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三定
構建『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還在路上
○ 余三定
提出“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構建”的追求和期待,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我認為,當前還難于完成構建,可以說構建“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還在路上。理由如次:
其一,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還存在不少問題。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還存在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種種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在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shù)量缺質(zhì)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xiàn)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chǎn)、快餐式消費的問題?!蔽乃嚴碚撌菍ξ乃嚞F(xiàn)實的總結和抽象,在創(chuàng)作成就不足、創(chuàng)作積淀遠遠不夠的情況下,還難于完成“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構建”。
其二,當前文藝理論研究者中缺乏像王國維、魯迅那樣的文藝理論“大師”,更缺少真正的哲學家、思想家,難于有人擔當起“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構建”的重任。《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大師:探討錢學森之問》①的《前言》開頭寫道:“針對錢學森之問,這是對我很大的刺痛,也是鞭策?!睖丶覍毧偫碚f出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感受。2010年5月4日在與北京大學師生的座談會上,溫家寶總理語重心長地用錢學森的話讓大家來反思。從上文可以見出:錢學森認為中國當代是一個大師缺失的時代;并且,錢學森的看法得到了較多人的贊同。錢學森之問似乎主要是針對自然科學領域而言,因此有論者明確地指出:“前段時間,錢學森之問引起了廣泛的爭論,那主要是自然科學領域的事情,在人文社科領域,這樣的情況同樣存在”。②彭國華亦指出:一段時間以來,學術界展開了一場關于“錢學森之問”的熱烈討論。錢老的問題,核心在于我們的學校為什么培養(yǎng)不出大師級的杰出人才,可以將其概括為“大師難產(chǎn)之問”③。事實上,這個問題并不只是錢老一人在關注,學術界的有識之士也一直在思考和探討。應該說,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錯綜復雜,除了對現(xiàn)實情況進行深入調(diào)研之外,如果缺乏對學術史和學術大師產(chǎn)生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是很難對其進行較好解答的。
其三,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令人憂慮。在過分量化(甚至有些瘋狂)的學術評價機制下,不少文藝理論研究者被迫一門心思追求課題、獲獎,急功近利,即使具備某種能力也難于靜下心來構建體系。我們可以將當前社會環(huán)境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梳理、總結為五個方面:第一,學術管理部門太過重視學術管理。近些年來,學術管理部門對學術管理非常重視,且可以說是越來越重視,其負面影響也不小,比如說“計劃學術”“審批學術”“政績學術”、學術研究“指標化”、學術界“官本位”、“全民學術”“學術大躍進”、過分重視“學術評價”、學術評價等同于“記工
分”等等現(xiàn)象,就與學術管理界的“太過重視”學術管理不無關系。第二,學術管理的方法太過繁雜。近些年來,由于學術管理界越來越重視“學術管理”,理所當然“學術管理”的方法(門徑、手段)便越來越多,越來越繁雜,在高校系統(tǒng),有各種級別(即行政級別)的研究課題、研究項目、研究基金,有各種級別的研究基地、研究平臺、研究團隊,有各種級別的研究計劃、研究指標,有各種級別的驗收、評估、評比、評獎,有各種級別的“建設工程”“人才工程”等等,可謂名目繁多,數(shù)不勝數(shù)。這樣的結果是造成高校的辦公室、實驗室經(jīng)常有人在加班加點,甚至是通宵達旦,可他們并不是在做學術研究,而是在做迎合“學術管理”需要、為“學術管理”服務的材料(其中有相當比例是假材料)。第三,管理界人士參與學術研究者太多。由于現(xiàn)在是“全民學術”時代,加之相當部分人從事學術研究僅僅(或主要)是為了借助學術研究去獲取現(xiàn)實利益(包括金錢、名譽、權力、地位等等),因此管理界人士參與學術研究者甚眾,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我們看到,多數(shù)高校的學術委員會和學報編輯委員會就是由全部學校負責人和二級機構負責人組成,科研成果獎、教學成果獎、重大(重要)科研項目如果沒有重要的行政負責人主持就不可能取得,等等。第四,學術管理太過苛嚴。學術管理界對學術研究的管理、要求之嚴,給學術研究者施加的壓力之大,從縱向看可謂史無前例,從橫向看也可能是世(全世界)所罕見。高校的主要工作和工作目標都是圍著各種各樣的檢查、評估、驗收、評價、評比、排名轉(zhuǎn),高校負責人和教師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乃至興奮點)都被迫放在應對考核、統(tǒng)計、打分、評優(yōu)上面。這樣帶來的最直接的效果是,在學術研究中急功近利、單純追求數(shù)量、粗制濫造、簡單重復、學術泡沫、學術垃圾、虛假繁榮,更嚴重的后果則是抄襲剽竊、弄虛作假、學術腐敗。第五,用于“計劃學術”的經(jīng)費過多。新時期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學術經(jīng)費不斷增長,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物質(zhì)保障,也大大改善了學術研究者的研究和生活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術的發(fā)展,無疑是好事。但是其負面作用也不可忽視。由于我們現(xiàn)在實行的主要是“計劃學術”“審批學術”,學術經(jīng)費的分配權主要掌握在學術管理者的手中,所以得利的主要是學術管理者自己和一部分學閥、學霸、學術掮客乃至學術腐敗者。
不過,盡管現(xiàn)實如此,但對構建“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我們還是應該有積極的追求和期待。我認為從思維方式和尋找路徑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借用著名哲學學者方克立先生“馬魂、中體、西用”的命題。
“馬魂、中體、西用”論是方克立先生2006年提出的,其基本表述為“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三流合一,綜合創(chuàng)新”,旨在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和外來文化的“他山之石”地位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準確揭示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實質(zhì)內(nèi)容和現(xiàn)實道路。
注釋:
①石毓智:《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大師:探討錢學森之問》,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②俞立平:《人文社科領域?qū)W術大師為何缺乏?》,引自“俞立平教授博客”2011年11月6日。
③彭國華:《關于“大師難產(chǎn)之問”的兩點思考》,《云夢學刊》2011年第4期。
(作者單位:湖南理工學院)
本欄目責任編輯 佘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