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波涌
摘 要:針對“翻轉課堂”在教學改革中的探索與爭議,本文結合具體案例,闡述了高中政治課堂翻轉的操作流程。從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協(xié)調教學關系;精心設置情境問題,展示課堂魅力;加強雙基,提升教學有效性三方面提出了有價值的思考。
關鍵詞:翻轉課堂;國際社會;高中政治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067-02
一、教學背景
風靡全球的“翻轉課堂”近年傳入我國。任教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創(chuàng)立了全新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這種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廣泛應用于學生的家庭作業(yè)、課堂任務、實驗和考試等各個方面。這種模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內容,又能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學習者。學生不僅能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而且真正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認識。對于教師來講,這種課堂模式能更多地與學生交流,與學生建立起更親密牢固的關系,學生也因此得到了更多個性化的學習機會。
本人通過對“翻轉課堂”課堂模式的學習和理解,嘗試用于高中政治教學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下面就以《政治生活》第八課第一框: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為例加以探討。
二、教學任務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當代國際社會的構成。
(2)了解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及其基本權利與義務。
(3)了解國際組織的內容及其作用。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同學們合作與探究、分析與表達、完成限時訓練等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關注國際社會的發(fā)展。
(2)關心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增強民族自信心。
(二)學情分析
本課為第四單元當代國際社會的第一課,涉及國際社會的基本知識??紤]到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欠缺,所以應對基本概念、主要國際關系和我國的外交政策有一個準確的理解。當時的時政熱點問題是南海島礁的爭端問題,此問題牽涉到中美關系、中菲關系、中越關系等多邊外交關系。本課計劃以此為突破口,條分縷析,管中窺豹,結合課本知識,給學生展示一個利益交織的外交關系博弈畫面。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生活的興趣,拓寬知識面,開闊視野,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國家主權是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2、中國在國際社會發(fā)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3、國家的構成要素。
三、教學過程
(一)上課前的“教“
1、發(fā)布學習指導,提供學習資源
事先分發(fā)《導學案:<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主要內容包括:學習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提綱,自主學習,課堂探究問題,練習反饋。提供微課課件及PPT教案。根據導學案,預習學習內容;觀看微課及其它材料進行本框內容學習。要求通讀教材,整理提綱,列出疑難點。初步掌握課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后,閱讀政治練習冊,觀看內容分析及疑難解析,做練習反饋,檢查預習效果。
2、利用互聯(lián)網和大數(shù)據庫搜集相關資料
在百度、新華網、知乎、校園BBS、班級QQ群等知名網站及論壇上把自己不懂的概念、原理及練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搜索,找出正確解釋。要求出處正規(guī),不同解答要相互印證,理由恰當合理,富有邏輯性。未搜索到的問題以及有疑惑的知識點要加以歸納整理。經過初步學習后,整理出的疑難問題主要有三類:一是涉及本框內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二是與知識點有聯(lián)系的時政問題及相關背景材料,三是配套練習中的疑難題目。
3、網絡討論,老師答疑
針對未解決的疑難問題,老師定出專門時間組織同學在QQ群進行討論。同學們之間互相提問,互相解答,各抒己見,思想交鋒。在這里實際就變成了一個網絡虛擬課堂,老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事先學生把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前發(fā)給課代表,課代表把大家存在的共性問題或適合在網上解決的問題,在公告區(qū)域列舉出來。教師給每一個問題定一個討論時間,要求發(fā)言同學有一個事先準備。當討論陷入僵局時,應果斷終止;如偏離主題,教師應加以提醒更正;如出現(xiàn)錯誤解釋,教師應及時指出;如討論不出結果,應交課代表記下。總之做到任務明確,討論熱烈,各抒己見,簡潔高效。
4、收集材料,撰寫小論文
老師在“教學案”中對于撰寫的小論文提出明確要求,以“南海爭端”為主題,結合“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相關知識,收集歷史地理及外交知識,從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方面,某個角度,闡述自己對南海問題的認識,論文觀點要符合我國的外交政策以及國家的核心利益。論文要語言簡潔流暢,條理清楚,重點突出,有真知灼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二)課堂上的“學”
1、學生代表本框知識點梳理
請出一名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知識點梳理,分析知識體系以及重要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講解重、難點問題。遇到學生提問,要充分予以解析。最后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2、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疑點
教師對篩選下來的三類問題,進行有簡明扼要、針對性的講解,在講解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出質疑,對于有共性的問題,也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3、推舉學生代表,分組匯報學習成果
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對四個探究問題進行展示。探究一:南海問題的歷史背景;探究二:南海問題各方的主張;探究三:國際組織在南海問題上的作用;探究四:中國的多邊外交。本次展示活動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用ppt對小組要展示的問題進行講解,運用本框知識并聯(lián)系相關的背景材料,要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材料豐富,語言流暢,邏輯清晰。第二部分針對講解的問題,請臺下的同學進行提問,由主講同學回答;回答不上來的,可要求其他同學進行補充,或教師進行解釋。第三部分以舉手表決的方式,為主講同學點贊,從內容的科學性、材料的關聯(lián)性、表達的邏輯性三方面進行評判。由課代表進行統(tǒng)計記錄。四位同學講解完畢后,由科代表同學宣布點“贊”結果,由教師進行頒獎。
4、教師總結提升,檢測學習效果,監(jiān)控學習進程
教師對本框內容的學習進行總結,匯總創(chuàng)新觀點,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升華。
運用多媒體(例如IPAD)針對本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問題進行綜合檢測,并得出分數(shù)。為未掌握的同學進行個性化輔導,為下一課堂內容布置學習任務。
四、教學反思
(一)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協(xié)調教學關系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大量的教學內容放在課前完成。因此,全面、合理、有針對性的教學安排變得極為重要。教學計劃不能搞“一刀切”,不同班型之間應有所區(qū)別,提高適用性。教學設計還要考慮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任務適量。教學設計還要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有所兼顧。
協(xié)調教學關系是課前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首先,要協(xié)調好政治學科與其他各科的關系,不能占用學生過多的課外時間,對其他學科造成沖擊;其次,要協(xié)調好家校之間的關系,讓家長在可能的條件下,指導監(jiān)督學生完成網絡上課程資料的收集;最后,要協(xié)調好各學生小組之間的關系,充分發(fā)揮小組內部以及小組之間協(xié)作關系,互相交流,互相補充,資源共享,共同提高。
(二)精心設置情境問題,展示課堂魅力
情境問題是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聯(lián)系的橋梁,是課本重難點問題的深化,是對課本理論知識的運用和提高。情境問題要難易適度,要充分考慮本班學生的接受程度;問題設計要有階梯性、層次性,要照顧全體,讓大多數(shù)人產生共鳴;情境問題要具有趣味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政治課教學的功能之一,對于情境材料,教師要精心選擇時政熱點問題、社會關注問題以及青少年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問題,通過探究,引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以及探索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情境問題的設計角度應多元化,體現(xiàn)思維的發(fā)散性。情境問題的設計應具有導向性,不能真理越辯越糊涂。經過充分討論,激濁揚清,得出確定的有價值的正確結論。
(三)加強雙基,提升教學有效性
翻轉課堂在中國推行之所以遇到困難和阻力,主要是不能夠很好的與當前高考模式接軌。課前閱讀查找資料,網絡答疑,合作學習活動,占用了學生的大量業(yè)余時間。另外,學生雖然可以豐富課外知識,開闊視野,但對基本知識點的記憶、理解、運用可能遭到削弱,最終考試成績受到影響。所以在翻轉課堂模式中,強化雙基,兼顧差異,保持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本課預習過程中首先在學案中指出了重難點,并把本課知識體系設置成填空題加以訓練。在網絡答疑環(huán)節(jié),教師有意識地對知識點掌握的情況加以記錄統(tǒng)計。設置情境問題時圍繞重難點知識提出探究方向,在最后綜述時聯(lián)系知識體系,對本課知識點進行全面闡述和總結。
總之,任何事物的成長都要經歷一個復雜曲折的過程。在“翻轉課堂”的探索與實踐中,確實存在一些“水土不服”之處,教學效果也不易立竿見影。例如有些學生課前學習不能按照教師要求落實到位,討論問題時不能兼顧全體,雙基訓練不扎實等。我相信,通過不斷總結改進完善,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1]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翻轉課堂與慕課教學:一場正在到來的教育變革[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2]武龍寶.問題化教學的問題設計——以思想政治課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8):35
[3]黃春梅.打造富有活力的政治課堂——“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教學遐思.[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