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良
(唐山師范學院社會科學部,河北唐山063000)
《道德經》中關于水的思想及其現代生態(tài)意蘊
王士良
(唐山師范學院社會科學部,河北唐山063000)
在《道德經》中,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范疇。在老子的視域中,道是不可用言語來說明的,但他從具象性事物中選擇了水,用以描述道的特點和功能。水與道相近,具體表現為存在形態(tài)和內在性質兩個方面?!皼_”、“淵”和“湛”是用來描述水與道相近的存在形態(tài)。“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以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則是其內在性質的相似性?!兜赖陆洝分械倪@些命題極具思想張力,充滿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思考,極富現代生態(tài)意蘊,對當下的生態(tài)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道德經》;水;道;自然;現代生態(tài)
在《道德經》中,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范疇。喬清舉教授指出:“道的一個重要原型就是水。”[1]213在老子的視域中,道是不可用言語來說明的,但他從具象性事物中選擇了水,用以描述道的特點和功能,即水“幾于道”[2]22。水與道的相近關系具體表現為存在形態(tài)和內在性質兩個方面。其中,“沖”、“淵”和“湛”是用來描述水與道相近的存在形態(tài);“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以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則是其內在性質的相似性。老子提出的這些命題極具思想張力,充滿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思考,極富現代生態(tài)意蘊,對當下的生態(tài)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于道的存在形態(tài),《道德經》第四章有一段生動的論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保?]12“沖”、“淵”和“湛”這三個概念均與水相關,是對水的一些特點和性質的描述,而“道”則與之相似。
“沖”,《說文解字》解釋為“涌搖也”[3],此處是在描述水的流動,水無常形,永遠處于運動之中,或是上下的涌動,或是向周邊搖動。而道亦是處于一種動態(tài)之中,道之動,老子稱之為“反”。“反”即“歸根”、“復命”。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道家和儒家關于宇宙自然運行規(guī)律的認識上的差異?!吨芤住氛J為萬物的生生的過程乃是天地之大德,也是天地運行最基本的規(guī)律和最顯著的變化?!吨芤住逢P注的是新的生命的產生,而《道德經》的關注點則在于生命的歸宿與終結。在老子看來,萬物復歸于道,生命運行的周期得以完成,這是常,也就是最基本的規(guī)律。因此,一方面,要保護自然萬物的生命周期,維護其生存環(huán)境,以養(yǎng)其“天年”,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另一方面,應該正視死亡,正視這一生命的“否定性”環(huán)節(jié)對于宇宙自然運行的普遍意義。否則,便是“妄作”,便會引致災禍。老子還提出了“大道氾兮”[2]89,“氾”即“泛”,其實正是“沖”的結果,用以描述道的廣大周遍、無所不至。道的運行充滿著無限的生和死的交織,自然萬物在這一過程中則達到了一種平衡和統一。這與現代生態(tài)學的基本理論是一致的?!皼_”在《道德經》中也被用來描述“氣”,“沖氣以為和”[2]120,這是道化生萬物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亦是重要的條件。以現代生態(tài)學的觀點視之,在自然界形成的初期,包括空氣、水、土壤、溫度等在內的環(huán)境條件遠沒有達到適合生命存在的“和”的狀態(tài),而是廣泛存在著瘴癘之氣。經過了長期的自然生命的生死循環(huán)的過程,自然環(huán)境才逐漸改善,并進而為新的生命和物種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條件。這也正是上述道的運動的過程。
“淵”,基本含義是深。因為深,所以無法見底,也就無法對水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即“幽深不可測”[1]192。這也接近于道,道即是不可言喻和不可描述的,“‘淵’的深邃的性質,表達了‘道’的深遠而不可及的性質”[1]192?!暗馈笔菬o限的,是超越了具體的形象和概念的限定,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2]35?!暗馈背搅藭r間和空間的限制,是“先天地而生”的一種類似盤古開天辟地之前的混沌鴻蒙的狀態(tài)。“無限”才具有最高的普遍性,才能孕育萬物的多樣性,才能涵蓋無限的可能性。因此,道亦是無,唯有如此,才能成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依據。
“湛”,有“澄”義,亦有“深”義。“澄”即形容水之清澈透明,“深”則與“淵”相近,表達的是不可測、不可及之意。聯系上下文,“湛”當是“澄”與“深”二者的統一體或者中間形態(tài)?!按妗敝妇唧w的實存的事物,也就是“有”。道不同于“存”,而僅是“似或存”,“似”、“或”即表達了這種復雜性。老子在這里描述的是無與有的關系,也就是道與萬物之間的關系。道雖是深遠不可及,但并非虛無,而是蘊含著“無盡的創(chuàng)造因子”[4]。而這些創(chuàng)造因子則最終演變?yōu)榫唧w的有形象的自然之物,也就是由“幽深”到“澄清”的過程。道則是幽深與澄清的統一體。這其實類似于生物學意義上的種子與生物自身的關系。在哲學的視野中,種子其實還具有本體意義:種子本身既蘊含著生機和活力,代表著一種生命的趨勢;同時種子亦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任何事物的基本屬性和特征都可以從其種子階段找到依據和線索。如果我們把包含人在內的整個自然視為一個生命整體,“道”便是這生命整體的種子。種子破土而出的過程其實正是其所蘊含的可能性開始實現的過程,是自然界整體演化的過程,亦正是道生萬物的過程。
除存在形態(tài)之外,道的內在性質亦與水相近,《道德經》中有三個命題對此進行說明,下面分述之。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2]22,這是描述水與萬物的關系。其一,水可以“利萬物”。在自然界中,水可以滋養(yǎng)萬物,促進萬物的生長繁衍和族群的延續(xù),甚至是其基源性條件。這一點無需贅述,此即水的自然之利。在老子的視域中,基于水的自然之性而形成的自然之利,是其主要的方面,而且是普遍、持續(xù)地存在于萬物的化生運行過程之中?!安粻帯眲t是水之“德”的體現?!安粻帯逼鋵嶓w現了一種“利他”的道德原則。水利萬物,且將其視為自身的職責,從而不與萬物相爭,亦不自滿、自矜。《文子》將水的這種“無私無公”的品質稱之為“至德”[5]37。
其實,從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歷史(尤其是近代以來的歷史)視之,水之利尚有一端,即通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施之于水而產生的影響,也就是人工之利,如運用水來運輸、灌溉、蓄水、發(fā)電等。歷史上,中國留下了諸多福澤后世的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在中國農學史上,關于水利的記載更是數不勝數。《農政全書》中曾收錄了徐光啟的《旱田用水疏》,在這篇奏疏中,徐氏集中表達了關于水利的基本思想。他對于水利的生態(tài)價值與社會價值具有清晰的認識。徐光啟指出:“用水一利,能違數害”,如:水可以通過“灌溉有法、瀐潤無方”以“救旱”,通過“疏理節(jié)宣、可蓄可泄”以“救潦”[6]329。水利的生態(tài)價值最為直接的體現即是對于旱、潦之災害的預防與治理,但并沒有局限于此,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調燮陰陽”[6]330,即對整體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功能。徐光啟進一步認為大禹治水的意義并非僅僅是抑制洪水,而是在于通過抑洪水而調節(jié)五行,利用厚生,從而“一舉而萬事畢”[6]330。在中國哲學中,水亦是五行之一,這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結構,而在五行之中,水無疑更具有流動性,更具活力。而水的這一獨特的價值如果有相應的人力予以配合,相得益彰,將會進一步優(yōu)化自然萬物的運行過程。人的活動需要依循自然之道,“自然是自己而然,天人合一即人必須遵循天地的自己而然的原則,不加人為的干涉?!保?]213。人與水的關系,恰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縮影。人類因水之性以獲取水之利的過程,這也正是人對整個自然界的參贊化育的過程,亦是天人合一的內在要求和具體體現。
“惡”意味著抗拒與排斥。如前文所述,水無常形,總是處于運動之中,并以之與萬物發(fā)生聯系。水又是清澈純凈的,其在與萬物聯系的過程中,亦會使萬物趨于清澈純凈。這也就是水的凈化功能。水一方面滋養(yǎng)、純凈了萬物,萬物同樣亦會在水中留下痕跡,使水不再清澈,甚至污濁。當然,由于水所具有的無限循環(huán)和涌動的性質,其自身亦會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我的凈化和功能的延續(xù),“這是一個浴火重生的過程,人們將會發(fā)現,渾濁的池水,經過看似靜靜的沉淀,慢慢清澈起來;而又在一片看似寂靜的積蓄中,生機在孕育,慢慢地走向新的生動?!保?]51不過,一旦這些沉淀和痕跡超過了水自身的代謝和自凈能力,水的凈化功能則難以持續(xù),水體和水質亦會遭受破壞,并最終影響到人與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現代社會,處于眾人之所“惡”的工業(yè)廢水、生活污水被大量地排放,其最終都會進入到水體的循環(huán)過程之中。據水利部2016年公布的監(jiān)測數據,中國八成的淺層地下水遭受污染而不宜飲用。水凈化萬物,其實也正是在以自身來容納萬物的污垢,道則與之相似,因其能容,故能成其大。在整個人類社會運行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了無數的副產品,自然界則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容納和凈化。無疑,這種相容是有限度的,人類應該對此進行自我警醒與反思。
水的“處下”的特點同樣是很難獲得世俗生活中的眾人的普遍遵循。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是“爭上”,是獲得某種“勝眾之資”[8]。在老子和莊子的視域中,“勝眾之資”是不存在的。因為萬物皆處于道的運動變化之中,受到其規(guī)律的約束。在道面前,萬物一齊,無所貴賤。這是一種“齊”的世界觀,人在天地萬物面前亦沒有特殊性,應避免出現“以人滅天”[9]的行為后果。當然,我們不能過于強調人之所以貴者而走向人類中心主義,這被普遍認為是現代生態(tài)危機形成的思想根源。人類應該在自然面前保持一種謙虛的態(tài)度,這也是水的品質。對于人而言,“謙下”、“處下”還應成為其個體活動以及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的“自然約束力”,恰如“水曰潤下”所展現出來的自然性和普遍性,“作為生命的存在,需要一定的自然約束力,沒有自然力的約束,生命就會迷失方向。正如水一樣,‘下’就是它的自然力,沒有‘下’的約束,水會無形漫流而永遠不會匯成江海。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論是處于何時何地,只有保持謙下的美德,才能使生命得以和諧發(fā)展,表現出其質樸的本性。如平凡的流水一樣,不與萬物相爭而得以永恒。”[10]這其實應當成為人與自然中的萬物相處的基本原則和方式,不要妄圖“勝眾”,而是要意識到自己本身首先是“眾中之一”,是自然界的一份子。這是維持良好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前提。
老子揭示了自然界中諸多的對立統一的范疇,而其中最能體現道家品格的當是其關于柔弱與剛強關系的幾處論述。在《道德經》中,水是柔弱與堅強的統一體,也是水與道相通的地方。其中,“柔”是水的常態(tài),表現為處下、不爭,這其實是水與萬物相處的方式?!皬姟眲t有靜和動兩種表現形式。前者是指由水之柔所形成的一種結果和趨勢,具體表現為水能容乃大,如百川入海而廣闊遼遠。靜僅是相對而言,靜本身亦充滿著潛在的涌動,而當水之“強”以一種顯著的動態(tài)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時候,則可以“利貫金石,強淪天下”[5]37。中國歷代的水患之災即是最為沉重的證據。從大禹治水開始,中國文化就從與水的相處中獲得了大量的經驗。這也影響到了人們與整個自然界相處的基本方式。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如何看待和處理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一直引發(fā)著思想家們的討論。孔子說“天何言哉”[11],表達了他的基本的態(tài)度。在人類面前,天地自然是無言的,也就是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僅是默默通過陰陽四時五行來覆載養(yǎng)護萬物。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對于自然界是充滿著敬畏的,是以一種弱者的心態(tài)來看待這個“元氣蒙鴻”的未知的世界。在有關盤古開天辟地的記載中,人是由其“身之諸蟲因風所感”而生,而且是在日月星辰、草木金石等形成之后。在這個由天地自然之物構成的序列中,人的位置是最低的。這也正是原初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體現。而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尤其是近代以來,人們逐步習慣于以一種征服者的心態(tài)來審視自然界。這是人類中心主義與萬物相處的方式,是一種自視為強者的方式。人在天地自然面前,則充滿目的性、主動性甚至侵略性。需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方式”上的“征服者”,而非力量上的。當面臨人類的肆無忌憚的侵略之后,自然界所展現出來的才是真正使人類感到觸目驚心的力量?,F代生態(tài)危機恰恰是自然界“柔弱勝剛強”的現實注腳。而若要應對這些危機,重新確立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統一的關系,人類則需要改變這種征服者的心態(tài)和與自然相處的方式。
綜上所述,老子以水喻道是有其充分的依據的,無論是存在形態(tài),還是內在性質,作為具象性的水,均與道具有相似性。有學者指出:“在《道德經》里,不同的語言其實都在解釋、描述和宣傳推廣‘水德’;甚至可以說,全部《道德經》的哲學精神,不過是‘水德’的某種展開罷了?!保?]55這一觀察在一定程度上確也反映出了老子的思想特點。人類與水相處的過程其實正是人類與整個自然界相處過程的一個縮影。因此,《道德經》關于水的思想充滿著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需要改變人類在自然面前的征服者的心態(tài),要對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心懷感恩,要對自然界的謙遜的態(tài)度和強大的力量具有清醒認識。這是《道德經》的現代生態(tài)意蘊,亦是其給予我們的生態(tài)啟示。
[1]喬清舉.河流的文化生命[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7.
[2][魏]王弼,注,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46.
[4]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77.
[5]王利器.文子疏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0.
[6]徐光啟全集:第6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沈明明.“水德”:老子哲學思想的靈魂[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
[8][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3:470.
[9][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524.
[10]黃承貴,何應敏.水:老子生命哲學的自然底蘊[J].江西社會科學,2003,(5):48-51.
[1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168.
The Thought of Water in the“Tao-Te-Ching”and Its Modern Ecological Implication
WANG Shi?li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China)
Water is a very importantcategory in the“Tao-Te-Ch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o Tzu,Tao could notbe explained by words,buthe had chosen water from the concrete things to describe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Tao.In“Tao-Te-Ching”,Water and the“Tao”are similar in two aspects.“Chong”,“Yuan”and“Zhan”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similar existence form of water and“Tao”.Their intrinsic properties are also similar,such as“Conducting to all things but no contest”,“Dedicating to the disgust of all”,and“Using softness to overcome hardness”.These thoughts are fullofdialecticalthinking abou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modern ecological implication.
the“Tao-Te-Ching”;water;tao;nature;modern ecological
B223
A
1009-1971(2017)03-0108-04
[責任編輯:王 春]
2017-01-13
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生態(tài)哲學思想史研究”(14ZDB005);2016年度唐山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2016001011)
王士良(1988—),男,山東鄒城人,講師,哲學博士,從事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