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林建成
(北京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44)
WU Jing,LIN Jian-cheng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
知識社會學的“視角”理論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啟示
吳 靜,林建成
(北京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44)
知識社會學"視角"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為,視角是由人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狀況決定的,各種思想差異都可以歸結為視角差異,而視角差異又可以歸結為群體歸屬的差異;視角意味著思想具有片面性,視角的綜合使認識越來越客觀,視角的擴大有助于克服認識過程的片面性。這些觀點啟示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高校教師應把握學生的不同視角,根據(jù)學生視角的不同進行分類教育,并意識到自身視角的局限性,在把握視角差異基礎上打破溝通障礙。
知識社會學;“視角”理論;高校教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視角是人從不同的立場和思維方式出發(fā)看問題的角度。自近代以來,尤其是自工業(yè)革命以來,隨著各社會階層的水平流動特別是垂直流動的加速,各種思想方式不斷產(chǎn)生、相遇、碰撞,思想越來越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人們開始思考思想多樣化的原因,并越來越重視對視角的研究。培根的“四假相說”、康德的圖式理論、現(xiàn)代的解釋學、知識社會學、主體認識結構理論等都對與視角有關的問題進行過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知識社會學的“視角”理論。
知識社會學探討知識和社會的關系也即思想和社會的關系。在這一探討過程中,知識社會學形成了自己的“視角”理論。在知識社會學看來,人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狀況中,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狀況造成了人看問題的角度或視角,人又總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形成思想的。這樣,思想是由人的視角決定的,而人的視角又是由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狀況決定的??梢?,視角是連接思想和社會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知識社會學認為社會決定思想,但是這種決定是要通過中介的,這個中介就是視角。知識社會學還探討人與人之間視角的差異及其社會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尋合適的溝通方式。
知識社會學認為,視角是思想中最本質的東西,把握了一種思想的視角,也就把握了這種思想的本質。這里說的思想,實際上就是意識形態(tài),或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思想。知識社會學創(chuàng)始人卡爾·曼海姆認為意識形態(tài)本質上就是視角,他甚至用“視角”這個概念來取代意識形態(tài)這個概念。曼海姆不僅要分析隱藏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各種視角有哪些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把不同的視角與不同的社會群體對應起來,指出不同的視角是在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造就的。由此,可以說人的價值觀形成和演變也必然與“視角”相關,因而,研究和理解 “視角”理論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在梳理知識社會學 “視角”理論主要觀點基礎上,就“視角”理論對于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啟示做些探討,以期有助于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知識社會學的“視角”理論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具有一致性。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社會學的“視角”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基本原理的擴展和延伸。馬克思明確指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盵1]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思想,而知識社會學的“視角”理論則認為,社會存在通過視角這個中介決定人的思想。具體地說,知識社會學的“視角”理論包括以下觀點。
1.視角是由人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狀況決定的
“視角”理論認為,一個人在空間的指定位置觀看一個物體時,只能從指定位置的觀察角度看到這個物體的某個側面,不能再現(xiàn)物體的全貌。因此,任何觀察都有它特定的視角,而觀察者所處的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狀況造就了人看問題的視角,人又總是從自身的視角出發(fā)形成自己的看法。這樣,看法是由人的視角決定的,而人看問題的視角與每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生活背景、周圍環(huán)境、所處群體以及社會地位等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會隨著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狀況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曼海姆舉例說,在農(nóng)村長大的一個年輕人,他覺得農(nóng)村人的生活和農(nóng)村人的想法在他身上的體現(xiàn)都是正常的;但如果這個年輕人從農(nóng)村來到大城市生活和工作了一段時間,他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就會隨著他的社會境況的改變而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也自然會產(chǎn)生“城市人的看法”和“農(nóng)村人的看法”這樣的區(qū)分,不再把農(nóng)村生活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看成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了。
“視角”理論提出的視角由社會境況決定的觀點,與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曼海姆擴展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觀點,認為思想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思想的存在決定在下面這種情況下也必須被承認為一個事實:如果這些存在因素對知識的具體內容的影響不僅僅是外表上的影響,如果這些存在因素不僅同思想的起源有關,而且還滲透到思想的形式和內容中。而且,它們還實質性地決定了我們的經(jīng)驗和觀察的范圍和強度,也就是決定了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主體的‘視角’?!盵2](P547)在曼海姆的“視角”理論看來,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案例研究說明社會存在因素影響和決定了思想的起源、思想的內容、思想的形式、特別是決定了人看問題的視角,那就說明社會對思想的影響是實質性或決定性的,從而證明了“思想的社會決定”或“思想的存在決定”這一知識社會學的根本原理。
2.各種思想差異都可以歸結為視角差異,而視角差異又可以歸結為群體歸屬的差異
這是“視角”理論的又一重要觀點。曼海姆曾舉例進行說明。例如,不同思想家喜歡使用不同特點的范疇,這是一個重要的思想差異,而這一思想差異是由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視角造成的,而這不同視角又是在不同的群體中形成的。思想家們因其所屬不同派別,他們所使用的范疇本身的特點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保守派思想家喜歡使用的范疇的特點就是維護整體性,而革命派思想家或左派思想家所使用的范疇卻具有破壞整體性的特點或者說具有瓦解性的特點。曼海姆認為,是不同群體社會境況和立場上的差別決定了這種特點上的差異。因為保守派要維護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要從整體上維護現(xiàn)有的社會結構。所以他們對任何東西都是從整體上加以定位,并且不希望它們有什么變化。他們要穩(wěn)住那些不穩(wěn)定因素,他們認可的是事物不變的現(xiàn)狀。維護整體性成了他們的一個思維習慣,以至于他們喜歡使用那些強調整體性的范疇,如“國家利益”、“民族精神”等等。與此相反,革命派思想家代表的是革命力量,革命力量的使命是對舊社會從整體上進行瓦解,以便建立一個新社會,因此他們的目光是從現(xiàn)在轉向將來。他們變得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一心想顛覆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拆散現(xiàn)有的社會整體結構,所以他們不喜歡整體性的范疇,而喜歡使用顛覆整體性或者說瓦解性的范疇,如“批判”、“重建”等等[3](P56)?!耙暯恰崩碚撨€認為,視角差異也可以表現(xiàn)為使用的思維模式不同。所處不同社會群體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思想方式,對于問題的思考和解決無不體現(xiàn)著一種思維模式,同時,這種思維模式總是同一定的群體所處的社會境況以及這個群體的世界觀、價值觀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3](P57)。曼海姆由此得出結論說,人們在規(guī)定概念時,這一規(guī)定的角度與他們所屬群體的利益導向是相關的。也就是說,思想是由特定的社會群體所期望的那種東西引導的。
3.視角意味著思想具有片面性
曼海姆的“視角”理論認為,人看問題的視角是與他的生活經(jīng)歷、他所處的群體、周圍環(huán)境以及社會地位等息息相關的,一般人是這樣,思想家也是這樣。因此“視角”理論強調人們看問題總是從特定的視角出發(fā)的,而特定的視角意味著只能認識事物的特定的方面,不可能認識事物的全體,因此任何視角都難免會帶有片面性。作為個人怎樣才能意識到自身視角的片面性、局限性并加以克服呢?“視角”理論提出我們要跳出自己的視角,而要跳出自己的視角首先要做到克服自以為是的毛病,不是局限于自己的視角看問題,而是把自己的視角作為自己的觀察對象,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視角有什么不足之處。“視角”理論的這一觀點類似于我們說的要“走出廬山”。我們經(jīng)常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在廬山,限制了我們的視野,而且我們還意識不到這種限制,意識不到我們的視角是由身在廬山?jīng)Q定的。只有“走出廬山”,作為局外人來進行觀察,才能看到我們原來的視角是受“身在廬山”制約的,才能獲得一種獨立的視角。
4.視角的綜合使認識越來越客觀
“視角”理論強調:兩種不同的視角雖然都有片面性,但是它們可以被綜合,綜合后的視角偏見性就更少了,就向客觀性邁進了一步。在“視角”理論看來,要對兩個視角進行綜合,關鍵是要找到它們之間的“公分母”或共同點?!爱斢^察者的視角不同時,‘客觀性’只能以更間接的方式獲得。在這種情況下,這兩種視角所正確地但以不同方式感知到的東西,必須根據(jù)這兩種不同觀察方式的結構差別來加以理解。人們必須努力尋找一個公式,來把一個人的結論轉化為另一個人的結論,并且努力發(fā)現(xiàn)這些帶有不同觀點的洞見的共同特性?!盵2](P615)這里說的“共同特性”也可以叫作公分母或共同點?!耙暯恰崩碚搹娬{,要達到客觀性即要在不同視角之間達成共識,首先需要弄清不同的視角各自處于什么樣的結構中,即要弄清每一種視角分別對應的是什么樣的社會境況和什么樣的社會群體。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尋找不同視角之間的共同點即公分母。而只有找到了公分母,兩種視角才有可比性,才能在此基礎上找到兩種視角的共識即達到客觀性。因此,在不同的視角之間尋找共同性和連結點是十分重要的。
5.視角的擴大有助于克服認識過程的片面性
視角本身具有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如何克服呢?只有通過擴大視角的辦法才能超越環(huán)境的決定,才能擺脫認識的局限性。當然擴大視角是需要客觀條件的,其實“視角”理論已從多方面提供了這些思想?!安粩鄶U大知識基礎的思想,不斷擴展自我的思想,把各種有利的社會論點都結合進知識過程的思想(即所有建立在經(jīng)驗事實基礎上的觀點),以及受到人們追求的無所不包的本體論思想——所有這些思想都在向這個方向前進?!盵2](P615)也就是在向擴大視角,超越原有的環(huán)境對思想的限制這個方向前進?!耙暯恰崩碚撝赋?,從思想史上看,視角的擴大是同社會發(fā)展密不可分的,是社會上不同的集團相互接觸相互滲透的結果。“視角”理論認為,由集團相互滲透造成視角的擴大可分兩個階段:“在其第一階段,這種趨勢中和了各種相互沖突的觀點(也就是使它們失去它們的絕對性);在其第二階段,它從這一中和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廣泛、更有用的視野基礎?!盵2](P617)在這里,第一個階段可以說是消除不同視角的片面性,第二個階段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一個更全面、更寬闊的視角。
“視角”理論認為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狀況決定人看問題的視角,人看問題的視角又影響著人的思想認識。因此把握了一種思想認識的視角有利于把握這種思想認識,要分析思想就有必要對包含于其中的視角進行把握。
這些認識啟示我們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握視角尤為重要。一方面,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無論是相對于中老年群體還是相對于其他青年,他們的思想都更加活躍,他們的價值觀有更多的變易性和可塑性,他們既有已形成的視角,更有未形成的視角,因此,他們更需要在視角上加以引導。另一方面,從字面上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概念中,有同西方國家主流價值觀表述相同的的“民主”、“自由”等概念。因此,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區(qū)分這些相同概念的不同含義,使他們不至于把兩種民主、兩種自由混為一談。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不引導大學生在民主觀和自由觀上確立不同于西方主流價值觀的視角。
另外,高校教師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體,還應對自身的視角有所把握,在此基礎上把握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視角差異性,并進一步揭示造成這種視角差異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狀況方面的根源。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既了解自己又了解教育對象,切實提高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1.要把握大學生的不同視角
“視角”理論強調不同人的視角是受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狀況決定的,這實際上也給人們提出了要研究視角的多樣性及視角的類型的要求。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教師應承認大學生視角的多樣性,并注意區(qū)分以下幾種類型的視角:一是民族視角。來自不同民族的人們都深深烙印著本民族代代相承的民族習俗、民族傳統(tǒng)以及民族文化,因此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差異導致了大學生在同一問題上看法的差異,由此形成他們的民族視角。二是時代視角。不同時代的大學生由于生活的時代背景、時代狀況以及時代特點存在著差異,造成了不同時代的人們看問題的差異性,由此形成他們的時代視角。三是年齡視角。大學生屬于特定年齡段的人群,有著特定的興趣范圍、思想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思想差異,由此形成他們的年齡視角。四是性別視角。在大學生中,男生和女生因為生理特點上的差異,以及受到傳統(tǒng)性別觀念的影響,因此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包括生活態(tài)度、行為方式等都存在觀念差異甚至觀念沖突,由此形成他們的性別視角。五是家庭視角。家庭環(huán)境對人們思想行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每個家庭的家庭成員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生活水平、家庭氛圍等等,這些差異性也就形成了來自不同家庭學生們的家庭視角。 六是專業(yè)視角。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接受不同的專業(yè)訓練,這些不同專業(yè)訓練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由此構成他們的專業(yè)視角。
2.要根據(jù)大學生視角的不同進行分類教育
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我們應善于把握教育客體的視角,分析這種視角背后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教育。因此,應從民族視角、時代視角、年齡視角、性別視角、家庭視角、專業(yè)視角等方面出發(fā),對大學生開展分層、分類、分階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例如,對于來自不同民族的大學生因其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傳統(tǒng)和民族習俗,應運用民族視角分析民族間的歷史文化差異形成的他們之間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差異;對于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因其受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影響,應運用性別視角分析男女大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存在的差異;對于每個年齡段的大學生按其社會閱歷的多少,運用年齡視角分析不同年齡段的大學生在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思想差異;對于不同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大學生因其有著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和成長經(jīng)歷,應運用家庭視角分析家庭因素養(yǎng)成了大學生各自不同的視角習慣;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因其通過不同的系列課程的學習訓練形成了相關學科的思維模式定式,應運用學科視角分析分屬于不同學科的大學生長期專業(yè)學習養(yǎng)成的思想行為習慣。
3.教師要意識到自身視角的局限性
“視角”理論認為,人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狀況中,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狀況造成了人看問題的角度或視角,而這種視角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意味著看問題缺乏全面性和整體性。也就是說,按照“視角”理論的看法,一切人的視角包括作為教育者的高校教師的視角也都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狀況、從業(yè)經(jīng)驗及職業(yè)習慣也會使高校教師形成特定的視角,同樣存在自身視角的局限性。特別是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面臨著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這一轉換過程往往會出現(xiàn)職業(yè)發(fā)展預期與現(xiàn)實的矛盾,導致對事物的認識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或局限性。按照“視角”理論,人們看問題雖然都受視角的制約,但是人們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也就是說,人對自己的見解受視角支配這一點是無意識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般人都容易犯自以為是的毛病,都自認為自己的見解是最正確的,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也往往容易犯這樣的毛病。因此,對高校教師來說,要有自知之明,認識自身看問題的視角;而自知之明的首要途徑是意識無意識,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自覺地意識并清楚地認識到在面對特定的教育客體時自身視角存在的局限,在意識到自身視角存在的局限基礎上與對象進行溝通與交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應尊重教育對象的已有視角;要時時將教師的視角同大學生的視角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把握溝通的方向,避免各說各話。尤其重要的是,在溝通過程中,切不可把教師自身的視角強加給教育對象。要努力尋找溝通的平臺和“公分母”,實現(xiàn)教師和大學生的視界融合。
4.要在把握視角差異基礎上打破溝通障礙
我們要看到,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我說你聽”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一種溝通過程,是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兩種視角發(fā)生相互關系的過程。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其視角的客觀存在以及存在的差異和優(yōu)劣,要看到這種差異有可能造成溝通障礙。因此,高校教師要尊重和承認大學生的視角差異,要善于發(fā)現(xiàn)由視角不同引發(fā)的溝通障礙和沖突的原因。高校教師要把握青年個體價值觀多元化的特點,對青年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形成的視角差異性進行細分,以更加包容的心態(tài)克服這方面的溝通障礙,避免單向灌輸,注重思想和情感的互動交流;同時,要看到即便是具有同樣身份特征和角色認同的不同教育主體之間也存在著視角差異,這種視角上的差異也要求溝通方式上的差異。所以,既要考慮主客體的視角差異又要考慮主體間的視角差異,要避免沿用傳統(tǒng)封閉的方法手段,注重青年學生思想活躍和開放意識的需求,把握高校教師的個體特征,將對視角差異的把握直接體現(xiàn)在教育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選擇上,以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好效果。
總之,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要改進方式方法,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讓不同視角在交叉中相互碰撞,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做到既能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又能在互補中形成共識,并在共識中創(chuàng)新教育觀念、構建具有時代性、知識性、科學性的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2]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英漢對照本)[M].姚仁權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3] 林建成.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WU Jing,LIN Jian-cheng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責任編輯:劉 越)
The Inspiration of Perspective Theory i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for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theory i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eople's perspective is determined by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social context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oughts at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s, which can in turn be ascribed to the differences in group affiliation. Perspective implies narrow-mindedness in thoughts, which can be overcome by broadening the views and perspectives. These viewpoints indicate that, in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professors should know exactly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s and educate them accordingly; Meanwhile, professors should also be aware of their own limitations so as to break communication obstacles with students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erspective theory; professors;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2016-05-06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高校青年教師行為方式研究——以北京高校為例”(12JYB033)。
吳靜,女,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人文社會科學處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理論與政策研究。
林建成,男,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意識形態(tài)理論、知識社會學。
G641
A
1672-8106(2016)04-01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