹片的長度=1片紅色竹片的長度,1片橘色竹片的長度=一片紅色竹片的長度+一片原色竹片的長度,1片黃色竹片的長度=2片紅色竹片的長度=1片橘色竹片的長度+一片原色竹片的長度。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根據(jù)竹片的長度進行排列,體驗不同竹片長度之間的關系(如圖5)。組織幼兒做“小球滾下來”的實驗,思考如何利用竹片長度的差異搭建通道,讓小球滾落下來(如圖6)。
2.創(chuàng)設“小河”情境,引導幼兒在“小河”上用竹片架一座橋,試試最多需要幾片哪種顏色的竹片,最少需要幾片哪種顏色的竹片,感知計量單位與測量結(jié)果(長度)之間的關系,即同樣的距離,越短的竹片需要的越多,越長的竹片需要的越少。
活動建議:
由于材料本身蘊含數(shù)學關系,所以幼兒通過操作能夠充分感知長度與高度、距離之間的關系。教師在指導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應以觀察為主,到了活動后期,可以提供一些輔助物(如小棒、尺等),讓幼兒自主產(chǎn)生測量的需要,感知計量單位與長度之間的關系。
例3 繞小路(中班)
上海靜安區(qū)安慶幼兒園 孫莉莉/設計
活動準備:
等長的繩子兩段,塑泡底板兩塊,兩色圖釘若干,數(shù)字骰子一枚。
活動過程:
幼兒兩人游戲。先由一名幼兒擲骰子確定所需圖釘?shù)臄?shù)量,然后兩名幼兒各自設計一定的路線取相同數(shù)量的圖釘釘在自己的底板上,接著用各自的繩子依次連接自己底板上的每個圖釘(每個圖釘只能經(jīng)過一次,如圖7)。最后比一比兩人所用繩子的長度,所繞小路距離長者獲勝。
活動建議:
1.游戲前期,教師宜適當控制骰子上的數(shù)字大小,可從小數(shù)量逐漸遞增。如一開始可以投放數(shù)字2~7的骰子,等幼兒熟悉玩法之后,再逐漸增大骰子上的數(shù)字,以增加游戲的難度。
2.游戲后期,教師可以在底板上增加一些障礙,如“大樹”“石頭”“房子”等,使幼兒在繞小路的同時還要設法避開障礙。這樣不僅增加了游戲難度,而且增強了趣味性。
例4 比比量量(大班)
上海靜安區(qū)安慶幼兒園 孫莉莉/設計
活動準備:
等長的吸管、等長的扭扭棒、等長的繩子、一樣大小的正方形海綿片若干,邊框為紅色、綠色、紫色等不同顏色的長方形題卡若干(題卡上的圖案可根據(jù)提供的測量工具來設計,題卡背面標有數(shù)字,數(shù)字越大說明此圖案的長度越長。如圖8)。
活動過程:
1.幼兒一人游戲時,抽取同色題卡兩張,挑選一種合適的測量工具對兩張題卡上的圖案進行測量,比較兩者的長短或面積大小。最后將題卡翻過來,看看背后的數(shù)字是否和自己比較的結(jié)果吻合,題卡背面的數(shù)字越大說明此題卡上的圖案越長或越大。
2.幼兒兩人游戲時,各自抽取一張題卡,根據(jù)題卡上的圖案,商量用哪種自然物進行測量。相互比較后,將兩張題卡翻過來,驗證測量結(jié)果是否正確。
活動建議:
游戲初期,教師可以只提供畫有直線、折線的題卡,讓幼兒嘗試選用吸管、扭扭棒、繩子等合適的材料進行測量,主要是熟悉游戲材料,初步了解用自然物測量的方法。例如,用吸管測量時要注意將每一段吸管首尾相連,用繩子測量時要注意使繩子與題卡上的線條完全重合,測量時一定要從起點到終點,等等。游戲后期,教師可嘗試讓幼兒自行設計題卡,比一比、量一量自己設計的題卡和同伴設計的題卡,看看誰的圖案大或長。
例5 小裁縫(大班)
上海靜安區(qū)安慶幼兒園 張 雯/設計
活動準備:
子彈頭積木、小型扣鏈若干和木頭人一個(如圖9),爸爸、媽媽、寶寶的圖片各一張(如圖10),衣服尺寸圖兩張(如圖11),水彩筆、手工紙、剪刀、膠水。
活動過程:
1.幼兒分別用子彈頭積木、扣鏈測量爸爸、媽媽和寶寶的身高,將結(jié)果記錄在紙上,發(fā)現(xiàn)用不同的自然物測量出來的結(jié)果是不同的。
2.幼兒用子彈頭積木、扣鏈量出木頭人的臂長、腿長和肩寬等,記錄在紙上,并根據(jù)記錄在空白手工紙上用子彈頭積木或扣鏈重現(xiàn)測量的長度,比對著畫出衣服和褲子的尺寸,甚至設計自己喜歡的款式,最后把它們剪下貼在木頭人身上。
3.幼兒在以上操作的基礎上,可以嘗試運用測量記錄的數(shù)據(jù)為木頭人做“立體”衣服。
活動建議:
1.這個綜合活動包含測量核心經(jīng)驗的學習內(nèi)容,讓幼兒結(jié)合實際問題體驗到數(shù)學的有用和有趣,還能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和美術(shù)創(chuàng)造能力。
2.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要為爸爸、媽媽、寶寶做出較為合身的褲子需要收集兩個數(shù)據(jù),一個是從外側(cè)腰部測量到褲腳位置的長度,另一個是從內(nèi)側(cè)褲襠測量到褲腳位置的長度。如果只有第一個數(shù)據(jù),幼兒畫出來的褲子的尺寸是不合適的,就會類似一個長方形。制作衣服亦如此。
例6 圈地比賽(大班)
上海靜安區(qū)安慶幼兒園 盧世軼/設計
活動準備:
塑封的地形任務卡若干張,貼有透明塑料薄膜的插板一塊,五角星圖卡一張,等大的正方形紙片若干,與正方形紙片的邊長一樣長的彩色小木棍若干,數(shù)字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1.幼兒一人游戲時,任意選擇兩張地形任務卡插在插板上,通過目測比較兩塊地形的大小,在較大的地形上方插入五角星圖卡。接著,用正方形紙片鋪滿整塊地形,數(shù)數(shù)所用正方形的數(shù)量,驗證之前的目測結(jié)果是否正確(如圖12)。
2.幼兒兩人游戲時,輪流抽取一張數(shù)字卡片,拿取相應數(shù)量的小木棍,拼成一塊封閉的“地”,然后在“地”上鋪滿正方形紙片,比一比誰圈的“地”更大(如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