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欣
(江漢大學醫(yī)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及其耐受性的進展
喻 欣
(江漢大學醫(yī)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β2-腎上腺素受體(β2-AR)受體激動劑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藥,本文對β2-AR在氣道平滑肌張力調節(jié)中的作用,抗炎作用,β2-AR信號傳導的分子基礎以及β2-AR受體激動劑耐受機制和糾正作了闡述。
β2-腎上腺素受體;G蛋白耦聯(lián)受體信號;耐受
腎上腺素是第一個支氣管擴張劑,為了減少相關的心血管不良反應,1940年代的開始使用異丙腎上腺素(ISOP),現(xiàn)在β2-腎上腺素能受體(β-AR)激動劑已成為治療氣道狹窄,支氣管哮喘的一線藥物。
本文就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審查由其中β2-AR有助于控制音調的氣道平滑?。ˋSM)及其對實際使用β2-AR激動劑在治療哮喘的分子機制。
1.1 腎上腺素能神經對(ASM)張力的調節(jié):ASM的張力主要由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釋放的乙酰膽堿(ACh)調節(jié),人ASM上沒有腎上腺素能神經支配[1],交感神經系統(tǒng)通過循環(huán)中的兒茶酚胺興奮ASM和副交感神經神經末梢細胞膜上β2-AR,實現(xiàn)對ASM張力的調節(jié)。
循環(huán)中兒茶酚胺包括腎上腺素(AD)、去甲腎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只有AD對β2-AR有激動作用。AD由腎上腺髓質分泌,當血漿內濃度升高至0.2~0.4 nmol/L時,發(fā)揮作用。由于各種組織中MAO和COMT的水解作用,腎上腺素的維持作用時間大約是2 min。
哮喘患者,β-AR拮抗劑可誘發(fā)支氣管收縮,提示β-AR的保護作用。然而,當氣道出現(xiàn)狹窄時或哮喘急性發(fā)作期時,血漿腎上腺素并沒有保護性增加。
一般自主神經系統(tǒng)中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間有著相互作用,興奮β2-AR可以抑制膽堿能神經遞質,這種作用是由循環(huán)中AD完成的。因此ASM上的β2-AR,具在松弛和調節(jié)膽堿能神經遞質的作用。這也可能是β-受體阻滯劑誘發(fā)哮喘的原因;ACh水平紊亂。
1.2 腎上腺素能受體:1948年,Ahlquist提出腎上腺素能受體可劃分成兩種主要類型:α受體和β受體。前者刺激引起ASM收縮,作用強度依次為:AD>NA>ISOP;β-AR可松弛ASM,作用依次為:ISOP>AD>NA。
Lands等將β-AR進一步劃分為β1-AR和β2-AR兩個亞型。AD和NA對β1-R幾乎有相等的親和力,而對β2-AR,AD>NA。放射自顯影證明β-AR廣泛分布于肺和氣管中;氣道ASM上主要分布著β2-AR。β2-AR密度比較低的地方可檢測到較高水平的β2-AR mRNA。β2-AR的作用包括ASM松弛,血管通透性的變化,ACh釋放減少和調節(jié)免疫細胞功能。
1.3 G蛋白耦聯(lián)β2-AR受體的信號轉導:β2-AR是G蛋白(Gs,GDPα-β-γ三聚體)耦聯(lián)受體超家族成員;當胞外激素、神經遞質與受體結合,G蛋白的分子“開關”(GDP→GTP)打開,調節(jié)腺苷酸環(huán)化酶(AC)、磷脂酶C或離子通道功能。
具體過程包括:β2-AR活化,GTP取代Gs-蛋白的GDP,Gα與Gβγ分離。Gα活化AC和鈣激活大電導K+通道(BKCa)。AC通過增加胞內cAMP水平,激活蛋白激酶A(PKA),而后的效應包括:①磷酸化某些蛋白質,引起ASM松弛;②抑制肌球蛋白輕鏈激酶和磷脂酰肌醇水解。BKCa在β2-AR輕度激活即有開放,可引起ASM細胞超極化抑制收縮。隨后,Gα-GTP水解形成Gα-GDP,重新與Gβγ結合而失活,此間Gβγ可以激活其他途徑[2]。有研究還表明,高濃度的β2-AR激動劑,在平滑肌完全松弛后,還可促進Ca2+-Na+交換,降低細胞內[Ca2+]濃度,活化Na+-K+-ATP酶。
針對過敏原誘發(fā)的哮喘,長效β2-AR激動劑不僅能發(fā)揮擴張氣道的作用,還可發(fā)揮抗炎作用。由于ASM細胞兼有分泌炎性介質(如前列腺、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作用,從而能夠持續(xù)增強氣道壁的炎癥過程。因而哮喘患者ASM,比正常細胞增殖速度更快,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分泌更多,具有明顯不同的胞外基質蛋白。這些異??赡艿恼T因是,體內鈣穩(wěn)態(tài)的變化導致線粒體生物合成增加或關鍵的轉錄因子減少。最近的數(shù)據(jù)表明,無論短效還是長效β2-AR激動藥均能減少表面細胞間黏附分子-1的表達及ASM(白細胞介素-1β)誘導的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釋放。
組織細胞首次接觸β2-AR受體激動劑時,cAMP有短暫的升高,隨后盡管藥物的持續(xù)存在,cAMP將下降至基礎水平。這種現(xiàn)象稱為“脫敏”或“耐受”。β2-AR激動劑濃度和使用時間是耐受的主要影響因素。
通常情況下,細胞接觸受體激動劑的期間,受體的數(shù)目和功能將會下降。但體內和體外都表明,哮喘患者對β2-AR激動劑的耐受比健康個體更明顯:當機體產生感染時ASM β2-AR的反應性也下降;因此有可能β2-AR功能降低是疾病的一種表現(xiàn)。
3.1 β2-AR受體的磷酸化:暴露于β2-AR激動劑30 min,β-AR可與Gs產生脫耦聯(lián)。PKA和β-AR激酶(βARK)是磷酸化的β-R的主要激酶,通過對受體特定位點磷酸化,導致其與Gs的耦聯(lián)全部或部分損失。βARK屬于G蛋白耦聯(lián)受體激酶家族(GRK)。選擇性敲除β2-PKA/GRK發(fā)現(xiàn),小鼠對β2-AR受體激動劑的耐受性大大降低。
胞內cAMP升高即可激活PKA,因而炎性介質或其他刺激因素活化PKA時,β2-AR也可出現(xiàn)磷酸化而導致“異源性脫敏”??蛇@可能是過敏原引起的β2-AR功能下降的機制。實驗證明,白三烯的受體拮抗劑或釋放的抑制劑均可改善β2-AR的功能不良。
βARK對配體結合的β2-AR可產生磷酸化作用,引起“同源性脫敏”。當體內出現(xiàn)高濃度的受體激動劑(μmol/mL)時,受體磷酸化,與β-arrestin結合,抑制G蛋白的信號轉導過程,使G蛋白-受體的脫耦聯(lián)。在體內腎上腺素能神經活化情況下(如運動和應激),或者外源性給予兒茶酚胺,體內β2-AR激動劑的濃度不超過10 nmol/mL,也可以導致PKA的激活和β2-AR的磷酸化。
3.2 受體內陷:接觸β2-AR受體激動劑約30 min,細胞表面的β2-AR即出現(xiàn)內陷。內陷的比例與細胞類型相關;比如淋巴細胞約有60%,人類ASM細胞則非常少。這可能與腎上腺素能神經對支氣管的支配作用有關。在受體激動劑去除后,未降解的β2-AR內陷受體,可以重新回到細胞表面。
3.3 受體下調:與激動劑接觸3~6 h后,β2-AR受體數(shù)目明顯下降,18~24 h達到穩(wěn)態(tài),該過程可以使90%的受體消失,這可能是長效β2-AR激動劑脫敏的主要原因。由于胞內升高的cAMP促進蛋白與β2-AR基因的3'非編碼區(qū)的不穩(wěn)定序列(AUUUA)的結合,β2-AR mRNA的穩(wěn)定性下降,受體合成下降,降解增加。該過程中PKA及胞質尾區(qū)的酪氨酸殘基都有參與。
Davies and Lefkowitz已證明,皮質類固醇激素可增加β2-AR合成、抑制受體下調和脫耦聯(lián)合,提高受體的數(shù)目。倍氯米松可能通過基因效應,使Gs蛋白α-亞基活性增加
鑒于短效β2-AR激動藥的不良反應和耐受性,1997年英國哮喘管理指南提倡[3],短效β2-AR在需要緩解癥狀時使用。1990年代長效β2-AR激動劑富馬酸福莫特羅問世,明顯度降低哮喘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目前使用的茚達特羅,也有著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盡管如此,國際哮喘治療指南和FDA建議:不單獨使用長效β2-AR激動藥治療哮喘,而需與吸入類皮質類固醇聯(lián)合應用。
無論是短-和長效β2-AR激動劑均已證明能有效的治療哮喘:降低白天,尤其是夜間癥狀,改善肺功能,減輕病情,并可減少吸入糖皮質激素劑量。
[1] Doidge JM,Satchell DG.Adrenergic and non-adrenergic inhibitory nerves in mammalian airways[J].J Auton Nerv Syst,1982,5(2):83-99.
[2] Liggett SB,Lefkowitz RJ.Adrenergic receptor-coupled adenylyl cyclase systems: regulation of receptor function by phosphory lation,sequestration and downregulation[M]//In Regulation of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by Desensitization and Amplification.Sibley D,Houslay M.,Eds.John Wiley & Sons:London,UK,1993;71-97.
[3]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National Asthma Campaign,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London,General Practitioner in Asthma Group.The British Guidelines on Asthma Management 1995 Review and Position Statement[J].Thorax,1997,52(Suppl.1):S1-S20.
R974
A
1671-8194(2017)29-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