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地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從惡到善*
——荀子思想對大學生友善價值觀培育的借鑒價值
陸 地**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友善”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這表明了我國深化社會改革背景下對公民道德建設提出的迫切要求。友善作為一種價值觀,在主張性惡論的荀子思想中有著深刻的淵源。本論文擬借鑒荀子關于禮法、修身、教化的思想,從友善價值觀形成的三個必經(jīng)過程——遵守規(guī)范、培養(yǎng)善德、踐行善行三個方面,闡述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荀子;友善價值觀;規(guī)范;善德;善行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了最新凝練,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至此,友善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
友善,即人的德性,是指雙方交互所追求的一種善意,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交互的友好感情。從社會倫理、公民道德、核心價值觀角度來看,友善是指公民之間從基本的相互尊重與理解到相互寬容、關心以及幫助,最終形成一種互惠互利、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友善待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產(chǎn)生過不少有關友善的思想。眾所周知,荀子是先秦大儒,細致研讀《荀子》一書,會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著諸多與當代友善理念的相通之處,這些相通之處是培育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寶貴資源,值得人們重視。
本論文擬借鑒荀子關于禮法、修身思想,擬從友善價值觀培育三個必經(jīng)過程——遵守規(guī)范、培養(yǎng)善德、踐行善行三個方面,闡述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總要發(fā)生各種各樣的關系,為了調(diào)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和活動,在社會生活的不同范圍內(nèi),總要制定或形成各種規(guī)范,以保證社會生活正常運行。這些規(guī)范就是人們從事有關活動的準則、標準。道德規(guī)范就是規(guī)范的一種。因此,本文認為公正的規(guī)范是友善形成的基礎。
在荀子思想中,實際上也存在著“規(guī)范”,當然,荀子所用的詞匯并非“規(guī)范”,而是類同于“規(guī)范”的另一個詞—禮(泛指倫理政治的制度及相應的規(guī)范系統(tǒng),它不限于道德規(guī)范,但又包含道德規(guī)范)。“人之性惡”是荀子禮制思想的理論基礎。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而不是善,而這些本性欲望的無限擴張便會導致人世間的混亂、暴亂,“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縱)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荀子·性惡》),因此必須設法把人性的這種“惡”轉化為“善”,荀子主張用一種道德規(guī)范來制約并教化人性先天存在的“惡”,便可“化性而起偽”。為了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秩序,必須要有一套強有力的外在規(guī)范以調(diào)控人們的惡性行為,于是作為社會調(diào)控手段的“禮”便應運而生了,故此,荀子說:“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論》)。荀子認為,禮的內(nèi)涵在于為每一個社會成員規(guī)定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這種規(guī)定同時形成了行為的“度”或“界限”:在一定的“度”或“界限”內(nèi),行為是合理并容許的,超出了此度,則行為將受到制止。從現(xiàn)代社會理論看,所謂“度”或“界限”,使社會形成一種有序的結構,從而避免了荀子所說的社會紛爭。在這里,道德規(guī)范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一起,組成了社會秩序所需的一種擔保。
荀子以“禮”來激發(fā)“善”的理念,對高校培育友善價值觀在路徑方面提供了啟示,即:可嘗試將道德引導與制度建設結合起來。一方面,高??赏ㄟ^制度安排對道德行為建立“制度保障”,以更強有力的手段來保護大學生的友善行為,遏制誣陷好人的不良風氣,讓人們沒有后顧之憂的去做好事。這對當下中國來說特別重要,如果人們實施友善卻總得不到好下場,就會在社會上產(chǎn)生極壞的效應,許多人會因為畏懼可能給自己帶來的負面結果而不得不選擇袖手旁觀,從而導致社會患上“嚴重的友善恐懼癥”[2],這將大大阻礙人們將善德轉化為善行,近年來,經(jīng)常被人們討論的“老人摔倒該不該扶”就是典型案例。另一方面,可嘗試將道德引導與“制度支持”結合起來。高??赏ㄟ^制度安排,利用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方式包括物質(zhì)獎勵的方式對校園中有影響的友善行為進行褒揚,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揚善抑惡的風氣,讓人們以友善為榮,以榜樣的力量帶動更多人去踐行“友善”。制度保障與制度支持雙管齊下,道德引導的效果才能得到落實。
如果說規(guī)范是外在的規(guī)定性,那么具備友善的德性即善德應該是內(nèi)在的品質(zhì)表現(xiàn)。道德規(guī)范在初始階段是靠強制力來制約個體的行為,并不是個體心甘情愿的行為。因此需要個體將道德他律內(nèi)化為道德自律,也就是說個人修身對培養(yǎng)善德有重要作用。當今善德的培養(yǎng)可借鑒荀子修身思想中不怨天尤人的人生態(tài)度、積善成德的修身方法以及自省、慎獨的修身品格。
(一)不怨天尤人的人生態(tài)度
要在全社會培育友善價值觀,就應該重視對社會各階層憤懣、不平、不滿、怨恨等不良情緒的疏導,如果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在大多數(shù)時候都能夠?qū)ψ陨砭秤龊臀磥戆l(fā)展充滿信心和希望,那么大家也就會更有心情去關注他人的需要,互助和諧的社會氛圍才更有可能形成。當然,不少社會怨氣的產(chǎn)生,是基于社會運行過程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要通過社會各部門的通力合作、要通過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才能夠解決,很多時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人的心境也在很大程度上與自身調(diào)控情緒的能力、看待問題的人生態(tài)度有關系,在這方面,荀子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想資源,值得當代社會借鑒。
荀子“不怨天、不尤人”的人生態(tài)度,既滲透著對生活的豁達,又包含著積極進取的精神;荀子“修身俟命、與時屈伸”的行為方式是一種務實理性、飽含人生智慧的處事方式,對當代人調(diào)節(jié)心情、調(diào)整行為頗有啟發(fā)。荀子所倡導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值得在當代社會進行宣傳和普及,若能將這樣的理念內(nèi)化到心中,則有助于我們在面臨逆境時,理性地思考自身的遭遇,保有心境的平和,并激發(fā)進取的動力。在這樣一種平和、積極的心境下,我們就會減少對周圍人和事的偏見,即使遭遇不順也不會輕易遷怒別人。怨氣減少了,以友善的態(tài)度待人、以友善的行為助人的良好心理基礎也就奠定了。
(二)積善成德的修身方法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是可以由惡變?yōu)樯?,只需要自覺規(guī)范自身行為,學習優(yōu)良的品德,用“禮”對人們進行教育和規(guī)勸,并且能不斷的積善就能轉化為善,自古以來圣人德行高尚就是由于長期助人為善。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圣心備焉”,“百姓積善而為全盡,謂之圣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荀子·勸學》)?!胺e禮義而為君子”(《荀子·儒效》)。荀子積善成德的思想,能夠教育百姓知曉禮義,使人們?nèi)蕫?。這種思想有利于推動社會整體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維護社會秩序,一定意義上具有理論的進步性。
當然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只有日積月累,不斷實踐,才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對于大學生而言,知識、品德、文化都需要不斷的積累,通過持續(xù)的實踐與深入學習,最終提升自身內(nèi)涵,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才。
(三)自省、慎獨的修身品格
自省、慎獨是荀子提倡的重要修身方法,幾千年來對人們修身養(yǎng)性、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今天仍是培育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徑。
自省的關鍵在于“省”。何謂“省”?《說文解字》講,“省,視也,從眉?!币簿褪钦f,“省”是自我檢察、審視與覺醒。于是,所謂自省,就是對自身的檢討,反復觀察、審視和檢討自己,就是自己觀察自己、自己審視自己。自省是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方式。荀子說“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nèi)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酥^也。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荀子·修身》)。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志向高遠就可以傲視權貴;看重道義就可以無視帝王貴族;經(jīng)常自我反省,金錢等身外之物就不重要了。只要是能讓內(nèi)心安逸舒服的事情就去做,哪怕身體勞累。對于道義多的事情,哪怕利益少,也要去做。這表明,荀子認為世人要以普適的道義來要求自己,經(jīng)常自我檢討與反省,從而使得自身的言行舉止符合禮法的規(guī)范。荀子的自省思想和儒家先哲的思想是薪火相傳的。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孔子就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意思是說,他每天都要進行三次的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辦事是否竭盡全力,與朋友交往是否真心相待,老師教授的學業(yè)是否有復習?這種自省的修養(yǎng)方法,為后世的教育家不斷繼承和發(fā)展,成為一種重要的修身方法。慎獨是指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茍,防止出現(xiàn)違背道德的念頭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慎獨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起來也更加困難。但只有做到慎獨,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要求才能真正植根于人們心田,才能內(nèi)化為人們的道德品質(zhì),從而使這個社會成為一個有序、理性、道德的社會。
荀子說:“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荀子·修身》)。他認為,行動高于知識,通過行動,能使所知的東西更加明確。因此,他強調(diào)“學至于行”,重視將內(nèi)心的道德觀念通過實踐轉化成為行動??梢?,必須將善德外化為善行,才是友善形成的關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善行?
從荀子的角度來說,人出生之時并沒有可以稱之為善的德行,但同時他也認為人的先天本性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化”的。他認為:“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荀子·榮辱》),“干、越、夷、絡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勸學》),“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荀子·儒效》),“故枸木必將待檃栝、蒸、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碧、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夫人雖有性質(zhì)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殼、舜、禹、湯之道也”(《荀子·性惡》)。
按照他的設想,現(xiàn)在的人性惡,一定要經(jīng)過圣王的治理,禮義的教化,之后才能得到治理,符合善的標準。
通過教師的教育將“禮義”與“法度”結合,這不僅僅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體現(xiàn),更是日常行為準則普遍性的體現(xiàn),通過兩者的結合,使得傳遞的精神深入人心,因此,人們可以在實際行動中遵守“禮義”的規(guī)范和“法度”的約束。每個人都遵循這樣的準則與行為方式,這樣,儒家所期待的最終目標,不需要暴力稱霸來統(tǒng)一天下、民心所向的大治局面就實現(xiàn)了。這也說明,教師育人對于國家心衰的重大意義:“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皣鴮⑴d,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荀子·修身》)。因此,他把教師與天地君親等同對待,進一步強化了道德教化的極端重要性。
荀子是最先使用“教化”這一概念的人[4]。在現(xiàn)今,教化是德智教育的職能,是指“社會有意地將社會的道德準則與規(guī)范等,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來向人們傳遞,追求廣泛的、普遍的大眾認同感,來培養(yǎng)人們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避髯油ㄟ^深入的社會考察,對儒家思想道德教育進行了完善與充實,構建了一個具有豐富內(nèi)涵、鮮明特色的道德教化理論體系,開辟了先秦儒家道德教化的新進路。
可見,友善的形成,離不開學校對學生的教育,與此同時,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實際生活中的鍛煉也是最為關鍵的。所以,高校在進行德智教育的時候,一方面要將友善作為重點傳遞給新一代大學生,因為他們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與源泉,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行為對于社會而言具有重大意義;另一方面,更為關鍵的是,教師必須引導大學生形成一種自覺意識,通過自身行為自覺加強德行的養(yǎng)成。在日常的生活、工作、社會生產(chǎn)實踐中要自覺加強對道德的認識、實踐,通過對現(xiàn)實世界的感知,不斷形成對道德知識和德行規(guī)范的認識,并不斷形成自身感悟,使得大學生能夠主動要求、自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體而言,高校德育必須注重“明理、激情、導行”的教學體驗,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育之以信、導之以行”有機地結合起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學習愿望,讓學生主動將理論知識延伸到課外實踐當中,自覺地把道德意識付諸行為,最終高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
近年來,中國社會呈現(xiàn)出價值多元、普遍競爭和社會冷漠的現(xiàn)象,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友善”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反映了中國社會亟需進行公民道德建設。培育友善價值觀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經(jīng)過對荀子哲學中有助于培育友善價值觀的思想資源進行梳理和萃取,可以發(fā)現(xiàn):荀子“禮”的思想對當代中國以“規(guī)范”促友善風氣的養(yǎng)成有啟發(fā);荀子不怨天尤人的人生態(tài)度、積善成德的修身方法以及自省、慎獨的修身品格對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積極的社會心態(tài)、加強自身修養(yǎng)有借鑒意義;荀子所倡導的教化思想對高校實施德育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總之,荀子的這些道德資源值得重視,應該在培育“友善”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賦予新的時代內(nèi)涵,使之與中國國情相適應,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繼承與發(fā)揚。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
[2]黃顯中.論友善[J].倫理學研究,2004(4).
[3]楊伯峻.論語譯注[Z].北京:中華書局,1980.
[4]曹影.教化的緣起及其意蘊[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 南京師范大學2015-2017年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zhì)量長效機制研究”研究成果(立項號:DS2015C022)。
** 作者簡介:陸地(1982-),男,江蘇贛榆人,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