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萍
摘 要: 教師的教學經歷是由若干堂課組合起來的,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課堂成了教書育人的場所。如何讓課堂精彩起來,讓學生收獲知識,收獲快樂,收獲人生的哲理呢?作者就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備課 教學過程 教學反思
一、在備課中,關鍵詞是磨課
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教學設計。
(1)反復推敲教材,確定教學方案。備課之前,反復研讀教材,掌握課堂重點、難點,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學有目標,讓課堂價值最大化。
(2)精心備課,考慮周詳,注重預設與生成。在備課過程中,多思考,因為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課堂是活的,特別對于青年教師老師,要學會預設,一個問題下去,學生可能有什么樣的回答,你應該如何應對,多幾個預設,你的課堂結構會更流暢。
二、在教學過程中,關鍵詞是試課
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學習、交流、促進的過程,還是一個教師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嘗試,不斷改進,尋找教學的真諦。
1.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利用情境導入、問題導入、游戲導入等多種方法開始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利用交通宣傳海報引出Word中插入圖片、藝術字、文字等制作小報一課。
在現在的信息技術課堂上,這些導入模式已經是家常便飯,每堂課都能看到這些導入方式,這里不再贅述。
2.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進行教學。
(1)用好“任務驅動”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正在逐漸被大家認可,但是有的時候,任務驅動法也沒有其真實價值,將任務驅動教學法僅僅當做是一種純技能訓練的教學方法,忽視利用它培養(yǎng)學生其他方面的信息素養(yǎng)。
(2)做好“合作學習”這篇文章
在課堂上,新課程一個明顯的標志是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徹底的變化,學生樂于合作、樂于探究。信息技術課技術性、實踐性非常強,通過合作學習方式能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自主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為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認真做好這篇文章。
科學分組。實行“幫帶結合”,小組內有掌握情況較好的學生,也有掌握情況較不理想的學生。合作學習,不僅能真正實現各盡其能、各顯神通的合作,而且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信息交流的能力,體現學科特色。
分工明確。例如新版信息技術教材中的主題活動,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就比較合適,但是合作學習一個關鍵問題是組內各成員之間的分工要明確,合作學習的主題要具有多元性、發(fā)散性和集成性(即具有合作的價值)。
3.重視學生信息反饋,以學促教。
在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過程中,最忌諱的現象是教師無事可做。新基礎提倡“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就是要求教師重視學生在課堂內信息反饋?!耙詫W促教”課堂教學評價模式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學會了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在課堂上難免會提出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及時地指導學生的學習與合作,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不斷調整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是促進每一位學生發(fā)展的具體措施。
4.善于捕捉教學中的閃光點,促進教師教學機智的養(yǎng)成。
例如在我教學logo《重復圖形的嵌套》這一課時,讓學生完成20個六邊形旋轉一圈的圖案,設置小烏龜的起點不同,命令使用就不同。我及時發(fā)現這一問題,及時反饋,同樣的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課堂教學應該是開放的,學生的思維應該是活躍的,因此,教師應對每一節(jié)課精心預設,采用各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個體的學習自主性,使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再不能充當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要配合好學生的學習。這樣課堂教學才會真正動起來、活起來,學生才能真正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課堂中不斷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三、在教學反思中,關鍵詞是改課
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教學創(chuàng)新”的動力,教師要聚焦課堂,反思自身的教學。
善于發(fā)現問題,是實現“反思性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師應對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和反應等方面隨時保持有意識的反思,發(fā)現問題并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使之達到最佳效果?!胺此夹越虒W”有效運用,還要求教師勤于調整反思,即觀察、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或補助措施的實際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原有的問題是否已經較好解決,如果已解決,教師則應針對嘗試改進的成功方法,主動尋求進一步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鞏固自己已經形成的好的教學行為,防止原有問題再次出現。如發(fā)現又出現新問題,謹慎地追問新問題的實質,針對新問題再次嘗試另外的教學方法或其他的改進措施。
課,在不斷的“備課——上課——教學反思——重建——修改備課——上課”中循環(huán)往復,作為教師,我們孜孜不倦地在課的路上積極探索,不斷追求,就像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所說:“為了上好一節(jié)課,你的一輩子都在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