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是我國行政訴訟法實施后出現(xiàn)的新課題,我國行政訴訟法以及有關規(guī)定中并未對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作出明確規(guī)定,因此多年來一直引起理論界與司法界的廣泛研討。完善我國的行政訴訟制度不僅是理論法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也是司法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行政附帶民事;民事訴訟;行政爭議
中圖分類號:D9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2-0229-01
作者簡介:苗迪(1979-),女,漢族,吉林吉林人,本科,吉林佳譽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研究方向:法律。
一、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概述
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是指那些民事爭議能夠在行政訴訟中得以一并解決的訴訟。在我國具體行政行為是引起行政訴訟的必要條件,但對于引起行政訴訟的行為沒有統(tǒng)一標準。
二、我國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不足
(一)行政判決與民事判決的內(nèi)容相互矛盾
行政裁決是指行政主體以“局外人”的身份,對平等的民事主體間的民事爭議所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決。因此行政裁決行為的做出,必然以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存在民事爭議為前提,當平等民事主體對行政主體做出的行政裁決不服時,就同時面對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因而,這兩種訴訟在很多地方的司法機關被行政審判庭和民事審判庭分別審理,行政審判庭和民事審判庭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難免會出現(xiàn)相互矛盾的判決。
(二)訴訟效率低下且司法資源被極大地消耗
由于平等民事主體對行政裁決行為不服時,將同時存在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兩種爭議,現(xiàn)實中許多當事人先后分別提起了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這就要求人民法院對兩種訴訟分別進行審理。加之當事人對判決結(jié)果的不服,對法院的未生效判決提起上訴,不但降低了訴訟效率,也極大地消耗了我國稀缺的司法資源。
(三)訴訟程序的不規(guī)范致使程序正義無法實現(xiàn)
在傳統(tǒng)思想中,正義被視為法律的最高價值,這便意味著只要結(jié)果是公正的,實現(xiàn)結(jié)果的過程、方法和程序都是可以被忽略的。但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羅爾斯在《正義論》一書中提出了“純粹的程序正義”,使得一些學者開始思考法律程序本身公正性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加強訴訟制度的設計來彰顯程序正義的固有價值。
三、完善我國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所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完善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審理方式
在司法實踐中,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審理一般有三種方式:1.附帶民事訴訟與行政案件一并審理;2.附帶民事訴訟與行政案件分開審理,一并作出判決;3.附帶民事訴訟與行政案件分別審理、分別判決。這三種審理方式都有其合理之處,但筆者更傾向于第二種方式,并認為在審理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中,應該首先對行政案件進行審理,因為由行政裁決引起的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只是為了提高訴訟效率和減少當事人訴累,附帶式地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因此,筆者認為兩類糾紛全部應由同一審判組織——行政審判庭分別審理,一并作出判決。
(二)調(diào)解制度在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中的適用
調(diào)解制度在民事訴訟領域內(nèi)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必須充分發(fā)揮調(diào)解制度在民事訴訟中的重要作用,使民事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在互相“禮讓”的前提下成功地化解宿怨。但是,由于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具有特殊性,此處的民事訴訟是與行政訴訟密切關聯(lián)的;那么,在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中,調(diào)解制度的適用必須遵守行政裁決存在錯誤的大前提;如果行政裁決完全合法,當事人不顧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和確定力,擅自主張調(diào)解,將極大地損害我國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權(quán)威。人民法院對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爭議在雙方自愿的前提下依法進行調(diào)解,經(jīng)調(diào)解達成協(xié)議的,應當及時制作調(diào)解書,如果經(jīng)調(diào)解無法達成協(xié)議或者調(diào)解書在簽收之前,當事人反悔的,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應當與行政訴訟一并進行審理判決。
(三)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具體適用
任何案件的審理都要涉及舉證責任的問題。在我國的行政訴訟法中,舉證責任由被告承擔,即由被告證明其所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因為作為被告的行政主體是根據(jù)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或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才做出的該具體行政行為。而在民事訴訟法的領域,奉行的是“誰主張,誰舉證”原則,這是因為民事訴訟是解決私權(quán)的法律救濟,民事訴訟的雙方當事人是平等的主體。因此,筆者認為在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中應該堅持兩種舉證方式并存,各自適用各自的舉證方式,充分發(fā)揮各自的舉證優(yōu)勢,不能將行政附帶民事案件的舉證方式機械地進行統(tǒng)一。這種舉證責任方式的設計可以使待證事項比較充分地被證明,這有利于人民法院準確地認清事實,并做出公正的判決。
四、結(jié)語
司法機關對于此類問題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常常出現(xiàn)“官了民不了”和“案結(jié)事不了”的惡性現(xiàn)象,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極大地破壞了司法的權(quán)威性與統(tǒng)一性,使司法機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同時造成原本稀缺的司法資源大量地被消耗,人民群眾的訴訟利益受到極大侵害。因此,我們必須對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提出合理化的方案,使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社會作用,更好地解決當事人之間的訴訟糾紛。
[參考文獻]
[1]王馳.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必要性研究[J].法制博覽,2013(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