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娟
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
——淺議唐三代君王失德失策與唐將來瑱、李光弼之死
黃慧娟
唐朝將帥及其命運,雖不是子美最為關(guān)注的對象,但是我們從他留下來的近三十的首相關(guān)作品,可以梳理出一組與時代相契合的唐朝將帥的戲劇人生。本文重點論及同杜詩直接相關(guān)的兩位唐將——來瑱和李光弼的生平經(jīng)歷,兼議唐三代君王 “駕馭英雄才”之失德失策,通過梳理相關(guān)杜詩和史書記載,來論述子美先生的思考過程和思想變化。
杜詩 來瑱 李光弼 帝王失道 功臣遭害
杜詩包羅萬象,其中與唐朝軍人相關(guān)的杜詩大約有六七十首,其中以議論軍政時事和描寫將帥人物事跡為主的重要篇章約有二十余首。縱觀這些詩作,筆者深覺子美先生對唐將人物命運的認識也是有一個過程的,例如,他在成都草堂居住后期作 《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其中議論兩位唐將之死時寫道:“嘆息當路子,干戈尚縱橫。掌握有權(quán)柄,衣馬自肥輕。李鼎死岐陽,實以驕貴盈。來瑱賜自盡,氣豪直阻兵。皆聞黃金多,坐見悔吝生。”這一段論說唐軍將帥普遍不合法度現(xiàn)象,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具體論說來瑱之死,未免過于簡單。兩年后,子美在夔州作《八哀詩》,細論三位唐將生平,特別是對李光弼之死,給予了立體的分析與判斷:李將軍晚節(jié)未保情有可原,他的死,同李邕、張九齡之死一樣,是因為 “青蠅紛營營”“宮闕深旒綴”導致的 “忠貞負冤恨”。
本文標題取自子美晚年詩 《昔游》。子美本著朝廷諫官的立場,向帝王強調(diào)人才的重要性,為亂世呼喚賢才?!百x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表現(xiàn)了子美對賢才的喪失和得不到重用的痛惜之情,更表現(xiàn)了他對唐代帝王因不愛惜良將與賢才導致災禍,且經(jīng)年難平的痛恨。來瑱和李光弼都是抗擊安史叛軍的功臣,對這兩位唐將之死,子美先生都有詩作直接評論,而評論的標準及結(jié)論卻為何大為不同呢?以下將通過對這兩位唐將生平及唐朝帝王 “駕馭英雄才”(《昔游》)之失德失策的梳理,來細論子美先生的相關(guān)思考過程和思想變化。
筆者曾在 《從杜詩看杜甫入幕辭職的前因后果》一文中,引用 《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詩里的 “來瑱賜自盡,氣豪直阻兵。皆聞黃金多,坐見悔吝生”句,來說明筆者當時的一個觀點,即子美入嚴武幕府,親見了嚴武不合法度之事,內(nèi)心為嚴擔憂,又不好意思直說,只能在詩里發(fā)泄一下憂懼之情。①浦起龍對這首詩的解讀最為衷懇:“前言珍貴之品,不宜以非分受。后言奢侈必敗,聊且以守分終?!}中無答、謝、卻等字,此亦事后感賦,自存篋衍耳。”②但是,浦氏也同絕大多數(shù)評家一樣,并未去關(guān)注與分辨來瑱之死的歷史真相。
因杜詩而細讀 《資治通鑒》和新舊 《唐書》的相關(guān)部分后,筆者對杜詩的歷史背景才漸漸有了了解和相互聯(lián)系的思維過程,對杜詩里的唐朝人物才真正有了恰當?shù)恼J識和評論;由此開始思考,子美對當時時事與人物的認識與判斷,也是有一個過程的。例如他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期評論來瑱之死,認為全在于來瑱擁兵自重,至少是簡單化了些。細讀杜詩全集不難發(fā)現(xiàn),這也是同子美對當時的君王的認識過程及其態(tài)度轉(zhuǎn)變緊密相關(guān)的。
從史料來看,來瑱死因特別典型,有他個人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外因??梢哉f,圍繞來瑱的各方角力,最終發(fā)展成皇權(quán) “謀”殺功臣的一個歷史節(jié)點,即殺來瑱,是唐朝昏君奸臣的又一項離心離德的舉措,給不想講忠義的將帥制造了又一個割據(jù)不朝的理由,最終使安史之亂形成沒完沒了的局面。
天寶十五載七月,太子自立為新皇帝,改年號為至德元載 (756)。
肅宗朝的國事一開始就深受宦官和后宮的影響,其不顧有識之士和忠臣良將的建議,逐漸把戰(zhàn)機引向反面。尤其是殺死精明果敢的王子李倓事和只顧收兩京事,就連肅宗當時無比信任的李泌也無法阻止。李泌的唐軍有計劃地在兩年內(nèi)徹底消滅叛軍及其根據(jù)地的方略,被唐肅宗棄之不用;而讓肅宗上心的大事則是將帥功高震主的問題。據(jù)唐史可知,從太宗開始的獎勵將帥武功高官厚祿的唐制,到子美所處時代,已經(jīng)演變成士人深惡痛絕、將帥也并不滿意的爛辦法。因為將帥基本上做不來朝官,特別是高官,獎勵從而演變?yōu)橐粋€名義而已;而皇權(quán)命令他交出軍權(quán),實際上變成了皇權(quán)謀奪、洗劫功臣的重要形式。安史之亂前,毫無政治見識的楊國忠一開始不同意玄宗給安祿山宰相之名,是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后來又無奈給玄宗出主意,調(diào)安進京做宰相,實則是他也想到了原來此法可以奪取安的兵權(quán)。此為一例。
來瑱之死,是更為典型的一例。
來瑱③出身于軍人世家,其父來曜是西部邊陲名將。據(jù) 《唐書》記載:瑱略知書,尚名節(jié)。天寶初,在父親曾任節(jié)度使的四鎮(zhèn)開始任職,累遷殿中侍御史、伊西北庭行軍司馬。天寶十一載(752),唐玄宗招軍事統(tǒng)帥人才,時任拾遺的張鎬認為他有縱橫之略,臨事能斷,堪當御侮之任,推薦了他。他又升任穎川太守,充任招討使。
安祿山反叛之初,所到之處的大部分唐官和唐軍,紛紛投降或逃亡。來瑱鎮(zhèn)守的穎川,是當時極少數(shù)戰(zhàn)備充分的城池,叛軍久攻不下,而來瑱帶領(lǐng)官軍殺敵很多,極其可貴地捍衛(wèi)和光大了唐朝軍隊抗擊叛軍的勇猛士氣,將士們給他起了個威震叛軍的外號:“來嚼鐵”。
這樣的唐將,一路以軍功升到一定的位子,擁有了一定的兵權(quán),駐守一方,局勢稍一穩(wěn)定,便會成為上下某些人的 “目標”,而他本人也開始進入留戀和自保的階段。
至德二載 (757)九月,唐軍攻下洛陽。對肅宗朝有巨大正面影響的李泌堅決離開。子美也在做了一年的 “近臣”之后,被趕出京城。隨著對肅宗的更多了解,子美的失望之情在 《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詩中猛烈爆發(fā)了一下:“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钡牵用涝谏婕爱敃r政治與軍事內(nèi)容的詩作中,基本上還是延續(xù)了 《北征》時的積極樂觀情緒和正面勸勉風格,依然希望皇帝和局勢都能好轉(zhuǎn)。其中,《洗兵馬》意味深長。據(jù)子美自注 “收京后作”和詩中的 “只殘鄴城不日得”句,以及仔細體會整首詩的情緒脈胳,此詩大約作于離收京時間較近,唐軍剛剛集結(jié)圍攻史朝義的乾元元年(758)十月前后。此時,雖然切斷叛軍兩大陣營的連接、分兵各個擊破的策略呼聲很高,卻最終被肅宗和奸臣否決,大軍圍攻一城的弊端也尚不明顯,特別是久攻不破的不利局勢尚未定型,因而子美對此也是抱著必勝的信心的。
《洗兵馬》內(nèi)容廣博深沉,情緒卻是喜氣洋洋,因而寫實中含有大量的正面且樂觀的想象,靈動跳躍,甚至罵起那些皇帝身邊的奸倿寵臣或者那些因武功得勢者來,也是酸意中飽含濃濃的明快情緒:“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汝等豈知蒙帝力,時來不得夸身強。”對唐軍將帥更是快節(jié)奏地一一加以歌頌,并暢想著“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更為難得的是正大 “腐”儒子美先生,對當時的士兵的雙重激勵方式——即要他們好好打勝仗,打完仗回家鄉(xiāng)好好下地種田,用的是 “城南思婦愁多夢”這樣的曖昧畫面與意境,飽含了人間美好歡樂的男女之情的誘惑力量。
總而言之,圍攻大敗前,子美的樂觀導致他對待唐肅宗一直采取的是鼓勵中加以指導的態(tài)度?!断幢R》中的 “獨任朔方無限功” (指其將帥郭子儀)和希望皇帝繼續(xù)任用張鎬等賢臣的一大段,把想象和期望的心愿說得仿佛真實存在一樣。
然而,歷史中的唐肅宗,在李泌離開后,昏招連連。尤其是九節(jié)度使領(lǐng)大軍圍攻鄴城,本就是一大昏招,更何況他還以子儀、光弼皆元勛很難平衡為由不置元帥,卻又任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造成魚公公實際成了元帥的局面。魚朝恩不懂軍事,李光弼正確的計策他不認同,導致大軍圍城從秋到冬又到春,都無有大的作為,反被史思明小股兵力牽制,造成數(shù)十萬唐軍天天挨餓受凍,士氣渙散,自我消耗。乾元二年三月初六這一天,終于兩軍對壘了,唐六十萬魚龍混雜之兵,對陣史思明五萬精兵,剛剛開戰(zhàn),不料老天爺也在幫叛軍的忙,一陣沙塵暴襲來,雙方潰退。唐軍損失慘重,即刻逆轉(zhuǎn)了戰(zhàn)局,使兩京重新面臨危險。
魚朝恩歸罪于郭子儀,唐肅宗就立刻召郭回京,奪去他的軍權(quán)。郭帥不顧部下挽留,毫不猶豫地離開了軍營。肅宗朝能夠茍延殘喘,再次多虧叛軍內(nèi)亂,史思明也被其子殺死。這段唐史,雙方都在競賽誰的內(nèi)亂更厲害、誰自相殘殺更兇猛。這一年大旱,子美的心境,也從 《洗兵馬》時的喜慶氛圍,轉(zhuǎn)向了 “青山猶哭聲”、“送行勿泣血”、“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新安吏》)、“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無家別》)的人間苦難場景。作完 “三吏”“三別”后,子美 “忽然”厭戰(zhàn)至極,日夜嘆息,作詩道:“朱光徹厚地,郁蒸何由開”,“浩蕩想幽薊,王師安在哉”,“眇然貞觀初,難與數(shù)子偕”(《夏日嘆》),“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何由一洗濯,執(zhí)熱互相望?……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xiāng)”(《夏夜嘆》)。這些詩句透露了子美對唐肅宗的極度失望,此時去官意定,并由己推人,想要讓那些身處戰(zhàn)爭前沿的 “荷戈士”也棄軍,脫掉虛幻功名之青紫衣,還鄉(xiāng)歸田去。
然而對于將帥來說,功名利祿上了檔次,當然不可能像士兵那樣輕易拋開了。例如來瑱這樣的唐將。
據(jù)兩唐書記載,來瑱素來兵力不多,因而十分愛護部下,只要有他領(lǐng)導,部隊力量便堅強而戰(zhàn)無不勝。兩京收復時,他因戰(zhàn)功得到加開府儀同三司兼御史大夫,封穎國公,食實封二百戶的獎勵。
上元元年 (760)三月,“襄州將張維瑾、曹玠殺節(jié)度使史翙,據(jù)州反?!躁兾鞴?jié)度使來瑱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領(lǐng)襄、鄧、隨、唐、安、均、房、金、商、郢十州,治襄州。“瑱至襄州,張維瑾等皆降”④,可見來瑱威猛之名不虛傳。《新唐書》上還記載了此后的戰(zhàn)功:上元二年春,破史思明余黨于魯山,俘賊渠,又戰(zhàn)汝州,獲馬、牛、橐駝,凡兩戰(zhàn),斬首萬級。
寶應元年 (762)三月,“上召山南東道節(jié)度史來瑱赴京師;瑱樂在襄陽,其將士亦愛之,乃諷所部將吏上表留之;行及鄧州,復令還鎮(zhèn)。荊南節(jié)度使呂諲、淮西節(jié)度使王仲昇及中使往來者言 ‘瑱曲收眾心,恐久難制。’上乃割商、金、均、房別置觀察使,令瑱止領(lǐng)六州。會謝欽讓 (叛軍)圍王仲昇于申州數(shù)月,瑱怨之,按兵不救,仲昇竟敗沒。行軍司馬裴戎謀奪瑱位,密表瑱倔強難制,請以兵襲取之,上以為然。癸巳,以瑱為淮西、河南十六州節(jié)度使,外示寵任,實欲圖之。密敕以戎代瑱為襄、鄧等州防御使。”⑤
《唐書》記錄裴戎靠門第入官,官至京兆司錄參軍。來瑱不知何緣看上他,鎮(zhèn)陜州時引為判官,調(diào)任襄州后,又提拔他為行軍司馬,待他優(yōu)厚。他陰謀來權(quán),肅宗也想倚他代來權(quán),可惜他卻是個 “器局輕褊”“少謀”之人,來瑱和皇帝都看走了眼。
來瑱拖延赴任時間,說軍糧不足,請求秋收之后啟程。同時又讓部下上表留己。這時肅宗病死,代宗剛上臺,便讓他復職。并升他為奉義軍渭北兵馬使。
新舊 《唐書》皆記載代宗為來瑱發(fā)了兩道詔命,一道是給來本人的,另一道 “密詔戎圖之”?!顿Y治通鑒》認為裴戎手中只有肅宗的密令。唐代宗一貫以姑息為政,也可能未發(fā)密令,如此裴來之爭,便是兩代君王不同政令之爭了。存疑。五月十九日,裴戎帶著密敕,領(lǐng)二千人從駐地趕往襄陽。來瑱 “以兵逆之,問其所以來,對曰:‘尚書不受朝命,故來。若受代,謹當釋兵。’瑱曰:‘吾已蒙恩,復留鎮(zhèn)此,何受代之有!’因取敕及告身示之,戎驚惑?!雹揠p方交戰(zhàn),來瑱捉住裴戎,進京向代宗請罪。
也許,來瑱以為如此讓昏君奸臣了解了是非曲直,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庭了。豈知一入朝廷,來瑱便只能任憑宰割了。當時宦官程元振整掉李輔國,升任驃騎大將軍兼內(nèi)侍監(jiān)。郭子儀入朝,他便與代宗合謀,令郭帥自請辭職,留在長安當閑人。對待來瑱他們更是不擇手段,一邊加官進爵以示恩寵,“以來瑱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知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又一邊在三個月后,置來瑱于死地,“初,來瑱在襄陽,程元振有所請托,不從;及為相,元振譖瑱言涉不順。王仲昇在賊中,以屈服得全,賊平得歸,與元振善,奏瑱與賊合謀,致仲昇陷賊。壬寅,瑱坐削官爵,流播州,賜死于路,由是藩鎮(zhèn)皆切齒于元振”⑦(胡注:為諸鎮(zhèn)忌程元振,不敢勤王張本)。
由此而言,來瑱之死成為將帥自保權(quán)力、同朝廷爭奪利益的完全合理借口和有力心理支撐,其惡性循環(huán)擴大了內(nèi)亂規(guī)模,加重了內(nèi)亂程度,令百姓生靈涂炭,無路可逃。
史料中兩個細節(jié)的對照令人心驚?!杜f唐書》記載來瑱打敗裴戎,其妻兒并為瑱所擒,瑱厚撫之。而朝廷對待來瑱,不僅以莫須有的罪名 “賜”死,而且籍沒其家——即沒收他的家產(chǎn),他的妻兒均慘遭變身為官奴的命運。第二個照應的細節(jié)是,來瑱被殺的消息傳至各個部下,他們各懷私心奔襄陽爭斗,最終右兵馬使梁崇義勝出,殺掉兩個競爭者,上報朝廷。唐代宗這回無力亦無心再管下去了,“三月甲辰,以崇義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留后”⑧(胡注:為梁崇義以襄陽拒命而死張本)。
新舊 《唐書》還詳細敘說了來瑱后事:來瑱受刑時,門客四處逃散,有位在朝廷做校書郎、名叫殷亮的朋友趕到,“獨哭于尸側(cè),貨所乘驢以備棺衾,夜詣縣令長孫演以情告之,演義而從之。亮夜葬而祭,走歸京師”。因替罪官收尸也是犯罪,殷亮賣掉隨行騎來的驢子買棺木壽衣收葬來瑱,縣令被這義氣感動而默許放任了他的行為。殷亮趁夜埋葬并祭拜了死者,然后步行回歸長安。而梁崇義取代了來瑱的職務后,為來瑱修了祠堂,四季祭拜。他也 “不居瑱廳及正堂視事,于東廂下構(gòu)一小室而寢止”,并直言上書哀請 “禮葬”來瑱。⑨代宗只得同意,并于廣德元年下詔追復來瑱的官爵。
兩 《唐書》都在來瑱之死的末尾說:帝徐悟元振誣,以它罪流溱州。這是唐書作者故意為之,拿以后程終于被貶事安在來瑱冤死案的結(jié)尾,是為了安慰人心,也是為了維護君王的顏面,將所有的錯與惡都歸罪到奸臣身上。梁崇義因來瑱之死,對昏君奸臣拒絕信任,數(shù)年后,寧肯和妻兒跳井自殺,也不赴朝。范文瀾先生總結(jié)說:“朝廷對強橫不法的武夫,按照強橫的程度,給予大小不等的姑息,愈強橫,得到的待遇也愈優(yōu)厚。對順從朝命的功臣,按照功績和威望的程度,給予輕重不等的猜忌。……功臣們因此對朝廷有所顧慮,不肯輕易脫離兵權(quán)和防地。朝廷的賞罰如此悖謬,宜乎圖謀割據(jù)的……愈來愈多,……”⑩
子美先生棄官流浪西南,雖因 “聞說”不詳而評論來瑱之死有失片面,但在他的認識世界里,對肅宗和代宗該負的責任其實并不糊涂。作于事后 (廣德二年 (764))的幾首軍政詩,如《憶昔二首》其一指出 “鄴城反覆不足怪,關(guān)中小兒壞紀綱。張后不樂上為忙”,即導致唐軍鄴城大敗乃是肅宗重用宦官和懼內(nèi);而導致吐蕃趁亂攻占長安的是代宗繼續(xù)重用宦官:“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歧雍防西羌。犬戎直來坐御床,百官跣足隨天王”,直指代宗與程元振合謀奪郭子儀軍權(quán),導致戰(zhàn)亂無法收拾之實事。代宗再次逃離皇宮之事對子美打擊很大,失望情緒很盛,作詩暗責道:“天子亦應厭奔走”“聞道嬖孽能全生”“江邊老翁錯料事,眼暗不見風塵清”(《釋悶》)。子美看到代宗除了奸臣,幾乎就是一個孤家寡人:“行在諸軍闕,來朝大將稀。賢多隱屠釣,王肯載同歸?”(《傷春五首》其三)末一句的問號,有諸多隱意,即代宗事實上自絕于賢人了,但子美還是希望他能知錯即改,親近賢者。
子美對代宗最為用心用情,用 《有感五首》全方位地給以安慰和指導。其一指責將帥蒙恩不護主;其二指導代宗著眼長遠,先息戰(zhàn)休兵;其三議論遷都不解決根本,實施儒道才是關(guān)鍵?!安贿^行儉德,盜賊本王臣”是詩眼,凝聚了子美一腔佐君心血;其四提醒代宗加強皇家血脈親戚的力量,改變唐玄宗防兒孫勝過防藩將宦官的大錯特錯?!坝蓙韽姼傻?,未有不臣朝”是子美最顯眼、最有現(xiàn)實意義的政治智慧,令人想起李泌離開長安時最后勸囑肅宗不要再殺王子的話;其五專論君王統(tǒng)帥將軍和文官失衡問題,要求代宗改變將軍權(quán)重,朝廷和地方文官權(quán)輕的偏差,組織好政權(quán)系統(tǒng),認真對待民間疾苦,安撫民生創(chuàng)傷。即子美認為戰(zhàn)爭應不再是唐朝君王關(guān)注的重點,重點在挽救民眾,恢復民生。
隨后,子美于廣德二年夏入嚴武幕府,對唐朝軍隊內(nèi)部的腐敗有了親身感受與了解,認識到自己先前指導代宗的那一套,還是太簡單了,認識到 “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也許有點要改造整個政權(quán)系統(tǒng)的思想萌芽。當然,皇帝是無法替換的,但從上到下的奸臣、不合格官員,必須加以清理和清除,同時必須 “君臣重修德”(《傷春五首》其五),振儒道用賢才。
總而言之,來瑱之死是唐帝王昏憒失道的結(jié)果。子美在成都居住的后期,因?qū)μ拼诘奶幘尺^于同情而不忍指責,只將矛頭對準了有私心雜念的將帥,這是時代局限,可以理解。隨后子美在夔州時期更進一步替唐朝帝王反省過錯,在思想認識上深刻觸及了帝王錯誤的本質(zhì),認清了帝王失德是毀滅一切美好事物的罪魁禍首。由此子美完成了他一生中又一光輝篇章 《八哀詩》。我們從李光弼篇可以清晰地看到:子美先生通過為李光弼將軍之死鳴冤雪恨,也為自己過去對待來瑱之死的片面簡單和有失公允,進行了嚴肅認真的修正。
司徒天寶末,北收晉陽甲。胡騎攻吾城,愁寂意不愜。人安若泰山,薊北斷右脅。朔方氣乃蘇,黎首見帝業(yè)。二宮泣西郊,九廟起頹壓。未散河陽卒,思明偽臣妾。復自碣石來,火焚乾坤獵。高視笑祿山,公又大獻捷。異王冊崇勛,小敵信所怯。擁兵鎮(zhèn)汴河,千里初妥帖。青蠅紛營營,風雨秋一葉。內(nèi)省未入朝,死淚終映睫。大屋去高棟,長城掃遺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龍匣。雅望與英姿,凄愴槐里接。三軍晦光彩,烈士痛稠疊。直筆在史臣,將來洗箱篋。吾思哭孤冢,南紀阻歸楫。扶顛永蕭條,未濟失利涉。疲苶竟何人?灑淚巴東峽。(《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
《八哀詩》所選三位將軍,李光弼的功勞最大,其死亡卻令人感嘆,子美所用詩句最少,只有二十韻,卻也最精煉有力。與寫王思禮和嚴武詩的開篇完全不同,不作開篇評論,不從神童敘起,而是將對他的崇高評語放在后面,以重如千鈞之力壓倒其過錯的負面影響。浦起龍評說:“前實敘,后虛寫。首段敘功業(yè),總撮其大者,守太原而靈武得以興帝業(yè),捷河南而思明不敢犯京師,此司徒生平大有造于王室者也。事緒繁多,而檢舉扼要,最有斷制。”?
開頭至 “千里初妥帖”,用一半篇幅敘其功勛,可謂是大書特書;接下來的二韻四句,實敘其因畏懼朝中奸人陷害,而未應皇帝召喚,終因內(nèi)省過錯郁郁而亡。這種筆墨分配安排,使其死含有的冤屈之悲大大增強,而 “大屋去高棟”至 “烈士痛稠疊”便是李將軍悲劇強度的直接呈現(xiàn),其中 “白羽扇”和 “蛟龍匣”的并列呈現(xiàn),自然令人想起諸葛亮的白羽扇和他的 “出師未捷身先死”(《蜀相》),可以想見子美對李將軍的認識與評價之高。
《資治通鑒》有近四十處記錄李光弼事跡,其中有多處長篇記敘其作戰(zhàn)情節(jié),表明他是安史叛軍的克星??傮w來講,他打的均是硬仗,即常與叛軍中最聰明最強大的史思明硬碰硬。一開始,他的兵力質(zhì)與量都較弱,但他憑著卓越的指揮方略與靈活實用的戰(zhàn)術(shù),克敵制勝,一仗一仗地打出了唐將和唐軍的威風。他的運氣也比張巡等一批最早拼死抗擊安史叛軍并卓有建樹的將領(lǐng)好太多,活著并經(jīng)營自己的隊伍日益強盛,最終成為異姓王,鎮(zhèn)守一方。
據(jù) 《唐書》記載,李光弼?的先輩是契丹某個部落的酋長,他父親在武則天執(zhí)政時入朝為唐將,開元年間為唐朝擊退吐蕃進犯,戰(zhàn)死。李光弼小時候喜習騎射,少年從戎,能閱讀 《漢書》,性格沉穩(wěn)果斷,有遠略,例如,他和李泌一樣,一開始就認為對付叛軍先毀掉他的老巢是上上策。天寶五載 (746)受到河西節(jié)度使王忠嗣器重,出任兵馬使、赤水軍使。他在思想上比較接受王的正面影響,例如王因石堡城事件惹怒了唐玄宗,他去提醒王將軍,王的一番忠義正直、以人為本、不顧私利的自白讓他深受震動,也非常佩服。天寶六載 (747)至十二載 (753)之間,李光弼大約坐上了副節(jié)度使的位置 (其官職兩 《唐書》記載有出入)。十三載,被朔方節(jié)度使安思順極度欣賞,上表請求朝廷任他為自己的副手,主持留后事,并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當時李四十歲左右,《舊唐書》上還專門記敘說他為父親守喪,三年不進妻子房間。他為了拒絕安思順的好意,稱疾辭官,當時任隴右節(jié)度使的哥舒翰聽說此事,請玄宗將他召回京城。
安史反叛,唐玄宗還是主持了半年的抵抗要事的,所以歷史紀年應保留天寶十五載 (756)正月至七月這個時間刻痕。正月,郭子儀向他推薦了李光弼,從此以后,這兩人在抵抗反擊安史叛軍的歷史中,功勛卓著。子美詩也是從這個時候?qū)懫鸬摹K跇祟}中舍去李將軍的最高官銜,而取其在當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司徒官位,設(shè)計是精細的:將軍出錯之時之地,是在封異姓王之后、在兵鎮(zhèn)江淮之地,這是要盡量回避,盡可能低調(diào)描寫的。
在玄宗朝,李將軍以任河東節(jié)度使、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訪使、范陽長史、河北節(jié)度使而獨當一面,手中掌握從郭帥朔方軍中分出的一萬兵力,與史思明數(shù)萬大軍交鋒,從二月打到四月,最終一戰(zhàn)在郭子儀援助下完勝史軍。當時的唐軍也是 “士卒多虜掠,光弼坐城門,收所獲,悉歸之,民大悅”。李治軍之嚴,可見一斑。史思明不甘心,收調(diào)叛軍數(shù)萬尾隨郭、李大軍,安祿山也派兵數(shù)萬支援,五月,又被李將軍大敗。唐軍 “軍聲大振”,收復河北十余郡;叛軍軍心動搖,“祿山大懼,召高尚、嚴莊詬之曰:‘汝數(shù)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guān),數(shù)月不能進,北路 (指郭、李奪回的地盤)已絕,諸軍四合,……萬全何在?’”?這一次反擊安史叛軍的重大轉(zhuǎn)機,不久就被玄宗逼迫哥舒翰出潼關(guān)迎敵、不戰(zhàn)而敗給斷送了。
肅宗自立,郭、李部隊從河北到達靈武,肅宗朝才有了像樣的軍事實力,才有復興的希望。肅宗任命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 (太原)留守,并同平章事,帶兵五千人赴太原,殺不交兵權(quán)的官員,威鎮(zhèn)河東軍營。至德二載 (757)正月,史思明又領(lǐng)十萬叛軍來圍攻太原,以為可以輕取,然后直擊朔方、河、隴。“李光弼麾下精兵皆赴朔方,余團練烏合之眾不滿萬人……太原諸將皆懼……”李光弼以智定守城計劃,并用靈活實用的地道戰(zhàn)、機械飛石等戰(zhàn)術(shù)消滅敵軍。一個多月后,安祿山死,史歸守范陽,留下蔡希德繼續(xù)圍城,被李光弼派敢死士出擊,“大破之,斬首七萬余級”。?這場硬仗牽制并消滅敵軍重要力量,為李俶 (唐代宗)和郭子儀收復兩京、二皇回宮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
所以子美詩從開頭說到 “黎首見帝業(yè)”,猶言若沒有郭、李二位抗擊叛軍,肅宗自立也許很難成功。而自 “未散河陽卒”至 “公又大獻捷”六句,則是進一步彰顯李光弼的歷史功勛,忽略其謀事方面的小失誤。至德二載年底,李泌離開,肅宗開始亂來,聽說史思明想投降,“大喜,以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jié)度使,子七人皆除顯官”。期望他去打安慶緒。從政治的角度來說,這樣的 “寬大政策”,至少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休整唐軍,計劃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但是,大約是因為唐玄宗急切報仇而催促的緣故,這個政策沒有貫徹執(zhí)行,兩皇回到京城還沒多久就急著處死了一批偽官叛臣,給想利用假投降觀望時局的史思明一個反水的借口。另一個借口是李光弼給的,乾元元年 (758),李將軍認為史思明是個禍根,不會安分,且太有才智太會打仗,最好除掉其性命才好,遂與肅宗謀劃了一場利用和史私交很好的烏承恩去實行的暗殺。六月,行動失敗。據(jù)《資治通鑒》記載的細節(jié),說史從烏身上搜出了朝廷的鐵券和李光弼的牒牌。胡三省解釋說,“余謂李光弼之明智必不為此”?,指他不會留下如此大的疏漏。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李將軍這招暗殺的謀劃,其中不由他控制的現(xiàn)實環(huán)節(jié)和人事因素太多了,成功率并不高。而不成功導致的后續(xù)情節(jié)發(fā)展,是非常上不了臺面的。因此可以說,此事并不因其是否是史思明偽造而改變其用智過度的嫌疑,卻不是兩軍作戰(zhàn),不是李將軍智慧和能力的長項。
九節(jié)度大軍圍攻鄴城戰(zhàn)役失敗,魚朝恩將失敗歸罪于郭帥,肅宗便收郭軍權(quán)交給李光弼,命李代為朔方節(jié)度使、兵馬元帥。李將軍也很會自保,要求王子為正自己為副。也許,李將軍對公公們的恐懼與防備心理從此開啟。
乾元二年七月某日,李將軍夜入洛陽郭子儀軍營,將帥動蕩,李斬殺亂人心者,機警應對朔方節(jié)度副使仆固懷恩用小聰明搞的示威鬧劇。當然,此事也有兩個方面:“是時朔方將士樂子儀之寬,憚光弼之嚴”;“光弼治軍嚴整,始至,號令一施,士卒、壁壘、旌旗、精采皆變?!?據(jù)兩 《唐書》詳述,并不是說李去郭營改變了物形,而是指人與物都還是原來那些,但精氣神不再是原來那樣渙散隨意,而是緊張嚴整、煥然一新,有了軍營的氛圍面貌。此即子美詩 “未散河陽卒”也,不僅未散,接下來更將上演與史思明的巧戰(zhàn)大戲。《資治通鑒》用超長篇幅詳述這一持續(xù)一個多月的精采較量,結(jié)局又是史灰頭土臉地逃跑,李光弼立功升官。此乃子美詩“公又大獻捷”也。
乾元二年 (759)九月,史思明反水后再次進攻中原,李光弼因兵力、物資諸多因素不到位而無奈放棄洛陽。上元二年 (761),魚朝恩聽信謬言,又跟肅宗反復講,現(xiàn)在是再次收復東都洛陽的好時機。“光弼奏稱:‘賊鋒尚銳,未可輕進?!?肅宗不聽,命令進攻。這時,長期做副手的仆固懷恩對李將軍的嚴厲已經(jīng)忍無可忍了?!缎绿茣酚涊d攻打懷州時,仆固懷恩的兒子仆固玚恃功犯禁,搶了叛軍首領(lǐng)的漂亮老婆到自己的幕帳,李命令他送回去,他不聽,還派了士卒環(huán)繞守衛(wèi)。李將軍就派騎兵急速趕去,射死七個守衛(wèi),奪了那個女子送還叛軍首領(lǐng)。因內(nèi)心怨恨、懼怕李將軍,仆固懷恩決定支持魚朝恩,在作戰(zhàn)中不執(zhí)行李的布陣規(guī)定,致使他的部隊成為史軍的突破口,導致李將軍背負了 “邙山之敗”的惡名。
古代評家對杜甫 “小敵信所怯”句分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指 “邙山之敗”,仇兆鰲、王嗣奭、浦起龍均如此注釋,浦氏說:“妙在抑揚其詞,言小挫雖若怯懦,而重鎮(zhèn)賴以寧謐……”?另一派朱鶴齡認為:“怯小敵,正見其勇于大敵耳。舊注指北邙敗繢,非是。北邙之敗,乃魚朝恩為之,且思明豈可言小敵!”?
也許 “小敵”句與 “異王冊崇勛”句是倒裝安排。從整首詩來看,筆者認為,除了畏禍不勤王、不來朝的結(jié)局之外,子美先生絕對不愿意再在詩中用重筆寫出這場戰(zhàn)斗及其失利。因而“小敵”句或是在褒揚李光弼崇高功勛的背后有主觀的原因,即將軍的軍事實力總是得以最優(yōu)化、最大化,完全是取決于將軍克敵致勝的專業(yè)態(tài)度。換句話說,他不懼強敵、戰(zhàn)之能勝,是因為他不僅在戰(zhàn)術(shù)上重視敵人,更重要的是他在戰(zhàn)略上也重視敵人。事實上也如此,李將軍從對待小股敵人時就謹慎小心,做萬全準備了,“信所怯”的 “信”字,指他相信或遵循的作戰(zhàn)態(tài)度、指導思想而言?!扒印弊衷谶@里,也許并不實指害怕和臨陣退縮,而可以代指臨陣前小心地重視敵情,哪怕與 “小敵”作戰(zhàn),也要懷著這種原則態(tài)度,事先敬畏對方,重視了解對方,盡力做到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建立大功,成就勛業(yè),才能實現(xiàn)國家 “千里初妥帖”的局面。從子美詩句的安排,我們可以體會出他是要向讀者表明,李光弼是君王、國家和人民可以依靠的忠臣良將。
然而,歷史上的這場失敗對李將軍的內(nèi)心影響深重,他上表請求自貶以自保。肅宗也知又是自己太心急了,也了解了兩位大將關(guān)系不合,便分別作安排了事。仆固還是回到郭帥手下;李將軍還是任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領(lǐng)河中節(jié)度使。五月,李自河中入朝。
安史之亂頭幾年,唐軍內(nèi)亂也十分猖獗,大大小小的作亂事件反映出唐軍問題嚴重到跟叛軍、“援軍”相差無己。例如第二次收復洛陽時,唐軍和回紇人一樣殘暴貪婪:“回紇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朔方、神策軍亦以東京……皆為賊境,所過虜掠,三月乃已。比屋蕩盡,士民皆衣紙。”唐軍問題嚴重到就連一直寬大容忍的郭子儀,也不得不以一次殺數(shù)十人來鎮(zhèn)軍。上元元年的江南,唐軍大亂,自燃戰(zhàn)火于相對平靜的經(jīng)濟命脈區(qū)域,其中有位猛將田神功,助平叛將帥打擊叛亂者,條件是“許以淮南金帛子女”,“神功及所部皆喜,悉眾南下”,“入廣陵,及楚州,大掠,殺商胡以千數(shù),城中地穿掘略遍”。?而上元二年史朝義也殺進江南,侵犯申、光等十三州,并親自領(lǐng)兵包圍了宋州。肅宗為保江南經(jīng)濟供給,及時地給李光弼安排了一大堆職務,兼任八道行營節(jié)度,命他出鎮(zhèn)臨淮,一為收服、嚴治那里 “野”性十足的唐朝將帥,二為打擊史朝義。
據(jù)新舊 《唐書》記載,李將軍八月出發(fā)的時候,皇帝為他賦詩餞行。半路上李生病,監(jiān)軍使認為兵力太少,請求據(jù)守揚州,李光弼卻堅持說:朝廷以安危寄我,賊安知吾眾寡?若出其不意,當自潰。他帶領(lǐng)部下迅疾進入徐州,于是那里的局面隨之發(fā)生變化:田神功不敢逗留淮南掠搶享樂,回歸李部;來瑱也不敢繼續(xù)賴在襄陽;當時唐軍還有兩將在那兒互攻互掠的也停止了,并且都乖乖執(zhí)行肅宗命令交兵權(quán)、進京入朝去了。原來,來瑱并不是自己 “聽話”入朝的,而是被更厲害的李將軍震懾而無奈交出兵權(quán)的。那么,此細節(jié)很有可能因來瑱之死而加重李將軍的心病,會使他對魚和程等奸臣的畏懼大到促使他后來作出錯誤判斷,促使他不顧后果地拒絕君王求助。但是,《資治通鑒》上并無來瑱因他入朝一節(jié)。且存疑。多年后,子美在夔州回憶李光弼的此番功勞時贊道:“李相將軍擁薊門,白頭雖老赤心存。竟能盡說諸侯入,知有從來天子尊?!保ā冻新労颖敝T道節(jié)度入朝歡喜口號十二首》其十一)
內(nèi)部調(diào)整好以后,李光弼派田神功等將領(lǐng)大敗史朝義,救宋州,并攻打浙東叛軍。到廣德元年 (763)四月,李光弼徹底消滅浙東叛軍,保住了唐朝的經(jīng)濟命脈。此乃子美詩中歌頌的“千里初妥貼”的大功勞也。李將軍被封為臨淮郡王,增加實封二千戶,賜給一子三品官階,并賜鐵券,將姓名藏在太廟中,并在凌煙閣繪像。
吐蕃趁唐亂蠶食唐地,并于廣德元年冬進犯中原,目標京城。程元振居然不報告皇上,等到吐蕃騎兵打到城邊,代宗又倉皇逃出宮殿,只有郭子儀臨時招募的二十騎人馬算是正規(guī)軍護駕。皇帝征召李光弼救駕,李將軍同諸多將帥一樣按兵不動:“李光弼竟遷延不至;上恐遂成嫌隙,其母在河中,數(shù)遣中使存問之。吐蕃退,除光弼東都留守以察其去就;光弼辭以就江、淮糧運,引兵歸徐州。上迎其母至長安,厚加供給,使其弟光進掌禁兵,遇之加厚?!?
從這段歷史文字看,代宗對李光弼是寬容的,然而,當時的唐將也都知道這位皇帝的懦弱,一旦對立沖突起來,他只聽憑奸臣們?nèi)ヌ幚怼?/p>
除了這個思路以外,李將軍本人的自保方式也值得探討一下。
一方面,也許他對奸臣惡勢力空想太多,而對自己的實力看得太低了,從而采取了不明智的消極退縮的自保方式。提起郭子儀的大無畏,僅僅從心胸開闊和忠君愛國方面來說是不夠的,其對自己功高的自信與坦誠,其內(nèi)心的強大、性格的剛正、為人的豁達,反過來也嚇壞了奸臣們,從而不敢拿他怎樣。另一方面,相較于郭帥的心底無私而言,出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多年,得到擁兵鎮(zhèn)守一方的兵權(quán),是否滋養(yǎng)了李將軍的私心呢?李是典型的智勇雙全的將帥,不懼死亡,早就心存為國捐軀沙場的意志,例如,在對陣史思明最為艱苦卓絕也最為精彩絕倫的一場戰(zhàn)斗中,李將軍就做好了全軍覆沒的心理準備:“光弼令諸將曰:‘爾曹望吾旗而戰(zhàn),吾飐旗緩,任爾擇利而戰(zhàn);吾急飐旗三至地,則萬眾齊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斬!’又以短刀置靴中,曰:‘戰(zhàn),危事,吾國之三公,不可死賊手,萬一戰(zhàn)不利,諸君前死于敵,我自剄于此,不令諸君獨死也?!?也就是說,以他英俊剛烈的性格而言,他勇于戰(zhàn)死沙場,寧愿自刎也不假于敵手。但是,若在自家陣營,被奸臣和君王冤屈而死,這不僅會重創(chuàng)他的自尊心和嚴謹清潔的性情,更會毀滅他一生的存在價值。正是對這一危機的思慮,使他深受畏懼的折磨,導致他心有不甘,最終抉擇失誤。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他的 “私心”——即對軍營與鎮(zhèn)地的留戀,完全在于他珍惜的是兵鎮(zhèn)一方的權(quán)力,珍惜的是這種為人主為國家貢獻智慧與力量的方式,這是他的生命價值所在,更是他喜愛的生活方式,他不愿意失去。而皇帝和奸臣終究要收去這個,他是拖延一時是一時。只不過,他不知道這個決定過后,事態(tài)的發(fā)展讓他內(nèi)心那樣煎熬,以至于只用九個月光陰,便直接要了他的命,死時才五十七歲。跟郭帥相比,李光弼將軍幾乎什么都不缺,他獨獨缺少的,是對自己為君王和國家做出的巨大功勛的自信與豪邁,從而使他手中兵鎮(zhèn)一方的權(quán)力,變成了他英明、壯烈、精彩一生的軟弱之處。
“李光弼,治軍嚴整,指顧號令,諸將莫敢仰視,謀定而后戰(zhàn),能以少制眾,與郭子儀齊名。及在徐州,擁兵不朝,諸將田神功等不復稟畏,光弼愧恨成疾,已酉,薨?!?(胡注:李光弼處危疑之地,其跡若無君者,而諸將亦不復稟畏光弼。節(jié)義天下之大義,非虛語也。)新舊《唐書》皆說他病重時曾上表代宗。《舊唐書》更明說他派衙將孫珍奉遺表陳說自己的心態(tài),表明因害怕魚、程讒害而不敢入京救駕,可能是李光弼自己的解釋。令人嘆息的是,《舊唐書》還記敘說李將軍在徐州去世,部下護送他的靈柩回到京師,代宗遣中官開府魚朝恩吊問其母于私第。
“青蠅紛營營,風雨秋一葉。內(nèi)省未入朝,死淚終映睫?!弊用罏槔顚④娡纯?,情感是單純的。而李將軍之死令后人欷歔,卻在于死因相當復雜。作為強硬高傲的唐將,因其私心一閃念未保晚節(jié),自己將自己處置在說不清道不明的境地,其所經(jīng)受的靈魂折磨,不僅令子美先生,更令多少讀歷史、讀杜詩的后世讀者心痛和憤恨難平?!扒嘞壖姞I營”兩句,把英雄的死因說得明明白白;“內(nèi)省未入朝”兩句,則是子美衷心衛(wèi)護英雄的態(tài)度。
子美詩中說 “雅望與英姿,惻愴槐里接”,古代評家多認為是說李將軍葬地在皇家陵墓附近,以此為李將軍死猶戀主,即忠心至死不變作辯白。子美哭道:“吾思哭孤冢,南紀阻歸楫。扶顛永蕭條,未濟失利涉。疲苶竟何人,灑涕巴東峽?!彼肫鹱约阂恍?“持?!薄胺鲱崱钡睦硐氡痪跗茰缫院?,流寓深山峽谷虛度光陰,似乎永無出頭之日,只能借緬懷光弼這樣的大英雄,一灑同命相憐相惜之淚;只能借文字一解為國為君為百姓之心憂;只能是寄希望于這樣的詩作對今世后世的君王有所影響。
《八哀詩》作于大歷元年 (766)秋天,子美回憶李光弼時,第一,他對李將軍的忠心是堅信不疑的。若稍有懷疑,像面對章彝那樣的唐將,他會作 《冬狩行》《桃竹杖引贈章留后》,直接給以諷勸,要求他去救主勤王。第二,子美先生絲毫不想涉及個人因素,徹底沖破評來瑱之死時,以個人因素下定論的片面性,即使矯枉過正也不在乎。即子美就是不想李將軍因 “內(nèi)省”而亡的悲痛結(jié)局,對奸臣乃至昏君的控訴與指責力度有絲毫的減弱。這于詩歌而言是相宜的,其強烈的情感傾向,無疑加強了杜詩文字里面以及杜詩之外歷史真實之中,李光弼將軍的光輝形象,和他作為時代英雄的一生所飽含的悲劇美的感染力量。
在唐朝亂世,來瑱和李光弼的命運之悲 ,一是因為各自的缺點和失誤,又遇君王的失德失策和奸臣的陷害,即不可避免地被害而亡。子美先生對唐朝將帥命運的認識和評論,隨著對唐朝三代帝王執(zhí)政偏離儒道的歷史的清算和總結(jié),越來越客觀和全面,并最終在其詩作中,對以往的簡單和片面進行了必要的修正。
“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子美先生通過 《八哀詩》哀悼大唐忠義正直的賢臣與良將,樹立了儒家的用人思想原則和標桿人物。這些人物的形象與故事,是子美詩的特別篇章,具有極高的文史、政治和人性思考價值,是我們思想的源泉之一,值得我們繼續(xù)深度關(guān)注研究下去。
注釋:
①黃慧娟:《從杜詩看杜甫入幕辭職的前因后果》,《杜甫研究學刊》,2013年3期。
②??浦起龍:《讀杜心解》,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116-117頁、第147頁、第147頁。
③本文所述來瑱生平,請參看新、舊 《唐書·來瑱傳》,中華書局1975年。
④⑤⑥⑦⑧?????????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091頁。本文 《資治通鑒》引文均出此本,下文不再出注。
⑩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45頁。
?本文所述李光弼生平,請參見新、舊 《唐書·李光弼傳》,中華書局1975年。
?轉(zhuǎn)引自 《杜甫全集校注》,朱注 《杜工部詩集輯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第3976頁。
責任編輯 陳寧
作者:黃慧娟,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副研究員,61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