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組織知識會影響我們對知識的看法
超文本構建的文本關系,在戴維·溫伯格的著作《萬物皆無序》中,被稱為第三秩序(third order)。秩序共有三種,在第一種秩序中,我們整理的是事物本身——比如一本書,只能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占據(jù)一個位置(除非你有好幾本,可以放在其他合適的地方)。又比如舊式相冊里的照片,必須按照某種線性理由加以排列,否則數(shù)量多了以后將難以找到。第二種秩序,可以以卡片目錄和索引為代表,這些工具構造第一種秩序的對象代理,并指向?qū)ο蟮奈锢砦恢?。通過這樣做,我們把信息和事物分開,為事物創(chuàng)造了元數(shù)據(jù)(metadata)。元數(shù)據(jù)允許我們用多個指針指向一個物理位置,所以我們可以同時在作者卡和書名卡下指定一本書。
然而,前兩種秩序都是原子式的,由原子構成的事物,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越來越不穩(wěn)定。所幸人類發(fā)明了第三種秩序——內(nèi)容被數(shù)字化以后變成了比特,造成了全新的知識組織方式。舊有的限制消失了,比如,亞馬遜書店的任何一本書,都可以被放入多個類別中,也可以用讀者評論加以注釋,或添加到閱讀列表,或使用標簽進行標注。如果你把新增添的這些東西看成一張大“卡片”的話,它的容量可能超過書本身,而書的內(nèi)容則構成了元數(shù)據(jù),因為你是靠搜索書來獲取這些東西的。
我們這里談到的秩序都和知識相關。溫伯格認為,我們?nèi)绾谓M織知識會影響我們對知識的看法(有點像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比如,如果知識必須按照其物理位置來排列,我們就會傾向于用亞里士多德式的思維來思考:對象是某個類別的成員,并且與該類別的其他成員共享相同的特征。這就是知識樹:知更鳥是一種鳥,而鳥是一種動物。
我和孩子們一起外出的時候,常常會玩一種游戲:一個玩家在心里想好一個對象,其他玩家爭取用最少的提問,問出他心里想的那個東西是什么。回答者只能用是或否來回答提問,而提問者要想節(jié)省步驟,必須先從對象可能所屬的類別問起。提問者通過精巧的提問,可以從一開始的極為寬泛的概念,迅速縮小到很具體的概念,可見知識樹的組織能力之強。
在這種秩序中,我們期望樹的葉子共享其分枝的屬性,并且也期望每個葉子只適合于一個特定分枝。然而在第三秩序,也就是數(shù)字化秩序中,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會通過故意打破完美的樹狀組織系統(tǒng),將分散在各個分枝上的葉子全都連起來,從而提高客戶滿意度并且銷售更多商品。
為了適應第三秩序,一個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做法是,盡量把一片葉子黏上更多的分枝,構建一棵擁有一堆超鏈接的葉子的樹。
溫伯格認為,每一個事物都可以構成元數(shù)據(jù),這么多無序的元數(shù)據(jù),卻可能讓我們得以拽取那些適合我們需要的信息團塊。所以,應努力為我們可以想象的事物添加盡可能多的元數(shù)據(jù),而不是以絕對方式對事物進行分類,或者決定在系統(tǒng)中包括及排除哪些內(nèi)容。將元數(shù)據(jù)應用于一切,使得我們以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意義的方式來操作信息。
最重要的是,需要放棄有一種“正確的方式”來讓事物遵守秩序,從而井井有條的想法。我們曾經(jīng)十分認真地嘗試將主題歸結(jié)入整潔的主題層次結(jié)構中,但這些層次結(jié)構往往不能為不同的用戶社群所認識和使用。如果知識的組織現(xiàn)在仿佛一種任意形狀的葉子堆而不再是一棵樹,那么我們的知識型態(tài)將會如何改變?(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胡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