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輝 全粵華
摘 要: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在21世紀,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崇禮、習禮以弘揚中華民族這一傳統(tǒng)美德則是當前的重要課題。目前,在我國的高職教育中并沒有開設禮儀教育課程,恰恰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禮儀修養(yǎng)狀況令人擔憂,在文化大發(fā)展的社會化背景下,傳統(tǒng)禮節(jié)的缺失已經成為了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本文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開展禮儀教育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闡述。
關鍵詞:高職教育 體育教學 禮儀教育
禮儀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它不僅是人們在社交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同時也是美化自我和尊重他人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從個人角度來說,禮儀是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增進人際關系和諧的潤滑劑。從國家和民族來說,禮儀更是評價整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民族道德教化的重要標準。
一、高職院校學生禮儀行為現狀
高職教育作為當代高等教育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生相對于一般本科院校學生有著很大的區(qū)別。高職院校學生從高考錄取分數上就比一般本科院校低了不少,這說明他們總體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是不及本科院校學生的,加上高職院校以培養(yǎng)學生就業(yè)技能為主的定位,更是讓他們少了許多接受人文熏陶的機會。
現在的90后學生都是崇尚個性的一代,加上互聯網的影響更容易讓他們凸顯以自我為中心和自我獨立的價值取向,與傳統(tǒng)的天下為公的價值觀形成對立。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禮儀這樣的繁文縟節(jié)就會被他們置之腦后。所以現在高職院校里,大部分學生的行為就是隨心所欲、不懂禮數以及沒有場合感。
體育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里的必修課程其實除了育體之外很多人還忽略了它的育德功能。當體育活動發(fā)生時,人會把自身的本性釋放出來,而在這個前提下人文教育是可以找到正確切入點的,所以在體育教學的同時滲透禮儀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文素質的短板。
二、高職體育教學中滲透禮儀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職體育禮儀教育能塑造學生良好形象
在體育交往中,一個人的舉止言談、儀表風度能充分體現其氣質涵養(yǎng)和精神面貌。通過體育禮儀教育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著裝和言行舉止,并能通過體育活動規(guī)則來進行自我情緒約束,適當地通過體育競賽途徑表現自己,豐富學生的自我精神內涵,從而塑造和提高大學生良好的素質形象。
2.高職體育禮儀教育能培養(yǎng)學生的場合感
在體育賽場上,有素質的觀眾能為運動員的出色發(fā)揮提供有效的助力,而觀眾的不良行為則往往會嚴重阻礙賽事的進行。所以通過提高學生的在體育賽事中的觀賽禮儀能培養(yǎng)他們的場合感,讓學生們認識到當場上人員專注比賽時應該安靜觀賞。
當他人為自己獻出精彩表演時應該喝彩鼓勵;當比賽結果不符合自己預期時不該無理謾罵;當比賽結束后不該留下垃圾。只有學生培養(yǎng)出了好的場合意識才能令他們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有條有理地接人待物。
3.高職禮儀教育能幫助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在體育比賽中,人與人之間往往充滿了競爭、對抗、溝通和協作的氣氛,但這一切都是在特定的活動規(guī)則和情境下進行的。從比賽前的友好握手,到比賽中跌倒后的互相攙扶,直至比賽后的告別擁抱,無一不是在有禮有數的情況下完成的。
讓學生懂得賽場的禮儀和規(guī)則就是教會他們在特定場合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模式,以及在不斷變化的形勢下應如何做到與他人的有效溝通。通過感受體育比賽中的成功與挫折能提高學生自我的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并且在體育實踐活動中可以使學生有效建立與他人的感情聯系,形成良好的交際氛圍,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4.高職體育禮儀教育能有助于文化的傳承
作為禮儀之邦,“禮”是我們的文化核心內容,它貫穿于我國很多不同地域或民族特有的運動文化當中,包括特定的體育服飾、競技規(guī)則等都是經過長期的沉積和發(fā)展得來的文化精髓,而這種富有特色的體育禮儀文化是被大眾所認可和接受的。所以,在高職院校中進行體育禮儀教育滲透時可以借助傳統(tǒng)文化的號召力,把學校體育作為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載體,使我國這些精神財富得到應有的傳承、保持和創(chuàng)新。
三、小結
高職院校學生禮儀建設迫在眉睫,通過體育教學中不同層次和各種途徑的禮儀滲透教育可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禮儀教育的需要,也有利于體育教育功能更深層次的開發(fā),所以說,在高職院校中利用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禮儀滲透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
參考文獻:
[1]童憲明.體育禮儀初論[J].福建體育科技,2010(29).
[2]楊彤彤,謝忠萍.體育禮儀的功能及傳播途徑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1(4).
[3]陳曄.體育教學中體育禮儀文化的倡導與發(fā)展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5).
(作者單位:韋志輝,廣西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全粵華,廣西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