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玉
【摘要】要想質(zhì)的飛躍,必先達到量的累積。俗話說:熟讀詩文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群文閱讀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長期以來小學語文“一本教材教一學期”導致的“閱讀面窄,閱讀量小”的缺憾,效果很明顯,無可厚非。因此,群文閱讀各單篇閱讀并不沖突,只要合理利用,就能令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關(guān)鍵詞】群文閱讀;單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guān)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yōu)秀的閱讀材料。同時,也強調(diào)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為了提高學生在一定時間內(nèi)的閱讀數(shù)量,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加強學生快速朗讀、整合信息、質(zhì)疑討論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近幾年,群文閱讀在國內(nèi)悄然興起,它是對單篇閱讀教學內(nèi)容的突破,更是對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創(chuàng)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時代性。
群文閱讀熱潮的掀起,引來了不少人的非議: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讀懂單篇”的能力及良好的讀書習慣,遠比讀了多少本(量)的書更為重要 。假若連“讀透”一篇課文都尚有困難,談群文閱讀則無異于拔苗助長或是空中樓閣。其實,群文閱讀并不是取代教材的單篇閱讀教學,而是對現(xiàn)有的教材教學進行有力的補充,教材仍然是最基礎(chǔ)、最重要的教學資源。那么,如何讓群文閱讀與單篇閱讀并駕齊驅(qū)呢?
思考一:細品單篇閱讀之余,進駐群文閱讀,讓閱讀具有思考力。
好文章需要慢慢讀,細細品,一句話乃至一個詞、一個字都值得反復誦讀、反復推敲,方能達到“香茶過喉,余味無窮”的境地。學生在這樣潛心玩索,舉著墨筆,以書上勾畫批點,“丹黃殆遍”有了心得,解了其中風情,更識出了文中的趣味之余,如若在此興趣黯然之時,及時地送上幾篇精心挑選的、質(zhì)量上乘的,且和單篇文章蘊含著可以供師生展開言論的話題 ,給予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這個空間內(nèi)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充分與文本對話,從不同視角去看待、分析,形成不同見解,改善課堂提問的質(zhì)量,引導學生高層的思考。學生的智慧之花必欣然怒放,如同給學生在品茶之時配上一碟瓜子,數(shù)顆梅子,其芳香、愜意不言而喻。例如我在上《坐井觀天》一課時,學生在想象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之后,傳統(tǒng)的授課便結(jié)束了,但學生仍然氣氛高漲,這時,我引入了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通過古今對照讀,學生對《坐井觀天》有了別樣的思考。這時乘勝追擊,以文帶文,拓展補充讀了《青蛙看海》,找找青蛙是怎樣看到大海的?師生合作讀文,感受青蛙克服重重困難,到達山頂看海。最后讀寫聯(lián)動,學寫故事:你想像小鳥一樣插上翅膀去看看無邊無際的藍天嗎?你想像青蛙一樣克服重重困難去看看一望無際的大海嗎?請你試著寫一寫。如此水到渠成,還會擔心學生寫不出文章嗎?
思考二:敢于取舍單篇閱讀文本內(nèi)容,保障群文閱讀,讓閱讀具有探究力。
單篇閱讀教學的課堂存在著一些問題:學段目標把握不準,導致課堂教學太膚淺;教學目標不明確,重形式輕內(nèi)容,重結(jié)論輕過程;教師的過度強勢,串講串問浪費時間。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在有效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正確解讀文本,恰當?shù)貏h補教學內(nèi)容,在群文閱讀的課堂,杜絕“異口同聲”,鼓勵學生逆向思考,多用“聊一聊、說來聽聽”等輕松的情境下,進行討論有價值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讓閱讀的探究力改變沉悶的課堂。
思考三:以單篇閱讀習得策略,引領(lǐng)群文閱讀,讓閱讀具有整合力。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著眼于將來的社會發(fā)展趨勢看,信息化、大數(shù)據(jù)化的社會意味著未來生活的多元化、現(xiàn)代化、快節(jié)奏,因此,必然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越來越高。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課堂,依然還是局限在單篇閱讀的內(nèi)容分析中,以大聲朗讀和詞句的理解上,“少、費、差、慢”的低效語文學習,以有限的時間內(nèi)教給學生真正有效的閱讀知識,掌握必要的閱讀策略:預測、圖像化思考、推論、聯(lián)結(jié)等內(nèi)容,習得的策略只有通過舉一反三,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篩選信息、整合信息,成為卓越的閱讀者。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教材知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漸進于善讀,終于能不待教師之輔導而自臻于通篇曉明。從改變閱讀材料和閱讀策略兩方面入手,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在精讀與泛讀兩者之間實現(xiàn)高效的對接,因文而異,因?qū)W情而異,適時地開展群文閱讀,一定能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孔子拜師》為例:課文的主線是孔子“學無止境”的精神。那么,是什么支持著孔子“學無止境”呢?又是什么讓老子授徒時毫無保留呢?通過群文《經(jīng)典誦讀》中的七句孔子名言,既讓學生在課堂上速讀速記,又讓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孔子“學無止境”精神的理解。而老子毫無保留地把學問傳授給孔子,可能會傳授些什么呢?自然而然地帶入兩篇《道德經(jīng)》節(jié)選短文,讓好幾篇文章進行整合,學生的腦子里就形成了密不可破的知識圈。
要想質(zhì)的飛躍,必先達到量的累積。俗話說:熟讀詩文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t樓夢》中香菱說要跟黛玉學作詩,黛玉給香菱挑了這么三個人的詩打底:“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早在清朝中期曹雪芹便有如此見地,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群文閱讀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長期以來小學語文“一本教材教一學期”導致的“閱讀面窄,閱讀量小”的缺憾,效果很明顯,無可厚非。因此,群文閱讀各單篇閱讀并不沖突,只要合理利用,就能令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