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原型—模型論觀照下的英漢空間隱喻成對詞排序標記性對比研究?

2017-02-26 07:28:58成洶涌
外語學刊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英漢原型排序

成洶涌

(河南工業(yè)大學,鄭州450001)

1 引言

隱喻(metaphor)既是一種修辭形式又是人類對客觀世界加以概念化的一個重要手段,通常分為結(jié)構(gòu)隱喻、實體隱喻和空間隱喻(Lakoff 1993:204)。 其中,空間隱喻(spatial metaphor)源于人類自身軀體結(jié)構(gòu)和生活體驗,是以空間概念為始源域向其它靶域進行映射從而獲得引申和抽象意義的認知過程(Lakoff, Johnson 1980:14)。 所以,人類最初認知客觀世界抑或肇始于自身所處的空間位置和環(huán)境,通過身臨其境感知自身與周圍事物之間的各種空間關(guān)系,從而在腦海里產(chǎn)生各種空間概念,并借此來描述社會關(guān)系、物質(zhì)世界和心智等抽象概念。原型—模型論的根本原理是原模共軛相生理論,即原型和模型之間首先必須有共同基礎(chǔ),在此基礎(chǔ)上相互間又有所不同,由此派生出更小共軛原理。原型—模型論認為任何事物均以“型”為本體特征,按照各自模型規(guī)范反復演替“原型”,最終形成自己的品、性、形、貌。原型—模型論的哲學屬性決定其既適用于自然科學又適用于社會科學,尤其適用于語言研究(Ellis 2008:54)。原型—模型論提出從思想到語言的研究視角,認為語言亦具“型”的特征,客觀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原型,語言和言語均是臨摹和刻畫它們的模型(姜玲2013:125)。本文將“標記性”與“原型—模型論”二者有機結(jié)合,在原型—模型論視閾下探究英漢空間隱喻成對詞排序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的標記性和非標記性特征,為理性認識空間隱喻、詮釋英漢空間隱喻原型及模型的生成規(guī)律提供方法論提示。

2 原型—模型論視閾中的標記性

2.1 標記性

“標記性”(marked)由俄國結(jié)構(gòu)單位學家特魯別茨柯依(Trubetzkoy 1931:99)最先提出:音位對立中的兩個音素,若其中一音素擁有另一音素不具備的特性,那么擁有這種特性的音位為“標記性”模型樣本,另一音位為“無標記性”原型樣本。 如,[k]和[g]的發(fā)音規(guī)則可用[-voiced]和[+voiced]來區(qū)分,前者有標記,后者無標記。特魯別茨柯依隨后在單詞讀音基礎(chǔ)上將其引入語法和詞匯范疇,用來描述和區(qū)別語法和語義現(xiàn)象。后來,雅各布森又將其引申到屈折形態(tài)學研究中(Jakobson 1941:12)。 漢語沒有屈折結(jié)構(gòu),若說“她喜歡唱歌”,而不是“她喜歡s唱ing歌s”,受原型影響,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初學者會寫成She like sing song,而不是 She likes singing songs.所以,人類習得母語或二語總是按照“非標記性—標記性”順序進行,初學者習得具有標記性的語言形式(如:likes,singing,songs)會有較大困難(陳勇 2002:28)。

2.2 空間隱喻成對詞

隱喻是將舊事物核心屬性映射到新事物上,再通過對新舊事物間的相似性進行高度提煉并加以類比的一種特殊認識過程(胡壯麟 2004:32)。隱喻不僅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結(jié)果(藍純2005:9)。一旦空間關(guān)系被投射到非空間概念上時,空間隱喻便應(yīng)運而生。在英漢空間隱喻中,人的軀體當屬認知“原型”,人體在多位空間中的不同生活體驗既是空間隱喻投射的基礎(chǔ)也是人類認知“模型”(藍純2005:11,姜玲 2013:126) 。 人體左右對稱,前后、上下和里外不對稱,以及文化風俗等因素決定語言中常出現(xiàn)一些空間隱喻成對詞(twin words),即兩個空間喻詞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完整概念中。對立空間隱喻詞在英語中多以成語短語形式呈現(xiàn),在漢語中多出現(xiàn)在四字結(jié)構(gòu)成語、俗語或諺語之中。人類對客觀世界認知總是肇始于結(jié)構(gòu)簡單、意義含混、容易理解的非標記性詞,這便決定空間隱喻成對詞的擺放總是遵從“非標記性—標記性”排序規(guī)律。

3 英漢空間隱喻成對詞排序標記性對比

空間隱喻借用空間概念來投射人們心目中的某一靶域而獲得引申意義,它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未知為熟知,還能啟迪人的想象力(胡壯麟2004:61)。英漢多維度空間隱喻把人體和生活體驗作為認知原型、隱喻投射之源域和基礎(chǔ),兩個成對空間隱喻詞的排序必然與人類直立的身姿、向前行進的體型特征以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實踐經(jīng)歷具有千絲萬縷、割舍不斷的聯(lián)系,它們均是人類認知大自然的模型表征(束定芳2000:23)。本文將對英漢5組空間隱喻成對詞“上/下”、“前/后”、“左/右”、“里/外”、“遠/近”的排序規(guī)律逐一進行對比分析。

3.1 英漢“上/下”成對詞排序標記性對比

人類最先通過自己的軀體去感知客觀世界,常常把自己的軀體比作一個容器去體驗衍生許多空間隱喻(王松鶴 周華 2012:95)。人眼長在身體上方和前部這一特征說明人體結(jié)構(gòu)上、下不對稱性,人的第一視覺容易感知事物的上方位(沈家煊1999:83)。在格林伯格看來,大凡是語言,正面詞總是非標記性的,反面詞總是有標記性的,人們總是愿意把正面詞放在前面體現(xiàn)其非標記性(一般性),把反面詞置于其后體現(xiàn)它的標記性(特殊性),這種“特殊性”表現(xiàn)為反面詞特有的“依賴性”,也即,反面詞要隨其非標記性正面詞的存在而出現(xiàn)。(Greenberg 1966:18)“樂觀假設(shè)”(optimistic hypothesis)理論認為:人們總是趨于追求好的一面,摒棄壞的一面,正面詞通常被視為參照詞,為非標記性詞項,人們習慣在“好為上、壞為下”隱喻理念驅(qū)動下分別給“上”以肯定評價和“下”以否定意義,反面詞成為依附詞,屬標記性詞項,這也驗證人們總是按照“非標記-有標記”規(guī)律去認知客觀世界(Greenberg 1966:20)。所以,“上”和“下”這對空間隱喻詞總是肯定項“上”在前,否定項“下”在后。例如:

① High and low,all made fun of her./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不作弄她的。

② This jacket was seamless,woven in one piece from top to bottom./這件上衣沒有縫,是從上到下整件織成的。

③ Communication,both up and down the organization,has obviously improved./組織中的交流從上到下有了明顯改善。

④The sister was dressed in designer clothing from head to foot./妹妹從上到下穿一身的名牌。

從上例不難看出,英漢空間隱喻成對詞“上/下”均以“非標記—有標記”順序排列,它們的語法功能有副詞性的,也有名詞性的(Martin 2005:39)。例①中的high and low身份“高低”之分自然有 “上/下”之別;在例②至④中,短語 from top to bottom,up and down,from head to foot均是表達“從上到下”常用空間隱喻成對詞。漢語中的“上/下”隱喻概念主要折射在社會地位、時間、數(shù)量及狀態(tài)上。中國人喜歡視“好”為“上”,常用“狀態(tài)好”、“數(shù)量大”、“社會地位高”和“時間較早”等來描述“上”意,反之為“下”(儲澤祥1998:73)。再如:上諂下瀆、上竄下跳、上情下達、上陵下替、上蒸下報、上下交困、上下同欲、承上啟下、凌上虐下、欺上瞞下、七上八下、朝野上下,這同時還應(yīng)包括對“上/下”概念的引申隱喻“高/低”之別,如:扒高踩低、不識高低、高低不就、高低貴賤、高低不平、眉高眼低、山高水低、眼高手低、隨高逐低、言高語低,等等(曹煒 2004:32)。

3.2 英漢“左/右”成對詞排序標記性對比

Olson 和 Laxar(1974:1135)的心理實驗表明:常用左手(left-handed)的人“左”有心里優(yōu)勢,處理事物得心應(yīng)“手”,慣用右手(right-handed)的人“右”有心理優(yōu)勢,處理起來快。人體以脊椎為中線左右兩側(cè)基本是對稱的,大多數(shù)人慣用右手,心理定勢決定“右”為肯定項,因此,在英語中,“左/右”空間隱喻成對詞總是“右”在前“左”在后,“右”表示正面積極之意,為非標記項,“左”代表負面消極之意,為標記項。但是,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認為,肝是血,位于人體左側(cè),右側(cè)是肺,肺主氣,血比氣運行得慢,中國人一般先說左,后說右,習慣先動左手/腳后動右手/腳,先啟動生機(血)說左邊然后再調(diào)理氣息說右邊。另外,中國的拳法和健身技巧也有與此相仿動作:先輕輕挪動左腳后右腳,讓兩腿微微分開,與肩同寬,在中醫(yī)理論中這叫先動血后動氣,這樣做才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例如:

⑤The little girl elbowed right and left in the crowd,crying for Mom./小女在人群中左沖右撞,哭喊著要媽媽。

⑥Walkers are required to look right and left before crossing streets./行人過馬路前請先看看左右兩側(cè)。

⑦The player suddenly broke right and left the company of his defender./那位球員突然左躲右閃甩開了對方的防守球員。

正如以上例句所示,漢語中“左/右”空間隱喻詞排序跟英語正好相反:漢語“左”在前,“右”在后,“左”為非標記項,“右”為標記項,英語“右”在前,“左”在后,“右”為非標記項,“左”為標記項。所以,英漢“左/右”空間隱喻成對詞排序是有明顯標記的,它們當屬眾多空間隱喻詞中的標記性模型樣本。再如:左輔右弼、左顧右盼、左鄰右舍、左書右息、左圖右史、左擁右抱、左宜右有、左縈右拂、左支右絀、左枝右梧,等等(曹煒2004:33)。

此外,英國、英聯(lián)邦成員國及其曾經(jīng)的附屬殖民地一直沿襲右舵左行的交通慣例亦能折射出英國人視“右”為非標記性肯定項、“左”為標記性否定項這一特點。相反,古代中國馬拉驛站郵車和貨車運輸業(yè)發(fā)達,馬車通常配置雙馬,車夫坐在馬車左前方,右手執(zhí)鞭,以便同時駕馭左右兩側(cè)的雙馬。馬車靠道路右側(cè)行駛時,若遇到前方有來車的情況,車夫可在會車時向左探視,避免兩車相向而撞。所以,中國大陸左舵右行的交通意識說明漢人將“左”當作隱喻概念的非標記性肯定項,“右”為標記性的否定項。

3.3 英漢“里/外”成對詞排序標記性對比

“自我”意識體現(xiàn)人類認識活動是從軀體容器“里”開始的,然后再順勢將其延伸到“自身以外”的其它范疇,因此,“里”作為非標記項總是排在“外”之前,“外”自然成為標記性模型特征的依附項?!袄铩痹谇啊巴狻痹诤蟮呐判蚺c以線性感知為依據(jù)的幾何隱喻——“里”為“同類”、“外”為“異類”的規(guī)律不謀而合(胡壯麟2004:107)。再者,皮膚把人體“里/外”天然分開,維系人體機能基本之需的攝取與排泄、吸入與呼出等新陳代謝過程更能體現(xiàn)身體容器“里”與“外”這種高度一致的依賴關(guān)系(謝之君2000:9)。 所以,在表述“里/外”空間關(guān)系時,“里”是無標記性原型,為肯定項,“外”是有標記性模型,屬否定項。例如:

⑧Apply appropriate product on the skin from inside to outside pursuant to skin texture./取適量按肌膚紋理從內(nèi)到外涂抹在皮膚上。

⑨The volcanoes in this area are active enough to render the whole moon inside out./這一地區(qū)的火山非?;钴S,足可以把整個月球從內(nèi)到外翻轉(zhuǎn)過來。

以上例句說明,在英漢語中,“里/外”空間隱喻詞排序標記性都遵循“里”前“外”后這一規(guī)律,“里”是約束“外”的非標記性原型,為肯定項,“外”是依附“里”并緊隨其后的標記項模型,屬否定項。相形之下,“里/外”隱喻詞這種排序規(guī)律在漢語中更為突出,譬如還有:內(nèi)外交困、吃里爬外、里出外進、里勾外聯(lián)、內(nèi)外有別、里外夾擊、里憂外患、里通外國,等等(曹煒 2004:34)。

3.4 英漢“前/后”成對詞排序標記性對比

人眼位于面部上前方這一生理特征決定人總是朝著面對方向“前”行,背對方向“后”退(李萍2013:117)。行進中的縱隊成員都在朝自己面對的方位“前”進,除了最后一個人之外,他前面的每個成員都認為比自己速度慢的成員在自己的“后”面,也即是,隊列所有成員對“前/后”的感知是一致的,無論走在前面的人還是落在后邊的人,均以自己“正面”所對方向為“前”。若兩人相向而行,他們也會覺得各自朝向為“前”。即使兩個人擦肩而過,他們心目中的“前/后”仍然沒有任何改變(李萍2013:118)。另一方面,人們習慣對未經(jīng)歷過的事物充滿幻想、憧憬,相信等在自己“前”頭的一定是光明的,留在身后的總是希望不大、毋須過于留戀的事物,人們腦海里容易產(chǎn)生“前”為好,是肯定項,“后”為壞,是否定項的概念,“前”因此被視為非標記性原型而置于標記性模型“后”之前(陳勇 2002:30)。這又一次驗證人類認知規(guī)律是按“非標記性—標記性”順序排列進行的(杜惠穎2000:27)。譬如:

⑩The most common doubles formation is oneup,one-back./常見的雙打站位是一前一后。

? All these cases are to be regularly check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有這些病例在治療前后都需進行常規(guī)檢查。

? The switches for the fore and aft anchor will have to be shifted to the bridge./后錨燈的開關(guān)應(yīng)該移到駕駛臺上。

以上例句表明,英漢“前/后”空間隱喻詞排序是一樣的,標記性也是一致的,“前”是無標記性的肯定項,“后”是有標記性的否定項。由于漢語重意合性(parataxis),“前/后”空間隱喻概念在漢語中更受歡迎,諸如:思前想后、前覆后戒、空前絕后、跋前躓后、前俯后合、爭前恐后、前遮后擁、懲前毖后、超前軼后、前慢后恭、意前筆后、通前澈后、前目后凡、鞍前馬后,等等(曹煒 2004:33)。

3.5 英漢“遠/近”成對詞排序標記性對比

語言是社會生活的工具和鏡子,不同人類族群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會因為生活方式和文化風俗的差異而大相徑庭,有時甚至完全相反?!斑h/近”空間隱喻詞的排序在英漢語中就完全不一樣。包括英語在內(nèi)的世界絕大多數(shù)語言對“遠/近”空間隱喻詞的非標記項和標記項的界定相對接近,比較符合常規(guī)邏輯,也即,“近”可見、明顯為非標記性原型肯定項,“遠”不可見、不明顯為標記性模型否定項,這便是英語“由近及遠”空間隱喻排序,由此衍生英語時間表述亦“由近及遠”排列(陳勇2004:124)。歐美人填寫履歷時由近到遠,中國人則由遠寫到近(張建理 駱蓉2007:72)。西方人重線性(linear)思維,中國人重螺旋式(spiral)思維(Ungerer, Schmid 2001:113),“由近到遠”排序規(guī)律或許更符合西方人的認知特點,因為“小”時間在西方人眼里更直接、更現(xiàn)實、更重要。相反,相隔距離大比相隔距離小更能引起中國人注意,人們對“遠/近”關(guān)注度更直接體現(xiàn)在“遠”性的“突出觀”上,“遠”因此而成為更易突顯的非標記性原型,是積極肯定項,“近”是不可見、不明顯的標記性否定項(沈家煊1999:92)。這便是漢語中空間及時間概念的“由遠及近”排序規(guī)律。例如:

? From near then far comes the solemn and tragic sound of a flute./由遠而近傳來悲壯的笛聲。

? Chinese people tend to rush back home from near and far at 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jié)期間,中國人無論遠近都要往家里趕。

? As Chinese ancients said,it goes without knowing each other near and far,but does while thousands of miles apart./如中國古人所言,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除了以上雙語例句體現(xiàn)出的英漢“遠/近”空間隱喻成對詞的標記特征差異之外,下面的漢語四字格成語或許也能表明漢語空間隱喻排序“由遠及近”的一面:遠親近鄰、遠年近歲、遠年近日、遠門近枝、遠懷近集、遠愁近慮、身遠心近、料遠若近、貴遠賤近、貴遠鄙近,等等(曹煒 2004:34)。

4 結(jié)束語

空間隱喻既是語言范疇中的修辭手法又是人類利用感知運動經(jīng)驗來表達不能直接描述的抽象體驗,進而能動認識客觀世界并創(chuàng)造出燦爛文化的重要手段。出于對空間方位和活動方式感知的趨同性,人們依靠空間方位得來的信息和體驗亦十分相似,這為非標記性原型空間隱喻樣本的形成提供可能,英漢語因此而存有共同空間隱喻,并共享部分投射。但是,人類不同族群生活經(jīng)驗及文化風俗不盡相同,即便是選擇同一空間詞語進行投射,也可能投射到不同靶域中,產(chǎn)生不同隱喻投射效果,折射出不同文化奇葩,反射到語言上則形成各具個性的隱喻樣本,此乃空間隱喻具有標記性的模型特征。本文著重探析英漢語“上/下”、“左/右”、“里/外”、“前/后”、“遠/近”5 組空間隱喻成對詞排序的標記性特征,從整體上表現(xiàn)出“同異共存”態(tài)勢,英漢語空間隱喻成對詞均按照“非標記性—標記性”排列。其中,“上/下”、“里/外”、“前/后”體現(xiàn)英漢語共性特征,即人類語言共有的非標記性原型樣本特征;但 “左/右”及“遠/近”在英漢語中表現(xiàn)出的非標記性肯定項和標記性否定項恰好相反,說明人類不同族群語言之間同時也存在標記性模型樣本特征。因此,掌握英漢語空間隱喻成對詞排序的標記性和非標記性特征將更加有助于我們了解自我、認知世界,從而更加全面深入理解語言和使用語言。

曹 煒.漢英成對詞比較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

陳 勇.語言學研究中的標記理論[J].外語研究,2002(6).

儲澤祥.現(xiàn)代漢語的方所概念系統(tǒng)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杜惠穎.試析英語反義詞對中的標記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2).

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姜 玲.原型模型論與原型范疇論對比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2).

藍 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李 萍.漢英空間隱喻“前”“后”的認知和表達比較研究[J]. 湖北社會科學,2013(3).

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束定芳.論隱喻產(chǎn)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J].外語學刊,2000(2).

王松鶴 周華.隱喻性語言中的生態(tài)觀及隱喻性思維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J].外語學刊,2012(5).

謝之君.隱喻:從修辭格到認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3).

張建理 駱 蓉.漢英空間—時間隱喻的深層對比研究[J]. 外語學刊, 2007(2).

張 今.思想模塊假說—我的語言生成觀[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Pedagogy[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Greenberg, J.H.Language Universals[J].Janna Linguarum Series Minor, 1966(7).

Jakobson, R.Child Language,Aphasia,and Phonological Universals[M].Uppsala: Almqvist& Wiksell, 1941.

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Ortony, A.(Ed.),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Martin, H.Against Markedness[J].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5(3).

Matlin, M., Stang, D.The Pollyanna Principle:Selectivity in Language,Memory,and Thought[ M].Cambridge:Schenkman Publishing Company,1978.

Olson, G.M., Laxar, K.Processing the Terms Right and Lef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4(4).

Trubetzkoy, N.S.Die Phonologischen Systeme[J].Travauz du 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 1931(4).

Ungerer, E., Schmid, 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猜你喜歡
英漢原型排序
排序不等式
包裹的一切
恐怖排序
節(jié)日排序
《哈姆雷特》的《圣經(jīng)》敘事原型考證
刻舟求劍
兒童繪本(2018年5期)2018-04-12 16:45:32
論《西藏隱秘歲月》的原型復現(xiàn)
劍南文學(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42
商務(wù)英語翻譯中英漢褒貶義詞的應(yīng)用探討
原型理論分析“門”
人間(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08
淺談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方法
阿克陶县| 湘阴县| 朝阳区| 新沂市| 容城县| 望谟县| 永城市| 新民市| 孝昌县| 平谷区| 乌兰浩特市| 武胜县| 泽州县| 开化县| 鹰潭市| 江山市| 桦川县| 宿松县| 陵川县| 石河子市| 台安县| 治多县| 保定市| 和政县| 思茅市| 江北区| 福安市| 东辽县| 桃源县| 北京市| 武陟县| 阿图什市| 社旗县| 眉山市| 伊春市| 监利县| 上蔡县| 奉新县| 米林县| 正安县| 什邡市|