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摘 要: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與斯賓塞,彌爾頓和濟慈齊名,并無可爭辯的獲得“人民詩人”的稱號。本文主要從韻律及神話因素兩方面探討丁尼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
關(guān)鍵詞:丁尼生;韻律;神話因素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1
丁尼生一生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抒情詩,敘事詩及歷史詩劇。其詩歌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神話故事豐富,音律整齊,這也使得他成為維多利亞時期最杰出的詩人之一。
(一)借用舊神話,賦予新意義
縱觀丁尼生的詩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神話故事及遠古傳奇的隱性存在,其中代表作《尤利西斯》?!队壤魉埂肥窃娙私梃b古希臘神話奧德修斯的故事撰寫而成,而《尤利西斯》卻擺脫了原故事的劇情,詩人賦予其新的故事架構(gòu),也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希臘神話傳說中的奧德修斯是希臘西部伊塔卡島之王。羅馬神話傳說中稱之為尤利西斯。希臘聯(lián)軍圍攻特洛伊10年期間,奧德修斯獻木馬計里應外合攻破特洛伊。最終歷盡艱辛回到故土伊塔卡,同兒子特勒馬科斯一起,殺死糾纏他妻子的、揮霍他的家財?shù)那蠡檎撸霞覉F圓。
而《尤利西斯》更像是一場英雄的自我獨白,詩中以第一人稱尤利西斯的口吻描述了戰(zhàn)爭之后的生活單調(diào)而苦悶,不禁回想起那些與部下一起并肩戰(zhàn)斗的日子,雖是險象環(huán)生但激情飽滿。尤利西斯決定將國家交給兒子,自己帶領(lǐng)舊部重新出發(fā),去挑戰(zhàn)生命的極限。而詩中最精彩的部分則在于后半部分尤利西斯激情飽滿的精彩演說,“礁石上的燈標開始閃光了:/長晝將盡,月亮緩緩攀登,/盡管被時間消磨,被命運削弱,/奮斗、探索、尋求,而不屈服”。詩中尤利西斯不愿固守陳規(guī),他將生命的意義寄托于對未知的不斷探索,即使人到暮年但仍保持年輕的心態(tài)。在丁尼生的筆下,我們看到的是一位信念堅定,充滿斗志的英勇老者,而擺脫了我們對于人到暮年垂垂老矣的固化形象。
而這首詩更像是丁尼生在寫自己,他作為“隱含作者”與尤利西斯這一人物完全重合。隱含作者信奉的價值觀一般不是“個人的,特有的,而都是公眾的普遍價值觀念,這樣才能對讀者起到道德和情感的作用”。而《尤利西斯》中的第一人稱說話人的特點都符合西方傳統(tǒng)觀念所普遍看中的道德價值:不服老,積極進取等。作者與詩中人物尤利西斯減小距離,更是呈現(xiàn)出詩人本身的主觀感情色彩。正如丁尼生說道:“尤利西斯表達了我需要勇往直前,搏擊生活的困難的感情”。
(二)音韻優(yōu)美,格律整齊
丁尼生的詩歌音律整齊,詩歌的音樂性極強,因此被冠以“音韻大師”的稱號。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短篇詩歌《濺吧,濺吧,濺吧》的第一節(jié)。首行詩“break,break,break”,詩人重復使用了爆破音/b/, 營造出一種急切的氛圍,呈現(xiàn)出了巨浪拍打巖石的強烈場景,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雙元音/ei/有綿長深遠之意,詩人駐足海邊,觸景生情,內(nèi)心悲傷也借由重復的雙元音一并迸發(fā),緬懷摯友的悲傷瞬間流露。第二行“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中, 雙元音/ai/,/ei/等和長元音/i:/減慢了整首詩的節(jié)奏,整行詩緩慢而深沉,給人一種強烈的悲痛感。而句末的“O sea”直接展現(xiàn)了詩人此時的心情,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的郁結(jié)和好友離世的惋惜之情。從第一節(jié)詩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借用不同的音韻調(diào)動了讀者的視覺,聽覺,拉近了讀者與詩的距離,從而進一步感受到詩人的悲痛心情。
除此之外,《鷹》也是對丁尼生嚴格詩律的完美注解。詩中第一行“ he claps the crag with crook hands”, 詩人不僅使用了頭韻(alliteration),而且爆破音/k/進一步體現(xiàn)出了鷹的蒼勁有力。第四行詩“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采用輔音押韻(consonance),節(jié)奏性強,充滿音樂感。最后一行中“he falls” , 詩人使用摩擦音/f/和單音節(jié)詞“fall”襯托出了鷹俯沖時的風馳電掣,速度驚人之快。整首詩讀起來鏗鏘有力,與鷹的形象十分吻合。也正因為如此,現(xiàn)代詩人奧登稱丁尼生“可能是耳朵最靈的英國詩人”。
單憑上述兩點并不足以涵蓋丁尼生這一代詩歌大師的詩歌特點,除此之外,丁尼生詩歌簡明,所表達的情感為人們所共有,是維多利亞時期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抒情詩人。
參考文獻:
[1]金冰.詩人之“手”—A.S. 拜厄特重新解讀丁尼生[J].外國文學評論,2009,(4):18.
[2]飛白.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M].華明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4]M.H. Abrams.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 II[M].New York&London: W. W. Norton &Company,1993.
[5]王佐良.英國詩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
[6]丁尼生.丁尼生詩選[M].黃杲炘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