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宇
(福州大學人文學院, 福建福州 350116)
?
冰心故鄉(xiāng)考
施曉宇
(福州大學人文學院, 福建福州 350116)
冰心先生的故鄉(xiāng)有三個:福州市隆普營謝家大宅(今福州市鼓樓區(qū)烏山腳下烏塔之側(cè))是冰心的出生地;福建省長樂縣甘墩鄉(xiāng)橫嶺村(今福州市長樂市金峰鎮(zhèn)橫嶺村)是冰心的祖籍地;山東省煙臺市東山海軍學堂舊址(今煙臺市芝罘區(qū)會英街)是冰心的“靈魂的故鄉(xiāng)”。冰心先生生前多次著文,遺憾未能回到祖籍地橫嶺村。其實她在1903年清明節(jié)隨祖父謝鑾恩與父親謝葆璋回過祖籍地橫嶺村祭祖,不過因為當時不滿3歲的幼小年紀,所以成年后毫無印象。
冰心; 故鄉(xiāng); 出生地; 祖籍地; 祭祖
冰心先生的故鄉(xiāng)有三個:福州市、長樂市、煙臺市。福州市隆普營謝家大宅(今福州市鼓樓區(qū)烏山腳下烏塔之側(cè))是冰心的出生地。福建省長樂縣甘墩鄉(xiāng)橫嶺村(今福州市長樂市金峰鎮(zhèn)橫嶺村)是冰心的祖籍地。山東省煙臺市東山海軍學堂舊址(今煙臺市芝罘區(qū)會英街)是冰心的“靈魂的故鄉(xiāng)”。
1900年10月5日,冰心(原名謝婉瑩)出生于福州市隆普營謝家大宅,就在今天福州市鼓樓區(qū)遐邇聞名的烏山腳下烏塔之側(cè)。因此冰心在4500字散文《我的故鄉(xiāng)》中寫道:
我生于一九〇〇年十月五日(農(nóng)歷庚子年閏八月十二日),七個月后我就離開了故鄉(xiāng)——福建福州。但福州在我的心里,永遠是我的故鄉(xiāng),因為它是我的父母之鄉(xiāng)。我從父母親口里聽到的極其瑣碎而又極其親切動人的故事,都是以福州為背景的。
我母親說:我出生在福州城內(nèi)的隆普營。[1]
今天福州隆普營的冰心先生出生地謝家大宅——由冰心祖父謝鑾恩租來的房子僅存一面高高在上的女兒墻——壓檐墻。不過,與隆普營相距公共汽車一站遠的楊橋東路17號,則是冰心先生在福州生活過的另一處謝家宅院。而且,隆普營對出生只有七個月即離去的冰心而言,不可能留下絲毫印象,倒是福州楊橋東路17號給11歲才從山東煙臺重返故鄉(xiāng)的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所房子很大,住著我們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大廳堂的兩邊,我們這邊的前后房,住著我們一家六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那里成了我的樂園,我一得空就鉆進去翻書看。我所看過的書,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清袁枚(子才)的筆記小說《子不語》,還有我祖父的老友林紓(琴南)老先生翻譯的線裝的法國名著《茶花女遺事》。這是我以后竭力搜求“林譯小說”的開始,也可以說是我追求閱讀西方文學作品的開始。[2]
如今,每天川流不息的游客都會好奇地看見,由福州著名“三坊七巷”之楊橋巷擴建的楊橋東路17號,同時掛著“林覺民故居”和“冰心故居”兩塊牌子。因為這個謝家宅院原是黃花崗72烈士之一林覺民家的老宅。
1911年春,林覺民提前從留學的日本經(jīng)香港回國,與族親林尹民、林文等一起參加推翻封建滿清王朝的廣州起義。4月24日深夜,林覺民在香港寫下絕筆《與妻書》《稟父書》后,即隨黃興等革命黨人攻打廣州總督衙門,受傷被俘不降,于4月27日從容就義。林覺民烈士被害后,躲到鄉(xiāng)下的林家人為避禍,忍痛賣去老宅。冰心的祖父謝鑾恩遂從林覺民家人那里購得了這個宅院,供謝家老小居住。這是今天福州楊橋東路17號同時掛著“林覺民故居”和“冰心故居”兩塊醒目牌子的緣由。
1865年1月3日,冰心的父親謝學朗(字葆璋,號鏡如)在福州出生。1884年11月,19歲的謝葆璋以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天津水師學堂(恩師是總教習嚴復)。謝葆璋先上“威遠”練習艦實習,后隨邱寶仁等一道赴德國伏耳鏗廠接收北洋水師購進的“來遠”艦,不久由駕駛二副升任槍炮官。中日“甲午海戰(zhàn)”戰(zhàn)敗后,僥幸從擊沉的“來遠”艦上死里逃生的謝葆璋被清政府任命為從英國新購 “海圻”巡洋艦幫帶(副艦長),“海圻”艦的管帶(艦長)則由謝葆璋的老師和福州同鄉(xiāng)——北洋海軍幫統(tǒng)(副司令)薩鎮(zhèn)冰兼任。而4300噸重艦“海圻”與“海天”巡洋艦同為其時中國海軍最大戰(zhàn)艦。這段經(jīng)歷在冰心的散文《我的故鄉(xiāng)》有明確記載:
在我父親十七歲那年,正好祖父的朋友嚴復(幼陵)老先生,回到福州來招海軍學生,他看見了我的父親,認為這個青年可以“投筆從戎”,就給我父親出了一道詩題,是“月到中秋分外明”,還有一道八股的破題。父親都做出來了。在一個窮教書匠的家里,能夠有一個孩子去當“兵”領餉,也還是一件好事,于是我的父親就穿上一件用伯父們的兩件長衫和半斤棉花縫成的棉袍,跟著嚴老先生到天津紫竹林的水師學堂,去當了一名駕駛生。
父親大概沒有在英國留過學,但是作為一名巡洋艦上的青年軍官,他到過好幾個國家,如英國、日本。我記得他曾氣憤地對我們說:“那時堂堂一個中國,竟連一首國歌都沒有!我們到英國去接收我們中國購買的軍艦,在舉行接收典禮儀式時,他們竟奏一首《媽媽好糊涂》的民歌調(diào)子,作為中國的國歌,你看!”[3]
1927年6月,62歲的謝葆璋升任第七任海軍部次長——北洋政府最后一任海軍部次長。1930年,因愛妻楊福慈在上海病逝,退休后的謝葆璋由上海遷居北京。晚年的謝葆璋多數(shù)由冰心的大弟,回國后一直在交通部門工作的長子謝為涵負責照料生活。而謝為涵娶的妻子則是母親楊福慈大哥楊子敬的長女楊建華,可謂親上加親。1940年8月4日晨,謝葆璋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75歲。
冰心的母親楊福慈是一個出身書香門第,能詩善文的開明女子。1871年,楊福慈出生于福建省侯官縣(今福州市),祖籍福建省連城縣芷溪村。楊福慈的祖父楊際春(又名慶琛),乃清嘉慶年間進士,欽點刑部山東主事,與林則徐是密友。楊福慈的父親楊維屏歷任甘肅省隆德、中衛(wèi)及河北束鹿等縣知縣,與冰心祖父謝鑾恩是至交。早在楊福慈9歲那年,楊、謝兩人就締結(jié)為“兒女親家”。楊福慈的家族是典型的“書香之家”“進士門第”。在楊氏前六代,出了以兩江總督楊簧為代表的12名進士,12名舉人。從第六代開始又出了以海軍部部長楊樹莊上將(冰心表侄)為代表的“海軍世家”。14歲時,楊福慈的父母相繼去世,她跟隨曾任河北、山東道臺的堂叔楊維寶一道生活。1890年1月3日,19歲的楊福慈如約嫁給25歲的北洋水師軍官謝葆璋為妻?;楹筮B生兩個兒子都夭折了,10年后才在今天的福州市隆普營生下了長女謝婉瑩并存活,接著生下了三個健康的兒子謝為涵(筆名冰仲)、謝為杰(筆名冰叔)、謝為楫(筆名冰季)。1930年1月7日夜,相夫教子、辛勞一生的冰心母親楊福慈在上海家中病逝,享年60歲。
特意從北京趕去的冰心日夜勞頓、精心侍候——陪伴母親走完人生因病痛折磨的最后一程。巧合的是,這一年冰心的公公吳文藻的父親吳煥若先生也去世了。與母親生死相依、母女情深的冰心,在1931年6月30日夜于北京燕南園完稿的祭奠母親的20000多字長文《南歸——貢獻給母親在天之靈》里寫道:
關于母親,我并沒有寫下半個字。雖然有人勸我寫哀啟,我以為不但是“語無倫次”之中,不能寫出什么來,而且“先慈體素弱”一類的文字,又豈能表現(xiàn)母親的人格于萬一?母親的聰明正直,慈愛溫柔,從她做孫女兒起,至做祖母止,在她四周的人對她的疼憐、眷戀、愛戴,這些情感,在我知識內(nèi)外的、在人人心中都是篇篇不同的文字了。受過母親調(diào)理、栽培的兄姐弟侄,個個都能寫出一篇最真摯、最沉痛的哀啟。[4]
在1987年懷念母親的930字散文《我的母親》里,冰心先生又寫道:
母親常常教導我們“勤能補拙,儉以養(yǎng)廉”的道理。她自己更是十分勤儉,我們姐弟的布衣,都是她親手縫制的……她是個最“無我”的人!我一直努力想以她為榜樣,學些處世做人的道理,但我沒有做到。[5]
1901年5月,冰心出生七個月后就在襁褓中隨母親離開福州前往上海,住進虹口區(qū)昌壽里。謝葆璋任副艦長的“海圻”巡洋艦大多時候在滬駐泊,一家人可以在謝葆璋休假時得以團聚。1902年冬,37歲的謝葆璋出任煙臺海軍練營管帶(營長)。1903年冬,北洋政府創(chuàng)辦一所新的海軍學校,即煙臺海軍學堂。海軍學堂將就在海軍練營的簡陋潮濕的營房里開課,38歲的謝葆璋出任首任監(jiān)督(校長)。冰心隨父母來到了煙臺。因此,3歲的冰心打小就在煙臺海軍學堂的海灘上玩耍,成長。
1910年,在煙臺海軍學堂春季運動會上,互相仇視的滿漢學生爆發(fā)激烈沖突。事發(fā)后,上峰要求校方嚴懲漢族學生,謝葆璋卻不肯偏袒滿族貴胄學生,據(jù)理力爭,進而憤然辭職。
1911年,謝葆璋辭去煙臺海軍學校首任校長的職務,舉家返回故鄉(xiāng)福州,冰心也依依不舍離開她生活了8年的煙臺。一家人先乘輪船從煙臺到上海,住在虹口區(qū)租界的旅館里,恰逢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fā),進步的上海市民紛紛捐款慰勞革命軍。11歲的冰心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也把平日節(jié)省下的十塊壓歲錢送到《申報》報館去捐獻了。時隔68年后,在1979年7月4日,79歲的冰心為此事在《我的童年》中追憶:
我們在回到福州的中途,在上海虹口住了一個多月。我們每天都在搶著等著看報。報上以黎元洪將軍(他也是父親的同班同學,不過父親學的是駕駛,他學的是管輪)署名從湖北武昌拍出的起義的電報(據(jù)說是饒漢祥先生的手筆),寫得慷慨激昂,篇末都是以“黎元洪泣血叩”收尾。這時大家都紛紛捐款勞軍,我記得我也把攢下的十塊壓歲錢,送到申報館去捐獻,收條的上款還寫有“幼女謝婉瑩君”字樣。我把這張小小的收條,珍藏了好多年,現(xiàn)在,它當然也和如水的年光一同消逝了![6]
1911年秋,冰心從煙臺重返久違的出生地福州,住在城中南后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后面——就是今天的楊橋東路17號“冰心故居”。冰心對福州美好的印象從這里開始:“就在這一年,也許是第二年吧,福州有了電燈公司。我們這所大房子里也安上電燈,這在福州也是一件新鮮事,我們這班孩子跟著安裝的工人們滿房子跑,非常地興奮歡喜!”(《祖父和燈火管制》)1912年,冰心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州女子師范預科讀書。
據(jù)冰心自己多次講過寫到:一生中只回過兩次福州,第一次在1911年冬天,第二次在1955年冬天。她在1955年11月第二次回福州后,于1956年春寫下近18000字的散文《還鄉(xiāng)雜記》(部分發(fā)表于1956年6月號《人民文學》,全文由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于1957年4月初版,后收入《小橘燈》一書)。在《還鄉(xiāng)雜記》的第一章《從北京到福州》中,冰心這樣贊美她的出生地:
那是一九五五年的十一月中旬,北京已經(jīng)是樹葉黃落,朔風颼颼的了。我們坐著火車從北到南,穿過六個省份,就是: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一路上越走越暖。到了江西省的上饒,我們換坐汽車,在黎明的微雨中,上了紫雞嶺,直到分水關;這個山頭,是江西和福建交界的地方,從這時起,我就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了!
我的父母都是福建人,但是我的一生中,只到福建去了一次,那是四十多年以前的事了,而且走的是水路。那時我從山東的渤海,走進福建的閩江,覺得江水實在比海水安靜溫柔得多!
……福州本是個有山有水有溫泉的城市,而且是四季綠葉不落,繁花不斷。外賓來到,都驚奇地夸贊福州是一座花園。[7]
1912年,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任命黃鐘瑛為中華民國首任海軍部總長兼海軍總司令。1913年8月,黃鐘瑛任命同是福州長樂老鄉(xiāng)加同是駕駛專業(yè)畢業(yè)的謝葆璋為海軍部軍學司少將司長,讓時年48歲、辦事認真的謝葆璋主管海軍教育。冰心于是跟隨全家從福州遷居北京,在鐵獅子胡同中剪子巷14號院住了整整十年,這是冰心完成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關鍵十年。1914年,冰心入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就讀直至畢業(yè)。1918年,冰心入?yún)f(xié)和女子大學理科(后轉(zhuǎn)文學系)。
在中剪子巷14號,冰心開始了最早的文學創(chuàng)作。1919年,借“五四”東風,19歲的冰心公開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兩個家庭》(9月18日至22日北京《晨報》連載),還發(fā)表了小說《斯人獨憔悴》《去國》《莊鴻的姊姊》等,都收入冰心的第一部小說集《去國》(北新書局1933年10月初版)。同時,冰心還寫出了轟動一時的組詩《繁星》。由此,謝婉瑩出自于中剪子巷14號的筆名“冰心”在文壇一炮打響。因此,北京鐵獅子胡同中剪子巷14號可謂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師冰心的誕生地。
冰心終其一生在出生地福州的生活總共只有兩年多的時間,有1979年初冰心應《福建文學》編輯之約寫出的散文《我的故鄉(xiāng)》為證:
我這一輩子,到今日為止,在福州不過前后呆了兩年多,更不用說長樂縣的橫嶺鄉(xiāng)了。但是我記得在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一二年之間我們在福州的時候,橫嶺鄉(xiāng)有幾位父老,來邀我的父親回去一趟。他們說橫嶺鄉(xiāng)小,總是受人欺侮,如今族里出了一個軍官,應該帶幾個兵勇回去夸耀夸耀。父親恭敬地說:他可以回去祭祖,但是他沒有兵,也不可能帶兵去。[8]
1986年初夏,適逢橫嶺村修訂謝氏族譜,6月初謝氏宗親派專人去北京請冰心先生作序。本來,循舊例,族譜家譜只列男性,女性是不入譜的(僅記在夫家族譜家譜中)。但橫嶺村謝氏鄉(xiāng)親一反舊例,率先將冰心列入本姓族譜,還破例請冰心作序。冰心先生特別感動,于6月7日在橫嶺謝氏族譜的《族譜序言》認真寫道(全文):
1986年6月4日,有福建省長樂縣橫嶺鄉(xiāng)的三位鄉(xiāng)親謝振瑜、謝尊仙、謝捷先帶著許多故鄉(xiāng)的史跡相片和記錄專程來京,要我為即將修訂的族譜作序。這使我感到光榮而又慚愧!我自幼離鄉(xiāng),對于鄉(xiāng)土鄉(xiāng)人極少接觸。但我認為族譜是承上啟下的家族歷史。對家史的注重和關懷,是愛祖國愛人民的起點!我祝愿謝氏男女子孫,繼承我們農(nóng)民祖先勤勞勇敢的勞作精神,加以發(fā)揚光大,精研各種科學技術,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我族的繁榮昌盛,為祖國的飛躍振興,而盡上自己的最大的力量![9]
冰心先生固然對應邀為橫嶺村謝氏族譜作序“感到光榮”,但對一生“沒有回去過”祖籍地即今長樂市金峰鎮(zhèn)橫嶺村(冰心寫作橫嶺鄉(xiāng)),感覺很遺憾。1990年8月22日冰心在北京家中為新修《長樂縣志》作序時,繼續(xù)寫道:
福建長樂是我的父母之鄉(xiāng)。我的曾祖父謝以達公就是從長樂縣遷到福州去的。我雖然沒有回去過,但我知道長樂地處東海之濱,和臺灣隔海相望,和海外各地來往頻繁,因而在文化、科技、經(jīng)濟各方面,歷來都在突飛猛進。[10]
不惟如此,冰心更早在懷念福州的散文《我的故鄉(xiāng)》里根據(jù)祖父謝鑾恩的回憶寫到:
原來我的曾祖父以達公,是福建長樂橫嶺鄉(xiāng)的一個貧農(nóng),因為天災,逃到了福州城里學做裁縫。這和我們現(xiàn)在遍布全球的第一代華人一樣,都是為祖國的天災人禍所迫,飄洋過海,靠著不用資本的三把刀,剪刀(成衣業(yè))、廚刀(飯館業(yè))、剃刀(理發(fā)業(yè))起家的,不過我的曾祖父還沒有逃得那么遠![11]
總之,冰心先生一直認為自己沒有回到過祖籍地長樂市金峰鎮(zhèn)橫嶺村,冰心子女也一直信以為真??蛇@不是事實,有人親眼看見冰心回到過橫嶺村。
2015年4月12日上午,陽光明媚,一掃前一天不停下雨的陰濕,冰心的小女兒吳青教授、女婿陳恕教授和外孫陳鋼重返橫嶺村,由此糾正了冰心先生的一個重要記憶錯誤。就在冰心生前題詞的“橫嶺敬老院”前,迎候多時的橫嶺村謝氏宗親聯(lián)誼會會長謝國平帶領冰心的小女兒吳青一家三口等,前往已經(jīng)倒塌無存的冰心祖屋探訪路上,遇見了83歲的謝長寶老人——他是冰心先生的表侄,也是1975年出生的謝國平會長的父親。同時遇見了冰心先生的侄孫謝如堅(1960年出生)和謝如強(1962年出生)兄弟倆;還有謝如堅的長子謝志敏(2008屆福州大學數(shù)學與計算機學院畢業(yè)生)和謝如強的長子謝文濤。
雙方寒暄之際,站在母親故鄉(xiāng)土地上的吳青教授感慨地說,她在1993年2月和1997年從北京回橫嶺村省親過。1997年5月回鄉(xiāng)是參加福建省冰心文學館——全國第一個以個人命名的文學館,當年在長樂市區(qū)落成典禮的緣故,這次回鄉(xiāng)是第三次??上赣H在世時一直遺憾這一生沒有回到過橫嶺老家。就連冰心女婿陳恕教授在1997年由冰心先生題詞的“橫嶺小學”舉行落成典禮時,也應邀與妻子吳青一道代表冰心先生從北京到橫嶺村剪彩過。至于冰心先生十分疼愛的外孫陳鋼則是第二次回到姥姥的故鄉(xiāng)了,第一次在1993年2月。1966年出生、留學美國歸來的陳鋼至今不忘27歲為姥姥捐款資助橫嶺村辦學之事,第一次返鄉(xiāng)時的深刻印象:“那次回去,特別激動。姥姥的老家到處是綠的,水是滑滑的?!?/p>
陳鋼還由筆者陪同、經(jīng)冰心先生的侄孫謝如堅帶路,專程祭掃、拜謁了位于橫嶺村西坡的冰心先生祖父謝鑾恩的祖父謝順云的祖父謝永泰之墓(筆者為陳鋼拍攝多張照片留念)。就在冰心先生高祖謝永泰之墓左前方十幾米處,還有冰心先生祖父謝鑾恩的祖父謝順云之墓,規(guī)模較謝永泰之墓要小。據(jù)橫嶺村謝氏族譜記載,當年就是謝順云帶著兒子——冰心先生的曾祖父謝以達從橫嶺村遷到福州城中做裁縫艱難謀生的。冰心先生祖父謝鑾恩的祖父謝順云去世后,葉落歸根,遷葬回了橫嶺村陪伴在謝順云祖父謝永泰之墓的側(cè)畔。
有意思的是,在聽完吳青代母親冰心再次遺憾一生沒有回過橫嶺老家的感嘆后,謝長寶老人卻用濃重的長樂話(類似福州話)糾正道:“冰心回來過啊,只是她那時還小,應該不記得了。”
大家一聽都來了精神,圍攏過來聽謝長寶老人“講古”。原來,謝長寶很早就聽父親和村里長輩說過,1903年清明節(jié),謝鑾恩帶著兒子謝葆璋、孫女謝婉瑩(冰心)回橫嶺村掃墓過。那時,冰心不滿3歲,還是個小不點的女孩子,走不了遠路,鄉(xiāng)親們——包括謝長寶的父親親眼看見,都是祖父謝鑾恩心甘情愿地像老黃牛似的一直背著孫女謝婉瑩(冰心),走在通往橫嶺村崎嶇不平的小路上。接著謝長寶老人繼續(xù)用濃重的長樂話強調(diào):“1911年清明節(jié),謝鑾恩也回鄉(xiāng)掃墓過?!?/p>
說到冰心的祖父謝鑾恩,由于冰心的曾祖父謝以達是個福州城里的窮裁縫,因為目不識丁被人賴賬過,拿不到工錢過不了年,曾祖母氣得上吊,差一點自殺身亡,幸虧被丈夫謝以達救下。因此,謝以達夫婦省吃儉用送兒子謝鑾恩上學讀書,為的是將來會記賬不受人欺。謝鑾恩也特別爭氣,讀書成績特別好,曾任福州尊孔興文會會長,畢生講學于福州市內(nèi)光祿坊道南祠,所收皆為閩縣、侯官、閩清等福州郊縣及坊間鄰里的儒生。在謝鑾恩培養(yǎng)的得意門生中,有民國海軍總長薩鎮(zhèn)冰(曾代理國務總理)、清末民初著名東南亞僑領黃乃裳等。
1921年,最為疼愛冰心的祖父謝鑾恩逝世了,享年87歲,在那一輩人里,算是相當高壽了,但仍然讓已經(jīng)長成21歲大姑娘的冰心無比傷心:
我很愛我的祖父,他也特別的愛我,一來因為我不常在家,二來因為我雖然常去看書,卻從來沒有翻亂他的書籍,看完了也完整地放回原處。一九一一年我回到福州的時候,我是時刻圍繞在他的身邊轉(zhuǎn)的。[12]
根據(jù)謝長寶老人的說法,冰心生前確實是回過祖籍地橫嶺故鄉(xiāng)的,只不過確實是因為冰心其時才兩歲多,沒有留下一星半點的印象罷了。如此說來,冰心先生一生沒有回過橫嶺老家的記錄應當改寫,這可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史實變更——這也是筆者撰寫這篇論文的緣起。請看2015年4月15日福建省冰心文學館網(wǎng)站發(fā)表岑帆以《冰心女兒吳青一家訪問橫嶺村》為題做的報道:
2015年4月12日,冰心女兒吳青攜丈夫陳恕、兒子陳鋼赴母親冰心祖籍地長樂橫嶺村,考察祖居、祖廳、祖墓并看望族親。我館書記、常務副館長陳國勇,副館長練建安,福州大學教授施曉宇,冰心文學館辦公室主任李清、學術部主任邱偉壇等陪同。
橫嶺村族親謝國平、謝如強兄弟等熱情帶領吳青一家先后考察謝氏祖廳、祖屋和祖墓,介紹了橫嶺村的歷史和目前的情況。鄉(xiāng)親們特別口述了村里上輩人相傳在1903年清明節(jié)時,謝鑾恩攜兒子謝葆璋和女兒(施注:應為孫女)謝婉瑩回來祭祖的事情。據(jù)橫嶺村老人口述,那年清明,謝鑾恩一家人從福州回到橫嶺祭掃祖墓,由于山村小路不好走,那個小女孩總是爺爺背著她上山和下山。那時村里人只知道這個女孩是謝葆璋的女兒,許多年后才知道那年回來的小女孩就是后來的大作家謝冰心。據(jù)說,那次祭完祖謝葆璋就去煙臺上任,任海軍訓練營營長。1911年,謝葆璋卸任海軍校長后,又回到橫嶺祭拜祖上。根據(jù)父親口述,冰心還創(chuàng)作了小說《還鄉(xiāng)》。
關于小冰心曾隨爺爺和父親回橫嶺祭祖一事,如得到印證,將改寫冰心從未回到長樂橫嶺的歷史。[13]
這則官方報道,可以算作冰心先生童年時回返祖籍地橫嶺村的一個重要實證。其時20歲上下的冰心最初創(chuàng)作的幾篇小說之一《還鄉(xiāng)》,連載于1920年5月20日至21日的北京《晨報》上。結(jié)尾是:
族長的影兒,去得遠了。以超才慢慢的自己走到他曾祖墓前,坐在樹下。這時那小村野地,在那月光之下,顯得荒涼不堪。以超默默的抱膝坐著,回想回鄉(xiāng)后的這一切事情……對著這一抔一抔的祖先埋骨的土丘,只覺得心緒潮涌,一直在墓樹底下,坐到天明,和大家一同歸去。[14]
在近5000字的短篇小說《還鄉(xiāng)》中,冰心設計的以超和以棠兄妹對話,以超與母親對話,包括家人與鄉(xiāng)親間的故事交待,不難看出冰心與三個弟弟日常說話的原型,以及冰心與母親的對話交流情景。年紀輕輕的冰心,早早表現(xiàn)出她對故鄉(xiāng)鄉(xiāng)親——社會最底層百姓艱難生活的同情、關心和體恤。冰心一生同情底層人,厭惡勢利人,具體表現(xiàn)在冰心對生在祖上是橫嶺村一個貧苦農(nóng)家深表認同,毫不避諱,并在《族譜·序言》中加以強調(diào):“繼承我們農(nóng)民祖先勤勞勇敢的勞作精神,加以發(fā)揚光大。”這與一個愛慕虛榮的勢利眼堂哥形成鮮明的對比:
假如我的祖父是一棵大樹,他的第二代就是樹枝,我們就都是枝上的密葉;葉落歸根,而我們的根,是深深地扎在福建橫嶺鄉(xiāng)的田地里的。我并不是“烏衣門第”出身,而是一個不識字、受欺凌的農(nóng)民裁縫的后代……當我把這段意外的故事,告訴我的一個堂哥哥的時候,他卻很不高興地問我是聽誰說的?當我告訴他這是祖父親口對我講的時候,他半天不言語,過了一會才悄悄地吩咐我,不要把這段故事再講給別人聽。當下,我對他的“忘本”和“輕農(nóng)”就感到極大的不滿!從那時起,我就不再遵守我們謝家寫籍貫的習慣。我寫在任何表格上的籍貫,不再是祖父“進學”地點的“福建閩侯”,而是“福建長樂”,以此來表示我的不同意見![15]
本文前面已經(jīng)提到,1903年冬,38歲的謝葆璋出任煙臺海軍學堂首任監(jiān)督(校長),3歲的冰心隨父母來到了煙臺東山。于是冰心一家先后在會英街的海軍采辦廳、海軍醫(yī)院、海軍練營、海軍學堂等地居住過。而每一個住處都緊鄰大海,這使得冰心從3歲到11歲,在煙臺海邊度過了美麗的童話般的童年,小丫頭冰心則每每以小男孩的裝束出現(xiàn)在軍營里——冰心在《夢》一文中自述“她男裝到了十歲”。自然而然的,冰心不止一次在自己的回憶文章里將煙臺稱作故鄉(xiāng),而且是“我靈魂上的故鄉(xiāng)”和“我真正的故鄉(xiāng)”等——童年的記憶總是最美好的。請看冰心在1962年9月18日寫于北京的2200字散文《海戀》的記述:
在沙灘與我之間,有一簇依山上下高低不齊的農(nóng)舍,親熱地偎倚成一個小小的村落。在廣闊的沙灘前面,就是那片大海!這大海橫亙南北,布滿東方的天邊,天邊有幾筆淡墨畫成的海島,那就是芝罘島,島上有一座燈塔。畫上的構(gòu)圖,如此而已。但是這幅海的圖畫,是在我童年,腦子還是一張純素的白紙的時候,清澈而敏強的記憶力,給我日日夜夜、一筆一筆用銅鉤鐵劃畫了上去的,深刻到永不磨滅。[16]
冰心還在1984年11月15日寫下600字散文《憶煙臺》,表達對煙臺生活和童年趣事的向往:
一提起煙臺,我的回憶和感想就從四方八面涌來……村北的海軍練營、村南的海軍學校,都已不復存在了,但是中間的金鉤(施注:應為溝)寨這個村落,一定還在山陬海隅安息著。這個我所熟悉的、一想起就感到親切的、百十來幢偎倚著的村舍,里面生活著、勞動著我的淳樸勇敢的鄉(xiāng)親。他們?nèi)缃褚欢ê腿珖霓r(nóng)民一樣,進步而富裕起來了。請你們接受我從千里外送去的祝福![17]
1992年3月3日早晨,冰心先生因為讀到楊健寫的關于煙臺的散文《走向大?!?,再次引發(fā)冰心對煙臺的思念,又寫下一篇以煙臺為題材的830字散文《牽動了我童心的一文一畫》。開頭寫道:
《人民文學》1991年12期有一篇楊健(這位作者我不認識)寫的《走向大?!罚饕v的是煙臺港務局局長朱毅的政績。我卻從這篇文章里知道了我童年奔走游戲的煙臺港灣的許多歷史事實,如煙臺山上那座燈塔是建于1905年,就是我到煙臺生活的同一年!還有我每天向南仰望的那座大山,原來叫做“岱王山”,人也稱為“山岱王”。我??匆娺@座大山的左邊山巖里有一道墻,不知道那是什么古建筑?文章里說那是“田橫兵敗之后,曾在此處屯駐”,那可真是一個古跡。
文章里還說“芝罘灣有岸線14公里,尚有3.8公里的自然岸線可供建筑”,原來本來是靜寂的只供我一人奔走游戲的地方,竟是那么寬大,而且要興起許多建筑了![18]
這篇十分罕見、不為更多人知的散文,字里行間掩飾不住晚年冰心先生對童年時期在煙臺快樂成長的真摯情感和美好記憶。目前,冰心先生用三張《人民文學》240格稿紙寫成的《牽動了我童心的一文一畫》手稿珍藏于福建省冰心文學館。
難怪冰心的小女兒吳青教授于2001年2月的一天晚上,在北京中國民族大學宿舍區(qū)家中,對來自煙臺、商議籌建冰心公園及冰心紀念館的三位客人說:媽媽太愛煙臺了,甚至勝過愛她的故鄉(xiāng)。媽媽說大海在她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正是在煙臺媽媽認識了大海,認識了大自然。我曾經(jīng)問過媽媽,問她為什么喜歡海,媽媽說大海使人心胸開闊、包容一切,大海給予別人的都是愛。[19]
令人欣慰的是,位于煙臺山海關稅務司官邸舊址內(nèi)的煙臺冰心紀念館已于2008年8月3日建成開館。
注釋:
[1][2][3][8][11][12][15] 冰 心:《我的故鄉(xiāng)》,《福建文學》1979年第4-5期合刊。
[4] 《冰心全集》第二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296頁。
[5] 冰 心:《我的母親》,原載《人民政協(xié)報》1988年3月8日,收入《冰心全集》第七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113頁。
[6] 《冰心全集》第五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510頁。
[7] 《冰心全集》第三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433頁,第435頁。
[9] 《冰心全集》第六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470頁。
[10] 《冰心全集》第七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290頁。
[13] 岑 帆:《冰心女兒吳青一家訪問橫嶺村》,2015年4月15日,冰心文學館網(wǎng)站http://www.bxwxg.org/index1.asp。
[14] 《冰心全集》第一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104頁。
[16] 冰 心:《海戀》,《人民文學》1962年10月號。
[17] 冰 心:《憶煙臺》,《旅行家》1985年第3期。
[18] 冰 心:《牽動了我童心的一文一畫》,《散文天地》1992年第1期創(chuàng)刊號。
[19] 郝風利:《冰心與煙臺及大海》,2004年5月18日,文化煙臺http://www.shm.com.cn/yantai/2004-05/18/content_5081.htm。
[責任編輯:陳未鵬]
2016-06-22
施曉宇, 男, 江蘇泰州人,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I206.6
A
1002-3321(2016)06-00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