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學習用歷史的眼觀看待問題”,這是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首次提出對學生“歷史意識”目標養(yǎng)成的要求。何為歷史意識?歷史意識何以如此重要?
1.什么是歷史意識
“歷史意識就是人類在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出來的對自身歷史的記憶和描述,并在求真務實的基礎上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智慧,進而把它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觀念和要求?!雹傩煺兹式淌谡J為,“歷史意識是一種跨越時空、審視歷史的思維方式,(它)近似于歷史感。歷史感是指人們在觀察和分析歷史現(xiàn)象時,能夠自覺地考慮到歷史環(huán)境、歷史條件、歷史氛圍、歷史特點等要素,擷取那些代表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反映社會本質(zhì)的內(nèi)容,形成對過去事物的整體感悟?!雹?/p>
2歷史意識是正確認識和理解歷史的前提
高中新課標初稿提出了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等五大核心素養(yǎng),如果我們基于上述對歷史意識含義的理解,可以認為,歷史意識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涵蓋了“五大素養(yǎng)”所關涉的內(nèi)容(其實,歷史學科素養(yǎng)是否應該還有“歷史意識”“邏輯推理”“歷史想象力”“歷史思維”?等表述、最核心的素養(yǎng)又是什么?都還值得探討)。換言之,認識歷史必須以“歷史意識”為前提。何也?俞吾金先生曾指出:“歷史意識是立足于歷史的思維方式,是對歷史的反思和總結(jié)?!雹塾嵯壬鷱娬{(diào)歷史意識的重點在歷史思維,而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都是高中歷史課程的能力目標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可能有正確的歷史意識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歷史教育。
近日拜讀汪瀛老師的《美國1787年憲法評析是與非》,④深感汪老師閱讀廣博,視野開闊,然而在評析過程中提出的六條“讓美國憲法走下神壇”的理由,或許是由于歷史意識的理解存在偏差,因而在史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方面并未更好的達成辯證的統(tǒng)一,因此值得深入探討。于此,筆者抒以淺見,以磚求玉。
商榷一,制定憲法首在化解面臨的政治與經(jīng)濟危機,因而無神圣可言。
筆者以為,任何國家或政府的政策、法規(guī)的出臺,都是因為社會運行出現(xiàn)危機或預判的危機,或為了把控未來社會發(fā)展,美國憲法也不例外。我們不可以因為它是應對危機而產(chǎn)生的就另眼看待。然而,美國憲法還有三點與眾不同值得強調(diào)。其一,“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建國或出于偶然,或出于強人的命令,而美國的建國卻是始于對建國目的和意義的慎思明辨之后的制度選擇。為了保證他們選擇的政府不傷害他們的天賦人權,他們設計了制度治理的框架和模式并留有空間使其不斷完善。美國建國的過程并沒有因憲法的通過而終結(jié),憲法只是制定了原則和確立了一個持久的框架和權力如何被使用的游戲規(guī)則”。①其二,更為關鍵的是,雖然很多國家都制定了憲法,但成效不彰。比如法國大革命也頒布了憲法,但仍然未能終止“政局不斷震蕩,政權頻繁更迭,政局難以穩(wěn)定的局面”(岳麓版必修一,第43頁),即便是1875憲法頒布之后,“為鞏固共和政體,共和派人士還需要進行長期斗爭”(人民版必修一,第130頁)。又如辛亥革命頒布的《臨時約法》,“一度被人們視為民國的象征,成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反對專制的法律武器”(人民版必修二,第38頁),但為時不久,這部憲法也成為專制統(tǒng)治者眼中的廢紙一張。當然,國情不同,原因多元,但畢竟憲法的效果迥異,判若云泥。其三,令人稱奇的是,美國憲法是近代以來最長壽、最有活力的憲法。至今兩百余年,仍被美國公民贊賞有加,據(jù)抽樣調(diào)查,1999年,有71%的美國公民為其憲法而自豪,1999年,有85%的公民認為,憲法是美國成功的主要原因。②不僅如此,憲法還讓美國統(tǒng)治者臣服。2000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難產(chǎn)引發(fā)布什訴戈爾案,聯(lián)邦最高法院以5 4一票之差作出戈爾敗訴的裁決,戈爾在承認失敗的演說中說,“我雖然很難同意最高法院的決定,但是我接受它,我接受這一判決的最終權威,……為了我們民族的團結(jié)和我們民主的力量,我拱手讓步”。③美國總統(tǒng)難產(chǎn)36天,可以肯定其選舉法律、規(guī)章一定存在弊端,然而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判決是失敗者接受法治以及法治背后的制度為最終的、合法的原則”,“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只有當我們重申對法律制度的忠誠,甚至即使它對我們不利時,制度才能長存、改進并在失誤中總結(jié)教訓”④這樣的憲法既長壽又彰顯威力難道還不神奇嗎?
商榷二,制憲者旨在維護自身經(jīng)濟利益,因此內(nèi)心并不光明。
此觀點的代表者應該是美國學者比爾德。距今約百年之前,正是美國的“進步時代”,1913年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查爾斯·比爾德在其著作《美國憲法的經(jīng)濟觀》中表達了這一觀點,并受到左翼思想的推崇。至于比爾德的觀點是否受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濟決定論的影響,還是比爾德本人所說的是依據(jù)麥迪遜的政治學說,我們不可妄加判定,但其觀點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階級分析史觀極為相似。雖然階級分析方法有其正確或者合理的成分,但是,用這種方法去解讀當時美國復雜多元利益的社會并不適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而欠缺史實的結(jié)論只能理解為猜想。第一,在18世紀的北美,諸如制憲會議的參加者應當是進步階級的代表,即使是種植園奴隸主也屬于資產(chǎn)階級,他們發(fā)展的是資本主義,只是其方式是野蠻的非人道的,因而最終被美國人民所拋棄。第二,制憲者中的有產(chǎn)者們可能會為自身利益而爭辯,但他們更主要的是代表各州的利益。他們的目的一是要制定憲法以建立有力量的政府,二是要考慮未來政府的管理規(guī)則是否對各州都能公平,本州的利益是否會得到保障。歷史不能憑空想象,結(jié)論不能無根據(jù)的推導。事實上,制憲會議上有些現(xiàn)象耐人尋味,有些問題令人思考。比如,問題一,有產(chǎn)者一定就是替富人階層說話、打壓窮人嗎?非也!揆諸制憲過程,在會上疾呼并警告要警惕過分貶低底層民眾傾向的人卻是出身名門望族,家產(chǎn)萬貫。而僅有的幾個出身底層的人,如漢密爾頓等卻強烈主張精英治國,不信任下層民眾。為什么?林達認為,其實這是非常好理解的,底層的代表從底層掙扎出來,深知其復雜的底細,而上層的代表遠離底層陰暗面(筆者認為:上層也有上層的陰暗面。不必諱言,凡人都有人性的弱點。)就更容易從人道理論出發(fā),更帶著民主理想的色彩”。①生活在美國的林達的觀點直言不諱,于傳統(tǒng)而言似乎驚世駭俗,筆者雖不完全認同,但相信這也是有其道理的。問題二,為什么參會者中有產(chǎn)者、位高權重者居多?為什么不選出更多的底層代表參會?翻檢美國早期歷史,我們仿佛又看到了一種類似古希臘社會的政治場景,在當時的美國,擔任公職、當選議員都是一種服務公眾的事情,大部分州的民選官員不拿薪水,因此從政者大多都有一定產(chǎn)業(yè),只有衣食不愁者才有閑暇從政。如果利用公職牟取私利會被視作道德敗壞,這就是當時的美國的政治生態(tài)。林達還評論道,“今天民主進程已經(jīng)大大深入,知識界對專制的批判已經(jīng)非常徹底,而對民眾的弱點可能導致的暴力和非理性,卻常常還是閉著眼睛繞開……在這個問題上的反省越來越艱難”。②因此,以制憲者的家庭出身、財產(chǎn)多寡去推斷其政治動機,本身就不是論從史出,也非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而后來制定的美國憲法的內(nèi)容及其作用實際上已基本否定了這一觀點。
商榷三,憲法的制定與批準過程不民主,所以不值得稱贊。
其實,高中歷史教科書也有相似表述,“1787年憲法的制定并不是建立在嚴格的民主程序基礎之上的,不是源于人民的創(chuàng)議,也沒有讓人民進行表決,因此,制憲會議制定的憲法并不合乎嚴格的立法程序”(人民版選修二,第31頁)。筆者認為,其一,所謂源于人民創(chuàng)議的制憲會議最初并不存在?!爸斏鞯膰鴷?guī)定這次大會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修改《邦聯(lián)條例》,隨著會議的進程,修改《邦聯(lián)條例》變成了推翻《邦聯(lián)條例》另起爐灶的制憲會議?!雹垡虼耍笥扇嗣駚韯?chuàng)議制憲純屬依后世制憲程序的設想。其二,關于保密問題。由于制憲會議內(nèi)容涉及各州核心利益,假如外傳,或者被人們渲染之后而發(fā)生利益爭執(zhí),極容易釀成民眾的激憤情緒,會議能否繼續(xù),制憲者是否仍舊能冷靜、理性思考制憲大計,顯然是一個問題。在后來發(fā)生的法國大革命中民眾經(jīng)常沖擊議會,參與議政,把議會變成群眾大會,狂熱的打斗取代理性的辯論等事實,恰好證明了制憲者的英明預見。其三,羅得島州始終拒絕參會的原因值得一敘。這對理解后面將要提到的幾個問題有一定幫助。作為十三州之一的羅得島的議會當時主要掌握在“社會底層”的農(nóng)民代表手中。獨立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該州的債權人開始向債務人索債,由農(nóng)民們選出的州議會很自然地順從農(nóng)民的民意,同意該州大量印發(fā)紙幣來還債,規(guī)定債主必須接受像廢紙一樣的紙幣。否則,不但不能收回已放出的債務,還要被罰款。這種借著多數(shù)人侵害債權人(是少數(shù)人)的做法被制憲會議代表看做是“流氓行徑”并加以批評,盡管如此,制憲者還是邀請羅得島派代表參加會議,只不過該州拒絕參加會議,這并不能說明制憲會議不民主。其四,至于汪老師文中提到的幾種對待憲法的情形,筆者未加考證,不便質(zhì)疑真?zhèn)?。但是,如果說有些州以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草草地批準了憲法,筆者以為此舉與當時各州議會的行事風格不相吻合,因為我們可以從制憲會議過程中,他們爭辯到不可開交,甚至以退會威脅以爭取自己州的利益等做法來看,可以認為這一結(jié)論的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另外,可以斷定,如果憲法未獲批準,美國的政治史甚至美國歷史都將改寫。
商榷四,分權制衡含有制衡民主之意,所以憲法并非完全民主。
筆者以為,此觀點有如下幾點值得考量。其一,美國憲法追求的主要是制衡機制而非民主。中學教科書對美國憲法的定語是“制約權力、平衡利益的憲法”。政治學者劉瑜也指出,“對美國歷史的進一步觀察表明,也許美國的開國之父們在設計美國憲法時,主導思想本來就不是民主最大化,而僅僅是制衡最大化”。①從美國憲法的內(nèi)容看,也證明了制約權力、平衡利益才是制憲的主旨,而不是追求民主。王錫鋅教授認為,“實際上,制憲者根本也沒有考慮要制定出一部完美的憲法”,“制憲會議的大多數(shù)代表并不欣賞以平等為基礎的直接民主制,雖然它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理念,但在法律上是一個非常難以把握和操作的概念”。②也就是說,制憲者講究的是實用性。其二,關于制憲會議是想要遏制各州民主浪潮的問題,汪老師文中沒有例證,筆者只是通過“議會對契約濫加干預,極大地損害了富人紳士們的財產(chǎn)和利益”的分析,此處所謂民主應該是以羅得島為典型多數(shù)人遏制少數(shù)人的直接民主,當然其他州也有類似的情況。為什么要“遏制”這種“民主浪潮”?如前文所述,羅得島式的民主對于制憲者來說,問題不在民眾對金融知識的無知,而是整個過程中,立法機構仗著民意的蠻橫。制憲者也強烈地意識到,當時美國民智尚未開啟,暴民政治可能形成。當時,大量底層民眾認為,“自由就是可以無法無天了”,“從今往后我們可以再也不要什么法院了”。③所以,制憲者一開始就對“多數(shù)的暴政”保持警惕??磥?,憲法有“制衡民主之意”應該是事出有因。
商榷五,保留奴隸制是永遠無法抹去的污點。
“對奴隸制的保留,兩百年來,無數(shù)次地被歷史學家和學校的學生們稱之為制憲會議的一個缺陷,一個污點?!雹苓@是1787年美國憲法教學繞不過去的坎,是教學難點,也是檢驗師生對歷史意識的理解的重要素材。如何認識這個問題?首先,并非全體種植園主都竭力主張保留奴隸制。如制憲領袖華盛頓就主張解放自己家的奴隸并立在遺囑中;弗吉尼亞州代表喬治·梅森雖有300多名奴隸,但他本人卻堅決主張廢除奴隸制。其二,陳腐落后的制度的淘汰并非主要靠人們善良的意愿,而是取決于新的經(jīng)濟、政治制度的漸趨成熟。劉宗緒先生曾談到,“還在獨立戰(zhàn)爭期間,民主派曾幾次提出過廢除奴隸制的要求,都未成功,一方面說明種植園奴隸主階級的頑固和資產(chǎn)階級的態(tài)度,但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奴隸制作為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配合物,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矛盾并未尖銳到不相容的地步,就是說,廢除奴隸制的種種條件并沒有完全成熟”。⑤為什么保留奴隸制的力量比較強大?當時北方黑人占人口數(shù)的2.5%,而在南方則達40%,個別地區(qū)達70%,南方莊園主的財產(chǎn)除了土地,主要就是黑奴了,這是南方經(jīng)濟的命脈,是種植園奴隸主的核心利益,如果不妥協(xié),結(jié)局就是制憲目標的落空。第三,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先擱置下來,留給時間來解決,這是美國制憲者的智慧。美國學者唐·費倫巴克爾所說:“在處理奴隸制問題上,費城制憲會議的代表們實際上是制定了兩個憲法,一個是他們馬上可以用的,另一個則是留給他們的后代?!雹尴M笕四軌蛴凶銐虻闹腔蹃斫鉀Q這個問題。
商榷六,憲法在選舉權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非民主性。
第一,關于選舉權上的非民主性,如果按當今的民主含義來衡量,毫無疑問是事實。然而,如果要追問其原因,我們會發(fā)現(xiàn),憲法規(guī)定的人口計算方法和原則是服從于平衡各州各方訴求、達成多元利益妥協(xié)、追求形成憲法共識和建立真正國家的總目標的。“黑人只算五分之三個人,印第安人不算人?!睂嶋H上是南方州與北方州、人多的州與人少的州之間為了兩院議席博弈的結(jié)果。有學者認為,費城會議最大的僵局是國會參眾兩院代表產(chǎn)生方式。但最終,大州與小州,南方州與北方州達成了妥協(xié)。有美國人把這次妥協(xié)稱為“偉大的妥協(xié)”,“一代代的作為最基本的公民教育讓后人看到,政治是可以這樣來達成妥協(xié)的,在對美國孩子的教育中凸現(xiàn)這個偉大的妥協(xié),是期待后代的美國人都能夠重視并學會以這樣的智慧,來處理他們分歧和利益之爭。也就是說,這是民主性格的培養(yǎng)”。①在這里,美國人是把“污點”當成教育的素材。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妥協(xié)就沒有美國憲法,沒有妥協(xié)就沒有民主。胡傳勝教授曾說:“開明的社會是一個帶著進步與反動、保守與落后共同前進的社會,而不是一個拋棄反動與落后的社會?!雹谶@一觀點令人振聾發(fā)聵。第二,至于汪老師文中引述的佟德志先生的材料和數(shù)據(jù)僅僅是參議員的職數(shù)導致的不平衡和不合理,而沒有提及眾議員職數(shù)分布,因此證據(jù)并不充分。因為美國兩院議員的組成、選舉辦法和名額多少,是綜合平衡考量的,最終的目的是多元利益的照顧和矛盾的協(xié)調(diào)。第三,關于投票權的資格問題,從來都顯現(xiàn)出由苛刻限制到逐漸放寬、由不合理到合理的漸進趨勢和時代特征。即便是資本主義最發(fā)達的英國直到19世紀80年代,男子才基本實現(xiàn)普選權;德國直到20世紀初還是有錢人每人3票,中產(chǎn)者每人2票,普通人每人1票。③直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才最終實現(xiàn)了所有18歲以上的成年公平的普選權。此外,我們身邊的一個案例可供對比思考。中國1953年頒布的人大選舉法規(guī)定,直轄市和工業(yè)大城市的人大代表名額每10萬人選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萬人選一人。1979年修訂選舉法規(guī)定,全國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鄉(xiāng)村與城市人口數(shù)的比例為8 1,1995年修改為,“農(nóng)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shù)四倍于城鎮(zhèn)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shù)的原則分配”,即1/4條款,體現(xiàn)的是城鄉(xiāng)選舉權的差異,2010年才修改為1 1。④于此,道理不言自明。所謂以歷史意識認識歷史問題正是這個道理。
1.辯論和談判也是化解矛盾的良方
制憲代表羅杰·謝爾曼總結(jié)制憲的經(jīng)驗時說:“政治活動的最終目標是互相說服,達成一致方為政治成果”。托馬斯杰斐遜指出:“放棄集合軍隊,轉(zhuǎn)而集合起國家明智的人來制定憲法的做法……這部憲法毫無疑問是我們對人類最聰明的奉獻。”⑤美國制定憲法耗時約4個月,批準通過憲法近3年,從時間上看并非一蹴而就,但最大的特點是辯論,通過辯論,對立的雙方一點點、一步步達成底線共識。憲政史研究學者蕭瀚認為,辯論是通向合法的道路。換句話說,所有不通過辯論的存在,其合法性都必須受到質(zhì)疑。⑥1787年憲法雄辯地證明了這一結(jié)論。
2.原則與妥協(xié)是美式民主的核心機制
美國憲法的產(chǎn)生告訴我們,沒有妥協(xié)就沒有美國憲法。我們應該讓公民、讓學生知道,妥協(xié)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能力。一個民族不善于妥協(xié),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⑦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妥協(xié),民主政治的建立也需要妥協(xié)。
3.民主政治的實質(zhì)是守規(guī)則、講法治
民主離不開規(guī)則,民主更需要遵守規(guī)則。李劍鳴認為,美國各州各村鎮(zhèn)都有議事規(guī)則,美國憲法則是美國社會的最高規(guī)則,遵守規(guī)則成為“心靈的習慣”。(當然,我們并不排除美國也存在破壞規(guī)則的事情)美國憲法之所以在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心目中都是最高規(guī)則,都同樣具有崇高性和神圣性,源于美國人中存在著某種憲法崇拜,“后來的很多學者也認為,美國憲法確實具有某種‘圣經(jīng)的性質(zhì)”。⑧劉緒貽先生在《美國憲法與憲政》一文中指出,“美國人這種近乎于神圣的憲法信仰,使美國憲法的理念和權威滲透到美國社會,美國政府、美國社團、美國媒體和美國民眾大都了解、關心、尊重并能運用憲法”。①這種對憲法和法律的敬畏應該對國人有最重要的啟迪,因為這是認識和理解民主的關鍵,是對現(xiàn)代公民的基本要求。
4.憲法的務實性
美國制憲者深知其使命是制定一部可以解決問題的憲法,而不是訂立道德律令。比如,他們認為,平等、民主在當時是一個沒有答案的道德難題,因此并不想把它搞成好聽好看的文本,而只是搭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框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加以補充修改。當今中國正在加快法制建設,如何建章立制、制定法律?要汲取哪些經(jīng)驗教訓?鄭永年教授認為,一般而言,發(fā)展中國家通常缺乏法治傳統(tǒng)和法治經(jīng)驗,往往參照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把好的、理想的法律條文加在一起,變成自己國家的法律,就造成了法律存在過于理想化的問題,法律很漂亮,執(zhí)行非常難。②筆者以為,美國制憲者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否對中國的法制建設有所借鑒呢!
沙翁曾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美國憲法的評析,筆者與汪瀛老師只是審視問題的視角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身并不存在對與錯。對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苦難歷史的回顧和對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展望,我們有理由重視憲法史的思考辨析。其實,黨中央依法治國的決心已經(jīng)在課程改革中開始凸顯。據(jù)悉,從2016年起,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將統(tǒng)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是1949年以來,“法治”二字首次出現(xiàn)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政治課程名稱中。年底,即將出臺的高中新課標中,政治與法治或也將成為獨立的必修單元。③作為歷史教師的筆者堅信,以史為鑒、少走彎路,是加快中國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設的需要。托克維爾曾說:“我們把視線轉(zhuǎn)向美國,并不是為了亦步亦趨地效仿它所建立的制度,而是為了更好地學習適用于我們的東西?!雹苓@就是筆者的初衷!
【作者簡介】王曉榮,中學正高級教師,四川省瀘州高級中學歷史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與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