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荀子賦文本生成的多源性考論

2017-01-27 15:16:27李炳海
諸子學(xué)刊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荀子段落句式

李炳海

荀子和宋玉是先秦時期以賦名篇的文人,中國古代賦類作品由他們二人奠基。然而,《漢書·藝文志·詩賦略》著録賦類作品,並沒有把他們放在一起,而是分置兩處。第一個欄目著録“宋玉賦十六篇”,排在這個欄目前邊的依次是屈原賦、唐勒賦。第三個欄目首條是“孫卿賦十篇”,往後是“秦時雜賦九篇”,再往後是漢代賦類作品,後二者今皆無存。班固把荀子賦和宋玉賦分置兩處加以著録,表明他對兩人這類作品所存在的差異已經(jīng)有明確的認識。既然如此,就爲荀子賦探源提供了啓示: 它的來源與宋玉賦應(yīng)當存在差異,而不是完全一致。各種體類文學(xué)作品的根本區(qū)別,主要在於文本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因此,對荀子賦文本生成的探源,也就首先從它的文本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切入,進而擴展到它的取材對象。以荀子賦文本爲依據(jù)進行探源,可以從一個側(cè)面揭示賦類作品原始生成的歷史本然。

一、 荀子賦的詩類句式及其來源

賦是一種綜合型文類,可以容納多種句式,從它最初生成的時期就是如此。荀子賦由三類句式構(gòu)成,即四言詩句、“兮”字內(nèi)置句和散體句。四言詩句和“兮”字內(nèi)置屬於詩類句式,首先分析這兩類句式在荀子賦中的使用情況及其來源。

(一) 四言詩句段落及先前相關(guān)文獻的脈絡(luò)

四言詩在戰(zhàn)國時期處於消歇狀態(tài),通篇采用四言詩的作品極其罕見,傳世的作品只有《天問》可歸入此類,通篇一百七十一問,絶大多數(shù)用的是四言詩句。雖然純粹的四言詩在戰(zhàn)國時期已屬鳳毛麟角,但是,四言作爲古老的句式,仍然與其他句型相錯雜,出現(xiàn)在一系列文獻中。許多作品運用成段的四言詩,與其他句式相組合,構(gòu)成綜合型句式相支撐的文本形態(tài)。

荀子的賦共五篇作品,以隱語方式結(jié)撰而成,用於詠物。每篇賦分謎面和謎底兩部分。在這五篇作品中,除《雲(yún)》賦之外,其餘四篇的謎面都有四言詩句段落?!抖Y》賦是這組作品的首篇,開頭一段如下:

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爲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強。粹而王,駁而伯,無一焉而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楊倞注:“爰,於也。言於此有大物。夫人之大者莫過於禮,故謂之大物也。”*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盾髯蛹狻罚腥A書局1998年版,第472頁。這段文字除“粹而王”以下三句外,其餘均是四言詩句,是以四言詩句爲主的段落,以章、明、葬、強、王、亡、王爲韻,用的是上古陽部韻,一韻到底。

運用成段的四言詩進行詠物,並且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這類作品在荀子之前的戰(zhàn)國文獻中可以見到。《文子·道原》開頭寫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唯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聞其聲。吾強爲之名,字之曰道。*王利器撰《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頁。

這段話是化用《老子》對道所作的描述,分別取自《老子》一、二十一、二十五章。前面六句是四言詩,後面兩句是散體總結(jié)語。這個四言詩段落以成、生、形、冥、聲爲韻,用的是陽部韻,也是一韻到底。它所用的韻部及一韻到底的方式,與荀子《禮》賦開頭一段完全相同,並且都是用於詠物。荀子賦詠禮,《文子·道原》詠道,二者吟詠對象都具有崇高性?!段淖印肥窍惹匚墨I,成書於戰(zhàn)國時期,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西漢中山懷王墓出土竹簡《文子》,有力證明這部典籍確實寫定於戰(zhàn)國時期。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人,他所生活的時代晚於《文子》的成書。《韓非子·內(nèi)儲説上》有“齊王問於文子”的條目*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93頁。,韓非是荀子的學(xué)生,他有機會接觸到文子的傳説。由此推斷,荀子對《文子》這部典籍也應(yīng)該比較熟悉,他用成段的四言詩吟詠《禮》,與《文子》吟詠道的四言詩段落多有相同之處,當是對《文子》有所借鑒。

荀子《箴》賦謎面是純粹的四言詩段落,全文如下:

有物於此,生於山阜,處於室堂。無知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日夜合離,以成文章。以能合從,又善連衡。下覆百姓,上飾帝王。功業(yè)甚博,不見賢良。時用則處,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對於“生於山阜”,楊倞注:“山阜,鐵所生也?!?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盾髯蛹狻?,第479頁。針由鐵製成,鐵礦石埋藏在山中,故稱針生於山阜。這段純由四言詩句組成的謎面多達十九句,除首節(jié)三句爲韻,其餘均是兩句爲一節(jié),隔句押尾韻。全段用的是陽部韻,並且一韻到底,是一首比較完整的四言詩。與《文子·道原》用於描述道的四言詩段落相比,荀子《箴》賦用一韻到底的四言詩段落進行詠物,鋪陳得更加充分,用韻也更加有規(guī)則。

荀子賦運用成段的四言詩進行詠物,有的作品不是一韻到底,而是中間換韻,《知》賦就是如此:

皇天隆物,以示下民?;蚝窕虮?,帝不齊均。桀、紂以亂,湯、武以賢。涽涽淑淑,皇皇穆穆。周流四海,曾不崇日。君子以修,跖以穿室。*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盾髯蛹狻罚?73頁。

前六句,民、均、賢,用真部韻。“涽涽淑淑,皇皇穆穆”,押覺部韻。末尾四句,日、室,押質(zhì)部韻。十二句四言詩,用的是三個韻部。

采用換韻的四言詩句段落進行詠物,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老子》,其二十章寫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爲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衆(zhòng)甫。

二十章是論道專章。以上一段文字是用十五個四言詩句對道加以描述,這十五句四言詩不是一押到底,而是頻繁換韻。對於它的用韻情況,黃瑞雲(yún)先生作出如下總結(jié):

容從(東部)德道(對句句中雙聲相葉)物惚(物部)恍象(陽部)惚物(物部)冥精(精部)真信(真部)去甫(魚部)*黃瑞雲(yún)校注《老子本原》,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頁。

按上古韻部劃分,冥、精屬耕部。采用四言詩段落進行詠物而頻繁換韻,《老子》已開啓肇端,並且?guī)缀踹\用到極致。類似情況還見於《老子》四十一、四十五章等。

運用成段的四言詩進行詠物,中間變換韻腳,《管子·內(nèi)業(yè)》開頭一段就是如此:

凡物之精,此則爲生。下生五穀,上爲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

尹知章注:“精,謂神之至靈者也,得此則爲生?!?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931頁。這裏的精,指的是精氣,作爲萬物本原看待。這段文字共八句,除第五句外,其餘均是四言句,基本是四言詩段落。這八句詩按用韻可分爲前後兩部分,前四句的精、生、星,用的是耕部韻。後四句神、人爲韻,用的是真部韻。伏俊璉教授稱,《管子·內(nèi)業(yè)》對精氣進行描寫的段落“似賦之作”*伏俊璉撰《先秦文獻與文學(xué)考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24頁。,這段主要由四言詩句對精氣加以描寫的文字,確實屬於凖賦類,與荀子《知》賦的四言詩段落可謂異曲同工。

宋玉是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家,在楚地活動的時代早於荀子入楚。宋玉賦有許多成段的四言詩用於詠物。由於宋玉多數(shù)賦類作品篇幅較長,鋪張揚厲,因此,其中的四言詩段落往往不是一韻到底,而是中間換韻。《高唐賦》有如下一段:

中阪遙望,玄木冬榮,煌煌瑩瑩,奪人目精。爛兮若列星,曾不可殫形。榛林郁盛,葩華覆蓋。雙椅垂房,糾枝還會。徒靡澹淡,隨波暗藹。東西施翼,猗狔豐沛。緑葉紫裹,丹莖白蒂。纖條悲鳴,聲似竽籟。清濁相和,五變四會。*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嶽麓書社2002年版,第588頁。

這段文字敘述在接近高唐山頂部眺望所見的景色,屬於詠物。按照所用韻部進行劃分,明顯由前後兩段組成。前四句的榮、熒、精用的是耕部韻?!盃N兮若列星,曾不可殫形”,用的亦是耕部韻,後面的大段四言詩句,蓋、會、藹、沛等用的是月部韻。在宋玉賦中,運用成段的四言詩句進行詠物而中間變換韻腳,這種情況經(jīng)常可以見到。

運用成段的四言詩進行詠物而中間變換韻腳,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老子》《管子》及宋玉賦?!盾髯印ぬ煺摗贩Q:“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睏顐娮ⅲ骸靶?,讀爲伸。”*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第319頁。荀子讀過老子的著作,否則,不可能作出如此中肯的評價。他的弟子韓非撰寫《解老》《喻老》篇,可見,荀子所處的時段,《老子》一書已在世上傳播開來,荀子有機會進行閲讀。《管子·內(nèi)業(yè)》運用成段的四言詩吟詠精氣、中間變換韻腳?!豆茏印芬粫丘⑾聦W(xué)宮文獻的彙編。據(jù)《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荀子是稷下學(xué)宮的後期學(xué)者,並且三爲祭酒,他有充分機會瀏覽稷下學(xué)宮的文獻,《管子·內(nèi)業(yè)》對他而言應(yīng)該很熟悉。荀子晚年是在楚地度過的,完全有可能見到宋玉所作的賦。由此推斷,荀子賦運用成段的四言詩句詠物,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對前代文獻有所借鑒,《老子》《管子·內(nèi)業(yè)》及宋玉賦,就是荀子賦借鑒的對象。

(二) “兮”字內(nèi)置而部位靠前句式的歷時性綫索

荀子《雲(yún)》賦的文本形態(tài)與其他四篇存在明顯的差異,它的謎面板塊主要不是由成段的四言詩句構(gòu)成,而是句式龐雜,其中有如下三句:“忽兮其極之遠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睂镀渲械摹皵墶弊郑瑮顐娮ⅲ?/p>

攭與劙同。攭兮,分判貌。言雲(yún)或慌忽之極而遠舉,或分散相逐而遠於山也。*同上,第475頁。

對此,王念孫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寫道:“攭者,雲(yún)氣旋轉(zhuǎn)之貌?!?王念孫《讀書雜誌》,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35頁。他還列舉一系列文獻,用以證明“攭”有旋轉(zhuǎn)之義。王氏的解釋可立一説,但是,從《雲(yún)》賦這三個“兮”字內(nèi)置句所表達的意義考察,還是楊倞注更爲穩(wěn)妥。攭指分散,故後面有“相逐而反”之象。如果不是分散開來,就無所謂相逐。這三句“兮”字內(nèi)置句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語義單元,前兩句描寫雲(yún)的形態(tài),第三句指出雲(yún)的功能效應(yīng)。這三個句子均是“兮”字內(nèi)置,以“兮”字爲界進行劃分,句子前部短而後部長,並且相差懸殊。三個句子押尾韻,以遠、反、蹇爲韻,用的是元部韻,屬於一韻到底,中間沒有換韻。

把“兮”字置於句子內(nèi)部,這種做法在屈原所作《九歌》中是一種常態(tài),各篇作品的所用句式均是如此,沒有例外。如果把荀子《雲(yún)》賦這三個“兮”字內(nèi)置句與《九歌》的句式相比,會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毒鸥琛肪渥拥摹百狻弊?,基本處於句子的中間部位,“兮”字前後的字數(shù)或是相等,或是只差一個字,“兮”字前後的句子長度大體均衡。如《湘夫人》開篇四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痹谶@四句詩中,“兮”字或是居於句子正中間,前後各三個字;或是靠近中間,前邊三個字,後邊兩個字?!毒鸥琛返木涫酱篌w如此,沒有出現(xiàn)“兮”字前後句子長度相差懸殊的情況。由此看來,荀子《雲(yún)》賦三個“兮”字內(nèi)置的句子,是一種特殊的騷體句式,它的源頭不是在屈原所作的《九歌》,而應(yīng)該到其他文獻中去尋找。

荀子《雲(yún)》賦“兮”字內(nèi)置而部位靠前的句式,可以追溯《老子》。該書十五章寫道: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儼兮其若客”,王弼本作“儼兮其若容”,河上公本作“儼兮其若客”,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本俱作“其若客”,當作“客”爲是。這段文字後七個句子均是“兮”字內(nèi)置,每個句子都是單字領(lǐng)起,然後置以“兮”字,以“兮”字爲界,句子明顯是前短後長,而且差距很大。這幾個“兮”字內(nèi)置的句子用韻如下:

豫猶(對句首雙聲相葉)川鄰(川,文部。鄰,真部)客釋(鐸部)谷濁(屋部)*黃瑞雲(yún)校注《老子本原》,第155頁。

漏掉“敦兮其若樸”句,樸,亦屋部韻,與谷、濁協(xié)韻。《老子》十五章“兮”字內(nèi)置的句子共七個,它不是一韻到底,而是兩次換韻,涉及三個韻部,其中還有文部、真部合韻。

“兮”字內(nèi)置的句式,在《文子·道原》也可以見到:

其全也,敦兮其若樸。其散也,渾兮其若濁。濁而徐清,中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氾兮若浮雲(yún)。

徐靈府注:“自存樸以下,比體道之人能若是者也?!?王利器《文子疏義》,第31頁。這段文字用於刻畫體道之人,與《老子》十五章的主題相同?!百狻弊謨?nèi)置的三個句子,是整合《老子》十五章、二十章的同類句式而來。《老子》二十章出現(xiàn)多個“兮”字內(nèi)置的句子,其中包括“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段淖印さ涝匪玫摹百狻弊謨?nèi)置句,均是單字領(lǐng)起。樸、濁,用屋部韻。雲(yún),用文部韻,與前面的盈字爲韻,屬於耕、文合韻。這幾個“兮”字內(nèi)置的句子不是集中排列,而是分別置於三處。

宋玉賦也有“兮”字內(nèi)置的句式,並且有的句子也是前短後長?!陡咛瀑x》描寫朝雲(yún)時,先是用“崪兮直上,忽兮改容”加以展示。這兩個句子都是單字領(lǐng)起,“兮”字內(nèi)置,句子結(jié)構(gòu)是前短後長?!陡咛瀑x》對朝雲(yún)還有如下描寫:

其始出也,?儴兮若松榯;其少進也,晰兮若姣姬。揚袂障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駕駟馬,建羽旗。湫兮如風(fēng),淒兮如雨。風(fēng)止雨霽,雲(yún)無處所。

李善注:“?儴,茂貌?!瓨t,直豎貌?!?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第587頁。這段鋪陳先後出現(xiàn)六例“兮”字內(nèi)置的句式,無一例外均是單字領(lǐng)起,各個單句“兮”字後邊的長度明顯大於前邊。這六個句子錯落分布,沒有密集地排列在一起。榯、姬,用之部韻。馬、雨,用魚部韻。這段文字也是中間換韻,不是用同一韻部相貫通。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從《老子》《文子》到宋玉《高唐賦》,再到荀子的《雲(yún)》賦,用“兮”字內(nèi)置的句式寫物圖貌,前後一脈相承?!独献印贰段淖印返倪@類句式,用於刻畫體道之人。宋玉《高唐賦》、荀子《雲(yún)》賦的“兮”字內(nèi)置句式,則用於描寫雲(yún)。就此而論,荀子賦的“兮”字內(nèi)置句式,《老子》是它的遠源,宋玉《高唐賦》則是它的近源。

如果把荀子《雲(yún)》賦的“兮”字內(nèi)置句式與此前的同類句式加以對比,還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差異,能夠勾勒出這類句式歷史演變的軌跡。第一,《老子》《文子》、宋玉《高唐賦》的“兮”字內(nèi)置句式,或是集中排列,或是分置幾處,沒有固定的規(guī)則,荀子《雲(yún)》賦的三個這類句子則是集中排列在一起,沒有分散放置。第二,《老子》《文子》、宋玉《高唐賦》的“兮”字內(nèi)置句式,在同一段落中均是中間換韻,兼用幾個韻部,而不是一韻到底。荀子《雲(yún)》賦三個“兮”字內(nèi)置句,則是都用元部韻,中間沒有換韻。第三,從總體上考量,荀子之前的“兮”字內(nèi)置句式,句子比較短,《老子》十五章的這類句式,以五言和六言句爲主,只有一個七言句?!独献印范碌倪@類句式,“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系五言句,“荒兮其未央哉”是六言句,最長的是一個七言句“傫傫兮若無所歸”。《文子·道原》的“兮”字內(nèi)置句子,則全是五言句,屬於短句。宋玉《高唐賦》的這類句式,則是由四言、五言、六言句構(gòu)成,也是屬於短句。荀子《雲(yún)》賦的“兮”字內(nèi)置句,依次是七言、八言、九言,平均長度是每句八字,明顯多於此前的同類句式。

“兮”字內(nèi)置而部位靠前的句式,在其歷史演變過程中,呈現(xiàn)的是由無序到有序,從短句到長句的軌跡。按照固定規(guī)則運用長度較大的“兮”字內(nèi)置句式,在荀子《雲(yún)》賦得到實現(xiàn)?!盾髯印と逍А酚腥缦乱欢危?/p>

井井兮其有理也,嚴嚴兮其能敬己也;紛紛兮其有終始也,猒猒乎其能長久也,樂樂兮其執(zhí)道不殆也。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統(tǒng)類之行也。綏綏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樂人之臧也,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第131—133頁。

這個段落連用十個排比句,前五句爲一組,後五句爲一組,各組用相同的韻。前五句理、己、始、久、殆,用之部韻。後五句明、行、章、臧、當,用陽部韻。這十個句子雖然不是一韻到底,但是換韻很守規(guī)則,這段“兮”內(nèi)置的句子其長度在七字到十字區(qū)間,也是屬於長句、各個兩字領(lǐng)起的句子,明顯前長後短。這類句式是在荀子那裏最終成熟,上述文字可與《雲(yún)》賦的三個句子互相印證。

二、 荀子賦排比型疑問句、陳述句的歷史原型

荀子五篇賦的謎底板塊,均由兩種句類構(gòu)成,前邊是末尾綴以語氣詞的疑問句式排比,後邊是陳述句排比。其中《知》賦陳述句排比段落,每句末尾綴以語氣詞“也”。這兩種排比型句類均比較特殊,需要到荀子所處時段及此前的戰(zhàn)國文獻去尋找它們的來源。

(一) 綴以語氣詞疑問句排比段落的尋根

荀子《禮》賦謎底開頭部分如下:

此夫文而不采者與?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性不得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與?匹夫隆之則爲聖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與?

這個段落連續(xù)五次運用疑問句,其中前三例每句一問,後兩例則是兩句一問,綴於句末的是疑問語氣詞“與”。《雲(yún)》賦、《蠶》賦疑問句的排比段落,句末語氣詞用的也是“與”。

《知》賦謎底開頭部分如下:

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邪?修潔之爲親而雜污之爲狄者邪?其深藏而外勝敵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跡者邪?行爲動靜待之而後適者邪?

這個段落是五個疑問句依次排列,每句一問,句末綴以語氣詞“邪”?!扼稹焚x謎底板塊的排比型疑問句,也是綴以語氣詞“邪”。

把疑問句進行排比、並在每個提問之後綴以語氣詞,這種句類可以追溯到《老子》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這段話共十句,每兩句一問,提出五個問題,每個問題末尾綴以語氣詞“乎”。樓宇烈先生稱:“‘抱一’,即抱樸。”*樓宇烈《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4頁。其中的“滌除玄覽”,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乙本作“脩除玄監(jiān)”,高明先生稱:“‘監(jiān)’即古‘鑒’字?!?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265頁。滌除玄監(jiān),指清潔心靈之鏡?!独献印肥掠靡蓡柧涮岢鰡栴},古人已經(jīng)注意到這種句類的特殊功能:“老子審問做工夫者能如此乎。乎者,責(zé)問之辭?!?釋德清撰,黃曙暉點校《道德經(jīng)解》,華東師範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頁。釋德清指出《老子》所用排比疑問句的具體指向,並強調(diào)“乎”字是作爲疑問語氣詞發(fā)揮作用。

受《老子》十章的影響,荀子之前的戰(zhàn)國文獻出現(xiàn)一系列與此相類似的疑問排比句式段落?!肚f子·庚桑楚》寫道:

衛(wèi)生之經(jīng),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

這段文字連續(xù)使用十個疑問句,每句綴以語氣詞“乎”。從“能抱一乎”這個首問句判斷,是繼承《老子》十章的理念,後邊九個疑問句則是對“抱一”理念的闡發(fā)?!独献印肥戮湮惭喉?,具體情況如下:

離兒疵爲雌知(離爲,歌部。兒疵雌知,支部。《莊子·馬蹄》“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在宥》“彼若知之,乃是離之”,《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並“離知”葉韻)*黃瑞雲(yún)校注《老子本原》,第154—155頁。

《老子》十章的疑問句排比段落,兼用歌部和支部韻,而不是一韻到底?!肚f子·庚桑楚》的十個疑問句排比段落,同樣押尾韻。前兩句一、失,押質(zhì)部韻,後八句的止、已、己、子,用之部韻,屬於中間換韻。《老子》十章的疑問句是每兩句一問,以四字句爲主?!肚f子·庚桑楚》則是每句一問,長句和短句穿插使用,短句四字,長句多達九字。無論是用韻,還是所用句式,《庚桑楚》較之《老子》十章都有明顯的改變,用韻密度加大,句子加長。

《管子》書中也有與《莊子·庚桑楚》類似的段落?!缎男g(shù)下》有如下一段:

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兇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於人而自得於己乎?

這是六個疑問句進行排比、所用韻部與《莊子·庚桑楚》上述段落相同。這六個疑問句可分爲兩組,每三句爲一組。每組前面是兩個短句、後邊是一個長句,與《庚桑楚》上述段落前六個疑問句相同,顯得錯落有序?!澳芪悴敷叨獌醇酢?,《庚桑楚》作“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改“吉兇”爲“兇吉”,《心術(shù)下》更注意句尾的韻腳。吉,職部。一,質(zhì)部。一、吉爲韻,是職、質(zhì)合韻。

《管子·內(nèi)業(yè)》還有相似的段落:

能搏乎?能一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諸人而之己乎?

王念孫稱:“‘搏’皆‘摶’字之誤?!薄啊獌础斠馈缎男g(shù)》作‘兇吉’,‘吉’與‘一’爲韻?!?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第944頁。其説可從。這段話與上面所引的《心術(shù)下》一段大體一致,它們具有共同的文獻來源,都是發(fā)揮《老子》十章的理念,並且采用韻文加以表述。

從《老子》十章到《莊子·庚桑楚》《管子·心術(shù)下》《管子·內(nèi)業(yè)》,綴以語氣詞“乎”的疑問句排比段落,呈現(xiàn)出發(fā)展演變的趨勢。一是用韻密度增大,由兩句爲韻變爲每句都押韻。二是句子的長度明顯延伸,單句由四字擴展至多達九字。荀子賦綴以語氣詞的疑問句排比段落,延續(xù)的是上述演變趨勢。如前面援引的《禮》賦開頭一段,連續(xù)五次發(fā)出疑問,采、理、不、似、海爲韻,用的是之部韻。這幾個疑問句均較長,單句提問在八字以上,雙句提問則句子更長。再如前邊援引的《知》賦開頭一段,五個疑問句依次排列,以隘、狄、敵、跡、適爲韻。前四韻屬錫部,適屬月部,是錫部、月部合韻。五個疑問句中,最短的九字,長者超過十個字,均屬於長句。再看《蠶》賦謎底開頭一段:

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屢化而不壽者與?善壯而拙老者與?有父母而無牝牡者與?

這四個疑問排比句,以首、壽、老、牡爲韻,用的是幽部韻,采用的是一韻到底的方式,中間不換韻。再從各句字數(shù)來看,或七字,或九字,或十一字,均屬於長句。

再看《雲(yún)》賦謎底如下一段:

此夫大而不塞者與?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郗穴而不偪者與?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者與?往來昏憊而不可爲固塞者與?暴至殺傷而億忌者與?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與?

在綴以“與”字的疑問句中,塞、偪、塞、忌、置爲韻,其中塞、偪、置屬職部,忌屬之部。末尾綴以“與”字的疑問句,唯有“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者與”於韻不協(xié)。對於這句話的末尾,楊倞注稱:“本或作托訓(xùn)”*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盾髯蛹狻?,第476頁。,沒有“者與”二字。楊倞所見古本,是“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往來惛憊而不可爲固塞者與”,屬於兩句一問,合乎句子排列的實際情況,兩句皆以“不可”表示否定。由此看來,這段文字是五個疑問句排比,用的是職部、之部合韻,一韻到底。從單個句子的字數(shù)來看,七個字到十二個字不等,也都是屬於長句類型。

荀子《箴》賦謎底板塊所用的疑問句排比段落較短,具體如下:“此夫始生鉅,其成功小者邪?長其尾而鋭其剽者邪?頭銛達而尾趙繚者邪?”這段話四句三問,各問句以小、剽、繚爲韻,用的是宵部韻,也是一韻到底。四個單句的字數(shù)依次是五、六、九、九,就每個疑問的字數(shù)而言,句子長度仍然較大。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荀子五篇賦謎底板塊的疑問句排比段落,全是句末押韻,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以每項疑問爲單元進行計量,所用的句子均有較大長度。這種句類可以追溯到《老子》《莊子》《管子》?!独献印肥撬倪h源,《莊子》《管子》是它的近源。荀子賦的疑問句排比段落,繼承這種句類先前的演變趨勢,在兩個方面予以強化。一是所用韻腳更加密集,每個疑問句末尾都押韻,許多地方是句句入韻。每個排比段落均是一韻到底,而不是像《老子》《莊子》《管子》的相同句類排比段落那樣中間換韻。二是每個疑問句的字數(shù)明顯增多,均是用長度較大的句子提出疑問,而不是像《老子》那樣純用短句,也不是像《莊子》《管子》那樣長短句相錯雜。

現(xiàn)存戰(zhàn)國文獻所載疑問句排比段落而又押尾韻者,《莊子》《管子》與荀子《賦》篇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據(jù)此可以斷定荀子賦的這種句類排比段落是以《莊子》《管子》的同類段落爲近源。在此基礎(chǔ)上,還可以對楚辭《卜居》的疑問句排比段落進行深入的考察。該文的疑問句排比段落如下:

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氾氾若水中之鳧乎,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將氾氾若水中之鳧”,傳世文獻或於句末有“乎”字。洪興祖稱:“一本無‘乎’字。”*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77頁。從語義系統(tǒng)及押韻情況考察,不當有“乎”字。這個段落共十八個疑問,其中前十六句每兩個疑問句爲一組,從中暗示屈原所作的選擇。這個疑問句排比段落的用韻很有規(guī)律,前十六句八組,每組用一個韻腳。第一組忠、窮爲韻,用冬部韻。第二組耕、名爲韻。第三組身、生爲韻,真部、耕部合韻。第四組真、人爲韻,用真部韻。第五組清、楹爲韻,用耕部韻。第六組駒、軀爲韻,用侯部韻。第七組軛、跡爲韻,用錫部韻。第八組翼、食爲韻,用職部韻。結(jié)尾兩句兇、從爲韻,用東部韻。如果從總體上考察,首尾分別用冬部和東部韻,形成前後呼應(yīng)。中間可分爲兩個板塊。第二到第五用耕部、真部韻,或二者合韻,所用韻部相近。第六組到第八組用侯部、錫部、職部韻,韻部相近?!恫肪印冯m然沒有一韻到底,但是,韻腳的轉(zhuǎn)換還是較有規(guī)則的。就此而論,在用韻規(guī)則方面《卜居》勝於《莊子》《管子》的相關(guān)段落,而與荀子賦的疑問句排比段落相近。從句子的長短來看,《卜居》是長短句錯雜,如果以每個疑問句爲單元,還是長句居多,與荀子賦純用長句存在差異,但已經(jīng)比較接近。由此看來,《卜居》的寫作時段應(yīng)晚於《莊子·庚桑楚》、《管子》的《心術(shù)下》《內(nèi)業(yè)》,而早於荀子賦。它是荀子賦疑問句排比段落更爲直接的源頭。荀子晚年生活在楚地,有充分機會接觸到這篇作品。

根據(jù)所用的疑問句排比段落推斷《卜居》的寫作年代,學(xué)術(shù)界已有先例。湯漳平先生論述《卜居》時寫道:

在屈原以前的《老子》一書中,也有這樣的段落,如:“載營魄合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因此把《卜居》和《漁父》説成高於屈原其他作品,以爲在屈原時代不能産生這樣作品的説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況且大多數(shù)論者一致承認這兩篇文章用的是先秦古韻,爲先秦著作無疑。鑒於上述原因,我們?nèi)詰?yīng)維持屈原對《卜居》與《漁父》的著作權(quán)。*湯漳平注譯《楚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頁。

從《卜居》用韻情況考察,它的生成時期晚於《莊子·庚桑楚》、《管子》的《心術(shù)下》《內(nèi)業(yè)》。再從《莊子》《管子》上述段落來看,所用的短句居多,長句較少。而《卜居》和荀子賦的疑問句段落,基本都是長句,由此也可證明《卜居》的寫作年代與荀子賦相近,是荀子賦綴以語氣詞疑問句排比段落的近源?!恫肪印芳词共皇乔?,産生的時段也應(yīng)在荀子賦之前,確實是先秦時期的作品。

(二) 綴以“也”字陳述句排比段落探源

荀子《知》賦謎底板塊先是用“邪”字綴以末尾的疑問句排比段落,然後又用末尾綴以“也”字的陳述句段落從正面加以説明:

血氣之精也,志意之榮也。百姓待之而後寧也,天下待之而後平也。明達純粹而無疵也,夫是謂君子之知。

除末句揭示謎底之外,前面是五個陳述句排比段落,句末綴以“也”字。前四句以精、榮、寧、平爲韻,用的是耕部韻。後兩句疵、知爲韻,用的是支部韻。這個段落是句句用韻。另外,《雲(yún)》賦所用的“兮”字內(nèi)置的三個句子,也是排比成段,每句末尾綴以“也”字,以遠、反、蹇爲韻,用的是元部韻,也是句句押韻。

連續(xù)運用綴以“也”字的陳述句,這種表述方式在《莊子》中經(jīng)??梢砸姷健H纭犊樞浴废旅嬉欢危?/p>

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身而弗發(fā)也,時命大謬也。

這五句話有四句綴以“也”字,其中前三個以“也”字煞尾的是排比句,末句用以總結(jié)概括。這四個綴以“也”字的句子不押韻,見、出、發(fā)、謬各自屬於不同的韻部?!肚f子·天運》有如下一段:“予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边@是三個陳述句排比,每句綴以“也”字。其中第一句與第三句爲韻。知,支部韻。及,輯部韻,屬於支、輯合韻?!肚f子》書中綴以“也”字的陳述句排比段落,很大程度上處於無序狀態(tài),有的押韻,有的無韻,這種句子在段落中的分佈也是因作品不同而存在差異。

《管子·白心》有如下一段:

故口爲聲也,耳爲聽也,目有視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也。

這六個綴以“也”字的陳述句,前兩句以聲、聽爲韻,用耕部韻。後三句以視、指、比爲韻,用的是脂部韻,用韻較有規(guī)則。再如《管子·內(nèi)業(yè)》如下段落: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

這段文字連續(xù)運用六個綴以“也”字的排比陳述句,前四句是單句,後兩個是單句加短語。從第三句開始,以聽、形、生、成爲韻,用的是耕部韻,一韻到底。上述兩個案例表明,《管子》中綴以“也”字的陳述句排比,在句型及用韻方面,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有序的趨向?!秲?nèi)業(yè)》篇的上述文字用於詠誦道,屬於寫物圖貌。《管子·白心》也有類似段落:“薄乎其方也,韕乎其圓也,韕韕乎莫得其門?!边@幾句也是用於詠誦道,前兩句是綴以“也”字的陳述句,第二、三句圓與門爲韻,用的是文部韻。

末尾綴以“也”字的陳述句進行排比,在句子結(jié)構(gòu)及用韻方面形成固定的規(guī)則,是在屈原作品中實現(xiàn)的。《離騷》及《九章》絶大多數(shù)章次采用的是把語氣詞“兮”置於奇數(shù)句末尾的做法,偶數(shù)句末尾用的是實詞。但也有少數(shù)例外,偶數(shù)句末尾不是實詞,而是綴以“也”字。如:“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此態(tài)也。”這四句詩每兩節(jié)爲一組,各組末句是綴以“也”字的陳述句。再如《九章·惜誦》:“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疾親君而無他兮,有招禍之道也?!彼木湓娪袃删渚Y以“也”字,都放置在偶數(shù)句末尾。再如《九章·懷沙》:“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傑兮,同庸態(tài)也。”還是以四句爲一個單元,偶數(shù)句末尾綴以“也”字?!毒耪隆に济廊恕方Y(jié)尾如下:

廣遂前畫兮,未改此度也。命則處幽吾將罷兮,願及白日之未暮。獨焭焭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對於“願及白日之未暮”這句詩,王逸稱:“一本句末有‘也’字?!?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第149頁。從上下文的句式考察,這句末尾應(yīng)有“也”字。這是以六句爲一個單元、偶數(shù)句末尾綴以“也”字。屈原作品的上述詩句,偶數(shù)句末尾破例綴以“也”字,爲的是增強抒情力度,使所下的判斷更加明確、堅定。荀子《知》賦謎底板塊用綴以“也”字的排比句進行陳述,爲的是在揭示謎底時所下的判斷定不可移,繼承的是《離騷》《九章》的傳統(tǒng)。屈原作品中綴以“也”字的陳述句,是隔句出現(xiàn)一次,兩句爲韻。荀子《知》賦的這類句子則是連續(xù)排比,句句押韻,在句子排列和用韻密度方面均較之屈原作品有所強化。

把語氣詞置於陳述句末尾並且排比構(gòu)成段落,宋玉《笛賦》的亂辭最爲典型:

芳林皓幹有奇寶兮,博人通明樂其道兮。般衍瀾漫終不老兮,雙枝間麗貌甚好兮。八音和調(diào)成稟受兮,善善不衰爲世寶兮。絶鄭之遺離南楚兮,美風(fēng)洋洋而暢茂兮。嘉樂悠長俟賢士兮,鹿鳴萋萋思友兮,安心隱志可長久兮。*章樵編《古文苑》卷二,清道光間錢熙祚守山閣刻本。

亂辭共十一句,前八句押相同的韻,每兩句爲一節(jié)。後三句爲一節(jié),換韻。前八句以寶、道、老、好、受、寶、茂爲韻,用的是幽部韻。後三句以士、友、久爲韻,用之部韻。除第七句外,其餘各句均用韻,大體上屬於句句入韻。這段亂辭前八句屬於詠物,對前文具有概括總結(jié)作用,後三句用於抒情。如果把前八句的末尾語氣詞置換爲“也”,對於意義的表達並無影響,這樣一來,它所構(gòu)成的陳述句排比段落就與荀子《知》賦謎底板塊的“也”字煞尾段落極其相似,都是句句爲韻,用“也”字煞尾的陳述句排比進行詠物。儘管《笛賦》亂辭句末所綴的語氣詞是“兮”字,而不是像荀子《知》賦陳述句排比段落那樣綴以“也”字,但是,從押韻、句式、功能諸方面考察,二者屬於異曲同工。荀子《知》賦的這個段落,可以從《莊子》中找到它的雛形,到《管子》則是趨於成熟。屈原的楚辭作品及宋玉的《笛賦》亂辭,則是荀子《知》賦陳述句排比段落的直接源頭。

三、荀子賦隱語體制、取材對象與齊、楚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

對荀子賦進行追本溯源,在句式、句類方面找到三條綫索。一是《老子》《文子》《莊子》所屬的道家系統(tǒng),二是屈原、宋玉的辭賦,三是《管子》書中的某些篇目,它們是荀子賦句式、句類可供利用的文獻資源。道家系統(tǒng)、屈原宋玉的辭賦屬於楚文化範圍,《管子》一書是稷下學(xué)宮文獻的彙集,出自齊文化。荀子賦在句式、句類的微觀層面可以從齊、楚文化找到它們的來源,那麼,荀子賦在宏觀層面是否同樣依托於齊、楚文化?這需要進一步梳理,從它的隱語體制、作品取材方面加以考察。

(一) 荀子賦隱語體制及齊、楚兩地的諧隱風(fēng)氣

《文心雕龍·詮賦》稱:“觀夫荀結(jié)隱語,事數(shù)自環(huán)?!狈段臑懴壬ⅲ骸败髯游遒x,皆假爲隱語,以問於人。”*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版,第144頁。五篇賦均爲隱語體制,前一個板塊是謎面,後一個板塊爲謎底。

中國古代隱語起源甚早,春秋時期經(jīng)常用於內(nèi)政外交?!段男牡颀垺ぶC隱》提到《左傳》宣公十二年、哀公十三年,以及《史記·楚世家》記載的隱語。前兩則用於外交,把隱語作爲外交辭令。後一則用於內(nèi)政,朝廷大臣以隱語諷諫君主。除此之外,《國語·晉語五》記載,“有秦客廋辭於朝”,韋昭注:“廋,隱也。謂以隱伏譎詭之言問於朝也?!?《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01頁。秦國使者在晉國朝廷出示隱語,把它作爲外交活動的組成部分。以上是史書有關(guān)古代隱語的最早記載。

進入戰(zhàn)國之後,見於文獻記載的隱語流行區(qū)主要是齊地,其次是楚地。齊地的隱語故事,集中在威、宣之世?!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酚涊d,鄒忌被齊威王任爲相,淳于髡連續(xù)用五個隱語對他進行考驗,騶忌迅速給出正確答案。淳于髡對其僕人稱:“是人者,吾言之微言五,其應(yīng)我若響之應(yīng)聲?!编u忌身爲齊相,同時還是一位猜謎高手。靖郭君田嬰生活在威、宣之際,他想在自己的封邑築城,許多門客對他進諫,表示反對,均遭田嬰拒絶。一位齊人以“海大魚”隱語相勸導(dǎo),使靖郭君改變初衷,不再執(zhí)意築城。這個事件發(fā)生在齊威王時期,具體記載見於《戰(zhàn)國策·齊策一》*劉向輯録,范祥雍箋證《戰(zhàn)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492頁。《韓非子·説林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第517頁。。另據(jù)《史記·滑稽列傳》記載,齊威王喜隱語,不理政事,左右莫敢諫。淳于髡以隱語相諷諫,使得齊威王改弦易轍,勵精圖治*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張守節(jié)正義,司馬貞索隱《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197頁。?!缎滦颉るs事二》記載,無鹽女面目極醜,以隱語向齊宣王進諫。宣王不明白,請她加以解釋。無鹽女詳細加以解説,被宣王立爲王后,齊國也因此氣象一新*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81—295頁。?!缎滦颉るs事五》收録了齊人以“海大魚”隱語諷諫靖郭君,無鹽女以隱語諷諫宣王的故事,對於前一則故事,石光瑛先生推測,《新序》所載“即《別録》所稱《隱書》之文”,《隱書》見於《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是彙集隱語的專書。齊國威、宣之際的隱語是成系列的,被收入《隱書》的可能性很大。

戰(zhàn)國時期齊地隱語的興盛是在威、宣之際,稷下學(xué)宮的創(chuàng)立、興盛也是在這個階段?!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酚腥缦掠涊d:

宣王喜文學(xué)遊説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huán)淵之徒七十六人,爲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下學(xué)士復(fù)盛,且數(shù)百千人。

稷下學(xué)宮初興於齊威王時期,至宣王階段復(fù)盛。淳于髡活動在威、宣時期,是稷下學(xué)宮重要成員,同時又是一位滑稽大師,往往用隱語進行議論和諷諫,當時稷下學(xué)宮諧隱風(fēng)氣,由此可見一斑?!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酚腥缦掠涊d: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xué)於齊。騶衍之術(shù)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識,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爲老師。齊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爲祭酒焉。

這段材料可與《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上述記載對讀,相互印證。從司馬遷所作的敘述推斷,荀子先是與淳于髡、田駢等人同在稷下宮,當時淳于髡等七十六人爲上大夫。及至齊襄王時期,前輩稷下先生皆已亡故,荀子的資格最老,三次擔(dān)任祭酒。據(jù)錢穆先生考證,“荀卿遊學(xué),當在威王晚世”*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版,第387頁。。照此説法,荀子是在齊威王後期到稷下遊學(xué),歷經(jīng)宣王、湣王,到襄王時期三爲祭酒。在此期間,荀子曾經(jīng)到其他諸侯國遊説,最終返回齊地。荀子在齊地遊學(xué)的時間頗長,並且與擅長隱語的淳于髡有接觸,同在稷下學(xué)宮活動。他對齊地的喜隱風(fēng)尚有親身體驗,瞭然於心,所作的賦采用隱語體制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這與他在齊國稷下學(xué)宮的經(jīng)歷密切相關(guān)。

楚地的隱語具有悠久的歷史?!蹲髠鳌沸暧涊d,楚國伐蕭,蕭大夫還無社與楚軍將領(lǐng)申展叔相識,兩人進行對話。展叔先後三次用隱語向他暗示逃生之路。楊伯峻先生稱:“當時兩軍敵對,自不便正言,故爲隱語喻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49頁。此次率兵伐蕭的是楚莊王,係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也有隱語方面的逸事,《史記·楚世家》有如下記載:

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爲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蔽榕e入諫,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伍舉曰:“願有進?!彪[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p>

這則以隱語進行諷諫的故事流播甚廣,並出現(xiàn)多種不同的版本,進諫者的姓名各異?!俄n非子·喻老》爲右司馬,《呂氏春秋·重言》爲成公賈,《新序·雜事二》爲士慶,《説苑·正諫》爲蘇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史記·滑稽列傳》記載的淳于髡用於諷諫齊宣王的隱語,與伍舉所諫楚莊王如出一轍。這個事實表明,伍舉諫楚莊王的隱語,戰(zhàn)國時已經(jīng)傳入齊國稷下學(xué)宮。既然稷下學(xué)宮的學(xué)者淳于髡接納並運用這則隱語,後來韓非又把它寫入書中。荀子作爲?zhàn)⑾聦W(xué)宮後期主持人、韓非的導(dǎo)師,對這則隱語自然也不會陌生。他在離開齊國進入楚地之前,已經(jīng)受到楚地隱語的熏陶。

戰(zhàn)國時期楚地以隱語爲題材的故事,見於《列女傳·辨通傳》:

莊姬見頃襄王曰:“大魚失水,有龍無尾。牆欲內(nèi)崩,而王不視?!蓖鯁栔?,對曰:“大魚失水者,王離國五百里也。樂之於前,不思禍之起於後也。有龍無尾者,年既四十,無太子也。國無強輔,必且殆也。牆欲內(nèi)崩,而王不視者,禍亂且成而王不改也?!?/p>

莊姬,《渚宮舊事》卷三引作“莊侄”,誤。莊姬用這則隱語諷諫頃襄王。當時頃襄王年近四十,正是屈原、宋玉所處的時段。從戰(zhàn)國中後期頃襄王時期楚國的實際情況考察,隱語仍然有肥沃的土壤可供滋長。宋玉等人所作的《大言賦》《小言賦》與隱語極其相近。頃襄王擬定的題目相當於謎底,宋玉等人所作吟詠相當於謎面,是謎底在前而謎面隨後生成?!妒酚洝こ兰摇匪d弋者對頃襄王的諷諫,把其他諸侯國比作楚國弋射的對象,不同諸侯國用相異的飛鳥予以對應(yīng),整個諷諫詞與隱語相近。

荀子晚年是在楚地度過的,對此,《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有如下記載:

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爲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

荀子在楚期間與春申君有交往,並且也有恩怨,據(jù)説他的《佹詩》就是針對春申君而發(fā),批判他不明是非,具體記載於《戰(zhàn)國策·楚策四》。春申君是那個時段楚國的實際當權(quán)者,荀子親身經(jīng)歷了春申君由權(quán)傾人主到被殺身亡的過程,對他是很熟悉的。

春申君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門下賓客甚多?!稇?zhàn)國策·楚策四》所載春申君門客的話語,往往具有隱語意味。汗明見春申君,先是以堯、舜爲喻以吊春申君的胃口,相當於出示謎面。後面通過具體事實得出“君聖於堯而臣賢於舜”的結(jié)論,相當於揭開謎底。汗明又以驥服鹽車而上大行,遇伯樂而長鳴作比喻,相當於出示謎面。最後期待春申君能像伯樂那樣慧眼識珠,相當於揭開謎底?!冻咚摹愤€有如下記載:

春申君相楚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無妄之福,又有無妄之禍。今君處無妄之世,以事無妄之主,安不有無妄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謂無妄之福?”曰:“君相楚二十餘年矣,雖名爲相國,實楚王也。五子皆相諸侯。今王疾甚,旦暮且崩。太子衰弱,疾而不起,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國,如伊尹、周公。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稱孤,因而有楚國。此所謂無妄之福也?!贝荷昃唬骸昂沃^無妄之禍?”曰:“李園不治國,王之舅也,不爲兵將,而陰養(yǎng)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崩,李園必先入,據(jù)本議,制斷君命,秉權(quán)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無妄之禍也。”春申君曰:“何謂無妄之人?”曰:“君先仕臣爲郎中。君王崩,李園先入,臣請爲君?柼4其胸殺之。此所謂無妄之人也?!?劉向集録,范祥雍箋證《戰(zhàn)國策箋證》,第915頁。

《周易》本經(jīng)有《無妄》卦,“《釋文》稱:‘馬、鄭、王肅皆云: 妄猶望,謂無所希望也?!?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十三經(jīng)注疏》本,第100頁。所作解釋基本合乎卦名本義。所謂無妄,指的是出乎意料,事先沒有預(yù)測。朱英向春申君獻計,開始就提出無妄之福、無妄之禍、無妄之人三個話題,相當於出示三個謎面。春申君大惑不解,朱英逐一加以闡釋,相當於解開謎底。如果沒有朱英所作的解釋,那麼,前邊所説的無妄之福、無妄之禍、無妄之人,就成爲無法破解之謎。

總之,荀子賦無論作於齊地,或是入楚之後所作,齊、楚兩地的諧隱之風(fēng)都是促成他采用隱語體制的推動力。如果作於齊地,他在親身體驗齊地諧隱之風(fēng)的同時,又會在稷下學(xué)宮接觸到在那裏流傳的楚地隱語故事,從而促成所作賦采用隱語體制。如果是作於楚地,他是挾帶齊地的諧隱風(fēng)氣,並且與楚地的喜隱習(xí)尚彙合,創(chuàng)作出這組隱語體制的作品。

荀子賦采用隱語體制,《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在雜賦欄目末尾著録“《隱書》十八篇”,顔師古注:“劉向《別録》云:‘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諭。’”*班固撰,顔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53頁。《隱書》指彙集隱語的書。《新序·雜事二》記載,無鹽女向齊宣王出示隱語,“宣王大驚,發(fā)《隱書》而讀之”。石光瑛先生稱:“‘隱書’二字見此,與《漢志》名稱正同?!?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第288頁。齊國是諧隱風(fēng)尚興盛之地,那裏有專門彙集謎語的《隱書》,是合乎情理之事。

《漢書·藝文志》把《隱書》列入雜賦系列,這説明隱語與賦有相通之處。早期賦大多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隱語也是先提出疑問,然後予以解答,采用的也是主客問對的體制。再從用韻情況考察,戰(zhàn)國隱語也與賦類作品相近?!妒酚洝せ袀鳌匪d淳于髡諷諫齊宣王的隱語如下:

淳于髡説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何鳥也?!蓖踉唬骸按锁B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p>

這則隱語明顯脫胎於《史記·楚世家》所載伍舉與楚莊王的隱語問對。伍舉與楚莊王的隱語問對,其中只有楚莊王所作的回答偶數(shù)句末尾押韻,天、人爲韻,用的是真部韻。及至淳于髡與齊宣王問對,這則隱語的謎面部分也用韻,庭、鳴爲韻,用的是耕部韻。

這個隱語故事還有一個流傳版本,見於《韓非子·喻老》: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fā),無政爲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爲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

在這則隱語故事中,右司馬出示的謎面,鳴、聲、名爲韻,用的是耕部韻,是三句連續(xù)用韻。楚莊王揭示的謎底,翼、則爲韻,用的是職部韻。天、人爲韻,用的是真部韻。與這個隱語故事原始版本相比,用韻密度明顯加大。再看《列女傳·辨通傳》所載莊姬諷諫頃襄王的隱語:“大魚失水,有龍無尾?!彼?、尾爲韻,用的是微部韻,這是謎面兩句入韻。謎底板塊的用韻,“王離國五百里也”、“無太子也”、“必且殆也”、“王不改也”,句尾的里、子、改、殆爲韻,用的是支部韻。雖然整個隱語也有不用韻的句子,但是,押韻者居多,且有規(guī)則可循。

上述事實表明,戰(zhàn)國中後期的隱語,已經(jīng)脫離春秋時期的樸拙狀態(tài),在用韻方面開始成爲風(fēng)尚,並且有相對固定的規(guī)則。這樣一來,隱語與賦的界限就變得很模糊。荀子賦采用隱語體制,《漢書·藝文志》把《隱書》納入雜賦系列,這表明賦與隱語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質(zhì)同構(gòu),合二而一。另外,戰(zhàn)國時期的隱語主要用於詠物,均是以詠物發(fā)端,荀子賦也是用於詠物,二者都是摹形擬態(tài),寫物圖貌,可謂自然合拍,契合無間,這也是荀子賦采用隱語體制的必然性所在。

(二) 《雲(yún)》賦予楚文學(xué)的雲(yún)意象及其對道之體用的摹擬

荀子賦前三篇依次是《禮》《知》《雲(yún)》。荀子作爲先秦儒家的殿軍,把禮和智作爲取材對象,體現(xiàn)他的學(xué)派歸屬,是合乎邏輯的選擇。雲(yún)是自然存在物,爲什麼把它作爲賦的表現(xiàn)對象,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雲(yún)》賦對於雲(yún)所作的敘事從兩方面切入: 一是它的形狀樣態(tài),二是它的功能效應(yīng)。對於雲(yún)的形態(tài),首現(xiàn)凸顯它的流動性:“有物於此,居則周靜致下,動則綦高以鉅。”楊倞注:“居,謂雲(yún)物發(fā)在地時。周,密也。鉅,大也?!?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盾髯蛹狻罚?74頁。楊倞注是正確的。在荀子看來,雲(yún)是發(fā)於地而升於天,地是雲(yún)的居所。《荀子·勸學(xué)》篇稱:“積土成山,風(fēng)雲(yún)興焉?!奔热伙L(fēng)雨是從山中生出,與雨相伴的雲(yún)當然也是出自山?!墩h苑·雜言》稱頌山時寫道:“出雲(yún)風(fēng),通氣於天地之間,國家以成?!?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説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36頁。這是把雲(yún)説成出自山,是以山爲家園。類似説法還見於《韓詩外傳》卷三、《尚書大傳》等,這是古代早期普遍存在的觀念,是樸素直觀的産物。雲(yún)生於地而升於天,《雲(yún)》賦開篇即凸顯雲(yún)的流動性。對於雲(yún)的運動形態(tài),《雲(yún)》賦作了如下描寫:“忽兮其極之遠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對此,王念孫寫道:

忽,遠貌?!冻o·九歌》曰:“平原忽兮路超遠?!薄毒耪隆吩唬骸暗肋h忽兮”,是忽爲遠貌。極,至也。言忽兮其所至之遠也。*王念孫《讀書雜誌》,第735頁。

王氏援引屈原作品對《雲(yún)》賦特殊的騷體句式加以解釋,所引詩句依次出自《九歌·國殤》和《九章·懷沙》。把雲(yún)作爲取材對象而突出它的流動性,這種做法在荀子之前的戰(zhàn)國楚文學(xué)中可以找到綫索。

《莊子·在宥》有雲(yún)將遇鴻蒙寓言,開頭稱“雲(yún)將東遊”,《釋文》引李頤注稱雲(yún)將是“雲(yún)主帥也”*郭慶藩撰,王孝魚點?!肚f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88頁。,雲(yún)將,亦即雲(yún)神。寓言第二段稱:“又三年,東遊?!卑央?yún)神置於遨遊狀態(tài)中加以表現(xiàn),著眼於它的流動性,荀子《雲(yún)》賦正是如此。

屈原所作的《九歌·雲(yún)中君》以祭祀雲(yún)神爲題材,對雲(yún)神有如下描寫:“龍駕兮帝服,聊逍遙兮周章?!蓖跻葑ⅲ骸爸苷?,猶周流也。言雲(yún)神居無常處,動則翱翔,周流往來,且遊戲也?!?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第58頁。屈原把流動浮遊作爲雲(yún)的基本屬性加以展示,與荀子《雲(yún)》賦兩個騷體句的意藴相同?!峨?yún)中君》還寫道:“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yún)中。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痹粕癫坏訜o定所,而且往來倏忽,速度很快。對此,劉永濟先生稱:“因雲(yún)本浮動之物,故寫雲(yún)神來去,飄忽無常,從中央及四海,無處不在?!?劉永濟《屈賦音注詳解》,《屈賦音注詳解屈賦釋詞》合刊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9頁。荀子《雲(yún)》賦稱“忽兮其極之遠也”,同樣是展示雲(yún)的流動速度極快,與《雲(yún)中君》的上述詩句一脈相承,並且用的是特殊的騷體句式。

宋玉《高唐賦》有如下一段: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yún)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yún)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

對於崪字,李善注:“言雲(yún)氣似於山?!?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第589頁。宋玉對高唐之觀雲(yún)氣所作的描寫,同樣凸顯它的流動變化、並且強調(diào)變化速度極快,荀子《雲(yún)》賦承續(xù)的正是這條綫索。宋玉描寫雲(yún)氣的四個句子,隔句用韻,容、窮爲韻。容屬東部,窮屬冬部,是東、冬合韻。荀子《雲(yún)》賦描寫雲(yún)的三個特殊騷體句,則是句句用韻,遠、反、蹇,同屬元部,用韻密度加大,並且更加有規(guī)則。

從《莊子》、屈原、宋玉,再到荀子,對於雲(yún)所作的描寫都是關(guān)注它的運動變化,取象於這種自然物最顯著的形態(tài)特征?!墩h文解字·雨部》:“雲(yún),山川氣也。從雨。云,象回轉(zhuǎn)之形?!?許慎撰,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75頁。許慎對“雲(yún)”字構(gòu)形所作的解釋,與上述作品對於雲(yún)所作的描寫可以相互印證,從而可以把文學(xué)與文字學(xué)相溝通。

從《莊子》到屈原、宋玉,再到荀子,描寫雲(yún)而凸顯它的流動變化,呈現(xiàn)出前後相續(xù)的脈絡(luò),從中可以找到荀子賦雲(yún)意象的原型,把它的直接源頭追溯到戰(zhàn)國楚文學(xué)。不過,把荀子《雲(yún)》賦予先前同類題材作品加以對比,仍然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差異?!肚f子·在宥》《九歌·雲(yún)中君》出現(xiàn)的是雲(yún)神,是把作爲自然存在物的雲(yún)神化、人格化,仿照人的形象加以描寫。至於宋玉《高唐賦》賦中的雲(yún)氣,則是高唐神女的變形,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神女的樣態(tài)加以渲染,人格化的趨向更加明顯?!肚f子·在宥》、屈原和宋玉作品把雲(yún)作爲取材對象,對它所作的處理是浪漫的,很大程度上出自想象。荀子《雲(yún)》賦雖有誇張渲染,但基本上是紀實性的,虛幻成分較少,這與荀子本人充當先秦儒家學(xué)派殿軍的角色直接相關(guān)。

《雲(yún)》賦謎面部分寫道:“圓者中規(guī),方者中矩。大參天地,德厚堯、禹。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兦?!睂赌┚?,王念孫寫道:

宋錢佃校本云:“諸本作充盈乎大?兦,非。”念孫案: 作充盈者是也。下文“充盈大宇而不窕”,即其證。充盈與精微對,監(jiān)本作大盈,則既與下“大”字複,又與精微不對矣。*王念孫《讀書雜誌》,第735頁。

王氏所作的辨析是有道理的?!峨?yún)》賦這幾句以矩、禹、?兦爲韻,用的是魚部韻。雲(yún)的形態(tài)可方可圓,可大可小。“精微乎毫毛”,其小不及毫毛?!俺溆醮?兦”,其大則充滿宇宙。雲(yún)在形態(tài)方面的至大和至小都達到極限,無以復(fù)加。從至微和至大兩方面進行寫物圖貌,並且采用韻語,這類案例在戰(zhàn)國文獻中經(jīng)??梢砸姷?,所針對的往往是形而上之道。

《文子·道原》有如下一段:“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原流泏泏,沖而不盈。”道苞裹天地,至大無比,因此莫測高深,這是渲染道體的無限廣大??墒牵烙帧熬碇挥晃铡?,道體又至微,它在收縮之後甚至握在手中都無法盈滿。這實際是説道無法用空間尺度去測量它的體積,因爲它的大和小都達到極限,超出人的經(jīng)驗世界。上述句子極與測爲韻,用職部韻?!胺A受無形”與後面的“沖而不盈”爲韻,用耕部韻。

《管子·內(nèi)業(yè)》有如下一段:“彼道自來,可藉與謀。靜則得之,躁則失之。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nèi),其大無外。所以失之,以躁爲害?!边@裏所説的“其細無內(nèi),其大無外”,還是説道體至微而又至大,都達到極限,後四句外、害爲韻,用的是月部韻。

《楚辭·遠遊》有如下句子:“道可受兮,不可傳。其小無內(nèi)兮,其大無垠。”對於後兩句王逸注:“靡兆形也,覆天地也?!焙榕d祖補注:“《淮南》云:‘深閎廣大,不可爲外;析豪剖芒,不可爲內(nèi)?!?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第167頁。用無外、無內(nèi)表示道體的至大和至微,在戰(zhàn)國時期已成套語?!哆h遊》這四句傳、垠爲韻,屬文部與元部合韻。

把道體描述成至微而又至大,在荀子之前的戰(zhàn)國文獻中經(jīng)??梢砸姷健\髯硬捎猛瑯臃绞矫枋鲭?yún)的體積形態(tài),並且反復(fù)加以渲染。除謎面板塊前已援引的句子之外,謎底板塊又寫道:“此夫大而不塞者與?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郗穴而不偪者與?”這幾句是從另外角度渲染雲(yún)的體積形態(tài),凸顯它的大小無常?!按蠖蝗?,指的是雲(yún)無形質(zhì),楊倞注:“雲(yún)氣無實,故曰不塞。”*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盾髯蛹狻罚?76頁。不塞,猶言不設(shè)邊界,沒有界限。後邊兩句分別從大和小兩方面加以渲染。段玉裁稱:

凡言在小不塞,在大不窕者,謂置之小處,而小處不見充塞無餘地;置之大處,而大處不見空曠多餘地。*許慎撰,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第346頁。

段氏所作的解釋頗爲確切,《雲(yún)》賦謎底板塊的上述三句,表達的正是這種意義。窕,指寬肆,這裏指剩餘空間。以上三句,塞與偪爲韻,用的是職部韻。由此看來,荀子《雲(yún)》賦借鑒先前戰(zhàn)國文獻對道體所作的描述,從體積大小切入展示雲(yún)的樣態(tài)無定。但所作的渲染更加充分,用韻也有規(guī)則可循。從廣義加以界定,前邊援引戰(zhàn)國文獻對道體所作的描述,也屬於寫物圖貌系列。當然,這裏所説的“物”具有特殊性,不是常見的有形之物,而是形而上之道。儘管如此,《雲(yún)》賦作爲詠物之作,仍然可以對先前描述道體的文獻加以借鑒,並在鋪陳、用韻方面加以強化,在謎面和謎底板塊反復(fù)渲染雲(yún)無定體,無形中把道與雲(yún)的距離拉近。

《雲(yún)》賦對於雲(yún)的功能反復(fù)予以渲染。謎面板塊稱它“大參天地,德厚堯、禹”,“天下失之則滅,得之則存”。這是把雲(yún)説成決定天下存亡的主宰,是施德於人間的恩主。類似讚語經(jīng)常見於荀子之前的戰(zhàn)國文獻,讚美的對象往往是形而上之道。《管子·內(nèi)業(yè)》稱:“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這是把道説成造物主,它孕育生成萬物。前四句莖、榮、生、成爲韻,用的是耕部韻,屬於句句押韻?!段淖印さ涝穼兜赖墓δ苡腥缦旅枋觯骸吧揭灾撸瑴Y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遊。鳳以之翔,星曆以之行。”這幾個排比句把道説成是萬物的本原,生命的依托。其中走、遊爲韻,幽部、侯部合韻。翔、行爲韻,用的是陽部韻。《雲(yún)》賦謎底板塊寫道:“暴至殺傷而不忌億者與?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與?”楊倞注:“謂雷霆震怒,殺傷萬物,曾不億度疑忌,言果決不測也。天下同被其功,曾無所私置,又言無偏頗。”*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第477頁。楊氏注大意得之,但不夠確切。雲(yún)往往與雷雨相伴隨,它的功能有時是創(chuàng)造性的,有時是破壞性的。《雲(yún)》賦兼顧它的兩方面功能,同時指出,無論是破壞性功能,還是創(chuàng)造性功能,雲(yún)都是無意識的,不受意念驅(qū)使和支配。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雲(yún)無心以出岫”,在這裏已見端倪。這兩句億、置爲韻,用的是置部韻?!独献印肺迨徽路Q:“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焙由瞎ⅲ骸暗郎f物,不有所取而爲利也。道所施爲,不恃望其極也。道長養(yǎng)萬物,不宰割以爲利也?!?王卡點?!独献拥赖陆?jīng)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97頁。《老子》此章是讚美道的創(chuàng)造性功能,章末強調(diào)道自然無爲,沒有事先的策劃預(yù)設(shè),也不含任何功利目的。關(guān)於《老子》五十一章的用韻,黃瑞雲(yún)先生列舉如下:

生形成(耕部)畜育毒覆(覺部)有恃宰德(有恃宰,之部。德職部。)*黃瑞雲(yún)校注《老子本原》,第157頁。

《老子》此章是用韻語讚美道的自然無爲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這與荀子《雲(yún)》賦稱雲(yún)是“功被天下而不私置”意義相通,如出一轍。

《列子·天瑞》讚揚道作爲造物主的“無爲之職”,亦即自然無爲,其中有如下一段:

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沈,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這段話兼顧道的創(chuàng)造性和破壞性功能兩個方面,其中提到的“能生能死”最有代表性。結(jié)尾強調(diào)道的這些功能屬於自然無爲,而不是有心爲之。能使萬物死亡而無知無爲,這正是荀子《雲(yún)》賦所説的“暴至殺傷而不忌億”?!短烊稹菲陨弦欢我粽{(diào)鏗鏘,用的是韻語?!敖姓a曰: 陽剛方?jīng)錾厅S香爲韻,古音同在陽部。”*楊伯峻撰《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0頁。用韻語讚揚道的功能及自然無爲,荀子之前的道家文獻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類段落?!峨?yún)》賦用韻語歌頌雲(yún)的功能,同時又指出它的不受自覺意識支配,與《老子》《文子》《列子》等道家文獻對道的讚美異曲同工,它們之間存在淵源關(guān)係,不過,上述道家文獻相關(guān)段落所用的多是短句,而荀子《雲(yún)》賦則主要是用長句。

荀子《雲(yún)》賦把詠誦對象描寫成萬物的恩主,它恩澤普施,造福於人類,是天下仰仗的對象,即作品中所説的“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俞樾針對楊倞以難釋蹇,作出如下辨析:

蹇,當讀爲攓。《方言》:“攓,取也?!痹菩杏晔瑵杀惶煜?,天下皆有取也,故曰:“卬卬乎天下之咸攓也?!?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第475頁。

俞説可取,合乎《雲(yún)》賦的宗旨。《莊子·在宥》的雲(yún)神作爲配角出現(xiàn),主角是象徵自然元氣的鴻蒙。雲(yún)神首次向鴻蒙請教時説道:“天氣不和,地氣鬱結(jié),六氣不調(diào),四時不節(jié)。今我願和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爲之奈何?”云神作爲悲天憫人的角色出現(xiàn),懷著普度衆(zhòng)生的願望,想要施惠造福於群生。這與荀子所描寫的雲(yún)大同小異,總體上作爲具有創(chuàng)造功能的角色出現(xiàn)。區(qū)別在於,荀子筆下的雲(yún)是無心而純?nèi)巫匀?,《在宥》篇的?yún)神首次出場則受自覺意識的支配。雲(yún)神第二次向鴻蒙求教時説道:“朕也自以爲猖狂,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於民,今則民之放也?!惫笞ⅲ骸胺浅宋锓菭戂E而跡自彰,猖狂非招民而民自往,故爲民所放效而不得已也?!?郭慶藩撰,王孝魚點?!肚f子集釋》,第388頁。所謂的猖狂,指的是率性而行。此時的雲(yún)神已經(jīng)不再受自覺意識的支配,而是無心而純?nèi)巫匀?。儘管如此,仍然成爲百姓追隨仿效的對象,從中折射出人類對於雲(yún)的依賴,這正是荀子《雲(yún)》賦所説的“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对阱丁菲?yún)神的第二次陳辭,以狂、往、放爲韻,用的是陽部韻,是用韻語爲本身畫像。

荀子對於雲(yún)的功能作了多角度、多側(cè)面的渲染,同時又指出,雲(yún)並不是萬能的,它的功能也有局限性,稱它“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者與”?楊倞注:“訊,書問也。行遠疾速,宜於托訊。今雲(yún)者虛無,故不可?!?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第479頁。雲(yún)雖然行遠疾速,但是無法替人傳遞信息,這在古代確實如此。無獨有偶,《九章·思美人》的抒情主人公也有類似的感慨:“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達。願寄言於浮雲(yún)兮,遇豐隆而不將。”陳第稱:“豐隆,雲(yún)師,不爲我傳?!?陳第著,康瑞琮點?!肚喂乓袅x》,《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合刊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17頁。抒情主人公想把心中的鬱悶用言辭加以抒發(fā),並委托浮雲(yún)把它傳遞到遠方,但遭到雲(yún)神的拒絶,實際是暗示浮雲(yún)無法爲人向遠方傳遞信息,這與荀子《雲(yún)》賦所作的表達大體一致?!峨?yún)》賦予《思美人》的雲(yún)意象彼此相通,是出於偶然的巧合,還是荀子讀過《思美人》而受到啓發(fā),對它予以借鑒,已經(jīng)無法得到確證。儘管如此,兩篇作品雲(yún)意象在這方面的相通,昭示出荀子《雲(yún)》賦予楚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則是確定無疑,是值得關(guān)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 《蠶》《箴》二賦的取材與齊地的蠶桑服裝産業(yè)

《蠶》《箴》二賦分別把蠶和針作爲取材對象,這在先秦文學(xué)中屬於首創(chuàng),在此之前,見不到以這兩種事物爲題材並且獨立成篇的作品。荀子賦爲什麼選擇蠶和針加以表現(xiàn)?清人郝懿行以此作了解説:

夫含生賦形,各有條理。條者似智,理者似禮。蠶、鍼爲物,條理尤深,莫精於蠶,莫密於鍼,所以二賦語已,皆言其理者也。*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盾髯蛹狻罚?79頁。

這是從義理層面對荀賦以蠶和針爲題材作出解説,認爲蠶象徵智,針象徵禮。這種解説失於牽強。既然前面已經(jīng)有《禮》《知》二賦,荀子沒有必要再用蠶和針重複對禮和智的崇尚。

郝懿行還從現(xiàn)實層面對二賦的取材加以解説:“蠶之功至大,時人鮮知其本?!对姟吩唬骸畫D無公事,休其蠶織?!瘧?zhàn)國時此俗尤甚,故荀卿感而賦之。”*同上。郝氏認爲《蠶》賦是荀子有感於當時社會不重視采桑養(yǎng)蠶織布,所以作賦以抒發(fā)傷時之感,並且加以諷喻。郝氏對《箴》賦的解説也是這種思路。郝氏的這種解説貼近現(xiàn)實,有可取之處,問題在於爲什麼其他文人沒有這方面的作品,荀子卻獨樹一幟?這要從地域文化的特點方面予以審視。

荀子長期生活在齊地,而那裏很早就以蠶桑服裝業(yè)著稱?!渡袝び碡暋酚涊d:“海岱唯青州,……厥貢鹽絺,海物唯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篚檿絲?!?孔安國注,孔穎達疏《尚書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十三經(jīng)注疏》本,第148頁。青州是齊國所處的地域,那裏用於進貢的土特産品中,包括細葛布、絲,其中泰山谷地的絲、山東半島的柞蠶絲尤爲著名。進入戰(zhàn)國之後,齊地的蠶桑布帛服裝依然保持旺盛的勢頭。《史記·貨殖列傳》稱:“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綵布帛魚鹽?!?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張守節(jié)正義,司馬貞索隱《史記》,第3265頁。又稱:“齊、魯千里桑麻”,“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桑麻布帛是齊地的支柱産業(yè),《管子》一書專論經(jīng)濟的板塊經(jīng)常涉及這方面的內(nèi)容。《山國軌》寫道:“某鄉(xiāng)女勝事者終歲績,其功業(yè)若干?以功業(yè)直時而擴之。歲終,人已衣被之後,餘衣若干?”*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第1282頁。這是説對於婦女紡織製成的布帛,按照當時的價格計算。除去衣被方面的需求,還有多少剩餘。這是把養(yǎng)蠶織布納入國家的統(tǒng)轄之下?!掇穸取穼懙溃骸稗r(nóng)有常業(yè),女有常事。一農(nóng)不耕,民有爲之饑者;一女不織,民有爲之寒者?!?同上,第1388頁。這是把婦女從事的蠶桑紡織看得和農(nóng)業(yè)生産同樣重要。婦女從事紡織需要原料,蠶是必不可缺的。

蠶桑是齊地重要的支柱産業(yè),並且在歷史上長盛不衰。郝懿行爲《爾雅》作義疏,提到這方面的情況:

又有柞繭,出柞樹上。其紬爲大繭,又爲雙絲,今等萊人貨之以爲利。漢元帝永光四年,東萊郡東牟山野蠶繭收萬餘石,人以爲絲絮,即此繭也?!尔}鐵論·散不足》篇云:“繭紬縑練者,婚姻之嘉飾也。”然則繭紬爲世所重久矣。*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64頁。

郝氏係山東棲霞人,他對自己家鄉(xiāng)蠶業(yè)的歷史和現(xiàn)狀很熟悉。他所説的登萊,指膠東半島的萊陽、文登,棲霞亦位於膠東半島。東萊郡牟山,在今山東煙臺附近。

《韓非子·説林下》:“鱣似蛇,蠶似蠍。人見蛇則驚駭,見蠍則毛起。漁者持鱣,婦人拾蠶,利之所在,皆爲賁、諸?!标惼骈嘞壬对娊?jīng)·大雅·蕩》的《經(jīng)典釋文》:“蠋,桑蟲也?!?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第495頁。婦女養(yǎng)蠶,對於形似桑蟲的蠶沒有畏懼感,韓非認爲是利益驅(qū)動使然。荀子是韓非的老師,他長期生活在齊地,那裏蠶桑業(yè)興旺發(fā)達,紡織的原材料主要來自蠶,這自然引起荀子對蠶的關(guān)注,因此把它作爲取材對象,並且對蠶所作的描寫細致入微?!缎Q》賦寫道:“三俯三起,事乃大已?!睏顐娮⑦^於簡略,沒有具體涉及蠶的蛻化細節(jié),對此,郝懿行有如下論述:

《淮南·説林》篇云:“蠶食而不飲,二十一日而化?!避髯印缎Q》賦云:“三俯三起,事乃大已?!苯衲戏金B(yǎng)蠶者,三十六日而化,其原蠶則二十一日而化也。三俯,今曰三眠,亦有四眠者。*郝懿行《爾雅義疏》,第1163—1164頁。

由此看來,荀子對蠶的産繭過程相當熟悉,所作的敘述已經(jīng)具有專業(yè)水凖。

養(yǎng)蠶爲紡織服裝業(yè)提供原料,而紡織服裝業(yè)需要進行生産的工具,針就是其中的一種,是裁縫所必備?!豆茏印ぽp重乙》寫道:“一女必有一刀、一錐、一箴、一鉥,然後爲女?!睂镀渲械摹般_”,尹知章注爲“長針也”*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第1488頁。。女工必備的工具有普通的針,還有長針。荀子把針作爲賦的取材對象,可以從《管子》書中找到原因。對於齊地許多女性而言,采桑養(yǎng)蠶,飛針走綫,是她們年復(fù)一年、週而復(fù)始的勞作內(nèi)容,養(yǎng)蠶和用針是每年勞作的起始和終端,荀子的《蠶》《箴》二賦的排列次序,正是與此相對應(yīng)。雖然沒有足夠的文獻可以證明這兩篇賦作於齊地,但是,齊地蠶桑服裝業(yè)發(fā)達,荀子又在那裏有較長的生活經(jīng)歷,這兩篇賦予齊文化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是無可置疑的。

四、 從荀子賦審視以往賦源論的是非得失

宋玉和荀子相繼以賦名篇,是中國古代賦類作品的兩位奠基人。因此,立足於荀子賦的文本實際,探討賦類作品的原始生成,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前邊已經(jīng)付諸實際操作。在此基礎(chǔ)上,對於以往有關(guān)賦的起源各種説法進行重新審視,判斷是非得失,也就有了充分的依據(jù)。

(一) “古詩之流”與“拓宇於楚辭”的賦源單極論

最早對賦類作品源頭給出答案的是班固。他在《兩都賦序》中寫道:“或曰: 賦者,古詩之流也?!?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第1頁。他援引別人的話語,並且表示讚同,把賦類作品的源頭追溯到《詩經(jīng)》,認爲賦是詩的流脈。在《漢書·藝文志·詩賦略》中,班固對上述觀點作了具體闡述。從荀子賦的文本形態(tài)考察,其中有成段的四言詩句,把它説成是《詩經(jīng)》的餘脈未嘗不可。不過,只能説《詩經(jīng)》是它的最初源頭之一,是它的遠源。至於把四言詩句與特殊的騷體、散文句式錯雜兼用,荀子賦這種做法的直接源頭,則要到先前的楚辭作品,道家及稷下學(xué)派的文章中去尋找,並且能夠得到落實。

傳世文獻所能見到第二位對賦類作品起源給出明確答案的著名學(xué)者是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寫道:“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於是荀況《禮》《智》,宋玉《風(fēng)》《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第134頁。劉勰承認最初寫賦作家是詩人角色,賦予古詩存在關(guān)聯(lián)。但是,賦類作品得以生成的直接源頭是楚辭。賦類作品脫胎於楚辭,並且與詩劃境,以有別於詩的文本形態(tài)出現(xiàn)。荀子賦的許多因素確實直接脫胎於楚辭,它的騷體句式、排比型的疑問句類、四言詩句與其他句式的錯雜,以及其中的雲(yún)意象,都能從戰(zhàn)國楚辭作品中找到原型。劉勰對賦類作品直接生成源頭所給出的結(jié)論是正確的,局限在於未能拓展視野,再到楚辭之外的戰(zhàn)國文獻中去尋找其他直接源頭,仍屬於賦源單極論系列。

(二) 章學(xué)誠的賦源多極論

清人章學(xué)誠對於賦類作品的原始生成有如下論述:

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zhàn)國諸子。假設(shè)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掷晞?,蘇、張縱橫之體也。排比諧隱,韓非《儲説》之屬也;徵材聚事,《呂覽》類聚之義也。*章學(xué)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064頁。

章氏這段論述見於他所著的《校讎通義·漢志詩賦》。他是針對《漢書·藝文志·詩賦略》立論,兼顧先秦和漢代賦類作品。宋玉、荀子賦早於《韓非》和《呂氏春秋》的成書,可以把這兩部作品排除,再去考察章氏之論。章氏所秉持的是賦類作品原始生成的多源論,它的直接源頭不是單獨一個,而是多元並存。這種看法具有辯證性,是對歷史上賦類作品原始生成單源論的超越,並且符合賦類作品原始生成的實際。僅從荀子賦而言,它既與齊文化存在關(guān)聯(lián),又與楚文化有很深的淵源。構(gòu)成荀子賦文本的因素,可以在先前楚地辭賦、道家著作中找到相對應(yīng)的案例。章氏追溯賦類作品的原始生成,特別重視戰(zhàn)國諸子所起的作用,並且把賦類作品的屬性、特征,分門別類地與各諸子學(xué)派建立起對應(yīng)關(guān)係。那麼,這一系列的對應(yīng)關(guān)係是否能在荀子賦中得到印證?“假設(shè)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章氏認爲賦類作品問對體制的生成,直接源於《莊子》《列子》的寓言??墒?,荀子賦的問對體制,卻是直接來自隱語,而與《莊子》《列子》寓言的問對體存在較大差異。從實際情況考察,賦類作品問對體的源頭也是多種多樣,而不能僅僅視爲寓言故事所衍生?!盎掷晞荩K、張縱橫之體也?!卑唁亸垞P厲的賦類作品的風(fēng)格單一地歸之於縱橫家,同樣失之片面。綜觀戰(zhàn)國文章,縱橫家以外諸家同樣恢廓聲勢,因此,章氏所説的這種對應(yīng)關(guān)係雖然不能全盤否定,但需要加以補充説明,應(yīng)該把賦類作品的鋪張揚厲視爲戰(zhàn)國普遍存在的社會風(fēng)氣所孕育,這才符合歷史的實際情況。當然,荀子賦並不屬於恢廓聲勢之作,而是筆法頗爲嚴謹,屬於“詩人之賦麗以則”之列。章學(xué)誠以多維視角探索賦類作品的直接源頭,這種做法頗爲可取,具有啓示性。不過,把先秦諸子與賦的屬性、特徵的起源建立起單一、整齊的對應(yīng)關(guān)係,則屬於強制性地構(gòu)建體系,在具體細節(jié)上多有與事實偏離和抵牾之處。

(三) 向賦源單極論回歸的“縱橫者,賦之本”命題

章太炎先生對於賦類作品的原始生成作了如下解説:

雖然,縱橫者,賦之本。古者誦詩三百,足以傳對。七國之際,行人胥附,折沖於尊俎間,其説恢張譎宇,紬繹無窮,解散賦體,易人心志。*章太炎《國故論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頁。

章學(xué)誠把縱橫家認定爲賦類作品原始生成的直接源頭之一,太炎先生則把縱橫家説成是賦類作品生成之本,斷定賦類作品主要是從戰(zhàn)國縱橫家的説辭中衍生的,縱橫家説辭是賦類作品最初得以生成的主要源頭。

宋玉、荀子賦是中國古代賦類作品的奠基之作,那麼,荀子賦是否與戰(zhàn)國縱橫家存在直接關(guān)聯(lián)?是否脫胎於戰(zhàn)國策士的説辭?這要從荀子賦的文本形態(tài)切入進行考察。

荀子賦采用的是隱語體制,由謎面和謎底兩個板塊構(gòu)成,可以説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主客問答體。記載縱橫家説辭的文獻,確實是以主客問答的方式呈現(xiàn)。主方是進行遊説的縱橫之士,客方是遊説對象,記載蘇秦、張儀遊説活動的文章大體如此。以縱橫家遊説活動爲題材的文章,主方是話語的施動者,通常是長篇大論,帶有話語霸權(quán)的性質(zhì)。而應(yīng)對的一方則處於被動地位、所作的回應(yīng)通常是寥寥數(shù)語,極其簡短。由此而來,主客雙方話語在文章中的分布格局不是均衡的,而是明顯地向主方傾斜,二者的比例嚴重失調(diào)。荀子賦的隱語體制則不同,謎面和謎底兩個板塊的文字量大體是均衡的,沒有出現(xiàn)比例失調(diào)的現(xiàn)象。就此而論,荀子賦隱語體制的主客問答,與戰(zhàn)國縱橫家的説辭不存在對應(yīng)關(guān)係,戰(zhàn)國縱橫家説辭不是荀子賦隱語體制的直接源頭。另外,荀子賦所用的句式、句類在戰(zhàn)國縱橫家説辭中基本見不到。就此而論,荀子賦不是來源於戰(zhàn)國縱橫家的説辭。

荀子賦不是脫胎於戰(zhàn)國縱橫家説辭,然而,這幾篇作品並非與戰(zhàn)國縱橫家絶緣。如果從句式、句類方面進行考察,還是可以找到荀子賦予戰(zhàn)國縱橫家著作的相同之處。

《鬼谷子》是戰(zhàn)國縱橫家的經(jīng)典著作,相傳出自鬼谷子之手,實際上它的成書經(jīng)歷較長的時間,不是一人之作?!妒酚洝垉x列傳》稱:“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惫砉认壬翘K秦、張儀的導(dǎo)師,因此,《鬼谷子》一書很受縱橫家器重,頗具權(quán)威性。荀子賦的有些句式、句類,可以從《鬼谷子》一書中找到相對應(yīng)的段落。

荀子賦有四言詩句組成的段落,《鬼谷子》中也可以見到類似的文字。其中四言句而押韻的典型段落見於《捭闔》篇: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還終陰,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jié)陽,施以力也。

尹桐陽稱:“行、藏與下文陽爲韻?!?、成爲韻;德力爲韻?!?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1—22頁。尹桐陽所作的歸納是正確的。行、藏、陽,屬陽部韻。生、成,屬耕部韻。德、力,屬職部韻。清代江有誥在《音學(xué)十書·先秦韻讀》中曾經(jīng)節(jié)録《鬼谷子》的《捭闔》《反應(yīng)》《內(nèi)揵》《抵巇》《忤合》《本經(jīng)陰符》六篇之中的有韻文字,並且標注韻部、音節(jié)及四聲。荀子賦屬於韻文,就此而論,與《鬼谷子》一書的許多篇目有相通之處。

荀子賦的句類中,五篇作品出現(xiàn)五個疑問句排比段落?!豆砉茸印芬灿羞@種句類,如《內(nèi)揵》如下一段: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以待決事也。

尹桐陽稱:“德與下文得、求、來、思、謀、事爲韻?!?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第54頁。這個段落運用的是陳述句排比,共三個單元、六個判斷,規(guī)模頗爲可觀。每個單元由兩個意義相反的因果關(guān)係的句組構(gòu)成,已是後代駢體文的濫觴,堪稱一段美文。每個判斷句末尾綴以“也”字、前邊的實詞押韻,其中德、得屬職部,合屬輯部,來、事屬之部,是職部、輯部、之部合韻。必須承認,這個綴以“也”字的陳述句排比段落,與荀子賦相同句類的排比段落極其相似,只是在押韻方面不如荀子賦那樣更有規(guī)則。這就提出一個問題,荀子是否有機會接觸《鬼谷子》一書?是否在句式、句類方面對它有所借鑒?

《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xí)之於鬼谷先生?!睂Υ?,司馬貞寫道:

鬼谷,地名也。扶風(fēng)池陽、潁川陽城並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爲號。又樂壹注《鬼谷子》書云:“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張守節(jié)正義,司馬貞索隱《史記》,第2241頁。

鬼谷子作爲蘇秦、張儀的導(dǎo)師是位神秘人物,關(guān)於他的處所在傳説中有多處。司馬遷稱蘇秦、張儀最初是在齊地師事鬼谷,言之鑿鑿,必有所據(jù)。由此看來,《鬼谷子》一書出自齊文化系統(tǒng)。另外,《管子》和《鬼谷子》所收録的《符言》文字相同,從中可以看出《鬼谷子》與稷下學(xué)宮的關(guān)聯(lián)。當代學(xué)者有人把《鬼谷子》説成是先秦時期齊地的散文,作爲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聶廷生《魯迅論荀子之賦——魯迅與齊文化三論》,《淄博師專學(xué)報》1995年第1期。,這種看法不無道理。鬼谷子所處時段早於荀子,他在齊地招收門徒,《鬼谷子》一書又與稷下學(xué)宮存在關(guān)聯(lián),多種因素表明,荀子有機會接觸《鬼谷子》一書,這部著作中的某些句式、句類即使不被荀子賦直接借鑒,它至少是促進荀子賦生成歷史合力的組成部分,是荀子賦創(chuàng)作歷史背景的一個側(cè)面。把縱橫家説成賦之本固然缺少根據(jù),無法成立,但是,不能排除荀子賦予縱橫家的關(guān)聯(lián)。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探討賦予縱橫家的關(guān)聯(lián),聚焦於蘇秦、張儀一類策士的説辭,而不是戰(zhàn)國縱橫家的經(jīng)典著作《鬼谷子》,可謂棄其本而逐其末,捨其師而求其徒,不得要領(lǐng)。對於荀子賦予戰(zhàn)國縱橫派之間關(guān)聯(lián)的探討,因此而失之交臂。

荀子賦對《鬼谷子》可能有所借鑒,至少是促進荀子賦生成的歷史合力的組成部分,不過,荀子賦並不是以縱橫家爲本。至於西漢早期的幾位賦家,確實受戰(zhàn)國縱橫家影響很深。對此,章太炎先生寫道:“屈原的賦是道情的,孫卿的賦是詠物的,陸賈賦不可見,大概是‘縱橫’之變。”*章太炎講演,曹聚仁整理《國學(xué)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頁。根據(jù)推斷把西漢初期的陸賈賦歸入“縱橫之變”,是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中已經(jīng)作過的表述*章太炎《國故論衡》,第90頁。,在後來的《國學(xué)概論》講演中繼續(xù)堅持這種觀點。至於把賦類作品的原始生成歸結(jié)爲“縱橫者,賦之本”,這個命題沒有在《國學(xué)概論》中重複出現(xiàn)。《國故論衡》1910年初刊於日本,《國學(xué)概論》則是根據(jù)先生1922年在上海傳授國學(xué)的講演稿整理而成,兩部書的生成時段前後相距十餘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太炎先生已經(jīng)悄然收回“縱橫者,賦之本”的論斷,沒有繼續(xù)把荀子賦予縱橫家掛鈎??墒?,當下許多學(xué)者仍然以太炎先生早年的論斷爲依據(jù),把賦類作品原始生成的根源主要歸結(jié)到戰(zhàn)國縱橫家,無論是對先秦賦類作品的文本實際,還是對太炎先生在後來時段對自己先前賦源論所作的微妙調(diào)整,均缺少全面深入的考察。

(四) 以偏概全的荀子賦“闡理”、“出於儒、道兩家”之論

對於《漢書·藝文志》著録的賦類作品,劉師培先生在《論文雜記》中把它們劃分爲三類,即寫懷之賦,騁辭之賦、闡理之賦、荀子賦被歸於闡理之賦的系列:“闡理之賦,荀卿以下二十五家是也?!睂哆@種劃分的理由,文中作了如下説明:

觀荀卿作《成相》,庶幾近於賦體。而其考列注跡,闡明事理,已開後世之連珠?!扼稹焚x諸篇,亦即小驗大,析理至精,察理至明,故知其賦爲闡理之賦也。*劉師培《劉師培全集》第三冊,中共中央黨校1997年影印本,第85頁。

《漢書·藝文志》把《成相雜辭》歸入雜類,“孫卿賦十篇”則是歸入另一個系列,這説明班固已經(jīng)注意到二者文本形態(tài)的差異,因此把它們區(qū)分開來。劉師培先生把荀子的《成相》認定爲“庶幾近於賦”,按照近代文體觀念加以考量,是不夠嚴密的?!冻上唷菲_實是以闡理爲主,但是,由此進一步斷定荀子五篇賦是闡理之作,則失之片面。對於賦類作品種屬的劃分,通常是依據(jù)題材,即取材對象?!段倪x》把賦類作品劃分爲京都、畋獵、遊覽、物色、鳥獸、詠志、論文諸類,均是根據(jù)作品的題材,這種劃分方式得到後代普遍認可。荀子五篇賦確實存在闡理成分,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這五篇賦的取材對象卻是廣義的物,包括屬於制度和精神層面的禮和智。因此,學(xué)界普遍把這組作品認定爲詠物賦。章太炎先生稱“屈原的賦是道情的,孫卿的賦是詠物的”*章太炎講演,曹聚仁整理《國學(xué)概論》,第60頁。,太炎先生所持的是廣義的賦類作品的概念,把屈原的楚辭作品也歸入賦類,沿襲的是《漢書·藝文志》的做法。把荀子賦認定爲詠物,實爲不刊之論。劉師培先生對闡理之賦所作的界定如下:“即所謂分析事物,以形容其精微也?!?劉師培《劉師培全集》第三冊,中共中央黨校1997年影印本,第85頁。這種界定本身是含混的,把闡理與詠物糾結(jié)在一起,顯得模糊不清。至於依據(jù)荀子五篇賦存在闡理成分而把它稱爲闡理之賦,則是失之片面,違背以題材劃分作品類別的基本凖則。

劉師培先生把荀子賦歸入闡理系列,在追溯這類賦源頭時寫道:“闡理之賦,其源出於儒、道兩家。”自注:“老子《道德經(jīng)》,已有似賦之處矣?!?同上??吹健独献印芬粫行┱麓蔚奈谋拘螒B(tài)類似於賦,把荀子賦文本形態(tài)的源頭追溯到《老子》,確實是真知灼見、慧眼識珠。把荀子賦説成源於儒、道兩家,這個結(jié)論確實經(jīng)得起推敲。如果進一步加以探尋會發(fā)現(xiàn),荀子賦的底色是儒家的,五篇賦所表達的理念以儒家爲主,也融入一些道家成分。而在句式、句類及意象方面,則取自道家較多。《老子》《文子》《列子》《莊子》這些道家典籍,均是荀子賦在句式、句類及意象方面借鑒的對象。至於荀子賦對《管子》一書的借鑒,集中在《心術(shù)》《內(nèi)業(yè)》《白心》等篇,也屬於道家文獻,出自稷下學(xué)宮道家學(xué)者之手。荀子賦的源頭確實包括儒、道兩家,但又不限於此,而是還有其他的源頭。屈原、宋玉的辭賦就是荀子賦重要的借鑒對象,而屈、宋很難劃入儒、道的任何一家。另外,縱橫家的經(jīng)典著作《鬼谷子》,也與荀子賦有相通之處,對荀子賦進行溯源也不能把它排除。否則,把荀子賦的溯源局限於儒、道兩家,難免失之於片面。

中國古代及近代的賦源論,基本是單極論與多極論迭起的格局,劉師培先生徘徊在二者之間。如何超越賦源單極論而走向多極論,同時,對多極論賦源的考察能夠避免空泛和片面,而是以大量的具體文獻相印證和支撐,實乃追溯荀子賦來源的關(guān)鍵所在。

[作者簡介] 李炳海(1946—),男,中國人民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導(dǎo)。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xué)研究。曾在《中國社會科學(xué)》《文學(xué)遺産》《文藝研究》等刊物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300餘篇。已出版的學(xué)術(shù)著作主要有《道家與道家文學(xué)》、《周代文藝思想概觀》《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xué)》《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xué)》《漢代文學(xué)的情理世界》《黃鐘大呂——中國古代辭賦的文本闡釋》、《中國詩歌通史·先秦卷》。

猜你喜歡
荀子段落句式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短文篇】
《荀子》的數(shù)學(xué)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心理小測試
和諧
夏天,愛情的第四段落
散文詩(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11
基本句式走秀場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見考點
弄清段落關(guān)系 按圖索驥讀文
讀寫算(下)(2016年11期)2016-05-04 03:44:07
丰台区| 江山市| 汉川市| 吉水县| 南宫市| 古丈县| 荃湾区| 仙居县| 德阳市| 贡觉县| 梁河县| 丹巴县| 桂平市| 南城县| 磐安县| 广水市| 澄江县| 富平县| 壶关县| 特克斯县| 涞源县| 福泉市| 太和县| 耿马| 扶沟县| 汉阴县| 北宁市| 秦皇岛市| 仁怀市| 通河县| 从化市| 石嘴山市| 福建省| 贵定县| 遵义县| 吴旗县| 紫阳县| 尼玛县| 眉山市| 偃师市| 南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