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萍
【摘要】目的 分析調查臨床應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來源于我院2013.1至今應用阿奇霉素發(fā)生且上報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的不良反應120例,歸納并開展統(tǒng)計學分析,了解不良反應與年齡、過敏史、給藥途徑、用藥用途的關系及具體表現(xiàn)。結果 120例患者中37.5%≤10歲,23.3%為11~30歲,31.7%為31~60歲,7.5%≥60歲;12.5%存在藥物過敏史;86.7%靜脈滴注,明顯高于口服用藥之2.5%與肌內注射之0.8%(P<0.05);95.8%為細菌感染,43.3%表現(xiàn)為消化系統(tǒng)反應,23.3%為皮膚、附件,9.2%表現(xiàn)為過敏反應。結論 臨床需強化阿奇霉素不良反應監(jiān)測,確保用藥安全。
【關鍵詞】阿奇霉素;不良反應;調查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4-0072-02
美國FDA于1991年批準上市阿奇霉素,目前我國阿奇霉素類藥物原料共7種,如門冬氨酸阿奇霉素、硫酸阿奇霉素。乳糖酸阿奇霉素及阿奇霉素等,劑型包括口服藥劑、注射劑等,其中口服劑型如糖漿型、顆粒型、膠囊型、干混懸劑、分散片及散劑等,注射劑為氯化鈉或葡萄糖注射液、粉針劑及注射液等。由此可知,該藥給藥途徑主要為口服、靜脈滴注及肌肉注射。
阿奇霉素為臨床應用較頻繁的藥物,屬于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作用機制為將細菌轉肽過程阻礙,對合成細菌蛋白質過程進行抑制[1]。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敏感微生物誘發(fā)的軟組織感染、呼吸道感染及皮膚感染等。因該藥物有確切的抗菌療效,故而近年來被國內臨床廣泛應用。然而,阿奇霉素使用不良反應報告也逐年增加,且表現(xiàn)為多樣化趨勢,嚴重者還會導致患者死亡。為此本文細致調查分析阿奇霉素誘發(fā)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及主要表現(xiàn),據(jù)此采取防治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來源于我院2013.1至今應用阿奇霉素發(fā)生且上報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的不良反應120例,其中61例為男性,59例為女性;年齡為6個月~78歲,平均(34.7±6.5)歲。
1.2 一般方法
歸納120例阿奇霉素所致的不良反應并開展統(tǒng)計學分析,了解不良反應與年齡、過敏史、給藥途徑、用藥用途的關系及具體表現(xiàn)。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組數(shù)據(jù)主要應用軟件SPSS20.0,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行卡方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年齡與過敏史
120例中45例≤10歲,占37.5%;28例為11~30歲,占23.3%;38例為31~60歲,占31.7%;9例≥60歲,占7.5%。15例存在藥物過敏史,占12.5%,48例無過敏史,占40.0%,57例過敏史不詳,占47.5%。
2.2 給藥途徑
15例為口服用藥,劑型包括糖漿、膠囊、顆粒、分散片及干混懸液等,占2.5%;104例為靜脈滴注,占86.7%;1例為肌肉注射,占0.8%。靜脈滴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口服用藥及肌肉注射,對比差異明顯(P<0.05)。
2.3 用藥用途
115例為治療細菌感染,占95.8%;3例為預防用藥,占2.5%;2例為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療,占1.7%。
3 討論
阿奇霉素為大環(huán)內酯類新藥,由紅霉素結構修飾后得到,包含氮,獲取途徑為紅霉素結構修飾,通過對核糖體50s亞基蛋白質合成進行抑制強效抗菌[2-3]。該藥物抗菌活性強,可對諸多重要的厭氧與需氧革蘭陰性菌進行抑制。泌尿生殖系統(tǒng)致病菌較多,包括解脲支原體及沙眼衣原體等,阿奇霉素均有抗菌活性。故而臨床廣泛應用阿奇霉素治療敏感菌誘發(fā)的諸多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軟組織感染、非耐藥性淋球菌誘發(fā)的單純生殖器感染及沙眼衣原體感染等。
本組調查結果顯示86.7%靜脈滴注,明顯高于口服用藥之2.5%與肌內注射之0.8%(P<0.05),提示靜脈用藥更易發(fā)生不良反應,原因在于靜脈用藥機體可快速吸收,加之未合理控制滴速,藥物對血管產生刺激后誘發(fā)靜脈炎[7]。為此建議臨床盡量選擇口服劑型,避免靜脈用藥,若必須采用靜脈用藥法需加強監(jiān)測,對滴速予以嚴格控制。
阿奇霉素屬于長效抗生素,用藥后35~48h為其血漿半衰期,組織半衰期更長,故而抗菌后效應明顯[4-5]。本組調查發(fā)現(xiàn)37.5%≤10歲,23.3%為11~30歲,31.7%為31~60歲,7.5%≥60歲,可見小兒為不良反應主要發(fā)生人群。因兒童主要臟器形成與生長發(fā)育不同于成人,如肝臟這一藥物代謝器官在成人體重占比為2.0%,但新生兒為40%[6],延遲成熟藥物代謝酶活性,均會對機體吸收、代謝及排泄藥物產生影響。為此臨床應用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時一定要將其特殊性考慮在內,嚴格依據(jù)小兒年齡、體重等明確用藥劑量,保障用藥安全。阿奇霉素不良反應還關聯(lián)于過敏史,本組12.5%,為此用藥前一定要詳細掌握患者過敏史及家族史。
阿奇霉素不良反應可對全身各個系統(tǒng)產生累及,本組43.3%表現(xiàn)為消化系統(tǒng)反應,具體癥狀為肝功能異常、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23.3%為皮膚、附件,癥狀為皮膚潮紅、神經性水腫、瘙癢及皮疹等;9.2%表現(xiàn)為過敏反應,主要癥狀為臉色蒼白,難以呼吸,大汗淋漓,寒戰(zhàn)、支氣管痙攣、血壓降低及意識模糊等;8.3%為神經系統(tǒng)反應,癥狀為嗜睡、焦慮、眩暈、頭痛頭暈等。此外還有心血管系統(tǒng)、注射部位疼痛、呼吸系統(tǒng)等。癥狀嚴重者會致死,為此臨床工作者需密切監(jiān)視用藥后反應,多加觀察。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不良反應臨床表現(xiàn)復雜,涉及全身多個系統(tǒng),后果輕重不一,為此需合理應用,最大限度減少不良反應,確保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曾麗莎.阿奇霉素過敏致死1例報告[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2,24(12):753.DOI:10.
[2]王迎春,周學蓉,劉玉琴等.阿奇霉素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相關因素的分析[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2,37(1):73-75
[3]李郁,劉磊,傅存冀等.阿奇霉素致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5,(11):693-696
[4]時榮同.34例阿奇霉素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J].安徽醫(yī)藥,2012,16(7):1043-1044
[5]華志紅,宋治軍,王偉等.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肺炎支原體肺炎[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4):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