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優(yōu)化”,是指教師和學生以消耗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靈活的運用電教手段,正確進行電化教學,不失是一種達到“優(yōu)化”的良好教學手段之一。它可以化抽象的內容為具體的事物,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它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渲染課堂氣氛,啟迪學生思維;還可以增加課堂容量,并通過聲、色、形象等使學生的智力活動處于高度積極狀態(tài),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采用電教手段不容忽視。下面,我就從小學數學角度就電教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談一談自己的 認識和體會。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課堂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網絡社會的時期,信息技術對當代社會正產生著重大的影響,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也呼喚著教育的改革。隨著我校電腦室、多媒體室的建成和運用。信息技術正悄然走進我們的課堂,發(fā)揮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正以它特有的魅力散發(fā)著誘人的氣息。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整合
由于教學大綱和教材編寫的限制,當今世界上最鮮活的、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數學學科教學素材和教學內容很難在教材中反映出來。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然而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十分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先用計算機展示一幅圖像清晰、色彩鮮艷的秋天風景,并聲情并茂地說:現在是秋天,你們看,秋天多美啊,火紅的楓葉,美麗的蝴蝶,青翠的松樹,來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會發(fā)現很多美景。同時,電腦一一抽出楓葉、蝴蝶、松樹的圖案,接著讓學生找出它們的特點。這樣美的畫面和學生生活經驗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學生們的審美感,歡悅的笑容在他們的臉上綻開,他們饒有興趣地進入了求知境界。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的興趣,新課程理念也強調要以學生為本,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引導學生對數學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動機和興趣,并獲得快樂和享受,歷來是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孜孜以求的。傳統(tǒng)教學主要是教師將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能,憑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學參考書、一只粉筆、一張嘴,傳授給學生。由于其課堂容量小,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所得并不多,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形式照舊,枯燥單一,學生往往產生厭倦情緒,這自然會影響學生的成績。多媒體的出現,給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苦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數學教育者,感謝高科技的發(fā)展給了他們新的生命力?,F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一改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過生動鮮活的畫面,聲情并茂的文字、圖象、聲音、動畫等視聽效果的有機結合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積極投入到每節(jié)課的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體積”這一課時,首先播放一段父親和兒子一道逛商場的錄像,并配上聲音:“今天是爺爺的生日,我們給他買一聽中老年奶粉,好嗎?可我不知道這一聽奶粉有多少,你說說怎么辦?”,“用秤秤”,“還有什么辦法?”,“這是一個圓柱體,我們還可以根據它的大小來計算它的重量”,“你知道怎么辦嗎”,“不知道?”“同學們,大家都有助人為樂的思想,你能幫幫這位小朋友嗎?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這們的情境引入課題,又自然又輕松,學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而且迫不及待地想幫忙解決問題。這樣設計不但有利于新課的教學,把學生思維引入新課重點解決問題的“發(fā)展區(qū)”和學生求知的“情緒區(qū)”,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被生動的畫面完全調動起來了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入到學習中。
三、直觀展示傳統(tǒng)教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小學數學學習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并將數學思維能力提升為人的素質。數學思維能力需要不斷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fā)現、歸納類比、反思建構等思維過程。這些思維能力生成點是充分體驗。引導學生體驗概念的獲得過程,在體驗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認同感,是學生學到知識,理解知識,初步運用知識的基礎。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情況:教師已經認識到新課程理念提出的探究學習的價值。學生需要經歷自主探索,發(fā)現并真正認識數學知識的過程,才能生成對所學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如何引導學生的探索活動?數學課堂模式為此經歷了在“探究式、發(fā)現式”的要求下大刀闊斧的改革。但很多時候課堂探究還停留在為了探究而探究的假探究模式。學生只是形式參與而沒有思維參與。對數學本質的假認同限制了學生數學思維的自由展開,造成學生學數學知識就是獲得了數學結論,但數學能力沒有提升。
信息技術教學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了,課堂“活”了,知識“活”了。通過操作幾何畫板,更利于學生在參數的動態(tài)變化中發(fā)現圖象變換的規(guī)律,有利于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幾何直觀中體驗生成,學生對親自獲得的數學結論具備了深切的認同感,便于應用獲得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總之,電教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zhèn)?,靜動結合等諸多優(yōu)點,確有利于優(yōu)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益。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選取電教媒體的最佳作用點,絕不可認為電教媒體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電教“滿堂灌”。
參考文獻
[1] 李維福主編.中國信息技術教育.北京:教育部中央電化教育館,2006.
[2] 馬振行主編.河北教育.河北:河北教育報刊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