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華(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廣東廣州 51100003355)
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探索*
陳式華(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廣東廣州 51100003355)
議題中心教學法是美國中學社會科常用教學方法。它以爭議性議題為起點,直面社會沖突情境,采取合作探究學習,進行思維辨析,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化知識記憶為能力培養(yǎng),化“灌輸填鴨式”理論教學為“思辨探究式”活動教學,有利于學生達成政治認同,形成理性精神,樹立法治意識,踐行公共參與。議題中心教學法常用的有三種模式:決策制定模式、法理探究模式、反思探究模式。
議題中心;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模式
中學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到底如何落地?如何從課標文字、專家理念變成學生內在的品性和外在的行為?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走在世界前沿的美國,其社會科教學常用的議題中心教學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20世紀早期,美國進步主義教育觀認為,“教育需要對更廣泛的社會進行回應,而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教材理論知識,真實社會的經(jīng)驗可以通過一定原則加以組織,成為學習的材料與資源”。[1]在此背景下,以真實社會情景為議題,通過社會公共議題引領學生去廣泛、真實、深入地感知社會、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議題中心教學法出現(xiàn)在美國社會科教學中,至今已經(jīng)有上百年歷史。
議題中心教學法(issues-centeredapproach)亦稱議題導向方法(issue-oriented approach),是指以爭論性議題為課程核心,教師綜合相關學科知識,運用多樣教學法,將議題的正反不同觀點呈現(xiàn)給學生的一種教學方式。[2]
議題中心教學法的主要特質包括:精選基于真實生活情景的爭議議題;面對爭議議題,經(jīng)歷情景沖突,產生認知失衡;深入議題探討,了解不同價值的來源、沖突與選擇;主動搜集素材,進行高階思考,用系統(tǒng)思考來解決問題,尋求規(guī)范沖突的策略;重新建構自己的觀點。
議題中心教學法基于真實生活、真實情景、真實事例、真實議題,讓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正向價值引領,又有翔實生活感知;既有先進理論指導,又有客觀事例論證;既有情懷,又接“地氣”,有利于學生從“政治認知”向“政治認同”轉變,成為有信仰的中國公民。
議題中心教學法以公共議題的探討解決為向導,促使學生主動關心、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從中體驗民主決策價值、熟悉民主管理程序、感受民主監(jiān)督作用,提升公共精神,承擔社會責任,踐行公共參與,成為有擔當?shù)闹袊瘛?/p>
議題中心教學法基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化知識記憶為能力培養(yǎng),化“灌輸填鴨式”理論教學為“思辨探究式”活動教學,讓學生向真實社會學習,在互動思辨中探究、在公共參與中實踐,促使其主動關心、深入思考、辯證對待、合理有序地解決公共議題,養(yǎng)成法治意識習慣,培育理性精神品質,成為有思想有尊嚴的中國公民。
議題中心教學法的主要模式有決策制定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探究模式(主要為結構性爭論模式)、反思探究模式三種。
決策制定模式要求學生首先正確界定社會問題(議題),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充分的信息資源,對涉及議題的各種價值觀的觀點、前設、后果進行對比與反思,提出多樣解決方案并逐一論證,從中作出最佳選擇。理智判斷、審慎抉擇、制定方案是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3]重點在于作出明確選擇。
教學過程包括:1.引導教學階段。(1)教師精選并提出可以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思考甚至產生爭議的議題及相關資料;(2)學生個體分析資料,從中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子問題深入探究;(3)教師設置階梯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4)學生界定定義、尋求證據(jù)(直接或間接、實踐或者書本或者他人;需論證論據(jù)真實、觀點可靠);(5)運用大量信息與數(shù)據(jù)作為論據(jù)進行推論、闡述問題實質、追尋價值;(6)在該議題上,澄清自己的價值取向、價值立場、價值選擇;(7)探討議題決策,考慮可行性解決方案。2.討論議題階段。(8)各小組成員把本組主要論點條列在小組海報上,對全班發(fā)表,接受質詢,進行答辯;(9)全體學生討論、比較各種決策方案,做出明確決定,形成一致的行動方案,解釋放棄其他方案的緣由。3.補充教學階段。(10)教師進行講評,挑戰(zhàn)學生的立場,以刺激學生再思考,并補充或澄清相關概念;(11)學生將最終行動方案提交有關部門,跟進反饋情況;(12)師生對整個探究過程中的得失進行反思、分享。
例如,在學習“圍繞主題 抓住主線”一課時,以“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之間是否存在必然對立”為議題,師生選用本地“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過程和環(huán)境保護之間”兩難抉擇的實例,探究二者關系,提出合理方案。具體如下:(1)教師選擇2—3個本地為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而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的典型事例,提出“經(jīng)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之間是否必然存在沖突”的議題,設置3個子議題:①物質文明是基礎,為了經(jīng)濟發(fā)展,一時的生態(tài)破壞是必然和應該的。②物質文明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人類幸福,生態(tài)文明是幸福的重要因素,發(fā)展要以生態(tài)文明為本。③物質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可以并處,要求學生在充分論證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二者并處方案。(2)學生對居民、企業(yè)主、政府有關人員、專家進行調研,了解其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關系的看法;搜集正反雙方事例,撰寫調研報告,提出具體方案。(3)各組學生在課堂上就各自觀點、方案等開展討論、交流,達成“經(jīng)濟社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的共識,提出有數(shù)據(jù)分析、科學依據(jù)、針對性措施的詳細方案。(4)以班級的名義將最終達成一致的詳細方案遞交相關部門參考。(5)師生對整個活動過程如調查、分析、論證、提出解決方案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反思,通過決策制定模式,使“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和諧發(fā)展”的方案更加全面科學合理,實現(xiàn)決策最優(yōu)化。
決策制定模式適用于需要達成共識的議題。關鍵特征是評估提出的各種方案,尋找最佳解決方案;師生達成共識,形成一致價值導向,作出最佳決策?;顒有枰獙W生作出一個明確結論及解決方案,遞交有關部門,屬于社會行動參與派。教學根本目的是讓學生熟悉決策過程,學會從公共利益最大化角度作出最佳選擇,側重理性決策,培育理性思維。
在處理社會爭議議題時,法理探究模式與決策制定模式同樣認可“不同觀點間需充分對話和討論,通過協(xié)商獲得最佳結果”。[4]但法理探究模式關注的是學生“如何參與討論”而非“討論的結果”,即學生如何參與公共議題的議論、議論的程序是否正義。重點在學生討論技巧和能力的培養(yǎng)。
法理探究模式教學過程包括:1.在法理探究程序上,要求學生能設定討論范圍、確定討論焦點、明確討論次序、探究討論觀點。2.教師讓持相同觀點的學生內部進行充分討論、尋找論據(jù)、論證觀點、提出方案。3.教師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之間對話、交鋒、辯論。4.適當時候雙方對調觀點,再進行討論、論證、尋求方案。5.學生反思討論過程。
結構性爭議模式是法理探究模式的常見模式。其具體教學步驟為:1.引導教學階段。(1)師生共同選擇一個重要的爭議性議題;(2)按4人一組把全班分為若干組,每小組內部兩人選擇并且論證贊成觀點,另兩人選擇并論證反對觀點;(3)教師提供相關參考書目,指導學生閱讀相關資料,提供有關實例,學生在教師指引下論證本方觀點。2.討論議題階段。(4)贊成方闡述觀點及論據(jù),反對方聆聽、提問、反駁;反對方闡述觀點及論據(jù),贊成方聆聽、提問、反駁;雙方第一次交鋒辯論;(5)雙方互換立場,重復第(3)及第(4)步驟;雙方第二次交鋒辯論;(6)小組成員暫時摒棄立場,努力形成共識,或提出第三種觀點;(7)各小組把本組主要論點條列在小組海報上,對全班發(fā)表,接受質詢及作出答辯。3.補充教學階段。(8)教師進行講評,挑戰(zhàn)學生的立場,以刺激學生再思考,并補充或澄清相關概念。
結構性爭議模式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立場互換。通過互換立場,讓學生深入思考同一議題的正反兩面觀點,可更充分更全面更深入認識和理解不同觀點的理據(jù),了解議題立論觀點的強弱,培養(yǎng)學生換位思考和辯證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理性精神。二是小組協(xié)商。通過小組協(xié)商,達成對議題的共識,讓學生體會沖突與爭議的產生,懂得如何通過民主程序達成共識,是一種體驗式的民主學習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和法治意識。三是結構反思。教師引領學生反思討論的程序及技巧,把培養(yǎng)學生參與議題探究討論的能力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
結構性爭議模式,并不要求作出明確決定,并非關注結論。
例如,以“大城市是否應該限制外地車進入”為議題進行結構性爭議模式教學。(1)教師把全班分為若干個四人小組。(2)小組內兩人持“大城市應該限制外地車進入”的觀點,另兩人持“大城市不應該限制外地車進入”的觀點,各自通過實地調研、文獻法等收集己方資料、闡述論證己方觀點,并準備批判對方觀點的素材。正方可從限制外地車進入大城市有利于解決交通擁堵、大氣污染、人口擁擠等城市病方面論證;反方可從限制外地車進入大城市不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人文交流,易造成區(qū)域對立,有悖開放包容精神等方面論證。(3)各小組內進行各自觀點闡述、質詢,進行第一次交鋒辯論。(4)小組內雙方互換立場,再收集資料、論證闡述,進行第二次交鋒辯論。(5)各小組努力形成共識,或提出第三種觀點。(6)各小組代表在全班闡述本組主要觀點。經(jīng)過結構性爭議教學,每個學生對議題的正反角度都深思熟慮,對議題的理解就會更加全面深入和客觀理性,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能從單一的措施治理向綜合的系統(tǒng)治理轉變,就能從單純的措施思考向多維的措施背后人文價值的追尋發(fā)展。當前,“王者榮耀”等網(wǎng)絡游戲引發(fā)的“如何對待網(wǎng)游”爭議性議題,也適用于此教學模式。
結構性爭議模式(法理探究式)適用于沖突性較高的議題。關鍵特征是設置立場互換步驟,讓每個學生都能思考同一議題正反兩面觀點,通過小組追問與協(xié)商,達成共識?;顒硬蛔非筮_成一個明確結論,只強調對討論過程作出檢討,考慮如何讓討論更豐富與深入,屬于社會程序促進派。教學的根本目標是讓學生熟悉討論的程序、提高討論的技巧與能力,側重程序正當、辯證思考,培養(yǎng)辯證思維和法治意識。
反思探究模式認為,社會文化是豐富多彩、不斷發(fā)展的,學生應當成為社會變革的能動者,課堂是學生反思、解決社會問題,推進社會發(fā)展的場所,是社會文化建構和創(chuàng)新的地方。反思探究模式從“社會文化建構”視角對當前社會議題作探究,反思探究的重點是對當代重要價值與社會常規(guī)作批判審視,以期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文化的反思與重構,推進文化發(fā)展。其重點在于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教學過程包含以下步驟:(1)陳述議題;(2)依據(jù)問題特點提出若干假設;(3)界定有關概念、術語、假設的內涵和外延,確保討論聚焦;(4)以各假設為引導,搜集資料、探索假設;(5)評估、驗證各假設;(6)對各假設表示贊成或拒絕;(7)形成結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例如,近期大學生校園網(wǎng)絡貸款引發(fā)的諸如“裸貸、高利貸”等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為此,可以“大學生信貸安全”為議題進行反思探究。(1)陳述“大學生信貸安全”的現(xiàn)實情況;(2)調查分析“大學生為什么需要貸款?為什么需要網(wǎng)絡貸款?為什么要接受高利貸?為什么需要裸貸?國家、學校、個人如何規(guī)避網(wǎng)絡貸款的風險”等;(3)在各種設問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解決方案,推動校園信貸安全的發(fā)展。當前,愛國主義主旋律電影《戰(zhàn)狼Ⅱ》票房火爆引發(fā)的“中國電影到底需要怎樣的題材”的議題,也適用反思探究模式,以此為議題有利于探討中國電影文化的發(fā)展方向。
反思探究模式適用于沖突性較弱的議題[5]。關鍵特征是針對探究議題提出若干假設,追尋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不斷總結、評估、驗證各假設,不求共識,只求更新?;顒咏Y果是通過驗證假設,最后得出一般原則,側重理論建構,屬于社會文化建制派。根本目標是聚焦不同觀點背后的基本立場、假設及價值觀,探究新原則、新方法、新理論,側重建構社會文化,培養(yǎng)求異創(chuàng)新思維。
最美的教育永遠在行動。我們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探索、潛心鉆研、努力踐行、勤于反思,讓素養(yǎng)教學不再是一句空話,讓素養(yǎng)教育不再是一種奢望。
[1]Dewey,J..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ewYork:Touchstone Book,1997:17-31.
[2]劉美慧.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J].花蓮師院學報,1998(8):173-199.
[3]徐慧璇.議題中心教學法在美國社會科中的應用[J].外國教育研究,2013(5).
[4]劉美慧.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公民教育之應用[C].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5]朱玉成.社會性科學議題(SSI)之議題中心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科學,2013(6).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中學思想政治教學方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7YQJK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