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片面強調(diào)軍事素質(zhì)的重要性,始終把提高軍隊的思想素質(zhì)放在首位,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一大特色。中國歷代的精兵勁旅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與其注重思想教育,官兵具有較高的思想素質(zhì)是分不開的。
《左傳》說:“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條。即把對士卒的思想教育與軍事訓練并列為上陣殺敵的前提條件?!秴亲印氛f:“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吳子·圖國》?!饵S石公三略》說:“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黃石公三略·上略》。這里提到的“禮”和“義”均是思想教育的內(nèi)容,是激發(fā)士卒戰(zhàn)斗力的關鍵性因素。
《荀子》提到了戰(zhàn)國時期齊、魏、秦三個諸侯國組建的精兵勁旅,并且評論說:齊之技擊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秦之銳士。但總的來說,這些精銳軍隊的戰(zhàn)斗力主要是靠厚賞重罰激勵出來的,因而都是貪圖功利、勝負無常的“盜兵”;“盜兵”無法戰(zhàn)勝齊桓公、晉文公的“和齊之兵”,“和齊之兵”無法戰(zhàn)勝商湯、周武王的“仁義之兵”;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這些軍隊的思想素質(zhì)是存在差異的,戰(zhàn)斗力最強的“仁義之兵”成之于“禮義教化”,思想教育最為徹底,覺悟最高,意志最為統(tǒng)一。*《荀子·議兵》,231~241頁,北京,中華書局,2015?!端⒌厍啬怪窈啞分杏涊d了兩起秦軍士兵為請賞而爭奪首級的案件,一起案件中的一名秦軍士兵,為了搶奪他人斬獲的敵軍首級而故意用劍刺傷對方;另一起案件中,兩名秦軍士兵爭奪的首級特征可疑,有可能是掉隊的秦軍士兵,也就是說,爭奪首級的這兩名秦軍士兵為了爭功,有殺害自己人的嫌疑。*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256~258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這兩個事例從側面印證了《荀子》的觀點,秦軍盡管戰(zhàn)斗力很強,但仍屬于“隆勢詐、尚功利”的“干賞蹈利之兵”,部分士卒為了一己之利,到了目無法紀、自相殘殺的地步,這說明,僅用賞罰的功利觀念激發(fā)士卒戰(zhàn)斗力,而不對其進行以禮義教化為主的全面思想教育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呂氏春秋》說:“兵有本干:必義,必智,必勇?!?《呂氏春秋·決勝》,236頁,北京,中華書局,2011?!皽浞峭侥苡闷涿褚?,又能用非己之民?!?《呂氏春秋·用民》,707頁。即把由教化而成的“義”置于兵之本干的首位;湯武所用的“非己之民”即為受其思想、道德感化的他國之民,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果?!秴问洗呵铩妨D以“德義教化”對法治嚴酷的秦國軍、政有所匡正,但未被秦王嬴政采納,這是秦二世而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將苑》主張,對士卒要“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故人知勸”*《將苑·習練》。。即為了激勵士卒,首先要通過思想教育使其樹立起榮辱觀念、法紀觀念。
明朝丘濬認為:“教其武技,必先教以文事”*《大學衍義補》,卷一百二十七,《簡閱之教》下。,即對士卒進行軍事訓練前,首先要對其進行以忠信孝悌為主要內(nèi)容的“文事”教化。他進一步指出:“心專于內(nèi)而堅氣奮乎外”*《大學衍義補》,卷一百二十七,《簡閱之教》下。,“孝弟忠信本也”,“講武之法末也”。也就是說,丘濬認為“文事”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要超過“武技”軍事訓練。
《陣紀》說:“設有義死之輩出,世固難敵矣。”*[明]何良臣:《陣紀》,卷四,191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而要使士卒成為能夠為義而死的義士,沒有思想上的教育是不行的,必須經(jīng)過“開發(fā)人之志意,杜塞人之奸回”*[明]何良臣:《陣紀》,卷四,20頁。的一個較為長期的思想教化過程。
(一)在愛護士卒的基礎上開展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潛移默化地提高教育對象的思想覺悟,進而提高其訓練和作戰(zhàn)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其軍事潛力,最終達到提高戰(zhàn)斗力的目的。思想教育的過程是一個由外在引導到內(nèi)在自主激發(fā)的過程,如果僅靠強制思想灌輸,則無法真正提高教育對象的思想覺悟,也無法充分激發(fā)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難點,首先在于如何使教育對象樂于配合、樂于接受教育內(nèi)容。解決教育對象的態(tài)度問題,是保證思想教育效果的基礎和前提。
中國古代軍隊對士卒開展思想教育時,非常注重首先筑牢與士卒的感情基礎,在愛護士卒的基礎上開展思想教育,從而能夠較好地保證教育效果。
《吳子》認為,要使士卒做到“以進死為榮,退生為辱”,前提條件是國君要“愛其命,惜其死”*《吳子·圖國》。。《投筆膚談》也主張將領要在對士卒“恤其饑寒,憂其疾苦”“均其勞佚”*《投筆膚談·軍勢》,120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的基礎上實施教誡,才能使士卒“親其上、死其長”*《投筆膚談·軍勢》,120頁。;反之,如果“上不愛下”,則“下不親上”,“猶心亂而肢痿”*《投筆膚談·軍勢》,120頁。,思想教育根本無法開展。《紀效新書》強調(diào),將領要“真有是心”*[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35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1。,即確有愛兵之心,有了愛兵的真心,外在的行為自然會顯露出來,士卒相應地會觀察感受到。具體來說,將領要做到“達士情”“循士欲”“恤病傷”*[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231~235頁。,“誠于平居之時,實心愛之,真如父子一家,諄諄以忠義感召之”*[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215頁。,這樣,將領便能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對士卒曉之以理,進而達到使士卒“愛君、愛將而身非所愛”“不忍后君、后將而先其所私”*[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215~216頁。的思想教育目的?!蛾嚰o》指出:“務令將吏與軍士,情同父子,義若兄弟”,在此基礎上再使士卒“知忠義以自持”,就能夠使其“不勸而自戰(zhàn),不守而自固”*[明]何良臣:《陣紀》,卷一,13~14頁。。
(二)以將領的率先垂范來感召、提高士卒的思想覺悟?!盾娮彙氛f:“良將之統(tǒng)軍也,恕己而治人?!?《黃石公三略·上略》。修身方面的“恕”,為推己及人之意;為將方面的“恕”,含有率先垂范之意。因此,“恕己而治人”意即將領通過自己的率先垂范來影響、規(guī)范士卒的思想和行為。《尉繚子》說:“將必先己”*《尉繚子》,35頁,長沙,岳麓書社,1995。,“本乎率身以勵眾士”*《尉繚子》,34頁。?!读w·勵士》提出了將領以率先垂范的身教激勵士卒的三項要求:一是“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以“知士卒之寒暑”;二是“出隘塞,犯泥涂,將必先下步”以“知士卒之勞苦”;三是“炊者皆熟,將乃就食”以“知士卒之饑飽”*《六韜·勵軍》。?!读w》認為將領做到了這三點就可以激勵士卒,使“高城深池……士爭先登;白刃始合,士爭先赴”*《六韜·勵軍》。?!饵S石公三略·上略》指出,將領必須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黃石公三略·上略》。。《淮南子》說:“古之善將者,必以其身先之”*《淮南子·兵略訓》,896頁,北京,中華書局,2012。,并且具體指出,將領要與士卒“程寒暑”“齊勞佚”“同饑渴”“共安?!?《淮南子·兵略訓》,896頁。。就將領的表率作用而言,《淮南子》的這四項要求是對《黃石公三略》的進一步解釋,對《六韜》的必要補充,強調(diào)以將領全方位的垂范、表率,來盡可能地激勵、鼓舞士卒?!都o效新書》同樣認為,將領“身為眾人之法程,行為眾人之視效”,必須“恪守正道”“表率三軍”*[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342頁。。
另外,戚繼光認識到,士卒的勇敢分為真勇和假勇。假勇來自于“格于物而發(fā)”的“外在浮氣”,也就是一時激奮之氣,并不持久;而真勇來自于“根之于心”的真氣,“百敗不可挫”。激發(fā)士卒真勇的關鍵在于“練其心氣”,而練心氣的方法“不外身率之道而已矣。倡忠義之理,每身先之,以誠感誠”“患難為之處,甘苦為之同?!佌佒I以君父之義……死生之理,使之習服忠義,足以無忝所生。”*[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211~213頁。也就是說,戚繼光認為,通過將領長久的率先垂范和言傳身教,就能使忠義之理根植于士卒之心,進而激發(fā)出其“真氣”,產(chǎn)生百折不撓的真勇。
將領是軍隊建設的主導者,也是士卒思想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從以上有關將領發(fā)揮率先垂范作用開展士卒思想教育的論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強調(diào):士卒思想覺悟的提高,不是由將領一曝十寒、坐而論道“說”出來的,而是由將領長期流汗、流血“帶”出來的。歷史上一些精兵勁旅之所以戰(zhàn)功卓著,與其將領很好地發(fā)揮表率作用,使軍隊整體思想覺悟得以帶動提升是分不開的。如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境界,岳飛“盡忠報國”的志向,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情懷,必然感染部屬,對其產(chǎn)生巨大的鼓舞作用,進而迸發(fā)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三)將傳統(tǒng)的修身理論融入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不能僅從功利的角度著眼,滿足于使部屬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而要本著“培養(yǎng)人”“造就人”的出發(fā)點去“立人”“樹人”。每個人從內(nèi)心來說都有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愿望,思想教育只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才能收到兩全其美的成效。因為,如果達成“立人”“樹人”的目標,對教育對象的“私”來說,個人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個人素質(zhì)得到了全面發(fā)展,人生價值得到了實現(xiàn);對軍隊的“公”來說,訓練管理效率得到了提高,戰(zhàn)斗力得到了增強。可見,把“立人”“樹人”作為思想教育的出發(fā)點是非常必要的。中國歷代軍隊思想教育中都不乏“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等修身的有關內(nèi)容,戚繼光尤其注重以傳統(tǒng)的修身理論、以“樹人”“立人”為目的來開展思想教育。
在談到對將領的思想教育時,戚繼光主張為將者首先要“次第記誦”《論語》《孟子》《孝經(jīng)》《忠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重在“身體神會”*[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366頁。,而不是死記硬背,主要是注重理解和切身實踐,以此打牢思想基礎;然后研讀《百將傳》,在學習古之名將修身進德、榮辱成敗經(jīng)驗教訓的過程中,“尚志既定,心有所主”*[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366頁。;最后授之《大學》《中庸》,“使知心性之源”,思想境界更上一層樓,這些步驟展現(xiàn)的是以傳統(tǒng)儒家理論為指導的一個完整的“樹人”“育人”過程。
戚繼光在談到對個人修養(yǎng)影響巨大的欲望問題時,則借鑒了程朱理學理論,他提出的“理欲不并舉”*[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336頁?!翱嘈闹嫌?[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339頁?!俺⒓盒那鍍?,不可先著一毫私意”*[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340頁。等,與程朱“存天理、滅人欲”的有關修身論述如出一轍。
在戚繼光抗倭時期,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學說已廣為流傳,戚繼光也將其融入對官兵的思想教育,他所主張的“正心術”,實際上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至于“正心術”的方法,他認為關鍵在于“所存意慮澄澈”“光明正大”,心心念念在于忠君、衛(wèi)國、敬人、強兵,并且要踏踏實實、義無反顧地踐行自己的理想,使行為與思想保持一致,這樣“堅持積久”,就能在思想上獲得如天堂般的快樂之境;相反,如果偷生謀利、不忠軍國,就會意慮錯愕、心緒不寧,“思思念念于此,解脫不得”。因此,“輪回只在吾心,地獄亦在吾心耳”。*[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332~334頁。這是對王陽明心學和佛教輪回理論深入淺出的表述,清晰地指出了“心”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而其決定權完全操之于我。
由于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修身理論流傳久遠,屢經(jīng)完善和提高,經(jīng)實踐檢驗在樹人、育人方面確能起到“鑿石琢玉”的作用;再者,官兵自幼受傳統(tǒng)修身理論的熏陶,對其喜聞樂見,將其融入思想教育自然會收事半功倍之效。
(一)思想教育的內(nèi)容單薄。盡管中國古代軍事理論都非常重視對官兵的思想教育,但總體來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有關思想教育的論述都較為單薄,多是“教之以禮”“勵之以義”等綱領式、條目式的表述,詳細的教育內(nèi)容、具體的操作方法則不知所云。直到明代以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代表的兵書問世以后,這一局面才有所改觀。戚繼光對思想教育的總體設計思路、具體的實施步驟、操作方法等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具有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非常強的可操作性,但可惜,類似的論述并不多見。
(二)思想教育存在偏重刑罰的傾向。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在強調(diào)思想教育時,還非常注重以刑罰作為規(guī)范軍隊行為的后盾?!读w·奇兵》說:“戰(zhàn)必以義者,所以勵眾勝敵也;……嚴刑[重]罰者,所以進罷怠也;……一文一武,……所以調(diào)和三軍、制一臣下也?!?《六韜·奇兵》?!秾⒃贰芬舱f:“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將苑·習練》。也就是說,言傳身教的思想教育并不是萬能的,還必須以刑罰的不言之教為輔助手段,“文武兼?zhèn)洹辈拍苓_到對所有士卒的教育、激勵和規(guī)范的目的。但有些論述卻存在偏重刑罰的問題,如《淮南子》說:“民之所以必死者,義也;義之所以能行者,威也”*《淮南子·兵略訓》,894頁。,即把刑罰之威看作是禮義教化產(chǎn)生作用的原因,這是有失偏頗的,而《陣紀》“善作氣者,必極其煩刑”*[明]何良臣:《陣紀》,卷四,192頁。的觀點,則有以刑罰完全取代身教言教的極端傾向。必要的刑罰固然可以產(chǎn)生激勵、教育士卒的作用,但若一味迷信刑罰,則會流于簡單粗暴,非但不會贏得支持,反而會使部屬離心離德,進而影響凝聚力,降低戰(zhàn)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